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記憶:收藏童年的記憶

上海記憶:收藏童年的記憶

視頻來源:《上海故事·收藏童年的記憶》

當年對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孩子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說法,叫做「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那個年代,每當春天來了,大地綠了,老師總會帶著學生們去春遊。那時春遊一般都不會去很遠的地方,大多是在上海的公園裡。

可能是對小時候的春遊特別難忘,收藏家郭效文收藏了上海各個年代所有公園的門票有400多本。他拿出門票收藏本介紹說:「這些都是上海早期的門票,最漂亮的是這個樹葉形的。50年代是金屬的籌碼票子,丟進去可以反覆使用。到80年代以後就用塑料的了。這一組是上海人民公園門票,人民公園票子經常換,其中有些是公園展覽會票子。」

在郭效文等人的記憶里,小時候去長風公園春遊是最開心最難忘的事情。他說:「當初我們登上最高的地方就是長風公園鐵臂山,現在說起來就是小土堆,但當時爬上這座山真是很開心的,回來要開心好多天。」當時家庭條件普遍比較差,很多孩子春遊帶的就是一個饅頭,但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在吃上,而是在玩上。很多老人都說,他們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春遊,因為要好的小朋友可以聚在一起玩官兵捉強盜。

回憶童年的春遊,很多人還會想到一樣東西,就是水壺。當年在少年兒童的心目中,解放軍叔叔的形象高大威武,所以解放軍挎在身上的水壺、穿在腳上的綠軍鞋都為孩子們所愛慕。不像現在小孩外出渴了買礦泉水或可口可樂,當年都是自帶飲用水的,因此,水壺就成了春遊必備品。收藏愛好者張先生說,背上綠帶子水壺「挺出風頭的」。

郭純享先生收藏了很多軍用水壺。他說,上世紀50年代的水壺都是仿照蘇聯的軍用水壺,旋蓋式的。到了70年代,為了符合「備戰備荒」快速的要求,旋蓋改為了木塞蓋,一拔起就能喝,十分方便。到了80年代,木塞改進為膠木塑料,厚實耐用了許多。

當年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上有這麼一句:「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了。」而快樂過完暑假的學生們又要開始上學了。新學期,有的學生會換新的鉛筆盒、多添幾支鉛筆。

民間收藏家劉德寶就收藏著過去年代小學生用過的鉛筆盒和墊板。他說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一看到這些文具就會想起兒時的課堂生活。他指著桌上的藏品說:「這就是我們讀書時用的鉛筆盒,那時候鉛筆盒大多用鐵皮做的,一用就是好幾年。這個還算保存得比較新的,裡面還有重量單位、公制、市制。」

當年文具上的圖畫既富有童趣,也在潛移默化地用新社會的價值觀和新風尚來影響著孩子們。比如在學習墊板上畫有拔蘿蔔的故事,有老師帶領學生去農田撿麥穗的故事,還有學生們給大人送飯送茶,赤腳醫生背著藥箱為農民看病等等。

但收集鉛筆盒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難找品相好的,過去都是哥哥用下來給弟弟用,弟弟用下來再給小弟弟用,一般不是被用壞了就是不小心弄丟了。

從這些品相不怎麼樣的鉛筆盒上,也讓我們看到了那時的孩子所受到的艱苦樸素的教育。而從小養成的勤儉觀念,也塑造和影響了他們這一代人的一生。

—本周故事講完了 下期再會—

分享: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可將本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歷史文章:關注賬號後,選擇「歷史文章」即可查閱歷史記錄。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V上海故事欄目 的精彩文章:

TAG:STV上海故事欄目 |

您可能感興趣

回憶 童年記憶
記憶中的童「年」
記憶中的童年
老北京的童年記憶
躺在記憶里的童年
記憶
記憶中臘月,記憶中的「小年」
雪天——童年的記憶
童年的春節記憶
邵燕云:?《童年記憶》
賀雲峰:記憶中的童年
快樂的童年記憶
拾起童年的記憶
那些「年」的記憶
童年的西瓜記憶
大頭的童年記憶
童年的記憶:牲口屋
早年藍靛廠的記憶
記憶│胡玲:童年往事
記憶與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