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抗戰史詩《明月幾時有》:明月何曾是兩鄉,何苦教人滿愁腸
文/伍脊六獸特約作者:明明朱燃。
許鞍華是一個非常善於用女性的視覺和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社會大環境的導演。譬如《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以及她的70歲生日禮物《明月幾時有》。
選材20世紀40年代香港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故事,《明月幾時有》由著名編劇何冀平執筆,周迅,彭于晏,霍建華領銜主演,鮑起靜,梁家輝,春夏等人聯合主演。巨星雲集,陣容龐大,該片於2017年7月上映,目前豆瓣評分7.1。
一念月散微光。
月有聚散的離愁,月涵遠鄉的眷戀,月是抗爭的高潔。
許鞍華遼寧出生,香港成名,此後一直生活在香港,明月是她對大陸,對故鄉濃濃依戀的寄託。香港人其實也屬於夾縫中生存的一類人,西化的生活方式,大陸的含蓄情思,本片也是借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向所有觀眾吶喊「明月何曾是兩鄉?」無論香港還是大陸人,都是紅旗之下的華夏兒女。
明月總是在夜色如濃墨時更顯光亮,《明月幾時有》中日本人侵略的場面並不多,許鞍華採用的更多的是對當時香港人民膽顫心驚的生活來反映戰爭的殘酷,特寫下的月亮明凈無暇,散著柔和又堅定的微光,一如人們對抗戰的希望。希望不會如同太陽般耀眼,它是黑暗時的光亮,立在那裡讓你既妥帖又安穩。
一念食牽愁腸。
一日三食,人活著好似就為了上頓安飽,下頓舒適。食物在電影《明月幾時有》中凸顯人物性格和表達人物情緒功不可沒。
片頭中葉德嫻飾演的方母拿出兩塊乾的發硬的白色糕點,一起一落一斟酌間就將方母身為包租婆的斤斤計較小家子氣表現的淋漓盡致。蔣雯麗飾演的沈太太(茅盾先生之妻)用一個對糕點的深嗅,霍建華飾演的知識分子李璟榮為其未婚妻方蘭(方姑,周迅飾)慶生而掏出的兩個層層包裹的小蛋糕……簡單的食物,隨之而來的是血淋淋的社會事實,40年代的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沒有所謂的紙醉金迷,他們如此的小心翼翼,盼罐中有米,死時飽腹。
歡喜的時候食物使我們更加歡喜,難過的時候食物又使我們感到安慰。
生活沒有盼頭的時候,不如吃飽這頓再說。
一念戰忠骨亡。
《明月幾時有》中的梁家輝以一個訪談會的形式出場,垂垂老矣的姿態,黑白的有聲影像,既新奇又讓人好奇。遲暮憶少年,讓人覺得心酸傷悲了,而這個少年之事卻是實打實的讓人熱血。
方蘭傳遞情報時沉靜從容的姿態,發宣傳畫看到人們接受時笑容的喜悅,碼頭持燈時柔弱身姿里對和平的渴望,她面容憔悴但依舊有攝人的美。當她不得不放棄營救方母時顫抖的脊背壓抑的哭聲,凄涼無狀言語是訴不盡了。
李璟榮作為卧底,在日本人中周旋,七步成詩求性命,暴露後眼底不加掩飾的恨意,我看到更上一層樓的霍建華。
劉黑仔(彭于晏飾)算本片中最為傳奇的一個人了,槍技精湛,為人幽默。誠然很佩服這樣的人,但更多的是對這類人的心疼,鏡頭下的劉黑仔每次轉身都帶著無所畏懼的氣勢,他從來都沒想過後路,他也沒覺得下次任務還能活著回來。
我們都知道有犧牲有死亡,本片沒有用血淋淋的場面烘托,它給我們展現的是他們為了抗戰不得不捨棄的人生。
或許是抗戰神劇如洪澇般泛濫,導致了絕大多數人對於抗戰片的觀感是嚴肅、神性的。這種過分誇大的神性也就導致了年輕人和老年人對於抗戰片的不喜甚至厭惡。前者用理性的思維評判,後者則用感性的經歷比較,而無論哪種方式都提醒著人們,抗戰沒有浮誇。
許鞍華導演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抗戰片完全是生活的。從人物出發,從感情出發,從生活細節出發,從小人物去寫大歷史,在一個傳奇中尋找平常,在尋常當中又有深情。」這樣的年代戲,這樣的抗戰片,才能真正的讓人感同身受。
-THE END-
※英雄對小兵,別把喜劇拍成鬧劇,《父子雄兵》到底尷尬在哪?
※《春風十里不如你》:寒門貴子,談何容易?
※妖嬈大叔跳SISTAR驚艷四座,元氣少女與父互換身體
※《雪花》少男少女本來同病相憐,是什麼讓他們相互背叛
※夢想之於你我艱難卻可貴,我們都需要一條《三流之路》
TAG:伍脊六獸的電影院 |
※陳亮這首詞朗朗上口,全文無一字說愁,卻處處充滿愁緒
※張愛玲一生充滿愁苦,可這件事給她帶來了人生的幸福
※「柳」就是「留」,原本充滿愁緒的離別,卻被王維寫得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