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中國文化類型
新石器時代中期:
我們把距今8000年至距今7000年的一千年,界定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這個時期原始初民從新石器早期過渡到新石器中期。和新石器早期相比,新石器中期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區域文化開始形成。在淮河上游各支流的豫中地區,分布著裴李崗文化,在古史體系中,裴李崗文化屬於太昊系統;在冀南的洺河流域和冀北的大清河流域,分布著磁山文化;在渭水流域、漢水上游、丹江上游,分布著大地灣文化,在古史體系中,大地灣文化屬於伏羲系統;在泰沂山系北麓,分布著後李文化;在西遼河與大凌河流域及燕山南麓,分布著興隆窪文化;在杭嘉湖地區,分布著跨湖橋文化;在洞庭湖及入湖各江下游地區,分布著彭頭山文化;在長江三峽東部與江漢平原之間,分布著城背溪文化。這幾大區域文化,奠定了整個新石器文化體系的基本格局。
我們把距今7000年到距今6000年的一千年,界定為新石器時代中期中段。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中段,分布在渭河流域、漢水上游的大地灣文化演變成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其代表性遺存有渭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一期、華縣元君廟墓地、寶雞北首嶺遺址中層、秦安大地灣遺址二期,漢水上游的西鄉何家灣遺址、南鄭龍崗寺遺址等。在古史體系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是炎帝系統的文化遺存。
分布在豫中地區淮河上游各支流的裴李崗文化,沿淮河東遷,一支在魯中南和淮北地區取代後李文化,建立起北辛文化,其代表性遺存有滕縣北辛遺址、袞州王因遺址下層、泰安大汶口遺址下層、連雲港二澗村遺址;一支進入江淮地區,建立起侯家寨文化,其代表性遺存包括豫東淮河上游鹿邑武庄遺址,淮河北岸的蚌埠雙墩遺址,廢黃河(淮河)南岸的淮南青蓮崗遺址、定遠侯家寨遺址、肥西古埂遺址、含山大城墩遺址、六合羊角山遺址、高郵龍虯庄遺址;一支在豫北冀南地區建立起後岡一期文化,其代表性遺存有安陽後崗遺址一期、濮陽西水坡遺址。北辛文化、後岡一期文化、侯家寨文化雖然文化面貌有一定的差異,但卻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是同一祖源文化的不同地方類型。在古史體系中,北辛文化、後岡一期文化、侯家寨文化是太昊、少昊、蚩尤系統的文化遺存。
長江下游地區,寧紹平原出現了河姆渡文化,其代表性遺存有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鯔山遺址。環太湖流域出現了馬家浜文化,其代表性遺址有嘉興馬家浜遺址、吳興邱城遺址、宜興駱駝墩遺址、桐鄉羅家角遺址、常州圩墩遺址、崑山綽墩遺址下層、青浦崧澤遺址下層等。在茅山以西的寧鎮山地,分布著北陰陽營文化,代表性遺存有南京北陰陽營遺址二期、高淳薛城墓地。在皖水流域,分布著薛家崗文化,其代表性遺存有潛山薛家崗遺址、潛山天寧寨遺址、望江汪洋廟遺址等。
長江中游地區,洞庭湖地區皂市下層文化與長江三峽東部的城背溪文化演變成了大溪文化,分布於洞庭湖平原與江漢平原,其代表性遺存有巫山大溪遺址、枝江關廟山遺址、宜昌楊家灣遺址、宜昌中堡島遺址、公安王家崗遺址、松滋桂花樹遺址早期、安鄉劃城崗遺址早期等。
在這幾大區域文化中,渭河流域、漢水上游、晉南豫西地區的仰韶文化,豫中地區、古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後裴李崗系統的北辛-後岡-侯家寨文化,已經成長為遺址分布密集的巨型文化集團,直接決定了中國往後的歷史面貌和五千年文化格局。
距今6500—6000年之間,太昊和少昊系統的北辛文化進入冀南、冀中和張家口地區,取代了原來的磁山文化,形成蚩尤系統的後岡一期文化。接著後岡一期文化又越過太行山,進入晉中地區與河套地區,對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構成了巨大的壓迫。但炎帝系統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對後岡一期文化的反擊非常的軟弱。
在後岡一期文化的擴張過程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過渡為史家類型。仰韶文化史家類型對後岡一期文化展開了強有力的反擊,開始滲透到河套地區與張家口地區。史家類型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與後岡一期文化較量中催生出來的一種新類型,是半坡類型向廟底溝類型的過渡類型,既具有半坡類型的特點,又具有廟底溝類型的因素,史家類型的絕對年代在距今6300年至距今6000年之間。
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史家類型過渡為廟底溝類型,廟底溝類型絕對年代在距今6000年至距今5500年之間。在古史體系中,廟底溝類型是黃帝系統的文化遺存。仰韶文化集團的主導權由炎帝系統過渡到黃帝系統,也是用了近300年的時間才逐步完成的。
靈寶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110餘處,其中以仰韶文化為主,其密度之大實屬罕見,其中又以中期的廟底溝類型為主。仰韶文化超過20萬平方米的仰韶聚落,靈寶居10個之多;超過50萬平方米的仰韶聚落,靈寶居5個之多,幾占河南全省的一半,且多是比較單純的仰韶文化遺址。種種跡象表明,該地區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一個中心地帶[1]。在黃帝聚鼎原,北陽平遺址面積達90萬平方米,西坡遺址現存面積達40萬平方米,喬營遺址面積30多萬平方米,是一個長期堆積的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存為主的大型聚落,與周圍遺址相比,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質[2]。
