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楊振寧: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專訪楊振寧: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本期嘉賓

楊振寧,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歸國後為清華大學乃至中國現代物理學科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訪談中,楊先生以豐富的人生經歷,闡述了中美教育背後的邏輯差異,並針對當下研究生面臨的最迫切的幾個問題給予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1.

美國教授就偏愛跟學生交流?

「因人而異」

研讀間:您曾親身經歷過西南聯大時期的學術交流,請問當時的學術交流是什麼樣的情況,現在學術交流的情況和曾經相比有哪些不同?

楊振寧:西南聯大的時代,學生交流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方式,我們可能隨時隨地會展開討論――比如吃飯、喝茶的時候。儘管討論的大多是課程問題,但像世界大事、歷史文學藝術等內容我們也有涉及。如今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了,也誕生了很多像調查、實踐、走訪等交流形式,這在我們那個時候是難以想像的。可以說以往的學術交流比較單純直接,而現在則呈現一種多元化的趨勢。很難講二者孰優孰劣,但它們對於每個人學術認知產生的啟發作用我想是一樣的。

研讀間:那在您之後的赴美留學期間,跟國外大學的教授、導師之間的交流情況是怎樣的?和國內相比有沒有明顯的變化?

楊振寧:並沒有很大的分別,因為美國不同的學校,導學關係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教授對與學生交流所持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

研讀間:所以說可以理解為美國的教授博導們並沒有較為普遍明顯的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的傾向和動機?楊先生可以具體談談。

楊振寧:可以這麼理解,並非身在美國就有更多與教授交流討論的時間和機會。我做研究生的時候,哈佛大學有一位30歲左右的理論物理學家,年輕有為鋒芒畢露。他就是一位很少去辦公室,很少去跟學生交流的導師――學生想要跟他交流還得排隊。但是因為他的名氣大,哈佛的名氣也大,很多優秀的研究生都往他那裡跑;而且他回答效率也非常高,能在很短的時間裡給你最準確的指出問題根源。總的來說,美國的導學關係大多取決於導師自身,學校不會刻意插手管這些。

2.

中美導師帶學生有何異同?

「我一輩子也就帶了十幾個博士生」

研讀間:那即使是這樣的情況,美國的研究機構卻還是吸引了很多優秀研究生的前往,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楊振寧:我再舉個例子從側面說明一下,有一位在伯克利的教授,恐怕已經帶了有六七十個博士生了,而我可能一輩子才帶過十幾個博士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我們帶博士生的立場不同。我的態度就是:只有遇到好的題目,我才安排學生做這個課題;當我沒有題目的時候,我可能就不會輕易接受博士生。而那位帶了有六七十人的教授,即使在沒有題目的時候,也會讓新同學嘗試一些可能擁有研究前景的課題方向。他們的研究邏輯就是:藉助學生在不同研究道路上的大撒網探索,發現有價值的課題方向;自己再與學生共同研究進步,得到學術上的提高。

楊振寧:但是我個人覺得,如果要把學生帶到一個連我自己都不是很熟悉的領域,那也太不靠譜了,我是不會做這樣的事情的。

研讀間:除了與學生的交流方面,您認為美國的教授、博導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特點?

楊振寧:如今導師可能更多投入到自己的研究課題,而對學生的興趣點並沒有太多的在意。我並不佩服很多有名氣的美國教授,因為他們做研究帶學生多少有些目的性,特別是那些指導實驗的課題組――導師接了很大的科研項目,藉助組內研究生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這些項目。儘管做好這些項目工程也很有價值與意義,但是我認為這個過程跟真正意義上做學術的方法邏輯相比還有不少距離――說直接點前者可能就是擰幾個螺絲釘的事情。這種環境下,你去跟導師溝通你的興趣點,他不一定感興趣,他也不一定對這些方向有了解認識,所以還是得靠你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在線 的精彩文章:

武漢「大學生八折購房」背後:政策尚在研究,產業留人是核心
想進《我的前半生》中百萬年薪的諮詢公司?你需要上這幾所大學
14年校長經歷,30年從教經驗,他卸任後留下一封信,教育圈炸了
如何從容應對面試中的「陷阱問題」?

TAG:中國教育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專訪王嘉爾:「誰說人一輩子只能有一個夢想?」
張嘉倪專訪否認說過生四個寶寶還讓採訪者背鍋?網友:快吵起來了
馬麗脫單啦,她跟我們說想當兩個孩子的媽媽丨專訪
謝賢專訪談小女友:我三年都沒碰過她,魯豫:那為什麼要在一起?
容止@宋威龍 專訪:男孩子可愛起來就沒女生什麼事了!
專訪李現:沒覺得自己紅,我粉絲才兩百萬!
黃海波接受專訪,坦言孩子出生後挨個打電話,但來的就只有高圓圓
宇澤老師專訪:我們不一樣!
他講述的每一句都是畫——專訪侯濤龍
獨家專訪敬一丹:聽她講那些從未說出的暖心家事
李玫瑾教授專訪: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關鍵做到這幾點!
專訪王櫟鑫:我就羨慕小鮮肉比我掙得多,其他一點都不羨慕
李敖生前專訪:我極左的一個人 做成烈士不算成功
專訪金庸:我在寫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
專訪|導演霍猛:我把爺爺那一輩人,留在了銀幕上
專訪吳克群:網上的留言已經教我怎麼做好一個導演了
專訪張嘉佳:我愛你,是很重的一句話
專訪《小歡喜》總製片人徐曉鷗:有悲才有喜,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專訪陳思誠:電影其實就是鏡子,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
專訪《我的影子在奔跑》製片人:拍文藝片就如同一個影子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