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尋快樂人生的真正源泉

重尋快樂人生的真正源泉

督徒以「唯獨上帝的榮耀」為人生的首要目的,使人超越個人今生今世一切的物質需要、利害得失,直接以上帝本身為人生快樂的真正源泉。因此,聖經中所啟示的真宗教不是強調「心誠則靈」的迷信,也不是麻醉人們心靈的鴉片,而是發自心靈的,一種崇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人生有目的嗎?千百年來這個問題都縈繞於人們的心中,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疑惑並探問的其實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首要的?但到了後現代文化的今天,一切確定的理念都模糊了。當我們一再聽到現今的年輕人說「人生無需有目的」時,他們真的不在乎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嗎?還是在以頹廢、叛逆的時尚思潮來掩藏心中的無奈與迷惑?

基督信仰對人生首要目的的回答就是:「榮耀上帝,並以祂為樂,直到永遠 。」對於在升學競爭中,迷失了成長快樂的少年;對於畢業就是失業,無法實現價值的大學生;對於無房無車,被「愛情」淘汰的青年,這個千古不變的答案是顛覆,也是安慰,是一道打開的門,是生命的磐石。

心中的種子

許多人把「宗教」和「迷信」聯繫在一起。,甚至有不少人乾脆把宗教視為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對於統治階級而言,這種「鴉片」可以麻醉人民的鬥志;對於被統治階級而言,這種「鴉片」則給人的現實和精神痛苦,帶來暫時的安慰。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面對宗教史和人類歷史,我們不得不說,許多所謂的「宗教」確實是「迷信」!更有甚者,許多版本的「基督教」確實只具有精神「鴉片」的作用。

當然,更加令人感到驚奇的則是:儘管如此,幾千年來,人們仍然對於「宗教」不能放下;「宗教熱」、「基督教熱」仍然在社會和文化中此起彼伏;甚至人們以「宗教般的熱忱」去反對「宗教」。

可見,關乎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宗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不是我們是否要信奉「宗教」,問題在於我們所信奉的,是否是真正的能夠解決我們人生問題的「宗教」。歐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領袖約翰·加爾文在其名著《基督徒敬虔學》中談及人心中生來就具有的三大種子。

一是宗教的種子:「經驗顯明,上帝把宗教的種子播撒在所有人的心中。」(注1)

二是法律的種子:「任何人都知道,各種人類組織都必須接受法律的規範,並且也都明白這些法律的基本原則。因此,各個國家和個人都能通過就這些法律達成共識。因為即使沒有教師和立法者,這些法律的種子已經播在所有人的心中。」 (注2)

三是政治秩序的種子: 「事實上,某種政治秩序的種子,已經播在所有人的心中。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要安排好今世的生活,所有人都有來自理性的亮光。」 (注3)

因此,宗教首先不是外在的制度和教義,而是人人都有的,內在的、固有的,精神追求和心靈傾向。同時,我們對宗教問題的價值性的思考和取捨,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法律和政治等社會問題的具體看法。

知人需知天

在長達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中,國人熟知的就是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4)孔子所說的「天」並不僅僅是抽象的天理,乃是有意志、掌賞罰的至高者,所以他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注5)

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宗教是國家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注6)宗教也是知人知己的大事:「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7)因為上帝是萬有的根本:「萬物本於天,人本於祖。」 (注8)

有的學者指出:「這君主制的國家組織就像儒教的肉體,而儒教就是君主制國家的靈魂。」 (注9)在目前中國轉向自由、民主和共和的大趨勢中,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文化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但毫無疑問,基督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始發揮越來越突出的帶領作用。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到底是什麼版本的基督教才合乎聖經,榮耀上帝,造福社會呢?顯然不是「太平天國」式的民間宗教化的基督教,也不是以高舉神跡奇事為特色的基督教。

十七世紀,英格蘭清教徒既注重深刻的心靈經歷,又注重敬虔的品格塑造,並積極投身建立溫馨家庭、聖潔教會和自由國家。在宗教、政治、法律、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敬虔主義不僅是基督教歷史上的奇葩,也是世界宗教史和文明史上罕見的奇葩。

從本質上說,「清教主義源自人心靈的深處,它所顯明的是人性中某些不可毀滅的因素。它發自人心靈的渴慕,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能同樣感受到這些渴慕的存在。在許多宗教,許多社會中,無數的男男女女都曾經發出這樣的渴慕。」(注10)以史為鏡,近代中國歷史中的曲折,以及現化進程中的失衡,其重要原因,就是缺失這樣的基督教信仰和價值觀。

