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一個時代最後的攝影英雄
約翰·莫里斯 | 攝影:Librado Romero
別了,一個時代最後的攝影英雄
圖文 / 那日松
昨天接到老普(羅伯特·普雷基)的來信:John Morris is gone. A century has passed by. 之後又在微信上看到陳建中、殷社、尚陸等也發布了約翰·莫里斯(John Morris)去世的消息。
約翰·莫里斯(John Morris)被稱為攝影史上最偉大的圖片編輯,1916年12月7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2017年7月28日在巴黎去世,享年100歲。
二戰期間,約翰·莫里斯(John Morris)先後工作於《生活》雜誌、《紐約時報》,任圖片編輯,他在《生活》雜誌上編輯刊登了卡帕那張著名的「諾曼底登陸」圖片。戰後,他成為馬格南圖片社的圖片主編,是馬格南輝煌時代重要的締造者之一。後來他成為《美國國家地理》的圖片編輯。可以說,約翰·莫里斯是20世紀世界紀實報道攝影最重要的親歷者和推動者。《紐約時報》評價約翰·莫里斯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圖片編輯」,他當之無愧。
2014年11月的巴黎攝影博覽會期間,老普帶我去拜訪了這點陣圖片編輯領域的傳奇人物。那一年他97歲,還能自如地行走,頭腦也非常清晰,身邊還陪伴著一位漂亮的女助手。非常有幸,我還得到了一本他的簽名贈書——《Get the Picture: a Personal History of Photojournalism》。我當場詢問他願不願意在中國出版此書,老人家毫不猶豫地告訴我,他非常願意。
回國後,我把這本書拿給殷社(殷德儉,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社長)看,並建議他出版這本關於紀實報道攝影的重要著作(也是他的自傳)。殷社也立刻答應,並很快與莫里斯正式簽署了出版合同。
可惜在出版的尾聲階段,老人家還是去世了,沒有親眼看到他的自傳中文版面市。
以下圖文來自於《紐約時報》
作者:Andy Grundberg
日期:2017年7月28日
約翰·莫里斯:最後的攝影英雄,他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約翰·戈弗雷·莫里斯於周五在巴黎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100歲。他是享譽世界的圖片編輯,在二戰至越南戰爭期間的報道攝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的朋友和同事,聯繫圖片社創始人羅伯特·普雷基,確認了莫里斯去世的消息。莫里斯在圖片編輯領域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在戰時的倫敦,他編輯了羅伯特·卡帕關於1944年諾曼底登陸的歷史照片,並將它們製作出來、及時運送到紐約,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生活》雜誌上——《生活》是當時美國發行量最大、傳播最廣的圖片雜誌。
諾曼底登陸,1944年 | 羅伯特·卡帕
除了《生活》,他也曾為《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和馬格南圖片社工作。 雖然他一生都是和平主義者,但在二戰期間他處理了大量戰爭照片。越戰期間,在為《紐約時報》工作時,他為艾迪·亞當斯拍攝的西貢警長槍決越共的照片爭取到了報紙最重要的位置。1968年2月2日這張照片出現在報紙頭條,並隨後成為了越戰中最難以磨滅的影像之一。
那張攝有一個赤裸的越南小女孩從凝固汽油彈轟炸中奔逃的照片也是如此。約翰·莫里斯說服編輯將這張照片放在頭版,儘管當時《紐約時報》是禁止裸露形象的。這張照片和艾迪·亞當斯的那張「處決越共」都獲得了普利策獎。
莫里斯先生自己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在1968年6月5日清晨,他目睹了肯尼迪遇刺。在一次採訪中他說:「這是我目前目睹過的最糟糕的事件。」這個事件讓他在這一天變成了報道者(他甚少自己帶相機),他的目擊敘述登上了第二天《紐約時報》的頭版。
約翰·莫里斯1916年12月7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成長於芝加哥。在三十年代於芝加哥大學求學時,他對新聞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後他來到紐約,在《生活》做職員,之後一步步升職為通訊員;隨著二戰爆發,他成為駐倫敦圖片編輯,為《生活》提供戰時歐洲的圖片材料。在此期間他編輯發表了卡帕的《諾曼底登陸》。為了更好地了解所編輯的照片,他親自去了諾曼底,在前線停留數周,並隨攝影師們出入戰場。
「諾曼底某處,工作中的卡帕」,1944年 | 攝影:約翰·莫里斯
