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對匈奴挑釁一忍再忍,全靠這父子三人才徹底降服匈奴

東漢對匈奴挑釁一忍再忍,全靠這父子三人才徹底降服匈奴




轉自微信公眾號「歷史雜碎(ID:lishi1600)」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作者:

江渚漁樵


 


匈奴在歷史上長期存在,西漢有了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匈奴才變得老實。可到了西漢末年,匈奴又重新崛起,以至於劉秀執政初期只能對匈奴採取防禦的戰略姿態,但是劉秀執政後期,匈奴卻變得十分老實,這多虧了耿家父子:耿國、耿秉、耿夔。






耿國,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耿弇的弟弟。耿弇年輕有為,21歲時就開始跟隨劉秀南征北戰,戰功累累;26歲時,作為一方統帥平定齊魯,為劉秀西進和南下打下了戰略基礎。耿弇的五個弟弟也都是人傑,但如此人才濟濟的家族,劉秀竟然在平定隴右和巴蜀時期不再重用,當然他是有自己打算的。




公元36年東漢消滅公孫述,統一全國,可邊境地區卻是強敵環繞:東北地區是貊人和鮮卑;北面是烏桓和部分匈奴;西北地區是烏孫和部分匈奴,西部還有野蠻的羌人部落。此時的東漢王朝百廢待興,急需時間休養生息。為此,劉秀決定不再勞民傷財,他駁回了手下大將的遠征申請書,對匈奴採取積極防禦的措施,派驃騎大將軍杜茂總管邊境軍務,建築烽火台,巡視邊境;派心腹大將王霸鎮守漁陽;派大將祭遵的弟弟祭彤鎮守遼東;派驍勇善戰的馬武鎮守滹沱河。




然而匈奴、烏桓、鮮卑等部落依然侵襲,有時候甚至聯合進犯,東漢君臣為此傷透了腦筋。




事情在公元45年開始出現好轉。







遼東太守祭彤招降了一部分鮮卑部落,他採取「以夷制夷」的方法,命歸順的鮮卑人攻擊烏桓和匈奴,當然東漢王朝為此花了很多錢,遼東邊境日益穩定。




可烏桓、匈奴依然進犯,搶掠百姓。為此,名將馬援主動請纓出擊烏桓,卻無功而返。



不料匈奴自身開始分裂。




因為內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首領因為自己處在了東漢和北匈奴之間,為避免自己腹背受敵,也為了抗擊北匈奴,南匈奴主動表示願意歸順。




這件事完全出乎東漢君臣意料。為此,劉秀召集文武百官,專門研究南匈奴的事。




手下大臣各抒己見,議論紛紛,主要意見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匈奴一向缺乏誠信,也許此舉別有用心,不能接受南匈奴的請求。劉秀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這是一個不起眼的中郎將站了出來,說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這個人就是耿國。







耿國自幼在邊境長大,熟悉邊境各種事務,他不緊不慢地說道:「南匈奴主動歸順應是一件好事,我認為應當像前朝漢宣帝禮遇呼韓邪單于一樣,接受南匈奴稱臣。因為南匈奴目前的處境艱難,歸順大漢是他最好的選擇。接受南匈奴稱臣後,即使他反叛,只能表明南匈奴言而無信,他的處境只會更糟糕;如果他誠心誠意歸順,我朝正好可以命他抵禦東邊的鮮卑和烏桓,對抗北面的北匈奴,同時震懾西北地區的各個小國,這樣有利於邊境長期的穩定。」



劉秀一聽,這耿國分析的太精闢了,當即聽從耿國的建議,接受了南匈奴稱臣的請求,派使臣冊封比為南單于。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耿國的建議和祭彤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以夷制夷」。北部的各個部落都以游牧為生,居無定所,東漢軍隊如果遠征,不僅勞而無功,更是勞民傷財。南匈奴歸順了,那麼他變成了東漢王朝在邊境的前頭部隊,東漢還會支援他糧草物資,南匈奴可以放心地對抗北匈奴、烏桓、鮮卑等各個部落。本來各個游牧部落之間就因為水草的事,少不了衝突,這對於南匈奴來說不算什麼難題。







當然最受益的還是東漢王朝,可以 「坐山觀虎鬥,趴橋看水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因此耿國的話語雖然不多,卻足以改變了歷史進程,他也因此開始受到重用。



果不其然,東漢正式冊封南單于後,比為了表示誠意,主動率軍進擊北匈奴,並派自己的兒子到洛陽當人質。北匈奴大敗,向北遷移了一千多里。




烏桓一看形勢不對,在公元48年的冬天,也主動向東漢稱臣,從此北方邊境日益穩定,北匈奴即使南下,也是搶點東西就趕緊跑了。




再後來,已經稱臣的烏桓和鮮卑部落也效仿南匈奴,時不時地進攻北匈奴。



北單于見勢不好,怎麼辦,先試探一下東漢。公元51年,北單于派使者到武都郡向東漢請求和親,東漢沒有同意。




公元52年,北單于再次派遣使者到洛陽請求和親,東漢還是沒同意,但是賞給了使者很多貴重禮物。




公元54年,原先沒有歸順的鮮卑部落也主動歸降,複雜的北部邊境只剩下一個北匈奴。




這一切都得感謝兩個人,一個是高瞻遠矚的耿國,一個是力排眾議的劉秀。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僅用謀略就挫敗了敵人,不得不佩服耿國的洞覽全局!







