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相见时难别亦难”、“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耳熟能详的爱情经典名句,都出自有着“情圣”、“情歌王子”美誉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之手。深爱热恋也好,失恋失意也好,李商隐的许多名句即使在当下也都能派上用场;人们所有与爱有关的感受、体悟,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似乎都能从李商隐的情诗中找到共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大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繁盛的唐诗史上,李商隐是晚唐唯一可与李杜匹敌的诗人,而李杜难以企及的,是他以“无题诗”为中心的爱情诗。他的情诗,表达出了种种内心深处幽微细腻的爱情感受,深情绵邈,蕴藉含蓄,给人一种朦胧惝恍之美,令人迷醉。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本是唐王室同宗,他的祖先和唐高祖李渊的祖先都是汉李广的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高的后裔,但他的先世并没有被编入属籍,得到唐王朝的承认,自然也享受不到王室宗亲的待遇。

李商隐出身于小官宦家庭。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后转至浙西。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了东奔西走的童年时代。从商隐曾祖父起,其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商隐十岁时,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灵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情形却同外来的逃荒者一样,孤苦无依。作为长子,他小小年纪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佣书贩春”有时为人抄书,有时贩卖劳力给人舂米,打短工干零活,维持生计。

童年的不幸与创伤,一方面在李商隐心理上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孑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另一方面,也促使他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光宗耀祖。

家境困厄却不废学业,李商隐16岁即以文章闻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着力培植奖掖。然而,商隐所处的是唐王朝崩溃前夕混乱不堪的晚唐时代,其时政局不稳、皇帝昏庸、宦官专权,人们生活穷困潦倒,知识分子备受压抑。科场不公,他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他十年不离青袍;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苦苦挣扎,致使他“一生襟袍未曾开,虚负凌云万丈才”。李商隐承载着爱恨情仇的人生之舟就在这动荡迷乱的时代风浪中起伏不定。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家世的孤苦不幸,世事的沧桑变幻,加上自小瘦小羸弱,形成了李商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影响到了他的爱情态度,当然也影响了其爱情诗的审美品格——缠绵悱恻、柔婉深沉。

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李商隐是无法写出这些传唱千古的爱情绝唱的。按照有关学者的考证,李商隐的感情生活可考的有3次:与女道士的道山仙梦,与柳枝姑娘的难圆情缘,与夫人王氏的生死情结。三次爱情经历,得意与失意,欢乐与痛苦并存并生,造就了一代伟大的爱情诗人及其卓绝一世的爱情诗歌。

为了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大唐王朝一直奉老子李聃为祖,尊道教为第一宗教,社会上学道之风盛行。一些隐居学道的名士常常被皇帝征召步入仕途,平步青云。不少文士落榜后便选择这条所谓的终南捷径——进山学道,借修道作为进身的阶梯。此外,道家清静寡欲、与世无争的思想,可以为考场失意者提供某种精神安慰和寄托。所以,当时,学道之风在文人中很是流行。

李商隐成名很早,16岁时就受到赏识,18岁时进入令狐楚幕府,成了一名幕僚,令狐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旧唐书?李商隐传》),还教他写时文,又资助他去京师应举。小小年纪,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名人的器重、援引,李商隐仕途的第一步,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但信心满满的李商隐第一次到长安应试却名落孙山。落榜后,他情绪上颓丧苦闷,在一位朋友引导下,他也加入了修道的行列。

李商隐在王屋山主峰玉阳山东峰灵都观修炼,其主要目的是“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玉阳山是道家十大洞天之首,能够助人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对于失意的李商隐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而李商隐的另一个目的则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当时皇帝送了许多公主在玉阳山修道,万一机会好,还有可能攀附公主,直达天庭。虽然,最终李商隐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一段热烈的爱情却不期而至,他邂逅了女道士宋华阳——一个青春美丽,一个聪慧多情“女冠”。公主们修道,自然也带了不少服侍的宫女一同前往。宫中女子因为戴着黄冠,所以被称为“女冠”。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宋华阳是公主的侍女,陪伴公主到玉阳山修道,居住在西峰的清都观,两个道观中间隔着玉溪。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唐代上层社会女子入道者很多,诸如皇室公主、贵家姬妾、宫女等。她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聪慧过人,有较多的行动自由,可以有机会与文人雅士们进行广泛交往。年轻漂亮的女冠与儒生文士之间发生一些风流韵事,这在唐代并不鲜见。但是,儒生文士中很少有人会付出真情给那些渴望爱情、真情的女冠,他们往往仅是追求肉欲、逢场作戏罢了。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名誉、仕途、门第才是最重要的。李商隐则与一般轻薄文士不同,他是个重情义的人,玉阳初恋对他来说是十分珍贵的。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真情,其女冠爱情诗绝无逢场作戏以至玩弄异性的轻佻成分。两人的爱情是真挚的、严肃的,甚至已经情同夫妇。两人经常约会,并有了云雨之欢。李商隐写了《碧城三首》记叙了这段爱情的原委: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诗作以仙女喻入道的女冠,她们身虽入道,然而尘心不断,情欲未除。碧城、阆苑都为仙人住地。他又把仙女比作鸾鸟,她们以鹤传情书,与心上人佳期幽会。“晓珠”指太阳。“水精盘”即水晶盘,指月亮。相爱之人柔情蜜意,隔座看雨,情意绵绵,然而天色已明,情人将要离去,又十分难舍难分,于是心生一愿:如果永远面对的是月亮多好,这样就可以和心上人长夜欢娱而无尽头。

身与心的契合让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但他们的这种爱却得不到正统礼教的承认,所以他们只能暗中传书递笺,借诗来传情达意。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二人感情深切,希望从相会发展为长相厮守,但又担心天违人愿,所以两情相悦之余又隐含着分离的隐痛,李商隐在诗作中独自品咂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

我穿着白夹衣怅然而卧,我们曾经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心事难遂。潇潇春雨中,望着你曾居住过的红楼,对你的思念之情宛若雨丝,缭绕缥缈,让我备觉冷寂;珠箔般细密的雨滴飘打着灯笼,我独自归返。你在远方,面对日暮春晚,一定会更加伤悲。可怜你我只能在残夜的迷梦中才能相会,何其悲惨!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我只能寄希望于万里阴云下的那只孤雁。

然而,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后来事情败露了,他们双双受到惩罚,李商隐被逐下山,宋华阳被遣返回宫。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段超出世俗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无疾而终。那些曾经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这段纯真的热恋一直深藏于心,多年之后,李商隐重过道观,这道伤疤再次被刺伤。当时夜深人静,诗人冒着夜雨,提着孤灯,来到宋氏曾住过的地方,凄然隔雨相望。曾经的欢爱之地人去楼空,往事历历在目,而自己心爱的人却音信全无,惆怅和感伤之情油然而生,不可遏抑,于是,他写下了《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若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在诗里遇见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

书名:在诗里遇见爱情:诗人的爱情及其爱情诗解读

作者:刘淑青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49.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书问科普 的精彩文章:

宝宝在夜里嚎啕大哭,该怎么办呢?
男人追女人,有非常单纯的理由
神奇的笔迹心理学
七夕支招:如何应对最常见的约会烦恼
地震无法撼动的美丽:九寨

TAG:书问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夫妻姻缘早已定!最后能遇见你,真好呀
桃花茂盛,遇见爱情最美的样子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