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右史:《大使們》及其幕後的三國演義
小霍爾拜因《大使們》(1533),現藏英國國家美術館。
前 言
中國古代,圖與書並列,均指向人文教化之根,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唐人「左圖右史」沿襲此意,流變至今則有圖書館之謂。然而後世之「圖」,又有「圖像」、「謀劃」之意,「圖畫天地,品類群生」,「圖」與形象化的「畫」、「像」逐漸貼近而與作為文字載體的「書」分流。
在這個方興未艾的讀圖時代,揭櫫「圖」之本意而免其被快餐文化完全吞噬,本專欄願做一點嘗試,作者關注的重點是古今中外各種圖畫中的文化信息,特別是歷史上的科學、技術與醫學,以及為之奉獻的知識英雄們。
撰文|劉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責編|李曉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宮廷畫師小霍爾拜因
頭圖是德國畫家小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8-1543)的《大使們》(The Ambassadors)。一年前作者曾在《科學的歷程》公眾號上介紹過,今次借著這幅傑作講一點相當於「明朝的那些事」,不過故事發生在16世紀上半葉的歐洲。
小霍爾拜因出生於德國的一個藝術世家,父親、叔父和哥哥都是有名的畫家。他成年後移居瑞士的巴塞爾,在那裡結識了很多歐洲名流,其中就有文藝復興時代的著名學者荷蘭人伊拉斯謨(Erasmus of Rotterdam,1466-1536)。他為伊拉斯謨畫了多幅肖像並為其《愚人頌》(Moriae Encomium)製作插圖,該書無情地抨擊帝王權貴乃至天主教會,對人性的種種缺陷也進行了嘲諷,是歐洲人文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下圖是小霍爾拜因為伊拉斯謨繪製的肖像之一,充分表現了人物的高貴氣質,據說這也是伊拉斯謨最為滿意的作品。畫中人的雙手放在一本書上,書邊可以辨認出希臘文的拉丁對音「赫拉克勒斯的勞作」(HPAKLEIOI LONOI)與「鹿特丹的伊拉斯謨」(ERASMUS ROTERODAMUS)兩行字。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完成了常人無法企及的12項偉業,畫家以此來讚美伊拉斯謨的勤奮與貢獻。
小霍爾拜因《伊拉斯謨像》(1523),現藏英國國家美術館。
1499年伊拉斯謨在英國訪問時結識了擔任大法官的人文主義學者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從此兩人成為終生摯友。據說《愚人頌》就是在莫爾家中寫成的,書名中的「愚人」(moria)來自希臘文,與英文的莫爾(More)近似。莫爾力主宗教寬容但反對與教皇決裂,身為大法官批評國王離婚另娶,最後被下獄直至被砍頭。死後300年被梵蒂岡封為聖人,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者則將其視為思想先驅,這種「二律背反」的雙重榮譽在世界史上還無人能出其右。莫爾也是一位多產作家,不過今天人們記著他主要是因為那本出版於1516年的小書《烏托邦》(Utopia)。該書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影射當時的英國,下部則構想了一個理想的國度。
由於伊拉斯謨的介紹,小霍爾拜因結識了莫爾,再經莫爾及其友人的推介,小霍爾拜因的天才引起英國上流社會的重視,最終成為都鐸王朝的宮廷畫家。下圖是小霍爾拜因為莫爾繪製的肖像。當年莫爾49歲,從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眼角的皺紋和腮邊的胡茬,顯示這是一個精力旺盛的人;華麗的法袍和項鏈顯示其大法官身份,堅毅的目光表現了內心世界的強大,紫紅色天鵝絨的袖子與綠色帷幕均有很強的質感。
小霍爾拜因《莫爾像》(1527),現藏紐約弗里克博物館(Frick Collection)。
下圖是小霍爾拜因的自畫像。金色的背景和題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題字最後可見「45歲」字樣,由此判斷此畫作於畫家臨終前不久的1543年,也就是哥白尼《天球運行論》與維薩留斯《人體構造》這兩部偉大著作出版的那年。
小霍爾拜因《自畫像》(1543),現藏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小霍爾拜因深受伊拉斯謨與莫爾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也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小霍爾拜因留下的八、九十件作品中,將近四分之三是肖像畫,它們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於後人了解當時歐洲人的生活習俗與精神氣質都很有意義。
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們
