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雖遠必誅」的悲劇……

「雖遠必誅」的悲劇……

《戰狼2》火了,一同火起來的還有這句話——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其實,這話不是戰狼原創,版權所有者是西漢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話雖然霸氣,背後卻有一段憋屈的故事……

《漢書陳湯傳》記載,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陳湯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都護甘延壽一同出使西域。

西域都護府是元帝他爹宣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行政機構,統管西域36國(一說48國)的軍政外交大權,肩負著維護西域領土、主權、安全,以及確保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職責。

都護府最高軍政長官稱「都護」,「副校尉」協助都護署理軍務。

【題外話: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秦末漢初,隨著鎮守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的秦將蒙恬遇害,和冒(mo)頓(du)單于即位,匈奴在北方崛起,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不僅殘酷掠奪西域各國,而且頻頻襲擾漢朝北部,導致「絲綢之路」這條重要貿易通道被迫中斷。

漢朝第7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即位(前140年),一改文景時期對匈奴的綏靖政策,文的一手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諸國,加強統一戰線;武的一手派衛青、霍去病、趙破奴、李廣等多次接戰匈奴、深入腹地,先後收復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逐匈奴於漠北,大敗單于伊稚斜。

武帝太初三年(前101年),在敦煌、羅布泊之間設置驛站交通,在輪台、庫爾勒等地設使者校尉,並屯田駐兵。「西域諸國遣使貢獻」,天山以南盡歸大漢。

公元前87年,武帝駕崩,昭帝即位。公元前74年,昭帝駕崩,劉賀即位27天後,被廢黜為海昏侯,宣帝劉詢即位。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暴斃。控制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在爭奪單于寶座的政治鬥爭中,敗給了掌管漠北王庭的右賢王屠耆堂。先賢撣擔心遭到屠耆堂屠殺滅門,遂率部歸服漢朝,被冊封為「歸德侯」,天山以北始稱漢土。

次年,漢宣帝在輪台(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原「鄯善護」、屯田侍郎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自此,「漢之號令班西域矣!」

【題外話2:匈奴的蒙古往事】

武帝時期,霍去病封蒙古狼居胥山,衛青橫掃匈奴王庭。右賢王率匈奴大部歸漢,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漏網逃脫。「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匈奴自此由盛轉衰。

此後十餘年間,漢朝和匈奴都在休養生息,兵戈暫歇。

武帝死後,匈奴蠢蠢欲動,向南襲擾漢朝邊境,向西侵略烏孫等藩國,對西域諸國形成了強大的威懾,一時間,西域諸國不知有漢、獨畏匈奴。

宣帝即位後,連續兩次與西域諸國合擊大敗匈奴,特別是在日逐王先賢撣降漢、西域都護府設立之後,匈奴勢力已完全撤出西域,大部龜縮於漠北和漠西蒙古一隅。

由於連年戰爭、天災頻仍、領土及人口銳減,匈奴處境日益困窘,內部政治鬥爭激化。竊據單于寶座的右賢王屠耆堂兵敗自殺後,匈奴貴族開始了爭奪單于王位的內戰,史稱五單于爭立(分別是:稽侯柵-呼韓邪單于、日逐王薄胥堂-屠耆單于、呼揭王-呼揭單于、右奧鞮王-車犁單于、烏籍都尉-烏籍單于)。

一番惡鬥之後,勢力最大的只剩下虛閭權渠單于的兩個兒子:弟弟稽侯柵,稱呼韓邪單于;哥哥呼屠吾斯,稱郅支單于。

彼時,呼韓邪單于頻頻向漢朝示好,並親自到長安朝覲,在漢朝的扶持下,在漠北王庭站穩了腳跟。

而郅支單于則竄奔至康居東部(今哈薩克塔拉斯河畔),在西域興風作浪,劫掠烏孫,威逼大宛,並殘忍殺害了漢朝派往康居的使臣。郅支的殘忍暴力令西域諸國噤若寒蟬,也使得漢朝在西域的權威與日俱減。

甘延壽、陳湯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出使西域的。

史書記載,陳湯是個走到哪兒都要看山川地理、研究排兵布陣的職業軍人。

西進途中,陳湯便多次跟領導甘延壽談起降服郅支的戰略——「彼無金城強弩之守,如發屯田吏士,驅從烏孫眾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甘延壽表示此計甚妙,但是必須按程序辦事,先請示朝廷。

陳湯撇了撇嘴說,「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意思就是說,朝廷里那幫貨除了鸚鵡學舌拍馬屁,啥謀略也研究不出來,你要去請示,這事肯定辦不成!