可以說,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已經集聚了極大的力量。黃帝系統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蚩尤系統後岡一期文化的大規模衝突,源於後岡一期文化染指晉南,前鋒已到冀城北橄。晉南是仰韶文化傳統勢力範圍,後岡一期文化進入晉南的目的,就是要爭奪運城鹽池的控制權,由此爆發了仰韶文化與後岡一期文化的大規模激烈衝突。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越過嵩山,首先控制了豫中地區。從大河村一期和洛陽西高崖一期可以看出,在豫中地區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對後岡一期文化的取代。石家莊正定南陽庄遺址第三期屬於後岡一期文化晚期,第四期則屬於異質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這個覆蓋和取代,驗證了黃帝殺蚩尤於中冀的古史,《逸周書·嘗麥解》「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逐步控制了後岡一期文化在豫中、河套、晉中、張家口、冀北、冀中、冀南、豫北的地盤之後,下一步就是揮師南下,直搗北辛後岡文化的腹心地區,徹底摧毀北辛後岡文化的勢力,這就是有名的彭城蜀祿(獨麓)之戰。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昔者,神戎戰斧遂,黃帝戰蜀祿」,所謂蜀祿即獨麓,即獨山之麓,後訛變為涿鹿。《世本·居篇》「黃帝居涿鹿,涿鹿在彭城南」。《鹽鐵論·結和》「軒轅戰涿鹿,殺兩昊、蚩尤而為帝」,在獨麓之戰中,黃帝殺了北辛後岡文化的首領太昊與少昊,及繼蚩尤軍事首領之位的共工。黃帝讓自己的兒子青陽成為新的少昊,並繼續駐紮重兵於獨麓,以震懾東方。
大汶口遺址大汶口文化墓地第一年代組未見彩陶,第二年代組出現弧線三角、直線與圓點組成的廟底溝類型彩陶紋飾,與第二年代組同時期的ⅣT415(4B)木炭碳14測定樹輪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970-3705年[3],獨麓之戰應發生在公元前3705年之前。《漢書·律曆志》:「元鳳三年,太史令張壽王言黃帝至元鳳三年六千餘歲。丞相屬寶、長安單安國、安陵杯育治《終始》,言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不與壽王合。」《終始》系諜記,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第一》:「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根據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的《終始》譜諜,屬寶、單安國、杯育得出到元鳳三年(前78年),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即公元前3706年,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進入大汶口文化的碳14數據年代相合。公元前3706年,為黃帝踐位元年,獨麓之戰應當發生在這一年或其前夕。
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6000-5600年,袞州王因遺址下文化層屬於北辛文化,上文化層文化面貌與邳縣劉林墓地、大墩子遺址的早期墓葬相當,屬於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仍處於母系氏族階段。
崧澤文化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處於母系氏族階段。其後續為良渚文化,絕對年代在公元前3310至公元前2250年[4],已處於父系氏族階段。
從大溪遺址的情況來看,從大溪文化早期到大溪文化晚期,大溪文化均處於母系氏族時期。到大溪文化晚期,貧富分化開始出現,表明大溪文化晚期處於母權本位向父權本位過渡的時期。
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距今5000年,距今6500年至距今6000年,屬紅山文化早期,紅山文化早期多見後岡一期文化的紅頂缽,說明紅山文化早期受到後岡一期文化的滲透;距今6000年至距今5500年,屬紅山文化中期,紅山文化中期多見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說明紅山文化中期受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滲透;距今5500年至距今5000年,屬紅山文化晚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仰韶文化晚期主要有兩個類型,一個是西王村類型,又稱半坡晚期類型或半坡上層類型,主要分布在晉西南、關中和隴東地區。一個是以鄭州大河村遺址第三期、第四期文化命名為大河村類型,又稱秦王寨類型,主要分布在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鄭州地區。
廟底溝二期文化是由仰韶到龍山的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晚於仰韶文化,而早於王灣三期文化,以陝縣廟底溝遺址第二期文化命名。分布於豫西、晉中南和整個關中地區,其中心區域在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晉西南以及豫西黃河沿岸的靈寶、陝縣、澠池、新安等地是其中心區,伊洛河平原、沁河以西山前地帶可視為其東方區,關中平原東部是其西方區,晉中一帶為其北方區[5]。藍田泄湖遺址第五層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層,屬於第5層的T1H6的木炭碳14測年經樹輪校正為公元前3033-2508年[6]。
龍山時期諸文化包括黃河下游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的龍山文化,中原由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發展而來的王灣三期文化,及後岡二期文化,由廟底溝二期文化發展而來的晉南陶寺文化、關中西部客省庄文化,黃河上游由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發展而來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及馬廠類型,長江中游由大溪文化發展而來的石家河文化,長江下游由崧澤文化發展而來的良渚文化。龍山時期諸文化的絕對年代,距今4600年至距今4000年,為五帝時期的唐堯虞舜時期。
