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飲食與健康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這是《中庸》里孔老夫子用飲食作比方來分析道之不行和不明的原因。我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能夠真正品嘗其中滋味!能吃的不代表喜歡吃,喜歡吃的不等於會吃,會吃的也未必知道自已在吃些什麼。
每年的春節假期里,兒子喜歡到姑姑家吃飯,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這次可不一樣,兒子看到姑姑端來一大盆年糕,也不推辭。吃著吃著,感到有點多了,他知道食物來之不易,不能隨隨便便浪費,還是全都吃了吧。後果回家後吐了三次,拉了兩次。問其原因,說是吃多了,另外這盆年糕里還有葷菜(姑姑不知道他已經改吃素了,還是跟以往一樣,加了很多料),吃了不該吃的,這「因果」倒是來得挺快。接著餓了兩頓,身體自然也就好了。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對飲食也罷,起居也罷,言行也罷,人生的道理大都如此,道之不行,過猶不及。先哲告訴我們不要在飲食或居住方面有過多的貪著,也不隨心所欲,不浪費。
GIF/1K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本來沒有這麼長的壽命,他當上皇帝後,有一次,去上廁所時發現邊上有一顆飯粒,順手就撿起來塞到嘴裡吃了。就這麼一個動作,獲增壽十年。
所以古人說,減衣增福,減食增壽,減睡增祿。一代帝王有這等慎獨功夫,豈是我們常人所能做到!換作是我,不用說是廁所,就在廚房裡,也不一定那樣順手塞到嘴裡,甚至還會順手扔到垃圾桶里,真是令人汗顏和膽戰心驚啊!
節飲食錘鍊的是我們的心,增益的是我們的壽。節飲食除了節制、節約的意思外,還有一層意思是要注意節氣,也就是飲食要合乎時節、當季、當令。
人要順應自然規律、法於陰陽,動物、植物也一樣,也要符合生長周期、自然規律,也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食用當令時節生長成熟的食物,才會更有利於人體健康。
古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就是這個道理。名老中醫路志正先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據電視上介紹,九十多歲的路老除堅持每周三次門診外,還參加開會和一些保健工作,更讓人稱奇的是他的體檢報告顯示,他的血管彈性跟四、五十歲的健康男子是一樣的。是什麼樣的養生方法能讓他的身體保養的這麼好呢?他說,在春夏季節,每天早上吃三到四克(四、五片)用醋浸過的生薑,已經堅持吃了40多年了。姜能夠保持脾胃功能正常,氣血生化充足,身體其他的臟器的功能也容易保持一個正常的狀態,心臟也會直接受益。同時,必須要遵循古人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否則不但沒有預期效果,還會起反作用,這就是飲食要合乎時節。
GIF/1K
還有人說,要想身體好,就多吃有營養的食物,比如優質動物蛋白、牛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高營養食品。咋一聽,好像頗有道理,但能吃出健康嗎?
現代權威醫學機構就對癌症作深入的追蹤調查及研究,列出以下代表性結論:一、美國每十個女人有一個患乳癌,肉、蛋、乳品的攝取量越大,患乳癌的機率也越高;二、東京國家癌症研究院花十年的時間追蹤調查十幾萬個健康人罹患癌症的情形,得到結論是,每天吃肉者,罹患癌症的人數是不吃或少吃肉者的四倍,蛋、乳品、乳酪吃得越多的人,癌症的罹患率也越高;三、結腸癌致死的人數隨平均食肉量的增加而增加。
另有報告說,肉食對人體的影響是:加速成熟和衰老。如愛斯基摩人及游牧民族以肉和脂肪為主食,不但早熟,也早死,前者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七歲半。
GIF/1K
對於吃肉的問題,我是比較有切身感受的。我從小在海邊長大,當家裡條件好些後,每天飯菜無肉不歡、海鮮常備。但於2003年查出高血壓後,04~09年六年間,按照醫生的要求,老老實實地吃了六年的降壓藥。10~12年,意識到連續服用降壓藥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於是開始間斷性地服降壓藥,也不再吃肉食。13年開始徹底與海鮮、肉食說不,同時停服降壓藥,就這樣反而是不治而愈了。
吃肉吃出的問題由來已久,特別是近些年來,一發生流行病,專家們均判定與動物有關,如瘋牛病、禽流感、非典、甲型H1N1等等。民間有句俗語「青菜蘿蔔保平安」,不無道理啊!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動物性食物攝入最多的人,慢性病最多。即使攝入的動物性蛋白的量相對比較少,也會造成不良的後果。而那些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身體最健康,容易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GIF/1K
有些人骨質疏鬆,不論是食用含有大量鈣的肉骨頭湯,還是含有分子鈣、離子鈣的藥物,吃下去以後,這個鈣馬上就升高了,但是過兩三個小時後,不但把吃下去的鈣全都排泄出去,還會造成原本體內的鈣進一步流失,因為這些鈣無法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相比之下,素食里含有的鈣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
對於飲食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從生物學的層次上說,無比複雜,但是其根本理念仍然是非常簡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盡量去吃純天然的素食。食物的營養不僅僅是攝入,更重要的是運化、吸收、保持和利用。多吃素食,相對而言,也就是少殺生,也是行善去惡,給自己積福德、修善根、結善緣。
