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郵筒,那美好的記憶
【作者簡介】楊世瑩,現任福建省政和縣郵政分公司農檢員,系福建省第十次黨代會代表,南平市第五次黨代會代表。作品在《中國郵政報》《青年文學報》《散文詩》刊物發表。部分作品獲各級徵文一、二、三等獎,作品被收入《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精品集》《武夷春深》《匆忙歲月》等文集。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福建東南詩社社員、政和作家協會會員,傳略入選《中國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詩壇新星》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綠胖子,路邊站,光吃餅乾不吃飯。」打一物,一猜就知道是郵筒。提起郵筒,再普通不過了,那時全身綠色郵筒遍布在繁華的路口、村頭巷尾,郵局的門口,筒身還註明了開箱地時間。無論嚴寒和酷暑,它都靜靜的立在那兒,等著郵遞員來開筒,它時刻肩負著為兩地親人朋友傳遞親情 。
那些佇立街頭的綠色郵筒,會給很多人美好的記憶。那個年代,因為通訊手段單一,一個村、一個單位就一台手搖電話,那時唯一人與人聯繫的方式只有信件了。來來往往的信箋幾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聯絡的主要工具,郵筒是人們與遠方的親朋好友相聯繫的最常見的通信設施。老百姓從信件投入郵筒開始,就掐算對方收信的日子,再虔誠的掐算對方回信的日子,郵遞員每天打開信筒,信件嘩嘩往下掉,越是到年底,寄出去的家書就越多。
一封信,牽掛著兩端的思念和等待,因為思念而等待,因為等待而思念,那個時候,老百姓特別認可郵遞員這份工作,只要郵遞員來了,老百姓盼著的家書也到了,無論頭頂烈日或颳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郵遞員都會按時出現,特別是快過春節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翹首以盼著遠方的親人捎來一封家書,那時大家只要一聽到清脆的鈴聲,一眼就能看到那熟悉的郵遞員背著綠色的郵包,蹬著自行車過來了,大家激動的迎上來,急切地詢問有沒有自己的信,拿到信了,有如珍寶般捧在手裡,不停地向郵遞員說「謝謝、謝謝」,而且總是忙著給郵遞員端茶,然後才是小心翼翼地打開遠方的來信。那時郵遞員是百姓「最受歡迎的人」,因為他們是大家親情和友情的傳遞者。
在那個年代,大家清晰的記得思念在信中表露,還有那高興事、傷心事、困惑事,大家都會在夜靜中將自己學習、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以及喜怒哀樂的情感在信中一一向對方表達,然後裝入信封,貼上郵票,反覆檢查無誤後方才安心入睡,第二天一早就慎重地將那封信的命運投交綠色郵筒中,那種激動、忐忑、不安、期許的心情從那一刻湧上心頭,從那刻起,就多了一份期待,添了一份等待。
無論春夏秋冬,風風雨雨,每一個郵筒里,也都埋藏著許多親情、友情、愛情故事,都曾在這裡短暫地停留,然後,從這裡出發,抵達等候的對方。郵筒將一封封載著關愛與問候的的信件從它那裡一一出發,準確地傳向四面八方等候的對方,完成它的使命,為人們架起情感的橋樑。在曾經相當長的時間內,郵筒承載了人們心底那份最柔軟的情感,那份最真摯的牽掛。寫信、寄信、盼信、收信……如此反覆,給人的那種感覺是多麼的美好、溫馨、幸福。
隨著通訊工具的日益現代化,人們的聯絡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和直接:打電話、發郵件、聊QQ、發微信……於是,書信,這種傳統交流情感的方式被人們漸漸遺忘,寫信的日子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那些曾經的富有者,信件短暫的驛站,溫暖了那個時代的人,如今遍布大街小巷、村頭巷尾的郵筒雖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漸漸淡去,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郵筒是中國郵政的象徵,是國家主權的象徵,依舊履行國家賦予的使命,只是郵筒成了那個年代美好的記憶。
(圖片來自於網路)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詩歌:卑微不足以阻止花開(外一首)
※楊全富《白呷山泉》
※劉宏宇《風雨夜歸人》(下)
※七夕,寫給老伴的散文詩
TAG:作家薈 |
※郭碧婷對這個郵筒有特殊感情吧!身穿微喇風褲往那一站,太美了
※這男子花一年的時間 尋找被遺忘的「藍色郵筒」
※超萌郵筒等著你來發現、寄一張明信片吧!
※日本網友吐槽:買了個新背包,你看像不像個郵筒
※英前外長稱她們是「郵筒」?這道閱讀理解,把英政府難住了
※各種各樣的日本郵筒,原來郵筒造型也可以這麼多變!
※各式各樣的郵筒,造型真的好多變哦!
※張藝興無緣無故消失?郵筒被毀還能再生?這導演怕是個傻子吧?
※老郵筒被大樹「吃了」方才退役,它們真是一對百年冤家
※顏值高就愛亂穿衣,喬欣穿綠色T恤偏要加塊黃布,真成街上的郵筒了!
※日本郵筒造型真的好多變喔
※讓人忍俊不已,被「喬裝打扮」的美式郵筒
※這個處處網紅的時代,郵筒也要博出位~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民間故事:某天半夜我路過老舊郵筒,發現裡面有小人在把信件分類
※全球最深海底郵筒 綠島豆丁海馬郵筒啟用
※【微特稿·社會與生活】迎聖誕,英國推出會唱歌郵筒
※吳亦凡實力寵粉,化身郵筒成收信狂魔,梅格妮們真幸福
※世界最深的海底郵筒
※世界最深海底郵筒,台灣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