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大功臣排行榜之六大明功臣廟

六大功臣排行榜之六大明功臣廟

六大功臣排行榜之六(大明功臣廟)

功臣廟

功臣廟又名英烈祠,位於應天(今南京)城郊外的雞鳴山(一說雞籠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為表彰紀念大明王朝開國功臣而興建的。

龍興寺

龍興寺(傳說朱元璋出家的小廟皇覺寺,他登基後親自改名為龍興寺)

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曾經出過家,放過牛,要過飯,所以明朝開國武將們也幾乎是中國所有王朝功臣里最草根的一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平凡的出身並沒有妨礙他們統率千軍萬馬,攻城略地、縱橫天下。

朱元璋

明朝開國公候,基本都是武將,公爵共八位,除韓國公李善長是文官,鄭國公常茂是萌父功繼承外。其餘六人都是能征慣戰,威震三軍的一流軍事將領。

明長城

據說:太祖既以功臣配享太廟,又命別立廟於雞籠山。論次功臣二十有一人,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

正殿:中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寧河武順王鄧愈、東甌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羊二,豕二。西序:越國武庄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巢國武壯公華高、虢國忠烈公俞通海、江國襄烈公吳良、安國忠烈公曹良臣、黔國威毅公吳復、燕山忠愍侯孫興祖。東序:郢國公馮國用、西海武壯公耿再成、濟國公丁德興、蔡國忠毅公張德勝、海國襄毅公吳楨、蘄國武義公康茂才、東海郡公茅成。兩側的附殿還附祭有顧時以下等288人。 主殿的21人加上附殿的288人,總計為309人。這個說法不但順序混亂、好幾位封號爵位也不對,有的爵位甚至不是洪武朝封的,有「未卜先知」之謬。

朱元璋手書《大軍貼》

另外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朱元璋驅逐北元,恢復華夏、統一江山後(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從爵位、排序看,至少應該在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率領藍玉、沐英討平雲南之後)。於應天郊外的雞鳴山建造了一座英雄烈士祠——簡稱英烈祠,以表彰跟隨自己出謀劃策、南征北戰的開國功臣。祠建成後,朱元璋親自排定功臣座次,以李善長、徐達為首,其餘依次為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胡大海、湯和、丁德興、馮國用、傅友德、耿再成、俞通海、趙德勝、康茂才、廖永安、張德勝、藍玉、沐英、華高、吳良、曹良臣、茅成、孫興祖共二十四人(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李善長、藍玉、傅友德被取消,只剩下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

本排行榜以此說法為準。

李善長

1、中書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公元1314年——公元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陞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謚襄愍。

朱元璋曾經神情從容地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說:「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朱元璋稱讚他言之有理。

徐達

2、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 (公元1332——公元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大將。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儘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常遇春

3、中書右丞相、鄂國公常遇春(公元1330年——公元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號忠武,配享太廟。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乘機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眾人非常惶恐,只有常遇春鎮定自若,對身邊的人說:「別慌!指給我看,誰是張定邊?」,將士馬上有人指出。於是常遇春張弓搭箭,一箭正中張定邊左肩,張定邊負傷落水,陳友諒軍攻勢暫緩。常遇春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

李文忠

4、都督、曹國公李文忠(公元1339年——公元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大將。

李文忠十四歲就跟隨舅舅朱元璋。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征。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在明朝政權初步穩定之後,在李文忠主管大都督府的次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和謀叛的罪名,處死了丞相胡惟庸,並有意擴大案情,以致牽連被系的多達萬人。這時,朝廷內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李文忠對明太祖的這一些做法深感不安。他自己曾先後上過兩次奏章,一是勸諫明太祖不要發兵征討日本(這個建議其實還是很明智的,因為現在看起來當時也不一定能夠打得贏。);二是勸諫明太祖在處理重要政治事務時不要過於依賴宦官,以及因在處死官員和處理其他事項方面批評明太祖。

馮勝

5、大將軍、宋國公馮勝(?——公元1395年),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今屬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追封寧陵王,謚號「武壯」。

當初徐達圍攻高郵不下,回軍支援宜興,而命馮勝督率所留軍隊。高郵守將詐降,馮勝命指揮康泰率數百人先行入城,城內守軍關閉城門,將他們全部殺害。明太祖大怒,將馮勝召回,責罰十大杖,然後命他步行回高郵。馮勝既慚愧又氣憤,拼力進攻。徐達也自宜興返回,增兵攻克高郵,然後攻取淮安。安豐城陷,在舊館擒獲吳將呂珍。下湖州,克平江,馮勝功勞僅次於平章常遇春,再升為右都督。

