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槲實名槲實仁、櫟橿子,樹名樸樕、槲樕、金雞樹、大葉櫟、槲櫟、大葉柞、柞櫟,槲葉、槲若,槲皮、槲木皮、槲白皮《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槲實名槲實仁、櫟橿子,樹名樸樕、槲樕、金雞樹、大葉櫟、槲櫟、大葉柞、柞櫟,槲葉、槲若,槲皮、槲木皮、槲白皮《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點分享|關注公眾號

「釋名」槲實又名槲實仁、櫟橿子,槲樹又名樸樕、槲樕、金雞樹、大葉櫟、槲櫟、大葉柞、柞櫟,槲葉、槲若,槲皮、赤龍皮、槲木皮、槲白皮。

「入葯部位」種子(槲實)、葉(槲葉)、樹皮(槲皮)。

「性味」

槲實:苦、澀、性平;《綱目》:苦濕,平,無毒。

槲葉:甘、苦、性平;《唐本草》:味甘苦,平,無毒。

槲皮:苦、澀、性平;《唐本草》:味苦。

「歸經」

槲實: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

槲實:澀腸止瀉。

槲葉:止血,通淋。

槲皮:解毒消腫,澀腸,止血。

「主治」

槲實:治腹瀉,痢疾。

槲葉: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血痔,淋病。

槲皮:治惡瘡,瘡癰腫痛,潰破不斂,瘰癧,痔瘡,痢疾,腸風下血。

「附方」

槲葉

1、治吐血。

槲葉不拘多少,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五、七分,和滓服。

2、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

槲葉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頻服即止,

3、治初得腸風,及血痔熱多者。

槲葉微炙,炒槐花減槲葉之半,同為末。米飲調服,血痔熱者尤佳,亦堪為炭。

4、治冷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

槲葉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之。

5、治螻蛄瘺。

槲葉,燒灰細研。以泔別漬槲葉,取汁洗之,拭乾,納少許灰於瘡中。

槲皮

1、治附骨疽。

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

2、治毒病下部生瘡者。

櫸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導之。

3、洗諸敗爛瘡。

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乳瘡及諸敗瘡,洗了則敷膏。

4、治一切瘺疾。

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盡,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並塗瘡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

5、治小兒瘰癧。

槲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

6、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

乾薑、槲白皮(薑汁炙五度)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

7、治赤白久痢。

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

「用法用量」

槲實

內服:煎湯,9-15g;或研粉,每次0.5-1g。

槲葉

內服:煎湯,10-15g;搗汁或研末。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燒灰研末敷。

槲皮

內服:煎湯、熬膏或燒灰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禁忌」

槲實:桃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澀者,不宜食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分布地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

「採集收藏」

槲實: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連殼斗摘下,晒乾,除去殼斗及種殼,取出種子,晒乾。放通風乾燥處。

槲葉: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洗凈,切片,晒乾。

槲皮: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洗凈,切片,晒乾。

「炮製」

槲葉:《本草圖經》:"微炙令焦。"

「相關論述」

槲實:

《綱目》:"蒸煮作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

《現代實用中藥》:"治小兒佝僂病。"

槲葉:

《唐本草》:"主痔、止血,血痢,止渴。"

《綱目》:"活血,利小便,除面上皶赤。"

《現代實用中藥》:"治淋病,尿赤,又驅絛蟲。"

槲皮:

《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

《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

《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微信公眾號:BencaoDaquan

2、覺得本文不錯就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草綱目大全 的精彩文章:

榛、川榛、毛榛,棰子、平榛、山反栗,榛子花《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櫧子又名株子、苦櫧子、苦櫧栲、血櫧、苦櫧錐、櫧栗、苦櫧,小葉青岡、面櫧、細葉青櫟,青岡、鐵櫧,櫧子皮葉《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TAG:本草綱目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