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高舉創業火炬,家鄉卻下起瓢潑大雨

我高舉創業火炬,家鄉卻下起瓢潑大雨

他希望有一天,在中國夜景衛星圖上,自己的家鄉不再是一個微弱的光點,它能和附近所有的小城一起,織成密密麻麻閃著光的網

▎全文共8044字,閱讀大概需要16分鐘。

縣城「創客」

記者 |袁貽辰

編輯 |從玉華

這份數據讓張成憂心,甚至比公司快倒閉時的財務報表更令人難受——由他領頭成立的湖北某縣級市青年創業商會剛走完一個年頭,150餘人走了近一半。

見慣了失敗的張成總結,有時是「小城市的規則」逼人低頭;有時是花團錦簇又冷嘲熱諷的氛圍讓年輕人迷失;有時是「只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環境」催創業者放棄。

張成默默注視著這些離去的年輕背影,很難開口相勸。這個青年創業者能確定的是,電子地圖上,幾年間冒出的小點點,很多被抹掉了。一點一抹之間,上百位返鄉創業青年的店面、工廠和他們在家鄉曾寄予無限希望的事業,就這樣悄悄消失了。

「異鄉人」

這座長江南岸的小城有太多令李傑心動的返鄉理由了。

從事互聯網營銷工作的李傑看到了一幅值得期待的經濟藍圖:坐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家鄉,在最近一年創造了超過300億元的GDP。全市常住人口超過40萬。

電子地圖上,滑鼠拖長再拖長,這個旅遊城市展示了讓李傑欣喜又陌生的街景。在這個動輒以「xx大道」「銅鑼灣」「國際xxx」命名街道和樓盤的小城裡,商鋪密密麻麻。

但李傑回鄉創業數月,卻「招不到一個合格的文案」。他先跑去只有半小時車程的武漢招聘,可有些高校一聽這是個只有七八個員工的「草台班子」,連場也不讓他入。他轉頭又在互聯網上發布招聘需求,卻一直無人問津。沒辦法,他只能把學歷和從業經歷的要求越降越低,咬著牙把薪水那一欄的數字提了又提。

勉勉強強,人湊齊了。

北京車庫咖啡館裡,很多年輕人在交談創業項目(資料圖片) 視覺中國供圖

可這些從本地招來的中學畢業生拿出來的作品「全是東抄一句西抄一句」。一個老客戶和他打趣,「你們公司員工的文案,最多值3元一條,我一天可以隨便寫20條。」

最困難的那段日子,他每天睡三四個小時。

這個睡過板房和工地的90後返鄉青年想感染家鄉的這批同齡人。他興緻勃勃地跟員工講互聯網時代品牌營銷和文案的重要性,講這家公司的無限可能,但他的員工面無表情。對方說,自己更關心「啥時候結婚生孩子」。

那一刻,回到故鄉的李傑覺得「很孤獨」。

李開復創辦創新工場,幫助年輕人創業,圖為工場辦公室一景。 視覺中國供圖

回到家鄉之前,他在蘇州運營著自己的新媒體工作室。那時,蝸居在膠囊房裡的他夢想著擁有一間明亮的辦公室,可以養點綠植,可以看到太陽,可以在累的時候站起來溜達幾圈。

可當他真正擁有這間辦公室時,身邊卻沒有了那群同在蘇州打拚的年輕人。那些昔日的同事從全國各地而來,「就為了追夢」,能吃苦、不怕累,討論起文案來總像「打了雞血」,每天晚上四五個人就著泡麵和雞爪,用油膩膩的手指一下下敲擊鍵盤,可以拿下「UC瀏覽器」等一個個難啃的客戶。

而現在,他需要打交道的是一群「今天請假要旅遊、明天請假要參加婚禮、後天請假要回去帶孩子」的員工。李傑氣不過,批評了一個常請假的員工,對方第二天就辭職了。

他很後悔,當時應該把一直憋在心裡的那句話狠狠地吼出來:「要麼工作,要麼滾蛋!」

可這畢竟只能是「想想而已」。

張成理解李傑的糾結。剛回家鄉時,他甚至覺得自己有點兒像個「異鄉人」,路上的年輕人背影都有些懶散,快步行走的自己顯得格格不入,他懷念在深圳時那種年輕人都為夢想拼搏的感覺。