在戰爭尾聲,他離開了《生活》倫敦辦事處,輾轉巴黎辦事處回到紐約,成為《女性家庭雜誌》圖片編輯。之後,通過卡帕的介紹,莫里斯成為了馬格南的首位執行編輯(圖片主編)。自1953年起,莫里斯負責向雜誌期刊出售馬格南圖片社的照片,打理紐約和巴黎的辦公室,以及管理那些行蹤不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馬格南攝影師。一年後,他與卡帕就馬格南的未來規劃發生爭執,但他仍繼續在馬格南作為主管和銷售工作了9年。
1964年,他以主編助理的頭銜進入《華盛頓郵報》,主要負責為封面選擇彩色照片——《華盛頓郵報》是當時第一個採用彩色照片的報社。但不滿一年,莫里斯就因為衝撞主編被開除了。
隨後他回到紐約,加入《紐約時報》任圖片編輯。後來他回憶說,在他的所有工作經歷中,在《紐約時報》當圖片編輯的幾年是最令他自豪的。
約翰·莫里斯在芝加哥為《紐約時報》準備民主黨政黨大會的報道照片,1968年 | 《紐約時報》
約翰·莫里斯和亞瑟·蓋爾布在編輯部觀看照片,1971年 | Tim Kantor
1983年,莫里斯回到巴黎,任《國家地理》圖片編輯,並頻繁往返於法國和美國,開始經常擔任各種新聞攝影比賽評委,或在新聞院校舉辦講座。
1998年,莫里斯出版自傳《搞定那張圖片:一部個人新聞攝影史》(《Get the Picture: a Personal History of Photojournalism》)。莫里斯雖熱愛新聞攝影,但他對拍照並不感興趣。而他但凡拍下照片,就可能非常有紀念意義。他在諾曼底前線用祿來拍下的照片於2014年首度在法國出版,並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出。
帶標註的接觸印樣,1944年 | 約翰·莫里斯
在他獲得的眾多榮譽中,有在2009年時被授予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以及2010年被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在2006年的採訪中,在談到他認為的攝影記者的必要品質時,莫里斯說:「在攝影中時機最重要,不僅僅是按下快門的時機,還要知道什麼時候要拍,什麼時候不拍。」
「成為偉大的攝影師要做到三點:拍人時要有人性;構圖時要有眼光;要有頭腦,思考並理解他們所拍攝的對象。太多攝影師都具備前兩點特徵,但很少有人同時具備第三點。」
「我將新聞攝影視作打破障礙的一種途徑。」
「攝影師就像孩子一樣。孩子們每天都用新奇的眼睛張望著世界,而這也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所該做的。」
「新聞攝影是建立在悖論上的。步入老年後我仍在琢磨,這一切是否都值得?但我依然堅守著信念。」
「編輯圖片是我唯一會做的工作,其他的我都不是很懂。我覺得其實自己這麼多年的工作都像是帶薪享樂。」
約翰·莫里斯(1916-2017)
※單反以後——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被炒作?被掐架?攝影師如何預防仙人跳?
※在海南的一個島上,有21個群近2000隻獼猴,人們稱之為猴島
※花開花落 有一種愛叫離開
TAG:野山茶新詩 |
※中國攝影人60年,60張照片,每一張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值得一看!
※明星得罪攝影師的照片:第一張就笑噴了,最後一個夠我笑半年!
※那些二十歲喜歡攝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與十年前的自己合影,這個攝影師進行了一次「時光旅行」
※據說,這是攝影師的最後一個鏡頭
※14個天才的攝影技巧,這將使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數碼照片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兵都在這個國家,最後一張攝影師都不敢看
※一個愛死了極端天氣的攝影師,成了追閃電的人
※攝影師用了一年的時間,記錄下這個讓人害羞的動作
※動物攝影,長時間的蹲守等待,只為了留下那一個驚艷的瞬間!
※一組攝影時間剛剛好的照片:晚1秒都成不了經典
※或許是一年來最好的婚禮攝影集,第一張就美到窒息
※攝影師鏡頭下的「奇葩照」,第一張嚇人一跳,最後一張有亮點!
※攝影師鏡頭下的「奇葩照」,第一張嚇我一跳,最後一張有亮點!
※一看到攝影機,五個大男孩的狀態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攝影篇:是時候秀一波真正的技術了
※攝影界最有名的一批老外,拍下30多年前的北上廣,你爸媽才看得懂
※這個攝影師花了三十年,才做了這一件事!
※當明星得罪攝影師後:女神形象不復存在,最後一張承包了一年笑點
※攝影師P掉了所有人的手機後,詭異的一幕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