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他身材高大,精力充沛,聰明過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能用法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交流,甚至用拉丁文寫過一本書。這位「騎士國王」自幼舞槍弄棍,喜歡賭博、摔跤、打獵和室內網球,動輒就與身邊的貴族武士們真槍真刀地比武。他又頗具文藝才華,不但能演奏多種樂器,還留下一些自己創作的曲譜。歐陸的人文主義思潮在亨利八世時代湧入英國的牛津、劍橋等地,著名的劍橋三一學院就是他支持創辦的。下圖是他親手譜寫的《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的曲譜,在英國被稱為國王的歌謠(The King"s Ballad)。
亨利八世《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曲譜手稿(c. 1513),現存英國國家圖書館。
亨利八世眾多軼事中,最為人樂道的就是他的多次婚姻與數不盡的情人。在他的六任結髮妻子中,一位遭到監禁,一位被斬首,一位被處絞刑,一位死於產褥熱;又有一位曾經是自己的嫂子,三位曾經是前任王后的女侍官。英國乃至世界歷史的後續發展,很大程度上也與他的婚姻有關。
美國Showtime公司製作的38集電視連續劇《都鐸王朝》的海報。亨利八世握著劍和十字架,身後是他的六位妻子(圖片來自網路)。
亨利八世的長相可沒有電視劇中的扮演者喬納森·梅耶斯那樣英俊,小霍爾拜因為他繪製了多幅肖像。下圖是其中的一種,作於1536年左右,也就是畫家的恩人及好友莫爾遇害不久。其時亨利八世正處盛年,導致他與羅馬教廷決裂的第二次婚姻也走到了終點。畫中人的服飾盡顯華貴,到處鑲嵌著珠寶和真金,寬闊的身軀和豬一樣的小眼睛形成對比,臉上透出彪悍、固執、精明和陰險,一代梟雄的形象呼之欲出。
小霍爾拜因《亨利八世像》(c.1536),現藏馬德里 Thyssen博物館。
就在那一年的一次馬上長矛比武中,亨利八世傷了大腿,從此不良於行,變得越來越胖,去世時的體重估計超過190公斤。小霍爾拜因和他的徒弟後來又繪製了多幅亨利八世的站立肖像,後來流散各地。畫中人物的面容表情大致相同但可看出年齡的變化,服飾與背景也不盡相同。下圖即其中之一。
據悉出自小霍爾拜因工作室的《亨利八世像》(1537-1547),現藏利物浦Walker 美術館。
亨利八世的第一次婚姻純屬政治聯姻,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1485-1536)本是西班牙公主,起初許嫁給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不意婚後不到五個月亞瑟猝死。為了維繫與強大的西班牙王國的同盟,亨利七世不讓凱瑟琳回國並向外界宣傳她未曾與亞瑟圓房,然後命令次子亨利娶了哥哥的遺孀。凱瑟琳王后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很想為亨利生下一個未來繼承王位的男孩,不幸多次流產,唯一倖存的女孩日後對不信仰羅馬天主教的英國人大開殺戒,被人稱為「血腥瑪麗」(Mary I of England,or Bloody Mary,1516-1558),那是後話。
再說亨利,因為不滿凱瑟琳沒能為他生下男孩,不久就與王后的女侍官安妮·博琳(Anne Boleyn,c.1501-1536)暗通款曲,其實後者的姐姐早就是亨利的情人。大約從1525年開始,亨利八世就以《聖經》稱娶嫂者無後為由要求離婚,但遭到凱瑟琳的拒絕。當時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Clement VII,1478-1534)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1558)的壓力下,連續六年拒絕批准亨利離婚再娶。那個查理五世也就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而凱瑟琳王后正是他的姨媽。
亨利八世的離婚案子鬧得沸沸揚揚,前後兩任大法官沃爾西(Thomas Wolsey,c.1473-1530)和莫爾、以及劍橋大學校長費希爾(John Fisher,c.1469-1535)等權威人士均站在教皇一邊,結果沃爾西被流放,後兩人則被亨利砍了腦袋。
Samson Strong《紅衣主教沃爾西》(1526),現藏牛津基督教堂。
據說是小霍爾拜因繪製的《費希爾像》, 年代與收藏地不詳(圖片來源:維基)。
博琳的父親是位伯爵,曾任英國駐法大使,她本人也在法國受過良好教育,來到英國宮廷前曾是法國王后最寵愛的女侍之一,英國使臣和貴族到訪時均由她擔任翻譯。1530年凱瑟琳已被趕出宮廷,博琳千方百計說服亨利脫離羅馬教皇的控制。1532年,工於心計的博琳推薦自家牧師克蘭默(Thomas Cranmer,1489-1556)接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後者受伊拉斯謨的影響對新教持寬容立場,就任大主教後即宣布亨利與博琳的婚姻合法,又主張以《聖經》而不是教皇的敕命為基督徒的行為規範。
德裔畫家Gerlach Flicke的《克蘭默肖像》(1545),現藏英國國家肖像館。