開店後,張成培訓員工穿職業裝,進門微微鞠躬歡迎顧客。可員工覺得小城市不大,都是熟人,鞠躬會讓人「尷尬」。

剛回來時,老家這些不遜於深圳房市的樓房名稱一度讓他感嘆發展真快,可這些住在「歐洲城」「塞納河畔」的年輕人,似乎並沒有跟上這座城市的節奏。

他覺得,車水馬龍的街道、熱火朝天的工地越來越像深圳。可家鄉的人,好像還停留在十幾年前自己離開時的模樣,「聊不到一塊兒去」。

14歲就外出讀書的李傑開始重新認識家鄉。在這個「不工作也餓不死」的地方,他被拖進了一個又一個朋友圈,商界的前輩語重心長地教他,有了圈子就有了生意。

奔波於一場又一場婚禮、升學宴、滿月酒和「朋友聚會」的李傑似乎真的發現了商機,他的口袋裡多了厚厚一沓名片,有「朋友」找他做品牌故事,他和團隊忙前忙後交出了成品。可收到成品的對方就跟沒事兒一樣,也沒有給錢的意思。

「我們是朋友,不該要這個錢。」雙方僵持不下,那個「朋友」慢吞吞地吐出一句,「那你的產品我不要了。」

勢單力薄的李傑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對方解釋,定製化的產品不能退貨。

他說自己像是被「裹挾」了,幾年間不斷重複著遠離和認識朋友的過程。「有苦說不出,只能默默往下咽。」李傑說自己不能堅持要錢,儘管他認為那是捍衛正當利益,可這個小縣城太小了,「如果名聲傳出去,誰還會搭理我這個『小氣』的人?」

他的好友胡偉也一度被家鄉的朋友圈包圍。這個退伍士兵返鄉後開了修理廠、KTV和酒店,參加了很多聚會。

總有人開了新店,吆喝著這些朋友捧場。胡偉覺得很逗,「都要朋友捧場,卻根本不管市場到底有多大。吃飯的人就那麼多,卻有那麼多朋友開店,難不成還能每天都來捧場?」

胡偉的朋友圈以返鄉青年創業者為主,如今,他的同學大多離開了這個城市。這幾年,他看著同學搬回3D列印、健身器材的店鋪,生意寥寥。「大家都覺得這些產業是朝陽產業,一股腦兒地把錢砸進去,卻沒注意到這個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根本沒有足夠的消費人群。」

他說,有意願創業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可市場留給年輕人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了。

有整整一年,李傑泡在飯桌上,被「朋友」帶著搞投資。年末,他發現自己錯過了VR技術的興起,錯過了短視頻和直播的浪潮,像完全被隔絕了一樣,在互聯網行業固守著老本。

他發現,自己被行業狠狠甩開了。

在小城市搞這一套幹嗎?

李傑的肩膀曾在南方城市工地日復一日扛起六七十斤的重物,他的雙手也曾在工廠流水線上一天組裝成千上萬個電腦配件,這個不怕吃苦的年輕人很想在家鄉闖出一片天地。

他瞅准了一款電子地圖軟體,向這個小縣城的商戶推出地圖標註的服務。

這個項目遭冷遇是他完全沒有料到的。有本地商戶跟他說,「小地方用不著這些」,還有人說,「你添加可以,但不能收我的錢,我哪兒知道會不會有用。」

「你可以先添加看看,如果覺得有用再給錢。」李傑的姿態也放得很低。

真的有商家添加後拒絕付款。那是一家電腦商店,對方說,看不出這項服務對自己的生意有所幫助。這個錢,是不打算給了。吃了無數次類似虧的李傑終於忍不住爆發了,他跟對方說:「行啊,那我就在軟體上把你們店的地址改成附近電腦店的。」

對方最終給了錢。

但這個項目李傑沒能堅持下去,這個曾夢想著要在小城紮根的年輕人終於意識到,自己「累了」,「沒有動力再拼了」。

回鄉前,他給公司取名為「戈壁」,意思是希望在「狂風呼嘯、土地乾涸的環境里也能生存,展現異於常人的生命力」。跌跌撞撞一年多,他才發現,自己的「烏鴉嘴」說中了,公司似乎真的長在了一片戈壁灘上。

在他和張成加入的那個青年商會裡,這樣的故事並不稀奇。一個年輕的姑娘開了茶樓,卻被各式各樣的朋友賒賬,到最後,店鋪直接拖垮了。

會長張成曾經也加入了這個討賬大軍。他的茶樓沒開多久,卻多了很多筆賒賬,最後倒閉時一清點,竟然賒了70多萬元。到現在,還有60多萬元沒有追回來。「小城市沒辦法啊,你不賒賬誰還會來照顧你生意。」張成說。

