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巴克里希納·多西:為生命而築居

巴克里希納·多西:為生命而築居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印度最大的港市孟買(Mumbai)東南140公里,是馬拉塔文化的中心浦(Pune)。這座城市曾是古印度馬拉塔王國都城。90年前,建築師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出生在這個傳統文化氛圍濃郁的古都。在幾個世紀前,馬拉塔王國就已然是一個宗教發達的區域。成長於這樣的城市,傳統文化和宗教使多西的建築生涯顯現出一種哲學和精神層面的特質。從孟買建築學院(Jamsetjee Jeejeebho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Mumbai)畢業後,多西在巴黎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一同工作了四年。1955年,多西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工作室,開始了獨立建築師的生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展覽「棲居地慶典 真實·虛擬·想像——巴克里希納·多西建築回顧展」,以多西進入勒·柯布西耶工作室時期以來的三十多件建築、規劃和傢具作品,再現了多西的職業歷程。






 > 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




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多西的建築作品擁有古老文明的積澱。而另外一方面,與勒·柯布西耶、路易·康(Louis Kahn)等西方建築大師密切合作等經歷,讓多西時刻不忘現代建築的基本法則。但無論是在東方的古老傳統中,還是西方現代精神里,「人」總是一切的尺度。按照印度教的思想,萬物如人一樣,都擁有生命。現代主義設計和建築思潮影響下,人佔據了核心的位置。在其間找尋一種

平衡,需要復歸東方的智慧。



在勒·柯布西耶位於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建築項目完成之後,多西離

開老師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事務所,繼續在艾哈邁達巴德開始了印度學研究中

心(Institute of Indology)的建築項目工作。這也是他建立工作室,獨立開業以來的第一個公共建築項目。工作室的名稱「環境設計(Vastu-Shilpa)」在當地的語言中,意指印度民間的建築知識體系,近似於中國的風水學。而印度學研究中心是古代印度耆那教(Jainism)古代文獻和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機構。多西用西方的建築材料和手法構建了一個擁有印度傳統結構的建築。這是他第一

次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進行創作的作品。





 > 印度學研究中心




巴克里希納·多西與猶太裔美國建築師路易·康,以及阿南特·拉傑(Anant Raje)的合作,則為人們帶來了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Management, Ahmedabad)這一建築作品。學院方面希望他們能夠提供一個能滿足學院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同需求的建築。多西以空間中的動線劃分了不同的區塊,圍合出一片片工人們休憩和交流的空間。並且,沿著走廊動線,多西安排了具有不同功能的房間。沿著走廊,多西還預留了適宜在將來進行擴建的

空間。這樣,建築也可以如同有了生命一般生長。





 > 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




1972年,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

在多西的努力下建立起來。他也擔任著這所學院的首任院

長。為自己創辦的建築學院進行建築設計,是多西重要的經歷。在他的設想中,學院將體現出氛圍開放、學科交叉的特點。同時,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學院建築採用開放布局。建築主體的底層被架空,半敞開的底層與臨近的綠地和活動場相連,能夠讓空氣在通透的空間中對流,帶走暑熱。考慮當地條件,簡潔美觀而注重功能性的校舍建築,也呼應了學院教學思路:藝術與應用科學將結合,

兼顧現代建築科學與區域文化傳統。







> 桑珈建築工作室




多西也為自己設計了工作室建築:桑珈建築師工作室

。這座工作室建築更加體現了他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捕捉當地文化特徵的能力。筒拱成為工作室建築的主要視覺元素,類似於當地神廟和佛教

建築中的拱形屋頂。整座建築群的中間部分,是一個露天的庭院,包括一個台

地。建築主體一半埋入地下,用碎瓷片作為屋頂,這種做法能夠隔絕酷暑時空氣帶來的大部分熱量。拱頂還能收集雨水,引入庭院中的水池,這也是為建築降溫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築本身,讓自然中的萬物,包括人類和諧相處,這也是工作室名稱「桑珈」的真正含義:通過參與走到一起。




在班加羅爾(Bangalore),多西設計了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

的建築。幾何的秩序和多元的結構,確定了建築群落充滿變化的基本空間形態。各個不同的功能區塊被多西用廊道連接起來,並且廊道巧妙地圍合出一個戶外活動場地。這與路易·康的印度管理學院的建築思路和形態都有了十分重要而明顯的不同。





> 卡瑪拉家宅





在艾哈邁達巴德薩巴爾馬蒂河(Sabarmati River)河岸,多西建造了以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Tagore)命名的泰戈爾紀念堂(Tagore Memorial Hall)。這是一座擁有七百五十個座位的劇場。大量使用自然通風和採光,摒棄矯飾和所謂高技術的紀念堂成為真正能夠使人親近的建築。另外一處文化建築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Amdavad ni Gufa),則表明了巴克里希納·多西在建築思想中的一種轉變。這座陳列著該國著名藝術家海珊(M. F. Hussain)作品的畫廊,使用了自由和有機的形態。隨地勢稍稍起伏的屋頂,像是當地印度教濕婆神龕的穹頂一樣。屋頂上如同眼睛一樣的窗孔,既能夠讓光線進入建築空間內部,又不至於使建築收納過多室外的酷熱。整座建築雖然從形態上來看,與多西以往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細究其建築的綱領,建築依然與多西堅持的原則並行不悖,自然、人文是建築的生命之源。多西在畫廊設計完成之後表示,毗濕奴化身的龜神曾在夢中提示他,「只有把形式、空間和結構融為一體,才能創造有生命力的建築;只有排除自我封閉,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協作,才能創造有

深度的建築」。






> 艾哈邁迪巴德洞穴畫廊





在巴克里希納·多西看來,建築師不僅要精通建築領域內的形式法則、材料科

學和建築結構,也應該對社會、經濟、自然有所認知。在印度城市文明興起的過程中,很多古老的城市都是自然「生長」起來的。人們生活的聚落中,室外空

間不啻建築內部空間的重要性。在北方邦阿冉亞低造價住宅(Aranya Low Cost

Housing)項目中,這種營造思路為七千戶貧困階層家庭提供了兼顧聚落整體

性和不同人群個性的生活場域。阿冉亞低造價住宅項目區域內的布局源自印度

傳統的線形聚落形態,小型廣場和室外活動空間沿線性空間鋪展開來。當地傳

統的前廊後院的大進深住宅形式,能夠在保證家庭獨立生活空間的同時,讓每

個社會細胞參與到社群生活中來。




對於同樣擁有自己獨特建築文化的中國,巴克里希納·多西對於現代建築理念

和本土建築傳統的融合,是一種重要的借鑒和啟發。這位現年90歲的建築師,

讓東方建築的生命在我們的時代繼續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多西讓我們明白,

最重要的是,建築與生命有關。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川內倫子:靜謐中的迴響
給!拿去!來自設計師的七夕「通關秘籍」
編織的竹林做成弧形頂蓋體育館!
世界這麼燥,唯有畫畫能讓我心安
德加:金色時代的生活記錄者

TAG:藝術與設計 |

您可能感興趣

武漢明國歷史建築居然這麼多!
健康築居 慎始而敬
現代建築居住的納氣風水
美國有個建築居然是大象做的!歷史悠久,比印度人做的還棒!
在快市場里堅守高品質,看泰禾如何以文化築居中國
中國上市公司500強榜單揭曉 中石化中石油中國建築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