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晁端中與《蕭縣移文宣王廟記》

晁端中與《蕭縣移文宣王廟記》

明正統《彭城志》書影

晁端中(1051-1100),字元升,又作元忠,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宋元祐六年(1091)進士,出任趙州平棘縣尉,遷雄州防禦推官。元符三年(1100),調知潁州沈丘縣,將行而卒,年五十。事見《雞肋集》卷六八《雄州防禦推官晁君墓志銘》。

晁端中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史料記載他十歲能古詩,喜山水,擅書法。其侄晁補之說他「詩文、草隸則元和以前勝士」,黃庭堅對他的才能非常讚賞,推許其詩「興托深遠,不犯世故之鋒;永懷喜怨,郁然類騷」。晁端中以詩文在當時享有盛名,著有《晁元升集》,可惜已經失傳,今僅存詩一首,文三篇。

《蕭縣移文宣王廟記》就是他傳世三篇文章中的一篇,這篇文章最早被明代正統《彭城志》收錄,才得以流傳。因為後來的地方志只收錄文章,而未標明題目,所以到清代康熙年間編修《徐州志》時,因編修人員未見過《彭城志》,又不知道原文標題,所以就加了個《蕭縣儒學碑記》的題目。之後各版地方志沿用此題目,內容和《彭城志》所錄也有所差異。至《全宋文》收入這篇文章時,用的題目也是《蕭縣儒學碑記》。

所謂文宣王廟,又名宣聖廟,就是蕭縣的孔廟,既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場所,又是當時全縣的最高學府。《蕭縣移文宣王廟記》一文就記錄了宋代蕭縣人竇沔遷建廟學的事迹。

宋代蕭縣城由於水患南遷,遷城之後,舊孔廟位於老城地勢低洼之區,渺無人跡。鑒於此,曾經出任光澤主簿的蕭縣紳士竇沔,請於縣令孫文,願意出資選擇新城東南地勢高爽乾燥的地方遷徙縣學,經州、縣官員批准後,紹聖五年(1098)三月,孔廟遷建開始。在縣裡各方人士出錢出力,共同努力下,至當年七月完工,歷時四個月。遷建後的縣學設施齊全,殿宇兩序,齋房、庖廚,孔子及七十二賢像,祭器、禮器盡皆完備,觀瞻一新。新縣學建成後,竇沔派遣侄子竇敦禮請晁端中作記,晁端中因讚賞竇沔遷學義舉,遂欣然命筆。

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信息,在蕭縣宋代史料匱乏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珍貴,此大概梳理如下:

1.形勢、風俗。

文章開頭說到「蕭之為邑,負山瀕河,多古形勝」,寥寥數字,點明了蕭縣的地理特點。「今其風俗渾厚,多智慮,務農生財,獨饒於他邑」,這句話是對宋代蕭縣風俗和社會經濟情況最直接的記載,可見,雖然歷經水患,在當時,蕭縣風俗渾樸,經濟水平和周邊地區相比,還算是不錯的。

2.縣城遷徙史料

蕭縣城宋代因為水患南遷半里,北連舊城,對於遷城後新、舊城情狀的相關資料流傳的非常少。這篇文章寫於遷城後不久,文中有一段話,描寫了當時的情形,非常珍貴「然官民居廬皆聚於故壘之南,而其北獨佛宇神祠,喬木數處而已。孔子祠猶在西北無人之地,眾不樂居,雖存猶廢也」。根據這段話的記載可知,宋代遷城之後,官衙、民居都已經搬遷到新城,老城,也就是古蕭國城,只遺留下寺廟、祠堂,和一些樹木,已經很少有人到此。

3.宋代科第資料

現存的各版《蕭縣誌》在記載科第人物資料方面,除了明清兩代的進士、舉人等,最早的科第人物,就是元代的進士張明,至於此前,都沒有記載。在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自皇祐逮今,登進士第才數人」,皇祐是宋仁宗的年號,皇祐元年為公元1049年。按這句話的意思,從皇祐到晁端中撰寫文章的紹聖五年,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蕭縣出過數位進士。但是後世的方誌、史料中,不光沒有這幾位進士的任何記載,整個北宋期間的科第人物也全部是空白,這段話,填補了史料的缺漏,雖然沒有更具體的信息,卻也彌足珍貴。

4.竇氏人物

遷建廟學的關鍵人物竇沔,文章中說「前光澤簿竇君沔,喜儒學,有遠識。其諸子侄在童齔時已能招致四方賢,十日游其門,使夫耳目所接皆文字筆墨間,不溺於他好。以身獨當家之眾務,故家益富,號為中州巨室,然子弟皆純素如寒士。」這段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富而好禮,子弟樸素向學的書香家庭的形象。明清兩代,竇沔因為遷建廟學的功績,被入祀鄉賢祠,後世關於他的記載,也都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涉及到的竇氏人物,還有竇沔的長子竇盥。文中說他「數預州薦」,也就是曾經數次被政府薦舉的意思,通過查找史料,在宋胡寅《朝請郎謝君墓志銘》一文中發現曾提到過一位「竇盥」,其曾經跟隨元符進士、國子監博士謝孚讀書,後來科考得中,出任官職。按照時間來看,此人和蕭縣竇盥時代相近,極有可能同一人,只是由於史料的闕佚,地方志失載。

請晁端中撰寫這篇碑記的竇敦禮,是竇沔的侄子,文章中對他著筆不多。但是在另外的資料中記載,竇敦禮修建了蕭縣歷史上的一座著名的建築---「拱翠堂」。著名文學家,晁端中的侄子晁補之為他寫了篇聞名後世的《拱翠堂記》,詩人陳師道也寫有《拱翠堂詩》,大文豪蘇軾還曾到他家畫過《枯木竹石圖》。一個家庭能和那麼多著名人物交往,並留下這些傳世篇章,在蕭縣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5.晁端中與蕭縣