這個在深圳安排動輒上百萬上千萬生意的創業者,在過去的那幾年,就像一個計程車司機,每天開著車穿梭在小縣城的大街小巷。那時,他不是正在要賬,就是在去要賬的路上。

青年商會的會員胡偉深有同感。這個90後創業者模仿大城市的優惠券,提出只要在KTV消費就可以免費獲得一張用於酒店的38元代金券。一開始,效果不錯,可沒幾天,就有顧客說自己沒帶代金券,或者說不小心把優惠信息刪掉了,一定要享受38元的優惠。

胡偉當初為了開這家酒店,外出考察了好幾個月,幾乎把周邊大城市的各色酒店睡了個遍,他親自參與設計、裝潢,一點點把酒店打造起來。

他很想硬氣地堅持原則,沖著這些顧客吼一句:「沒券就不行!」

可他不敢。這個縣級市的市場太小了,「我拒絕了他們,他們下一次一定不會來的。還有那麼多酒店等著住呢。」

他妥協了。

胡偉剛加入KTV市場時,還能保證供需平衡,「包房數量剛剛好」。眼瞧著胡偉掙了錢,小城的好幾家KTV像是在一夜之間就修起來了。

商業競爭不斷加劇,這個年輕人被迫打起了價格戰,他一點點放棄了曾經最為重視的服務質量。「他們一便宜就是便宜一半的價格,我一千他們就五百,啤酒還隨便喝,這樣誰耗得起?」

他精心設計的服務元素輕而易舉地被惡性競爭衝散,這個供大於求的市場一點點消磨了胡偉的信心和動力,所有人都很難掙錢,而他「毫無辦法」。

他偶爾也會幻想,如果當初自己去了省城武漢創業,是不是就可以純粹一點,少一點妥協,能遵循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和規則,「在省城開個自己的店,就靠口碑攬客多好啊。」

張成不懼這樣的競爭。他在深圳14年,干過餐飲、做過醫療器械,深諳服務質量的重要性。他和胡偉等幾個返鄉青年一道,加入了幾個土生土長商戶的項目,開餐飲店。

最開始那幾個月,他幾乎每天都守在餐廳當服務員。胡偉則坐上飯桌,每天陪不同的客人喝酒。餐廳的生意很好,張成一度覺得自己走出了茶樓賠錢的陰霾。可突然,這些土生土長的商戶強令年輕人拿著本金退出,他們看餐廳營業順利,想獨吞這份產業。

這群後知後覺的返鄉青年創業者就這樣被偷走了果實。

張成後悔不已。當初簽訂合同時,他想拿出自己在深圳創業的經驗,跟這些本地合伙人好好談談退股的條件和規則。在深圳,雙方一般會通過詳細的合約來約束股東的行為。

可對方說:「在小城市搞這一套幹嗎?」

「你這個人有問題,怎麼還沒合作就想著退股呢?」前輩訓斥道。

因為擔心不讓自己入股,也擔心真的撕破臉皮,張成最終妥協了。

幾個月後,這家餐廳因經營不善停止營業,街道依舊車水馬龍,掛著商會和餐廳名字的幾個鎦金大字還突兀地留在牆上。

他們在大城市都能成功,為什麼在家鄉不能成功呢?

小城中心有最繁華的街道和最洶湧的人流,李傑發現,好多店鋪一年之間換了兩三撥兒人。上次來這裡還在賣夏裝,過兩天再來,這裡就換了招牌。

他忍不住思考,「老家的市場真有那麼大嗎?」

這個問題他回答不上來,但街道告訴了他答案。儘管總是有店鋪倒閉關門,但街道熱火朝天的裝修氣氛始終沒有被衝散,一批又一批的人前赴後繼地來到這裡,接手那些經營不下去的商鋪。