鄧愈

6、右御史大夫、衛國公鄧愈(公元1337年——公元1377年),漢族,明朝開國名將。原名鄧友德,字伯顏,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他16歲領兵抗元,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將他改名為鄧愈。

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鄧愈轉戰浙西,屢敗元軍。因為軍功屢次陞官,歷官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諭德。鄧愈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武順。

史載:兒時的鄧友德聰慧好學,稍微長大就懷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當時的黑暗統治。鄧友德跟隨哥哥鄧友隆轉戰四方。鄧友隆病逝後,十六歲的鄧友德繼掌兵權,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鄧友德每次作戰時都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衝鋒陷陣,軍隊之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歸附,求其保護。

胡大海

7、參知政事、越國公胡大海(?——公元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縣人,明初朱元璋手下軍事將領。

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鎮守浙江金華。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命樞密院判事耿再成、參軍胡大海率兵取處州。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七日,降將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視察士卒演習,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鍾矮子跪於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鎚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後,殺死蔣英,血祭胡大海,並作文以祭。明朝建立後,特贈胡大海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謚武庄。

胡大海善於用兵,常常朗誦:「我是武人,不知書本知識,僅僅懂得三件事而已:不殺人,不掠奪婦女,不焚燒房屋。」於是他所到之處,遠近都爭相歸附。他死後,聞者無不流涕。胡大海善待文人,所到之處都訪求豪傑。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的聘用,實際上都是大海推薦的。

湯和

8、征南將軍、信國公湯和(公元1326年——公元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

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信國公。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早年湯和帶領十多個壯士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他因作戰勇敢而被封為千戶之職。於是湯和給兒時夥伴朱元璋寫信,邀請在皇覺寺的朱元璋參加義軍。朱元璋開始並沒有下定決心,但是有人知道了這封信的內容,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一步一步開始了他的宏圖霸業。

丁德興

9、都指揮使、濟國公丁德興(公元1327年——公元1366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將領,濟國公。

據說丁德興生時有異兆出現,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靠朱元璋,大破洪山寨,後屢建戰功。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隨軍渡江,分兵攻取溧水、溧陽。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攻克宜興,封鳳翔指揮使。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鬥,在圍困平江時去世,贈都指揮使。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追封濟國公,列於功臣廟。

丁德興跟隨朱元璋以來,大破洪山寨,用百餘騎兵擊敗數千賊軍,擒獲賊帥,盡降賊眾,為剛起義的朱元璋壯大了軍事力量,隨後率領部分軍隊攻取溧水、溧陽,身先士卒,戰無不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又平定了寧國的叛亂,攻略城池無數,更是在攻破宜興時立了大功,此後參與了平定張士誠、陳友諒的戰鬥,為朱元璋一統江南作出了貢獻。

馮國用

10、

都指揮使、郢國公馮國用(公元1323年——公元1358年),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元末朱元璋帳下大將,宋國公馮勝之兄。少好讀書,通兵法,初與弟馮勝結寨自保,後歸朱元璋,勸朱元璋先取金陵以為根本。渡江後掌親兵,多立戰功,累擢至親軍都指揮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因病暴卒于軍中,年僅三十六歲。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追封郢國公。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追謚「武翼」。

朱元璋率軍至定遠妙山時,馮國用兄弟二人率部前來歸附,朱元璋見馮國用儒冠儒服,溫文爾雅,對他甚為信任。朱元璋曾向他詢問平定天下的大計。馮國用答道:「金陵(集慶路,今南京市)為虎踞龍盤之地,世代帝王的都城。可先奪金陵作為根本。然後四齣征伐,倡導仁義,廣收人心,不要貪圖子女玉帛。這樣,天下就不難平定。」朱元璋聽後十分高興,當即留他在自己身邊當謀士 。後來朱元璋果真採納了他的建議,定都南京。

傅友德

11、元帥、潁國公傅友德(?——公元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追封麗江王,謚「武靖」。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傅友德隨征西將軍馮勝北征大漠,大敗元將失刺罕於西涼至永昌,大敗元朝太尉朵兒只巴,獲馬牛羊十萬餘匹。而後,又攻佔甘肅,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等,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餘匹。當時,朱元璋共派出三路大軍北伐,唯獨只有傅友德大獲全勝,七戰七捷,創下傳奇式的戰功。

