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醫/認識經典與現代
用 耳 朵 學 中 醫
GIF/1K
主播:小苗
5.認識經典與現代
下面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經典,可以分三方面談:
(1)保守性問題
一提起經典,一提起傳統,大家都免不了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文化的保守性問題。以為現代文化必然都是開放性的,而經典的、傳統的文化,必然帶有保守性。中國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近現代科學,甚至中國的科學家為什麼沒有拿到諾貝爾獎,這些似乎都與我們的文化有關,都是我們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造成的。這樣一來,傳統的東西當就成了障礙。但事實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呢?如果我們對傳統的文化持這樣一種見解,那就是太不了解我們的文化了。
1998年度,又有一位香港的華裔科學家摘取了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在一次座談會上,楊振寧博士專門就此談到了大陸的科學家為什麼至今仍未有一位問鼎諾貝爾獎。他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受儒家文化保守性的影響。在這裡,我想單就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問題提出來與楊振寧博士商榷。
認為儒家文化有保守性,我想楊教授的這個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現在要是抽問10個人,起碼會有9個人這樣回答。但是,儒家文化究竟有沒有保守性呢?有保守性,你要拿出證據;沒有保守性,你也要拿出證據。這個證據從哪裡找呢?當然要從孔子那裡找,當然要從正宗的儒教文化里找。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我們翻開《論語》,哪一點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呢?這一點我們似乎看不到,而相反的,我們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它的開放性。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也就是談論學習方面的問題,一門文化它有沒有保守性,它是不是固步自封,很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學習的方面。在「學而」篇里,孔子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開篇的這段教誨,實際上道出了治學的三大竅訣。
第一竅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個竅訣。它不僅僅是學習了知識,要經常安排複習的問題,大家都經歷過複習,大家回想一下,學習了,複習了,是不是就產生了快樂呢?是不是就有喜悅呢?當然,「時習之」還不僅是指複習的問題,更多的是指實踐的問題、用的問題。大部分以驗告訴我們,學習這個過程是枯燥的,要不然,怎麼會說:「學海無涯苦作舟」呢?所以,在學問海里沒有幾個人能堅持下去。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見到「悅」。沒有見到「悅」,那學習就是件苦差事,吃力不討好,哪個願意去做?前些年為什麼那麼多人下海經商,原因就在這裡。海裡面有「悅」,書裡面沒有「悅」。有幾個人能見到書中的玉女,有幾個人能見到書中的金屋呢?所以,學問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學到老,關鍵的就要看他有沒有這個「不亦說乎」。這個「不亦說乎」在學問上叫「學樂」,要有學樂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滿。初學的修行僧,為什麼叫苦行僧呢?因為這個過程非常苦,幾乎沒有樂趣可言,全靠這個戒律來約束,否則堅持不下去。而一旦邁過了這個階段,學以致用了,在用中有了樂趣,有了感受,真正產生了法喜,到了這個境界,那完全就不同了。你不用再擔心你的信心會退失,不再需要用什麼東西來強迫你、約束你修持,你會自然而然地去行持菩薩道。修行變成了你的生命,修行變成了你的生活。這又叫無勤而作。所以,學問能不能做下去,修行能不能搞下去,這個「學樂」、這個「法喜」是非常關鍵的因素。這第一個竅訣就是講的你要設法獲得這個東西,這樣你的學問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學習為什麼一定要講興趣呢?興趣就與這一竅訣有關。
第二竅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學而」篇里講「朋」,顯然這個朋不是講的酒肉朋友,或義氣朋友。這個朋友是與學習有關的朋友,是有志於學問的這一幫人。古人講:「同門為朋,同志為友。」但這個同門我們不應該狹隘地去看,同一個師門才叫朋,這個同門是廣義的,同一個學門都叫朋,也就是凡有志於學問的都是朋。朋從遠方來,這個遠方有可能指省外,有可能指國外,有可能來自秦國,有可能來自趙國,當然也可能是楚國、燕國,甚至是偏邦。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學人自然帶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學問。與他們在一起交流,吸取新鮮血液,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嗎?按照今天的地理觀念,這個遠方為什麼不可以指西方,為什麼不可以指美國呢?所以,孔子的這第二個竅訣明明是在講學習就要善交流,就要有開放。保守和自封會有什麼後果呢?孔子告誡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是第二竅訣。
第三竅訣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竅訣也很重要,它講的是做學問要能耐寂寞。這個竅訣對於做傳統的學問,特別是像中醫這樣的學問尤其重要。學中醫要是不能耐寂寞,三年兩年就想出名,就坐不住了,那我勸你儘早改行,改個什麼金融或電子,也許會更適合你。學中醫要能夠沉潛下來,十年、二十年人不知你都不慍,這樣才有可能學好中醫。
做學問一要講興趣,要有學樂,學習要想堅持下去就必須有這個東西;二要開放,要交流,不能固步自封,孤陋寡聞;三是學問要做得深,要真正成為學問家,就必須能耐寂寞。大家想一想,這三條能夠少嗎?一條都不能少!從孔子給出的這三大竅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哪有一點保守性呢?根本沒有!
以上我們是講道理,講理論依據,下面我們可以擺事實。大家知道,中國文化主要有三大塊,就是儒、釋、道。其中儒、道是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而釋家則是完完全全的外來文化。三者之中,儒家始終是主導文化。講三家文化,大有禮貌就應該留意一個問題,釋家文化是怎麼傳入我國的?這個異域文化的傳入說明了什麼?
儒教祖師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出生年代亦大致相近,約在公元前565年。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年,即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距孔子不過400餘年的時間。這正是儒家文化非常鼎盛的時期,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皇帝老子就以這家文化來治理天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儒家文化是說話算數的。大家不妨思考一個極簡單的事實。如果儒家文化是一門保守性很強的文化,如果儒家文化固步自封,那麼,在這個時候,佛教這個異域文化有可能傳入中國嗎?簡直一點可能也沒有!就憑這個事實,已經足以說明儒家文化是一門開放性、吸納性很強的文化。哪有一點保守可言?說儒家文化保守,很顯然,這個儒家文化已然不是孔子所創立的這個文化,而是被後世的這些徒子徒孫歪曲了的這個文化,這哪能算是儒家的文化呢?所以,要了解儒家,就一定要到孔子那裡去了解,這才算正宗。同樣,要學正宗的中醫,也一定要從經典著手,這就避免了以訛傳訛。這是我們強調學習經典的另外一層意義。
※淺談飲食與健康
※孩子發燒母親該怎麼辦/發燒與排異性本能系統(五)
※現代人孕育生命為何如此艱辛?
TAG:正己健康文化傳播中心 |
※淺談中醫思維的認識
※中醫對健康的認識
※明代瓷器款識的認識
※中醫和我認識的科學
※趙昌文等: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幾點認識
※最經典令狐沖你認識嗎
※認識把握新時代黨面臨的改革開放考驗
※道醫學堂丨 當代對「神治」的認識
※認識中醫學養生!
※淺疏肺系疾病的中醫認識
※中醫對癌症病因的認識
※李曉華:多維度認識現代產業體系
※赴台觀感與認識
※認識你的「認識」
※暢談·六祖壇經-認識現象
※肺纖維化的認識和中醫治療
※中醫教你認識中藥毒性
※從中醫認識人體的神
※從歷史源頭——重新認識中醫
※中西醫對健康的不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