不遠處,起重機在霓虹燈閃爍中若隱若現,越來越多的樓盤和商圈在這座南方城市拔地而起。

可是,就像自己一樣,「那些失敗的人去哪兒了呢?」

有返鄉青年說,當初回鄉創業時,領導都去了現場剪綵,一派熱鬧的景象。後來的幾年,生意越做越難,再無人問津這個失敗者。

張成感覺,小城很難記得這些故事,也很難記得這些年輕人來過。熱鬧的小城氣氛下,悲傷和冷清的事情,總是被人忽視的。

他在媒體上看到了一個又一個財富故事、一個又一個青年典型,卻從沒看到那些創業失敗的朋友的去向,彷彿這些返鄉致富的故事只需要一個開頭。

他冷眼看著熱衷於討論「下一個馬雲」「下一個馬化騰」的媒體,拒絕了一個又一個讓他背書念稿的採訪。

拜馬雲。 視覺中國供圖

只有在青年商會這樣的角落,還遺留著這些故事的後續——風光地開始,虧完本金還欠了外債的創業者「灰溜溜地」回了大城市。

有人總結,外出打工不是一條出路,卻是一條活路。

80後楊子明回鄉以前,在溫州負責一家文具廠的產品開發和銷售工作。農民工出身的他年薪已經到了6位數。可家鄉一系列返鄉創業的政策讓這個年輕人動心。4年前,他辭職帶上全部積蓄和家人回到家鄉。

他想開一家屬於家鄉的文具廠。這個個頭不高的湖北男人把全部積蓄砸了進去,購置設備,在鄉間租下工廠,把房子拿去抵押,再依照政策向政府借款,就能撐過一開始的周轉期。

出乎他的意料,銀行的貸款批不下來,政府的申請也卡住了,沒有借給他救命錢。

創業第一個月,他資金鏈斷裂面臨破產,差點搭上十多年打拚的全部積蓄。

遣散了全部工人、只留下一個親人看門,楊子明奔赴浙江,帶著訂單找到不同的工廠,請求對方生產。

整整半年,他一直待在浙江,剛懷孕的妻子在老家天天跑銀行申請貸款。老家的人冷嘲熱諷,「工廠突然關門肯定是犯事兒了」。還有人嘀咕,要離這家人遠遠的,更不能借錢。

「雪中送炭根本不會出現,大家都只願意錦上添花。」扛過那段困難期的楊子明,如今擁有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和三四十個員工,他苦笑著回憶,後來自己日子好過了,借錢的人多了,政府也給了不少支持,銀行的貸款更是順暢。

「其實我也能理解。」他說,自己剛回來就遇到財政困難,換做誰都不敢貿然借錢。

只是,「在最難的時候真的孤立無援。」那時,他甚至借了高利貸,沒日沒夜地干,就怕還不上錢。

這種孤立無援於張成而言也不陌生。最初他投資什麼產業都賠,妻子和丈母娘發火了,她們希望張成把積蓄存進銀行,安安心心找個工作上班度日。聽到他還要創業,妻子和他分居了,丈母娘留下一句狠話,「你再這樣下去,你倆就離婚。」

「這裡不是深圳,你不行的。」「你不要創業了,都失敗那麼多次了。」張成很清晰地記得這兩句「最常聽到的話」。

他不服,想要再試一次。

可更多的返鄉創業者,卻沒有足夠的資本和勇氣再嘗試。

曾有一位返鄉創業者想要提升本地人的飲水質量,帶來了凈水器項目。一開始項目勢頭良好,圍著一圈又一圈兒「朋友」,後來,這個項目遭遇困難,這個年輕人迅速被孤立,「都怕他來借錢」。

這個年輕人孤獨離開家鄉後,張成給他打電話,想邀請對方來自己的公司上班。電話那頭,年輕人沉默了許久,隨後苦笑道,「老家這個地方啊,太太太太難搞了。」

電話那頭的張成沉默了,他突然覺得自己沒辦法再開口勸說了。

他想不通,「很多返鄉青年失敗了,為什麼沒有人去幫助他們、帶動他們?」他語氣急促地說,「他們在大城市都能成功,為什麼在家鄉不能成功呢?」

這個年輕的青年商會會長不止一次地說,要是有一個機構能對失敗的創業者給點反應就好了,「就給一點點支持、一點點鼓勵、一點點溫暖,不要躲著他們,裝作沒看見就好了。」張成覺得,瀕臨「死亡」的企業也許只需要一筆周轉資金,也許只需要一個續命的客戶,甚至只需要一個寬鬆點的輿論環境。

可惜,很多創業者的離去都是「靜悄悄的」,「大家都遠離他們了,甚至不知道企業是什麼時候『死的』。」他說。

這樣的一個機構也是胡偉所期待的。他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自己不需要機構給多少錢,不需要給多少資源,「就像你這樣,坐在我身邊聽我說說我這些年的難處就行了。」