耿再成

12、處州後留守、泗國公耿再成(?——公元1362年),字德甫,泗州五河縣(今安徽五河縣)人,元末明初將領,泗國公。

至正十二年(1352年),耿再成投奔朱元璋。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月,大敗元軍。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一月,攻克處州後留守處州。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處州苗族降將叛亂,為叛軍所殺,朱元璋聽聞後,十分惋惜,為其立廟祭祀,將其衣冠改葬於金陵聚寶山,追封為高陽郡公。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進太廟。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加贈泗國公,謚武庄。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月,元軍包圍六合,耿再成隨朱元璋前往救援,在瓦梁壘駐軍,和元軍激戰後覺得沒有勝算,於是撤軍,元軍尾隨,朱元璋於是在河澗側面設下埋伏,命令耿再成誘敵,大敗元軍,俘獲馬匹。後朱元璋歸還馬匹,使元軍撤退以保滁州。

俞通海

13、水軍都指揮使、虢國公俞通海(公元1330年——公元1367年),字碧泉,廬州巢縣(今安徽巢湖)人。明朝開國將領、河間郡公俞廷玉長子、虢國公。

元朝末年,俞通海和廖永安等人於巢湖結寨自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俞通海率巢湖水軍投奔朱元璋,此後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屢敗元軍。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擊退陳友諒。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參與鄱陽湖水戰,解救朱元璋,焚燒陳友諒舟船,立下首功。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隨軍攻打張士誠,並於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參與了包圍平江的戰鬥,在進搗桃花塢時中流失,傷勢嚴重,不日身亡,年三十八歲。

鄱陽湖大戰時,常遇春一箭射翻張定邊,俞通海也趕忙前來支援,朱元璋得以逃脫,但俞通海卻被陳友諒的大船所壓,頭盔都裂了,人卻大難不死。次日再戰,俞通海與廖永忠等用七艘船裝滿火藥,撞入陳友諒船陣中,燒掉陳友諒數百條船。後朱元璋又聽取了俞通海的建議,率軍出湖,水路結柵,陳友諒不敢出。一個月後,陳友諒軍糧盡,率軍突圍,死於亂軍之中。所以說鄱陽湖之役以俞通海功勞最大。

趙德勝

14、鎮守使、梁國公趙德勝(公元1325年——公元1363年),人稱黑趙歲,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爵封梁國公,謚武桓。

初為元朝義兵將領。至正十三年(公元1354年),投奔朱元璋,屢立戰功。至正十五年(公元1356年),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官升中翼左副元帥。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升任後翼統軍元帥。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任江南行樞密院事,鎮守南昌,於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保衛南昌的戰鬥中,率軍守衛城門時為弓弩所射殺,時年三十九歲。

趙德勝在朱元璋初期擴充地盤的戰鬥中作出了貢獻。在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時,身先士卒,屢立戰功,立下首功。其後又在攻打張士誠的戰鬥中,屢建功勛。於龍江之戰首戰陳友諒,攻打黃山橋、馬馱沙、高郵,皆立戰功,又攻克九江等諸城。最後拚死鎮守南昌,為朱元璋的援軍爭取了寶貴時間,為朱元璋平定陳友諒作出了貢獻。

康茂才

15、水軍元帥、蘄國公康茂才(公元1313年-公元1370年),字壽卿,蘄縣(今湖北蘄春)人,明朝初期名將。

早年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聚兵保鄉里,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又任都水營田使,率士兵行屯田之策。

陳友諒攻打應天府,康茂才行詐降計,誘使其躁進急行,最終在龍灣將其擊敗。後隨朱元璋破江州,攻佔蘄、黃,戰鄱陽湖,因功升為大都督府副使,又從滅張士誠,同知大都督府事。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康茂才隨徐達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陝州。三年(公元1370年),奪取興元,回師途中病死,追封蘄國公。

康茂才本是元軍將領、朱元璋攻破天寧洲時,康茂才逃奔集慶(今江蘇南京),被任命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康茂才率部歸降,並道:以前,交戰是各為其主。現在,屢敗乃是天命。您若能饒我不死,我必效犬馬之勞。朱元璋大笑,將他釋放,仍讓他統領舊部。

廖永安

16、水軍指揮使、鄖國公廖永安(公元1320年——公元1366年),字彥敬,巢(今安徽巢湖)人,元末巢湖水軍將領,朱元璋麾下早期將領,鄖國公。慶國公廖永忠之兄。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廖永安率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此後屢立戰功。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隨徐達收復宜興,深入太湖時為吳將呂珍所敗,被俘。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為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將廖永安安葬於巢,並在郊外迎祭。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於雞籠山築壇,祭奠廖永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又於雞籠山祭奠。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追謚其武閔。洪武九年(1376年),又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封為鄖國公。

