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圖:「七法」拓寬戲曲校園路

巴圖:「七法」拓寬戲曲校園路

編 者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出台《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傳承傳統文化再次釋放政策紅利,也為「戲曲進校園」劃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2017年,在試點基礎上,有條件的省區市大中小學以及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爭取實現所有學生免費欣賞1場優秀戲曲演出;2018年,戲曲進校園活動蓬勃開展,戲曲教育豐富多樣,爭取實現全國所有大中小學每個學生每年免費欣賞1場優秀戲曲演出;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

「少年強,則國強」。校園是普及和傳承文化的主陣地,只有真正落實「戲曲進校園」的工作,才能真正實現戲曲文脈的傳承。如何落實好《意見》各項要求?先期試點有哪些探索和經驗值得借鑒?哪些問題和傾向需要規避?本期「文化圓桌」就這一系列問題展開探討。

戲曲進校園作為國家推進立德樹人戰略和戲曲振興戰略的基礎工程,事關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化戲曲傳承環境,需要我們從業者在《意見》指導下深入探索其具體實現路徑。

一宜分類實施因材施教。應根據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計具體方案。每個教育階段亦因學科、專業、學歷教育層級、年齡等不同體現出很大的差異性。以高等教育為例,全國現有2000多所大學,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理學、工學等13個學科門類,每個學科門下設一級學科,共有100多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共有375個二級學科。每所學校都各有自己獨特的人才培養定位和規格,應充分研究不同知識背景學生對戲曲藝術的差異性需求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實施進校園工作,讓更多學生因親近戲曲而崇尚高雅,讓戲曲因走進更多校園而掌握未來。

二宜循序發揮戲曲功能。在進校園的體系中,應首先從落實其美育功能切入,這是全面實現戲曲教育價值的前提。以四功五法之美開場,幫助學生髮現美,領略美,享受美,憧憬美,創造美,這應是戲曲進校園的第一要義。在此基礎上應深入探索戲曲美育與學校德育、智育、體育有效銜接與轉換的路徑。戲曲藝術形式融合匯通文學、史學、哲學及詩歌、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文化藝術精華,充分發揮其綜合性特徵,按照知識的內在關聯,融入學校教育的智育體育等相關課程中,依託相關專業普及戲曲文化,是將戲曲進校園引向常態化、制度化、普及化的重要探索。

三宜審慎安排劇種。全國現存300多個劇種,不可能也不應該群起而上,應該有重點。一是要優先選擇以京昆等為代表的全國性成熟劇種,二是要引進具有區域、省域影響力的代表性劇種,三是可以階段性輔以有市域、縣域影響力的特色劇種,四是要充分尊重和引導學生興趣,調研選擇與學校文化特點相匹配的相關劇種,五是原則上對所有戲曲劇種開放,不排斥國內外其他藝術形式,可以將不同劇種相結合,在互通和交融中提升戲曲美學價值。國家實施戲曲進校園劇目的嚴格准入制度,每三年認定一次戲曲進校園的劇(節)目目錄,就從政策上保證了劇種進校園的應有規格。

四宜科學遴選劇目。在示範演出、教學案例講解、體驗式活動等不同形式教育過程中,劇目都是核心,應選擇具有鮮明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精品劇目。普及性觀演劇目應為名家演名戲,不成熟的新創劇目不應在此試水打磨;名家說戲可選擇有深厚中華歷史、文化、道德內涵且可輔以片斷演示和交互的劇目;教授劇目則應以集中體現戲曲綜合、虛擬、程式性特點且易開蒙的劇目為主;學演階段則應充分尊重學生興趣並引導精選的傳統經典劇目,初學端正,不偏不倚。

五宜實施師資審核制。戲曲進校園是國家振興戲曲最大的、最深刻、最應可持續的公益工程,應著手建立與之匹配的高規格、分層次、分劇種劇目的戲曲進校園專業師資庫,逐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全國共享。開啟全國學生接納中華文化的興趣之窗,是一項需要特殊責任心和智能的工作,對學生松,對老師嚴,應是戲曲進校園教育的基本特徵。這就要求作為開蒙者的戲曲師資作為教育的主導方面,必須同時熟悉藝術規律和教育規律,要探索針對非專業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實施戲曲教育的特殊規律,因此需要較高的准入門檻,需要專業的資格認定、審核和監督。

六宜發揮朋輩效應。一是在學校內部培育戲曲興趣小組、學校戲曲社團、戲曲工作坊和戲曲傳承基地,指導學生自主開展學、演、研,在集體興趣中實現對戲曲美的朋輩分享。二是充分發揮各地戲曲專業院校學生的朋輩引領作用,如國戲附中的「娃娃戲」與中小學生的對接,大學的「青春國戲」與相關大學的對接等,努力實現專業學生對非專業學生的朋輩影響。三是搭建朋輩間競爭性交流展示平台,如北京市連續舉辦八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第八屆逾3000名中小學生參加,此間脫穎而出的校園戲曲偶像們在朋輩引領中起了重要示範作用。

七宜探索基於體驗的通識教育。科學組織看戲,讓學生多看戲、看好戲,提升戲曲體驗的實效,應是當前實現戲曲校園全覆蓋的關鍵。按照《意見》要求,創造條件讓學生由看戲到品戲、評戲、學戲,以至演戲,有了這樣逐步深化的體驗過程,知戲、懂戲、愛戲就是可預期的結果。當然,基於體驗的審美觀念是熏出來的,忌急於求成,應努力在教、演、學諸環節,在課程、教材、教學法各方面,努力實現由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的轉換。凡事過猶不及,不能功利地將涵養戲麴生源作為進校園的教育動機,不能簡單用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更不能以所謂「打戲」趕走對戲曲美充滿期待的孩子們。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文藝 的精彩文章:

大山裡的鄂溫克人
大地·遇見 改衣
致敬「文學地標」
周舒藝:「聰明人」的「笨功夫」
藝博會的「博物館化」實踐

TAG: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