人一旦由於飲食起居原因得病,應先考慮從飲食起居上進行調理身體,而不應該立即用藥物來治療。
相傳,唐朝時長安城內有幾個富翁身患一種奇怪的疾病,只見腳脛日趨浮腫,渾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經醫生診治均束手無策。於是延請孫思邈診治,服藥下肚後,仍不見轉機,孫思邈由於難揭其謎,終日甚感不安。有一天,太守也患此病請孫思邈治療,為了查明病因,他住進太守府中仔細觀察了十幾天,只見太守的貼身家僮也同樣精神萎靡不振,下肢照樣浮腫,只是比太守稍輕些。孫思邈仍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廚房內調查,廚師說太守不喜歡大魚大肉,但他對糧食精製特別講究,需將米面反覆加工精碾細磨後才作為主糧食品。隨後孫思邈又去拜訪了其它幾位同樣癥狀的富翁,發現都有同樣習慣喜食精糧,此時孫思邈已領悟出其中的玄妙了。孫思邈立即建議太守將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糧糙米,並且將一些細谷糠、麥麩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後這種疑難病竟神奇的康復了,病人精神好轉,浮腫全消退了。
GIF/1K
無獨有偶,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軍人成為全國最重要的人,自然不吃農民的糙米,而必須吃最好的精米。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軍死亡病例,是因為腳氣病導致的。隨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參戰的2萬名日軍只有300多人戰死,900多人受傷,但居然有2300多人患上腳氣病不能作戰。直到西方醫學家在1912年發現了腳氣病致病原因以後,日軍才恍然大悟。他們本來想將精米完全改為糙米,但已經吃慣了精米的日軍官兵幾乎全部強烈反對。軍部無奈,只好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須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麥。目的很簡單,就是防止腳氣病。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比西方早一千兩百多年前就發現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現在。
而今,韋老為了我們初學者容易學習,選取了最常見的二十多味葯食同源的食材,為我們國人的體質改善保駕護航,用對了效果會很好,用錯了也不會有大的傷害。我將S中醫里用的小食粉與衛計委發布的葯食同源目錄表對照了一下,只有柴胡、桂枝、石膏、半夏這四味不在其列,其餘均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或者是保健食品。
當我們在生活中更關注用健康飲食方式來保健強生而非用藥物來治病時,意味著我們已經開始接近那種健康的生活了。
飲食也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作為文化,就包括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飲食,不但要心懷誠敬,還要心存正念、正思維。
記得吉林市老年心理保健研究會的張俊良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案例:他有一個在電工學院一起學習的同學,是設計戰鬥機的高級工程師。他們時常在一起吃飯,經常聽這位同學說,這個菜不能吃,這個不好消化,那個花生米不能吃,花生米外面的「紅衣」吃了會凝血等等,專找吃的東西的負面效果,天天這麼說著,天天給自己種不良的因,最後,得了胃癌。當說東西不能吃、不好的時候,就會從意識里提示自己這東西不被接納,也就不消化,憋在那兒堵在那兒,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從這個案例說明,心念的力量、思維的問題,在飲食上對生命不光是起影響作用,而且還起到了主導作用。並且,我們的意念和情緒的能量也對我們所生活著的物質世界進行了投射,所以,對食物要心存感恩,感恩天地滋養萬物,感恩農夫辛勤勞作,感恩食物滋養我身!
清代名醫王孟英說:「國以民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亂天下。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衛國、衛生,理無二致,故聖人疾與戰並慎,而養與教並重也。食而不知其味,已為素餐;若飽食無教,則近於禽獸。」
看來,我們的飲食觀、健康觀,也是世界觀、生命觀。
※孩子發燒母親該怎麼辦/發燒與排異性本能系統(五)
※現代人孕育生命為何如此艱辛?
TAG:正己健康文化傳播中心 |
※淺談唐朝的飲食文化
※藏族飲食文化淺談
※淺談糖尿病的飲食治療
※淺談飲食與情緒的微妙關係
※淺談食物攝影
※飲食文化: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飲食文化有哪些?
※淺談兒童保健品
※淺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唯美食與書不可辜負,這3本書淺談飲食文化
※淺談我們常被建議的 「飲食清淡」
※淺談「豌豆」的營養作用和食療功效!
※淺談「葫蘆」的食療功效!
※淺談不用藥的「健康壯陽法」 簡單有效!
※淺談過敏兒童輔食添加心得
※淺談康熙朝瓷器的鑒定思路
※淺談攝影的藝術修養
※淺談道醫,葯食同源
※中老年人腎健康、人就健康?養腎淺談!
※淺談孔雀魚的飼養和繁殖
※黃荊盆景的製作與養護經驗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