他覺得自己像孤軍奮戰的戰士,「辦一個證可以只花半天時間,也可以拖你半年。」他清楚地記得,為了幾本證件,他往政府部門跑了一兩百趟,有時候「腿都快跑斷了」,回到賓館還要馬上開始裝修。

「想想蠻心酸的。」他說。

張成曾去相關部門辦手續,但「工作人員聚在一起討論買菜,就當沒有看見我」。李傑想為公司更名,可被有關部門卡了半個月,一會兒是缺了這個證,一會兒是那個要求不達標,甚至有個女工作人員說:「你咋又來了?」

最後,憤怒壓不住了,李傑衝到了領導的辦公室,大聲喊:「你們不能把我當小孩耍啊!如果她記不清楚到底需要什麼手續和證件可以培訓完再上崗啊!為什麼改個公司名稱這麼這麼難呢?」

李傑如今在武漢創業。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已經掙到了房子和車子,這個90後創業者說,省城的相關機構有綠色通道,很多業務都能一天辦完,窗口也都是「素質很高的年輕人」。

他很堅定地說,自己不會再回老家創業了。

張成惋惜李傑的離去。他擔心出現惡性循環: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失敗者離開,他們會勸說未來打算返鄉創業的青年,「別回去,那裡不適合創業。」

返鄉創業青年越受挫,離開得越多,城市發展也會更慢。張成為此憂心不已。

這個青年商會的年輕會長不想妥協了。他給被賒賬困擾的年輕人支招,都少去店鋪,收銀交給店員,就「公事公辦」。他很清楚,外部環境不夠好,可正因如此,才需要去努力。「如果連我們都不願去改變,都去妥協了,這個環境還可能變好嗎?」

硬扛著活下來

很多年輕創業者離開時,張成都不知情,那一年多的時間,他的項目也在「水深火熱」中。最糟的時候他甚至想過,大不了就重回當年去深圳的光景,一分錢沒有而已。

那時候,老家發大水沖了土地,證件不全的他跑到深圳。分文不剩的張成在公園住了兩天,餓了兩天,他每天去喝公園澆花的水,到最後實在撐不住了,給姐姐打了個電話,「你給我打點錢吧,我真的要餓死了。」

這一次,雖然不會餓死,但積蓄再經不起折騰了。他看準了兒童攝影領域,準備再試一次。

他想跟醫院院方談合作,免費為新生兒拍一張出生照,孩子幾斤幾兩都寫在上面。等孩子大一點兒了,再去家裡免費提供洗澡和按摩的服務,並為孩子拍滿月照。當時,老家縣城的兒童攝影市場競爭激烈,提倡服務意識和品牌意識的張成認準了這個領域,決心要做下去。

可光是進醫院的產科就難倒了公司的初創人員。他們被保安轟出來,有時候對方生氣了,還把張成他們摁在牆上。後來,張成決定早上6點前就去,晚上10點後再來。

楊子明走過困難期的法則也是硬扛。在浙江的那段日子,他輾轉各家工廠完成訂單,他擔心家鄉的妻子,大著肚子還要為他跑貸款。他擔心老家的夏天潮濕,工廠的設備會生鏽。

這個年輕人說,自己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趕快把手頭上所有的事情做完,然後,回家。」

有一次,客人要求的生產日期漏打了,產品要得急,但工人手上都排滿了活兒。楊子明啥話也沒說,一個人去了車間。

每晚工廠下班,他獨自站上流水線,打開打碼機,把紙盒一個個放進去,再碼整齊。20萬個紙盒,他一個人幹了大半個月。

這個出生於1982年的返鄉創業者說,在浙江的那半年,他每晚都留在車間盯著,他怕工人偷懶,更怕自己偷懶讓單子被搶走。他「說盡了好話」,終於熬完了這半年,掙到了周轉資金,妻子也順利批下了貸款。

他回家了。

他希望有一天,在中國夜景衛星圖上,自己的家鄉不再是一個微弱的光點,它能和附近所有的小城一起,織成密密麻麻閃著光的網

回鄉以前,楊子明和溫州的大老闆告別。對方眼睛紅了,「做了這麼多年了,有什麼要求你說。」

「我不可能打一輩子工的。」楊子明說,「我還是要回家啊。」

創業4年多,他說自己從家鄉得到很多支持,新的廠房是有關部門幫他聯繫的。廠子從村裡搬到了城裡,離家就3公里。雖然,他根本不會回家,把家安在了廠里。

這個返鄉青年很自豪,自己的工廠一年也能為家鄉納稅6位數,還可以解決三四十人的就業崗位。他拿出自己設計的品牌和專利,預備慢慢加大生產量。他希望就從這個市郊2000多平方米的工廠開始,誕生文具行業最新最好的品牌。

