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少磕了一個頭,被罰了一年俸祿,彈劾者更倒霉,革職留任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的生日,不過那會應該叫「萬壽節」。這一天滿朝文武齊聚乾清宮,共同向皇帝表示祝賀。在文官序列中,左宗棠以軍機大臣排列文官之首,在行三跪九叩大禮的時候,左宗棠因為年紀大,腿腳不方便,居然少磕了一個頭,因此也引來了大麻煩。
左宗棠的失禮大家都看在眼中,但沒人站出來公開指責,禮部尚書延煦是個實在人,不懂進退,上了一個摺子,在慈禧面前參劾左宗棠,請求太后和同治帝嚴厲懲罰這個無禮老臣。
延煦上的這個摺子實在不怎麼高明,下筆也太重。他一下就揭了左宗棠的短,說他「不由進士出身」,雖然經過太后和皇帝提拔,授予大學士,但卻不知道感恩,反而在朝堂之上放肆驕慢,以致於「蔑禮不臣」。
左宗棠一輩子最怕別人提他不是進士出身,不過自己失禮在前,只好捂著傷口不便發作。但是延煦給他戴上了一個「不臣」的高帽,讓他非常惱火,要知道,「不臣」是很嚴重的,意思就是要造反,在封建專制時代,造反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一旦說出來,要麼就得深究左宗棠不臣的實跡,要麼就得嚴懲延煦的誹謗,這中間沒有絲毫可以妥協。
慈禧太后接到延煦的這個摺子,十分頭疼。誰都清楚,左宗棠不可能懷有「不臣」之心,延煦明顯是小題大做,可是左宗棠失禮大不敬之舉的確發生,也不能放著不處理。於是,慈禧召來了恭親王奕?商量對策。
慈禧問了奕?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問題:既然事關失禮,為何不是用禮部的名義,而用延煦個人的名義參劾?奕?也是人精,這句話一聽便知道其中緣由,言外之意便是不想追究此事,所以他馬上順著慈禧的意思提出一個建議:「為保全勛臣計,此折應留中」,就是不公開的意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而對於左宗棠只要略施薄懲即可。
慈禧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但是這時醇親王奕譞站了出來,對此表示不敢苟同,反參了延煦一折。他說,延煦故意誇大事態,不就事論事,而是有意誹謗左宗棠,實屬荒謬。慈禧太后對左宗棠的功勞自然非常清楚,平日里也很愛護功臣,一旦此風一開,將來像延煦這樣的人就會肆意胡說,離間君臣,所以必須要作出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不過慈禧再一次感到頭疼。說起來延煦也不是什麼壞人,反而是當時滿族大臣中難有的直臣,儘管這次參劾左宗棠做的有些過火,可要說延煦是別有心思,慈禧也不相信。面對如此難以調和的局面,除了各打五十大板,慈禧也別無他法,於是下了一道上諭,左宗棠罰俸一年,延煦則革職留任。
這個處理結果看起來延煦所受的懲罰要更重一點。慈禧之所以這樣做,是在感恩左宗棠的功績,自古以來歷代太后垂簾,從來都沒有「戡亂萬里外者」,只有她可以「自負武功之盛」,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還是依仗左宗棠在新疆的戰功。
因此,慈禧對左宗棠抱有感激之心,不願意他輕易被人指手畫腳,對延煦的板子打得重一點,也是要告訴朝中官員,要尊重左宗棠,否則後果自負。
左宗棠也因為少磕了一個頭,被罰了一年的俸祿,但通過這件事其他人心中清楚,就算左宗棠說一些昏話,做了一些糊塗事,朝中也沒人敢於指責他,因為背後有慈禧護著短呢。
※明朝皇帝大多荒嬉無能,卻能統治將近三百年,其中奧妙何在?
※趙匡胤死後幾百年屍體不腐,盜墓賊取出鎮墓之寶後,馬上遭到報應
※都說乾隆敗家,為何死後國庫依然充盈?全因幾個無恥的撈錢手段
※乾隆剛上台便使出殺手鐧,公開唱雍正反調,其中一條更是有違孝道
※在貴州的深山之中,藏著一個人間地獄,進入那裡的人休想出來
TAG:千古歷史 |
※晚清此家族出了兩個狀元,遺憾的是一個被革職,一個只做了半年官
※一拳超人:爆破十八年未露面,為什麼不被革職,還穩坐S級一位
※御史自備棺材參劾和珅,不過這一次他命大,只得了革職留任的處罰
※這個家族風光幾十年,屢屢犯錯康熙都不懲罰,雍正即位就革職抄家
※明朝洪武初年,有個讀書人竟為了一個字,被朱元璋革職問斬!
※慈禧西逃過程中,兩縣令獻給她同一物,卻一個高升,一個被革職
※史上最倒霉一狀元,因一錯字差點丟了性命,被革職永不敘用
※落魄時左宗棠敢噴到一官二代被革職,為何後來脾氣越來越小?
※乾隆皇帝死了一個皇后 殺了兩個總督 革職了一批官員
※中國歷史上最專制的皇帝,因一個字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臣,百官求情卻都被他革職殺頭
※清宮最霸氣姐妹花,父親被革職入獄,她們卻一個封皇后一個封貴妃
※兩兄弟都是宰相,因在皇帝面前打架同時被革職,其中一人卻很開心
※最幸與不幸的狀元:因一首詩狀元及第,又因一個字被革職永不敘用
※清朝官員寫錯一個字,被雍正革職,寫了一本詩集,被斬立決!
※最幸與不幸的狀元:因一首詩狀元及第,又因一個字被革職、永不敘用
※官員革職分四種情況,前兩種可東山再起,最後一種永世不得超生
※慈禧西逃時遇倆地方官,為何一個被她革職,另一個卻陞官又發財?
※大臣看見船女眼前一亮,做出一事後被革職,自己寫詩云:只愛紅顏
※明朝不僅有一個抗倭英雄戚繼光,還有一位大勝倭寇後,竟被革職查辦
※他發明了一項先進的制度,造福了清朝百姓,卻被雍正革職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