耿國有兩個兒子:耿秉、耿夔,這二人不僅智勇雙全,另外因為耿國的影響,也都十分熟悉邊境事務。




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庄,早就有心北伐,開疆拓土,因此他對耿國父子三人十分賞識,經常向他們詢問邊境事務。




公元72年冬,劉庄決定對北匈奴採取軍事措施。他命自己的姐夫竇固與耿秉等人駐紮在涼州地區,開始集結隊伍。




公元73年,劉庄命手下人兵分四路,進擊北匈奴:




竇固和副手耿忠(耿弇的兒子)率領一萬多騎兵出兵酒泉;




耿秉和副手秦彭率領一萬多騎兵出兵居延關;




祭彤和副手吳棠率領部分東漢騎兵匯合南匈奴的人馬,出兵高闕;




來苗(劉庄的表哥)和副手文穆率領東漢騎兵匯合烏桓、鮮卑的騎兵,出兵平城關。




四路人馬同時出發,進擊北匈奴。可北匈奴消息也很準確,一聽說東漢要出兵,很多部落都提前撤走了,只有竇固運氣好,碰到了北匈奴的軍隊,斬殺了一千多人,其他將領都無功而返。因此竇固被陞官加薪,開始有權利統領各路人馬。其實,竇固也就擊敗了北匈奴這一次。







公元74年,竇固和耿秉一起降服了車師國,但主要功勞還是耿秉的。




因為車師國有後王和前王,前王是後王的兒子,分別駐守不同的都城,相距有五百多里。竇固想先攻打前王,耿秉不同意,他認為應該出其不意,先攻打後王都城,這樣前王不戰自降。竇固一時猶豫不決,關鍵時刻,耿秉奮而起身:「我願意做前頭部隊。」語罷便飛身上馬,率先出發。其他將領都願跟隨,竇固見機也跟隨只得起身。結果耿秉一舉降服後王,前王聽說後果真不戰自降。




公元88年,北匈奴境內大旱,歸降的人連續不斷。南匈奴決定趁機吞併北匈奴,於是南單于上書東漢朝廷,請求當時掌權的竇太后發兵一起攻打北匈奴,並請求竇太后和皇帝劉肇最好派耿秉出征,此時的耿秉擔任執金吾一職。




這時候竇太后的哥哥竇憲(竇固的侄孫),因為殺人被囚禁在牢房。為了活命,竇憲主動請纓,說自己熟悉邊境事務,願意為國出征,其實他是在洛陽長大的。




竇太后偏袒自己的哥哥,就命竇憲為主帥、耿秉為副,一起出征北匈奴。竇憲也頗有心計,為拉攏耿氏兄弟,他命耿夔作為自己的代理司馬,相當於他的軍事副官。







在公元89年秋,因為耿秉、耿夔兄弟二人的所戰披靡,東漢大敗北匈奴,竇憲和耿秉刻石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威震塞北。




公元90年,竇憲為避免耿秉再立新功,就派耿夔出擊北匈奴。結果耿夔率領精銳騎兵八百人,長途奔襲北單于的都城,斬殺了五千多人,嚇得北單于帶著幾個隨從跑到了西歐。耿夔一直追到距離東漢邊塞五千多里的地方才班師回國,他也因此被封侯。




耿國父子受到東漢前四任皇帝的重用,這也是光武帝的安排。劉秀前期將耿弇等人擱置不用,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耿氏家族勢力過於龐大,一方面是為了把提拔重用耿家人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後人,帝王之心果真深不可測。




其實不僅僅是耿國父子,整個耿氏家族都在平定邊患、開疆拓土方面為東漢立下了不朽戰功,可以說是六大家族裡戰功最大的家族。








推薦閱讀



(長按二維碼即可入手相關書籍



(更多好書好物可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貨棧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200年前的4萬首爛詩,揭露了誰才是大清第一心機婊
她是台灣才女,師從南懷瑾大師,為傳承中華文化嘔心瀝血多年
為什麼《明朝那些事兒》不是歷史教授寫出來的?
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打開方式:男女曖昧中的吃貨史

TAG:看鑒 |

您可能感興趣

漢匈不兩立,匈奴人卻愛娶漢人女子?但這習俗讓人無法接受
漢人不願意娶匈奴女子,不完全因為戰爭原因,卻是無法忍受這一點
漢朝第一個大敗匈奴的將領,士兵本來害怕匈奴人,他用了這一方法匈奴狼狽逃竄
她一生三次嫁給匈奴父子三人,但是卻換的大漢朝半世紀穩定,四大美女為變得有意義
漢朝跟匈奴勢不兩立,為何匈奴人卻愛娶漢人女子為妻?
古代中原男子,為何拒絕迎娶匈奴女子?再美都無法彌補她們身上這一點!
漢族女子不遠嫁給匈奴人,並不是因為他們野蠻,其實是因為這一羞恥原因
匈奴女子貌美,但漢人不敢娶,只因她們有一個風俗很嚇人
因古代匈奴有一羞恥制度,所以漢族男人,說什麼都不願意娶匈奴的女子
古代匈奴有一羞恥制度,讓漢族男子無論如何都不願娶匈奴女子為妻
古代為什麼寧願死也不娶匈奴女子,皆因一項習俗讓人不能忍受!
漢匈戰爭持續三百年,漢武帝都未征服匈奴,只有他徹底滅了匈奴人
古代女子不想嫁到匈奴,不是貧窮和野蠻,而是這一件事令人羞恥
一漢朝酷吏從未打過仗,匈奴人特別害怕他,他卻被竇太后秘密處死
古代的中原男子,不敢娶匈奴的女人,皇帝都不敢,只因為這幾點
漢代女子為何都不願意嫁到匈奴,原因有三,最後一點實在無法忍受
是誰給的霍去病這麼大膽子,一人進入匈奴萬人軍營受降?
古代的漢族男子,寧死不娶匈奴人為妻,只因一習俗讓漢人難以接受
千古一帝漢武帝到底為何發動對匈奴的戰爭?只因是可忍,孰不可忍
古人為何寧死不娶匈奴女子,只因一項習俗讓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