張成已經擁有了5家攝影店面,如今,他的店面爆滿,地暖、衣服罩子、游泳池、專業育嬰師、二次消毒的衣服櫃等等元素吸引著小城的父母。

可在最初的時候,勸他放棄的人太多了。幾乎沒人能想到,張成近乎「傻子」般堅持,真的敲開了醫院的大門。免費的攝影工作持續了整整9個月,很多消費者懷疑張成是騙子,「哪有這麼傻的老闆?還免費送東西?」

還有人直接說,「你們干這些肯定不是真心實意的。」

張成就當沒聽到這些話,他提倡的上門服務一直沒斷,最遠的一次,他們免費跑了200多公里為消費者的孩子拍了幾張滿月照。

這一次創業,最大的不同是這個年輕人不再打算妥協了——招聘的條款都按照他在深圳總結的套路,他招聘的大多都是在外地工作返鄉的年輕人,「如果能給到差不多的待遇,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回來呢?周末還能幫著家裡干點活兒。」

這些在外面「感受過社會危機感」的年輕人成了這家公司的主力,獎金、提成、分紅、甚至入股,張成靠這些留住了人才。

免費拍照業務打開了市場,也讓這座縣城的年輕父母近距離接觸到了營銷的概念。張成說:「一定要把好的觀念堅持下去,你要相信,堅持下去,一定會出結果。」

這個年輕人始終覺得,小城市想要跟上大城市的腳步,就要靠這些返鄉青年的努力,一點點改變行業規則、產業生態,最終一點點改變人們的思想。

「如果能有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堅持下去,能被改變、被撬動的產業就會越來越多,最終讓一個城市進步。」他有些興奮地想。

網上流傳的「中國夜景衛星圖」。 圖片來自網路

他不喜歡大城市中心論,看到年輕人一窩蜂地跑到大城市甚至會「很難受」。最近這一年,每離開一個返鄉創業青年,他都會難受一陣,「長此以往,誰還會回來?未來的小城市還會有人嗎?」

前些年,網上曾流傳過一張中國夜景衛星圖,黑色的背景圖裡,國內幾個特大城市成了光球,小城市是零零散散的小光點。掩映在山群里的村莊漆黑一片。

他希望有一天,在這樣的圖上,家鄉不再是一個微弱的光點,它能和附近所有的小城一起,織成密密麻麻閃著光的網。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人名、地名均為化名)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點周刊 的精彩文章:

虛幻裡頭挑真實
煤城沉浮

TAG:冰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高冷霸氣卻又現實的句子:當你想舉起夢想的火炬,偏偏天空下起了雨
外面下起了暴雨,有情有義的小貓將自己的朋友,帶回家中避雨
等老家下起了雪,一定要帶狗子出來玩雪,讓寵物的冬天溫暖如春
下起暴雨後,幾隻小鹿跑到女子家避雨,女主人的舉動讓人暖心
奇葩!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怕頭髮被淋濕,當媽的竟然舉起女兒擋雨
外面下起大雨,金毛冒雨給下班的主人送去雨傘,主人激動地落下熱淚
在水下起舞的她
薩摩耶洗完澡吹風,屋裡下起鵝毛大雪,上輩子是彈棉花的?
花滑賽場下起「維尼」雨 羽生霸氣發聲:我回來了
外面下起了大暴雨,流浪狗想要去進停車場避雨,卻被安保驅趕出去
把二哈遺忘在門外,中途下起了大雨,主人抱回它後悔哭了
夏威夷火山噴發後下起寶石雨,網友:居民可以用作家園重建
天空下起了「魚雨」,不一會兒滿大街都是魚,引起當地居民哄搶!
天降異象東歐竟然下起了橙色大雪,滑雪人士:自己如同登上了火星
粗心主人把柴犬拴在路邊,突然下起大雨,接下來一幕讓路人都暖了
天空中下起了久違的大雪,居民發現雪花是黑色的
半夜下起大雨,主人睡太香忘了陽台上的二哈,起床一看悔哭了!
看著火箭下起三分雨,濃眉黯然神傷卻羨慕哈登身邊的隊友強
台北又下起了綿長的雨
開心一笑:男子去女朋友家做客,臨走下起大雨,丈母娘留他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