甘都護正色道:官人以「講顧守」為本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汝休得多言。

可誰知常委會開完沒兩天,甘都護就生病了,而且是一病不起,一切軍務交由陳湯總攬。

趁此機會,陳湯便假傳聖旨,集合漢朝駐西域生產建設兵團2萬屯田兵,以及車師、烏孫等國胡兵共計4萬多人,打算誓師出征、兵發康居去也。

甘都護垂死病中驚坐起,驚問陳湯「你是要瘋嗎?」

陳湯按劍叱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

就這樣,在陳湯的威逼利誘之下,甘延壽半推半就踏上了出兵之路。

兩人率領4萬人的部隊,兵分兩路,長途奔襲,一舉攻破郅支都城江布爾,誅殺郅支單于,並斬閼氏(匈奴皇后)、太子、名王(貴族大王)以下1518人。

闖了這麼大的簍子,事了拂衣去可不成。甘、陳二人趕緊聯名向元帝寫了份報告,連同郅支的人頭一併送往首都長安。

這份半是負荊請罪、半是邀功請賞、順道還拍了拍元帝馬屁的報告寫道: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外國使館區),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元帝接報後樂了——摟草打兔子!本來是派出去個駐外大使,沒想到搞了個顏色革命,捎帶手就滅了郅支這個心頭大患。

剛準備簽發命令為甘、陳二位記功,紀委的同志挺紀在前、挺身而出了。

領頭的是中書令石顯和丞相匡衡。

史載,漢元帝劉奭(shi)為人柔懦,主政期間,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成為大贏家,這宦官首領便是中書令石顯。

據說,石顯曾經想把自己的姐姐介紹給甘延壽,不料甘延壽卻沒看上——得,親戚做不成,便做仇家吧!

就是這個石顯,3年後在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時,因為王昭君不願出錢行賄,便命畫師將她醜化,矇騙元帝將其遠嫁匈奴。

不過,儘管石顯有權有勢,但是告黑狀整人這種事還得靠文化人,石顯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此事必須辦成鐵案!」

於是,少年時曾經「鑿壁偷光」的那位匡衡先生迅速站到了中書令旗下。

匡先生是當時全國《詩經》研究會名譽會長,時人頌之曰「匡說《詩》,解人頤」,比起電視上講《論語》那位於教授可高明到不知哪裡去了。

匡教授憑藉對《詩經》的深入研究,深得漢元帝賞識,累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丞相。任職期間,匡教授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大會發言時總是恰到好處地引用《詩經》,其發言稿屢屢被朝廷各級機關轉發。

這次在討論甘、陳事件時,匡丞相大膽跳出賴以成名的《詩經》窠臼,援引《禮記月令》中的經典論斷說:「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意思就是說,春天是入土為安的季節,別搞什麼梟首示眾,趕緊把單于大大埋在這春天裡吧。

匡丞相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甘、陳假傳聖旨、擅自調兵的問題嚴重性——表面看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問題,說到底是「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的政治問題!「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復加爵土,則後奉使者爭欲乘危徼幸,生事於蠻夷,為國招難,漸不可開。」

此外,匡丞相還根據群眾舉報,及時發現了陳湯攻克郅支、誅殺單于之後私藏繳獲、私分俘虜等問題線索,要求御史部門對其進行調查——「湯素貪,所鹵獲財物入塞多不法。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

元帝心裡對甘、陳二人建立的奇功甚為激賞,但匡丞相的說法卻也是引經據典、言之鑿鑿,通篇體現著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一時之間難以決斷。

這時,另一位博覽諸子雜書、反對獨尊儒術的散騎宗正給事中劉向同志發言了。

劉向首先論證了甘、陳義舉的政治合法性——「郅支單于囚殺使者吏士以百數,事暴揚外國,傷威毀重,群臣皆閔焉。陛下赫然欲誅之,意未嘗有忘。」一言以蔽之,甘、陳的做法,是在深入領會首長決心意圖的基礎上做出的正確判斷。