張德勝

17、水軍指揮使、蔡國公張德勝(公元1331年——公元1363年),字仁輔,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元末起義軍將領、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將、明朝開國功臣,蔡國公。

張德出身巢湖水軍。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隨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後主要參與了對陳友諒的戰爭。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三月,大敗趙普勝,三戰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戰績。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於龍灣之戰中總領水軍,追擊敗軍至採石,戰死。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十月,追贈張德勝為光祿大夫、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國公。

史載:陳友諒和張士誠聯軍進攻建康,朱元璋設伏於龍灣,命張德勝和朱虎率領水軍埋伏於龍江關外。雙方交戰,張德勝總領水軍,奮勇殺敵,斬殺無數,雙方勢均力敵,戰事膠著,張德勝乃大呼一聲,率領諸將奮勇衝擊,陳友諒軍遂大敗。朱元璋遂命張德勝和諸將追擊其軍至慈湖,放火燒了陳友諒的船。又追擊到採石,雙方拚死一戰,張德勝戰死陣中,時年三十三。

藍玉

18、大將軍、涼國公藍玉(?——公元1393年),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

作為常遇春死後的大明第一猛將,藍玉與傅友德平定雲南,又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史載,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又有人說他與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藍玉猶不改過,侍奉皇上酒宴時口出傲語,軍中將校升降進退,大權操於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責備他。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朱元璋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藍玉不願位居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之下,私下曾經對人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這些事情都充分說明了藍玉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但他被殺的主要原因還有以下幾點: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藍玉是太子妃舅父,關係非比尋常,因此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 ,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本來為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做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而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反而成了一種不穩定因素。結果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

沐英

19、鎮守使、西平侯沐英(公元1344年——公元1392年),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朱元璋養子。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從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八歲的沐英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征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10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洪武十五年九月,沐英因義母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於太子死後的兩個月,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48歲。沐英死後,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雲南,直至明朝末年。

據《明史》所述,沐英在征討土著首領思倫發的時候,思倫發使用了上百頭大象進行攻擊。沐英在使用火器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但是火藥裝填速度太慢,他改進了射擊方式。沐英把少量火槍手和弓箭手步兵混編,擺出前後三隊火槍手、神箭手。大象臨近時,第一隊火槍手、神箭手猛烈射擊,然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如果象陣不退,第二隊再射;仍不退,第三隊跟上。明軍火槍、強弩齊發。大象有受傷的,有受驚的,驚慌回逃。明軍獲得勝利。——這不就是歐洲軍事史上著名的列隊射擊法嗎?

華高

20、平章政事、廣德侯華高(?——公元1371年),安徽和州(今和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其早年與俞通海等人率領巢湖水師歸順朱元璋,後隨軍攻破太平,後攻破採石、方山、集慶、鎮江,升任秦淮翼元帥。與鄧愈進攻廣德,並攻破。後攻破常州,任僉行樞密院事。後擊敗陳友諒,援助長興、攻破武昌、淮東等地,升任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封廣德侯。後由於生病,死於瓊州。贈巢國公,謚武庄。

史載華高生性膽怯,且無子。請求宿衛。只要有征討之事,他動輒稱病不接受任務。命令他練習水兵,也被他以不習慣為由而推辭掉了。皇上因認為是故舊而寬容了他。當時,諸多勛臣大多都巡邊去了,唯獨華高不聽調遣。後來需修繕廣東邊海城堡,華高自告奮勇請求前往。皇帝說:「你可以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也算是自知之明,很好。」

GIF/92K

吳良

21、都督同知、江陰侯吳良(公元1323年——公元1381年),字國興,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初名將。

早年隨朱元璋起兵,為帳前先鋒,累遷指揮使,鎮守江陰十年,抵禦張士誠的 進攻,成為朱元璋政權的東南屏障,使其無東顧之憂。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擔任都督同知,封江陰侯。洪武五年(1372年),輔佐征南將軍鄧愈征討廣西蠻族,平定粵西地區。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為女婿齊王朱榑修建王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病逝於青州,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謚襄烈。

當時,江陰地處要衝,背靠長江,扼守南北咽喉。吳王張士誠佔據吳地,橫跨淮東、浙西,兵強糧足,數次犒賞將士,欲要奪取江陰。朱元璋指示吳良道:「江陰是我東南屏障,你要對士兵嚴加約束,不要收留在逃人員,不要貪圖小利,不要和地方勢力爭鬥,只要讓境內人民安居樂業就行了。」吳良謹守命令,並修築防禦設施,後因功進封樞密院判官。