為榮耀上帝

十七世紀基督教著名的《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注11)就是英國清教徒所制定的信仰問答,它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簡潔而精準地闡明了,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基本要道。其中的第一問,就是「人生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可見,基督教並不是玄之又玄的天方夜譚,而是穿越紛繁的各種思潮,直接關乎到我們的人生,關乎到我們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人生首先應當追求、立志、渴望、尋找、努力得到的首善和幸福;是人生命和行動的導向。「萬有都是本於他,依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羅馬書》11:36)。

上帝是萬有的本源,因為上帝從無中創造了世上的萬有;上帝是萬有的依靠,因為上帝用他自己的大能保守萬有的存在;上帝也是萬有的目的,因為上帝創造並護理萬有的最終目的,就是他自己的榮耀。只有榮耀上帝,才使我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安慰和棲息。正如奧古斯丁所言:「你造我們是為了你,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懷中,便不會安寧。」(注12)

所以,詩人大衛表白說:「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上帝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遠離你的,必要死亡;凡離棄你行邪淫的,你都滅絕了。但我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詩篇》73:25-28)。

這一崇高的目的,把我們的人生提升到崇高的境界。沒有明確的人生目的,人就是行屍走肉,酒囊飯袋。中國古人為了「光宗耀祖」,近代學子為「中華崛起」,當下是「自我實現」。然而,不管是祖先,還是民族,還是我們自身,都是有限且有罪的人,都不能夠滿足我們心靈中對真善美的無限渴望,當然也不足以成為我們人生的首要目的。唯獨上帝是我們的創造者、護理者和拯救者,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榮耀上帝」既合乎整個歷史發展的規律,也合乎個人心靈內在的傾向。

志於道而樂

如何榮耀上帝呢?榮耀上帝,不是抽象的宗教口號。人當主動地榮耀上帝,「這體現在人為榮耀上帝和尊崇上帝而規劃自己的生活和行動時。」(注13)馬丁·路德金的口號是:「我有一個夢想!」基督徒所提倡的則是:「我有一個計劃!」我們不僅要有夢想,重要的是要有計劃!更重要的是,對於真正的基督徒而言,我們沒有自己的夢想,而是完全以榮耀上帝為方向,完全以聖經為至高的標準,完全以愛主、愛人為動機,來規範自己人生的各個方面。因此,真正的基督徒就像使徒保羅所強調的那樣,「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羅馬書》14:8 ),「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31)。

這就是真正的求道精神:「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注14)這也是真正的「孔顏樂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注15)

基督徒以「唯獨上帝的榮耀」為人生的首要目的,使人超越個人今生今世一切的物質需要、利害得失,直接以上帝本身為人生快樂的真正源泉。因此,聖經中所啟示的真宗教不是強調「心誠則靈」的迷信,也不是麻醉人們心靈的鴉片,而是發自心靈的,一種崇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這種以上帝為中心,以榮耀上帝為人生首要目的的人生境界,使人成為真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注16)而由此生髮的,人生的喜樂與平安,是從天而來,不能被奪去的。

註:

1. 加爾文:《基督徒敬虔學》,1卷5章1節。

2-3.同上,2卷2章13節。

4.《論語·為政篇二》。

5.《論語·八佾篇》

6.《左傳·成公十三年》

7.《中庸》。

8.《禮記·郊特牲》

9.李申《中國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下卷1057頁。

10.轉引自John Stephen Flynn,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E. P. Dutton and Company, 1920), p.11.

11.托馬斯·文森特《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釋義》,王志勇譯(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2006年),7頁。

12.奧古斯丁《懺悔錄》,1卷1節。

13.《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釋義》,9頁。

14.《論語·里仁》。

15.《論語·雍也》。

16.《孟子·滕文公下》。

本文首發《海外校園》106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轉自《海外校園》106期」。未經授權,請勿修改文章原始內容。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C 的精彩文章:

9月,我為你祝福——致新生的一封信
真愛,不是七夕節送花,而是生死相守
《海外校園》140期主題徵稿

TAG:OC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找尋快樂
努力在不愉快的環境中找尋快樂
張靚穎發文透露想去陌生的地方,找尋快樂重新開始
來美國追尋快樂教育,沒想陷入學區房的悲劇
迪·德芳夫人:在擁有的瞬間找尋快樂
新銳設計師亮相,探尋快節奏下的時尚語言
這位父親苦苦追尋快樂教育,4年後,夢碎一地……
明日運勢:金牛制定計劃,獅子追尋快樂
老樹畫畫:此生能活多少歲,不如紅塵尋快活
一個女人的反逆襲:從皇后到太后,晚年為尋快樂甘入青樓
這位爸爸來美國追尋快樂教育,4年後,夢碎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