接著重點論述了誅殺郅支的艱難險阻及其重大意義——「延壽、湯承聖指,倚神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崑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風馳義,稽首來賓,願守北藩,累世稱臣。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大勛莫大焉……」

最後有理有據地提出了賞罰建議——「《司馬法》曰『軍賞不逾月』,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延壽、湯不煩漢士,不費斗糧,比於貳師(貳師將軍李廣利勞師遠征4年,僅虜獲大宛良駒30匹),功德百之……而大功未著,小惡數布,臣竊痛之!宜以時解縣通籍,除過勿治,尊寵爵位,以勸有功。」

說的太好了!不愧是編《說苑》的大才子!關鍵時刻,領導就是需要這樣善解人意的小棉襖。

元帝於是下詔曰:

「匈奴郅支單于背畔禮義,留殺漢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豈忘之哉!所以優遊而不征者,重協師眾,勞將帥,故隱忍而未有雲也。今延壽、湯睹便宜,乘時利,結城郭諸國,擅興師矯制而征之。賴天地宗廟之靈,誅討郅支單于,斬獲其首,及閼氏、貴人、名王以下千數。雖逾義干法,內不煩一夫之役,不開府庫之臧,因敵之糧以贍軍用,立功萬里之外,威震百蠻,名顯四海。為國除殘,兵革之原息,邊境得以安。然猶不免死亡之患,罪當在於奉憲,朕甚閔之!其赦延壽、湯罪,勿治。」

這才算抹平了甘、陳二人假傳聖旨、調兵出征的罪名。

隨後,元帝再頒詔書,請公卿商議如何為甘、陳立功授獎。本來想仿照首任西域都護鄭吉拜安遠侯、封千戶的成例加封甘陳二人,但匡衡、石顯卻百般阻撓。最後只加封甘延壽為義成侯、拜長水校尉,賜陳湯爵關內侯、拜射聲校尉,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駕崩,成帝即位,匡衡丞相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緊緊抓住陳湯遠征郅支時私藏繳獲、中飽私囊的舊賬不放,終於成功將陳湯彈劾,一擼到底,從校尉直接降為士兵。

直到陳湯死後數年,王莽秉政,才重新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壯哉!

噫吁戲!遠則誅之以刀劍弓馬,近則毀之以官場傾軋。陳湯沒死在蕩寇破虜的戰場上,卻倒在勾心鬥角的廟堂下,好不冤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義凜然的匡丞相竟然也晚節不保,踩到了紀律紅線。當初元帝封其為樂安候時,侯國封地31萬畝,匡丞相利用地圖勘界的錯誤,多佔土地4萬畝!被人告發,貶為庶民,鬱鬱而終。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篇不講戰略,只說故事。

下篇再聊怎麼誅莫迪。咱們走著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古人對洗澡有多重視?不僅洗澡用品考究,政府竟然還有明文規定!
她是漢朝最尊貴的長公主,夫君卻死於腰斬之刑
東西漢部分碑帖拓片欣賞
從此,渥窪池同「天馬」一舉馳名。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比秦始皇迷戀方士還厲害的漢朝皇帝,沒求得長生,反到是送了王朝

TAG:漢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漢帝國不僅「雖遠必誅」,還「雖遠必銖」
作惡者,雖遠必誅
「筷子辱華」,雖遠必誅
犯我鴻茅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前半句是什麼你知道嗎?讀來熱血沸騰!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你不知道的是,這句話的背後卻是英雄落寞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一幕,比「雖遠必誅」更震撼!
「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由來
中國崛起已是不爭事實!侵我國土,雖遠必誅!犯我主權,雖強必討!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雖然霸氣,還沒有主席的一句更解氣
貓小樂:阿衰為躲避「追殺」跑太平間,大臉妹:犯我者雖遠必誅!
犯我「華為」者,雖遠必起訴!
祭在清明時,背祖叛宗者雖遠必誅雖久必誅
俠客島:犯鴻茅藥酒者,怎能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的極限:漢朝遠征大宛之戰
陳湯斬郅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鑿壁偷光」的小孩,後來毀了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人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誰說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麼霸氣的話,到底是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