陶寺文化由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發展而來,主要分布在晉南地區,其中心為汾河下游臨汾盆地,北至太岳山南麓,東至太行山西側,南至中條山北麓,西至呂梁山東側,這一地區已發現陶寺文化遺址75處,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7]。陶寺遺址面積430萬平方米,是一個超巨型的中心性都邑,族屬屬於陶唐氏。陶寺中期城址面積為280萬平方米,是史前社會最大的城址,與唐堯作為民主城邦時代部落聯盟領袖地位相符。
後岡二期文化的中心在豫北冀南,尤其是洹河、淇水兩岸,文化遺址十分密集。後岡二期文化的祖源是大司空文化,其發展去向是先商文化,後岡二期文化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
客省庄文化指客省庄二期文化,淵源於廟底溝二期文化,其發展去向是先周文化,主要分布於渭水流域,以關中地區為中心,東起華陰、西至天水,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海岱龍山文化分布在黃河下游地區,以泰沂山地為中心,西至豫東,東至黃海,南至江淮,北至魯冀交界一帶。海岱龍山文化來源於大汶口文化,發展去向為岳石文化,其絕對年代距今4600年至距今4000年。
馬家窯文化淵源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發展為齊家文化,分布在甘寧青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涇河、渭河、洮河、湟水,分為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馬家窯類型碳14上下跨年在公元前3369年至前2882年;半山類型碳14數據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300年之間;馬廠類型碳14數據在公元前2453年至前2032年之間[8]。
石家河文化淵源於屈家嶺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江漢平原中部為中心的地區,測年範圍在公元前2625±115年至前2165±105年之間,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9]。
夏代二里頭文化淵源於王灣三期文化,王灣三期文化淵源於廟底溝二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淵源於仰韶文化晚期西王村類型。先商下七垣文化淵源於後岡二期文化,後岡二期文化淵源於仰韶文化大司空類型。先周文化的祖形是客省庄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淵源於廟底溝二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淵源於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由此可以看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均淵源於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炎黃部落集團的文化,說夏商周三代的祖先均是黃帝子孫,這一點可以說得到了考古文化的支持。《國語·魯語上》「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這個典祀記載,是符合歷史事實的[10]。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靈寶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靈寶市北陽平遺址調查》《考古》1999年第12期。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靈寶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靈寶市北陽平遺址調查》《考古》1999年第12期。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4]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的發掘》《考古》1984年第2期。
[5]《河南新安縣西沃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8期。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六隊《陝西藍田泄湖遺址》《考古學報》1991年第4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62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620頁。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頁。
[10]本節內容均引自段振坤所著《中國文化總綱》。
TAG:文化尊黃 |
※介紹中國古代史研究史料的類型
※電影《動物世界》中國多地點映 多元素融合新商業類型
※影評:類型文學的文學化——評《齊瑪的作品》
※動物世界:新類型片的標杆
※國產劇新類型《七日生》:用西部大片質感講中國故事!
※《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中國式商業類型片體系的消費升級
※明代龍泉青瓷產品類型和特徵
※新世紀農業發展的八種類型
※電影演員的類型與類型化表演
※中國濕地的5種類型
※中國典型的地貌類型有哪些?
※張國剛: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
※古樸的馬廠類型彩陶
※當代中國的儒教復興:實踐類型與內在邏輯
※中國海油「探寶」特殊類型油氣藏
※軟文營銷之16種軟文寫作類型通訊型軟文寫作
※懸疑類型劇新突破,《悍城》美劇式探索和耐飛類型化品質劇集野心
※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世界各國插頭類型
※復古時髦的鮮花新娘妝 適合任何類型女生的新娘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