竇敦禮在請晁端中撰寫記文的時候,對晁敘述了一句話「君嘗寓學於此,知蕭之子弟多秀穎可教」,意思是說晁端中曾經在蕭縣居住學習,了解蕭縣子弟大多是聰穎可教的。關於晁端中的史料中,並未提到過這段歷史,造成這種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為他文集的失傳,史料的缺乏,而沒引起注意。

晁氏家族原籍澶州清豐(今屬河南),是宋代文學世家,整個北宋時期,族中顯宦文人輩出,那麼晁端中為什麼會在蕭縣居住學習呢?通過查找資料得知,晁氏和徐州頗有淵源。五代至宋初,晁端中的高祖父晁佺徙居彭城,晁佺之子晁迥,孫晁宗簡、晁宗慤等均曾在徐州居住,徐州地方志也據此將他們收錄,而晁宗簡就是晁端中的祖父。後來晁迥等出任官職,居住於京城昭德坊,之後,才又分別遷居鉅野、任城。晁氏遷居徐州,具體居住在何地沒有記載,當時蕭縣也屬於徐州,極有可能晁氏曾經或者有族人在此居住,故晁端中能到蕭縣「寓學」,應該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另外,到現在蕭縣仍有一支晁氏居住,據說是晁補之後裔,家族堂號「拱翠堂」,取晁補之作《拱翠堂記》的典故。還稱晁補之也曾到蕭縣遊學,其子因此遷居蕭縣,卒後葬於三仙台下,因未見其家譜等文獻,未敢定論。

6.儒學沿革及石刻

竇沔遷建學校後,因為水災頻繁,屢修屢毀。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縣令耶律廷瑞捐俸在南城東側買地二十畝作為重修儒學的用地,次年正月開始修建,十月完工;大德年間(1297-1307),縣監加以重修,並興建藏書樓,元末戰亂,學校被焚毀無遺;明洪武初,主簿劉瑜在舊址重建,洪武二十九年(1396),知縣喬峻又擴建,永樂十六年(1418)春,知縣郝玘重新修葺,規模宏敞,殿宇煥然。之後,屢次重修,正德年間(1506-1521),遷建於城西南,萬曆五年(1577),蕭縣城被水淹沒,遷城於鳳山之南,儒學隨之遷徙。先是在縣衙東,四十六年(1618),知縣蕭學儼又遷於縣衙西南,即今天的孔廟。

明代正統《彭城志》是涉及蕭縣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志。因為元末戰亂,此前的地方志無存,所以《彭城志》所收文章基本上都是取自當時存世的石刻。在陳師道為蕭縣作的《汳水新渠記》一文後就特別註明,此石碑是近年縣民楊全耕地時發現的,永樂十六年,知縣郝玘將碑遷移保護。可知晁端中的《蕭縣移文宣王廟記》一文也是錄自石碑,碑最初應該就在縣學內,後學校經歷水患,石碑也湮沒無聞,只有期待他日發現了。

7.文章的文學地位

前面提到,晁端中文集失傳,僅存文章三篇,而且其中還有一篇屬於殘篇。由此可見,《蕭縣移文宣王廟記》不管是從史料價值還是文學性,都有著極高的價值。直到今天學界對此文的評價也很高,在《宋代晁氏家族文學研究》一書中評價此文「《蕭縣儒學碑記》記述蕭縣富室遷校興學的事迹,頌揚其『富而好禮』的德義,宣揚崇儒入官的思想,記文不落俗套,不講空闊的義理,開門見山,直敘其事,因事議理,篇末水到渠成地揭示為文的意旨、緣由」。

不管怎樣,《蕭縣移文宣王廟記》都是晁端中傳世的重要文章,對研究其生平行跡、文學思想和蕭縣宋代歷史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縣文苑 的精彩文章:

舊聞新讀-蕭縣的葡萄酒

TAG:蕭縣文苑 |

您可能感興趣

宋代筆記中伏虎禪師侍者泥塑過人間日子:祥宏講夷堅之蕭縣陶匠
荷蘭女孩龍蕭錦蕭縣尋根
華夏之粹,漢服之美,風雅一身,永駐皖北蕭縣
記住:蕭縣大解放!
蕭縣博頓幼兒園溫馨提示:今日入伏啦!
政府公共平台變追星陣地?@蕭縣發布 道歉
蕭縣以漢代畫像石確立了歷史地位
蕭縣婚姻登記處多措並舉戰「雙節」
蕭縣藍天救援隊開展山林搜救訓練
淮北市一個鎮竟然「飛」到30公里外,隔著蕭縣和徐州接壤
安徽宿州:蕭縣兩車迎面相撞 碎片橫飛幾十米
安徽最該「撤縣立市」的城市,不是蕭縣,也不是蕪湖!
蕭縣消防:鏖戰30小時抗擊「溫比亞」
安徽蕭縣一麵包車飛入河中心 車內男子不幸溺水身亡
安徽宿州十大小吃,欄杆牛肉、蕭縣麵皮榜上有名
安徽蕭縣「班主任試喝學生牛奶」制度被叫停:反對意見大
哪裡跑!蕭縣老賴抓捕現場曝光!真解恨!
安徽蕭縣一轎車與救援車相撞 碎片橫飛數百米
蕭縣 鐵環 咬住 七個月大女嬰手指 消防快速救援
安徽蕭縣推行班主任試喝存在安全隱患的牛奶,這樣做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