曹良臣

22、平章政事、宣寧侯曹良臣(?——公元1372年),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明朝開國將領。

曹良臣早年聚兵保鄉里,後歸降明太祖,歷任江淮行省參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職。明朝建立後,隨徐達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勛卓著,封宣寧侯。後又隨征明夏。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曹良臣再次隨軍北伐,戰死於阿魯渾河,追封安國公,謚號忠壯(一作忠庄)。

明太祖大封功臣時,認為有七個人在天下形勢未明時沒有採取觀望態度而主動歸附,因此將七人都封為侯爵。這七個人是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曹良臣參與了明朝統一江南、滅亡元朝、平定蜀地的戰爭,為明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貢獻。相傳明太祖曾在雞籠山(在今南京)設立功臣廟,祭祀二十四位開國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曹良臣也位列其中,居第二十二位。

茅成

23、指揮副使、東海郡公茅成(?——公元1366年),定遠(今屬安徽)人,元末明初軍事將領。

其在和州跟隨朱元璋部隊,為常遇春麾下。攻破太平時候,授萬戶。後跟隨大軍平定常州、寧國、衢州、金華,升任太平興國翼元帥。後攻破安慶、援助安豐、攻佔武昌,升任指揮副使。此後攻佔贛州、安陸、襄陽、泰州,皆有功。後跟隨徐達進攻平江,焚燒張士誠船。在攻打蘇州婁門時候,與張士誠部隊短兵相接,後戰死。贈東海郡公,祀功臣廟。

《明史》中關於茅成的記載,少之又少,但是從《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茅成是朱元璋早期重要將領之一、通曉騎兵、步兵、水軍,常遇春對他非常倚重。屬於全能型將領,可惜死得太早,沒有在北伐戰爭中大顯身手。

孫興祖

24、指揮副使、燕山侯孫興祖

(公元1335年——公元1380年),字世安,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燕山侯。

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參加龍灣之戰。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隨徐達北征。洪武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戰死三不剌川,追封為燕山侯,謚忠愍。

另據《明史》、《明太祖實錄》記載,孫興祖於洪武三年(關於1380年)五月便戰死三不剌川了,但據河北青縣發現的明代封官誥書內容記載,孫興祖並未戰死,並記載孫興祖於洪武五年、洪武八年、洪武二十三年先後出征,於洪武二十三年老疾而終,享年五十六歲。如果是真的,也可以算是一段傳奇了。

以上就是大明功臣榜——英烈廟的二十四功臣,功臣榜系列到此結束。更多精彩請關注「妥妥帖木兒」,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妥妥帖木兒 的精彩文章:

明朝解縉書法作品——自書詩帖
元朝趙孟頫書法作品——四種帖
明朝金琮書法作品——與民望書帖
明朝沈度書法作品——四箴帖
明朝沈藻書法作品——桔頌帖

TAG:妥妥帖木兒 |

您可能感興趣

曹操建國六大功臣排行榜:郭嘉排第三,曹仁排第六
金庸武俠八大兄弟組合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武功震古碩今!
世界十大聰明犬排行榜
中國娛樂圈功夫巨星排行榜,成龍大哥居然不是第一,洪金寶排第四
三國十大猛將排行榜
唐朝五大名將排行榜
十二星座懟人功夫排行榜?
明朝有作為的九大帝王排行榜,勤政的崇禎皇帝僅排第九名
盤點華語娛樂圈六大喜劇大師排行榜,星爺第一,本山第三
《三國演義》六大龍套排行榜:一劉二潘三道榮,四馬五高六曲阿
遼寧省錦州十大著名寺廟排行榜也是香火最旺的十大寺廟
三國十大謀臣排行榜:龐統第五,司馬懿才排第二,徐庶差點排不上
十二星座內心強大排行榜!
漢朝皇帝功績排行榜,劉邦僅排第三,第一實至名歸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榜:諸葛亮只排第六
中國六大佛像身高排行榜:樂山大佛僅排第五,無錫靈山大佛排第四
隋唐演義中的十大兵器排行榜,秦瓊的四棱金裝熟銅鐧僅排名第十
明教四大護法武功排行榜,金毛獅王第二,第一無可爭議
五大猛獸實力排行榜:棕熊排第二,獅子排第四
《斗羅大陸》三部曲中,七大武器排行榜中,昊天錘只能排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