在克蘭默的強力鼓動下,亨利於1533年1月秘密迎娶博琳,教皇聞訊後將其開除出教。剛愎自用的亨利旋即宣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取代教皇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全英格蘭牧守,承緒奧古斯丁使徒體系的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在16世紀席捲歐洲的宗教改革風暴中,英國宗教活動的主流處於一種介乎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微妙狀態。後來有些受到新教加爾文派影響的人對國教中殘存的保守因素不滿,提倡更為純潔的宗教信念和精神生活,對英國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又是後話。在一些科學史經典作品中,經常遇到「清教徒」、「不信國教者」等辭彙,多少都與亨利八世的第二次婚姻有關。
佚名《阿拉貢的凱瑟琳肖像》(1520),現藏倫敦英國國家肖像館。
佚名《安妮?博琳肖像》(16世紀),現藏倫敦英國國家肖像館。
再說安妮?博琳,1533年6月被加冕為新的英格蘭王后,但是不久亨利就對她感到厭倦轉而追求其女侍簡?西摩(Jane Seymour,c.1508-1537)。婚後三年博琳被亨利下令逮捕,最終被判亂倫通姦而斬首,真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不過博琳對都鐸王朝與英國歷史的貢獻不容小覷,她與亨利生下的唯一女孩後來成了英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那就是被稱為「童貞女王」的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正是在她治下,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的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經濟也得到較大的發展;也是她結束了其同父異母姐姐「血腥瑪麗」對新教徒的迫害,實現了英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宗教和解。
下圖出自法國畫家西博(édouard Cibot,1799-1877),描繪的是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的博琳獲悉將被處決時的情景。雖是19世紀的作品,由於刻劃生動,得到都鐸王朝史專家的高度讚賞並被廣泛使用。
西博《倫敦塔中的安妮?博琳》(1835),現存法國奧坦市羅林博物館(Musée Rolin)。
小霍爾拜因還為亨利八世當過一次媒人,背後的段子也頗為精彩。話說簡?西摩生下個男孩不久就去世了,亨利的謀臣急於為他尋找一位新教背景的新娘,前後共有八位貴婦名媛進入他的狩獵名單,其中之一就是德國克里維斯公爵的女兒,名字也是安妮(Anne of Cleves,1515-1557)。
亨利八世很想知道這位閨中待嫁的公主容顏如何,於是派遣同是「德國人」的小霍爾拜因前往打探,畫家就為這位24歲的大姑娘畫了下面那幅肖像 (實際上也為其妹阿瑪莉亞畫了一幅素描),回到英國後又在亨利八世面前為自己的小老鄉美言一番。像畫得很美,朝臣自然一片誇讚,於是亨利決定迎娶安妮公主。及至安妮抵達英國,亨利又對其外貌感到失望,傳說他曾抱怨安妮臉上有痘痕而在畫中看不出來。然而國王之聘不是兒戲,倆人還是於1540年1月6日宣布成婚。這位德國來的安妮不像前一位安妮那樣不識時務,她從一開始就覺察到亨利不愛自己,因此對外宣稱二人從未同房,國王只是每晚到她卧室來吻一下額頭而已。當年6月24日安妮就搬出了王宮,7月6日收到亨利解除婚約的通告,7月9日正式離婚。作為補償,克里維斯的安妮獲得可觀的饋贈,包括原先屬於安妮·博琳的莊園,還被授予「國王摯愛姐妹」(King"s Beloved Sister)的榮銜。她一直活到「血腥瑪麗」登基之後,是亨利八世六位結髮妻子中去世最晚的一位。
小霍爾拜因《克里維斯的安妮》(1539),現藏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至於當年拚命撮合這門婚事的朝臣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1485-1540),不久就在亨利面前失勢,最後也被抄家殺頭。這個克倫威爾出身寒微,憑著自己的才幹攀上高位並被冊封為伯爵,後來在英國內戰中叱吒風雲的奧利弗·克倫威爾就與他沾親。前些年BBC根據暢銷小說《狼廳》(Wolf Hall)改編的電視劇中,克倫威爾被刻劃成一個深諳厚黑學、心狠手辣又貪得無厭的人物,亨利八世的前四次婚姻中都有他的影子。至於最後這一次做媒失算的原因,除了亨利沒看上安妮的容貌之外,主要還是他在宮廷內外積怨太深,外交上又錯判了形勢。下圖是小霍爾拜因繪製的克倫威爾肖像。
小霍爾拜因《托馬斯·克倫威爾肖像》(c.1532),現藏紐約Frick美術館。
小霍爾拜因為英王選美畫像的事使人想起那個倒霉的西漢畫師毛延壽,只因王昭君自持貌美而不行賄,因此被他有意畫丑且在眼皮下無端點了一顆痣,及至漢元帝和親匈奴,臨辭方睹即將出塞的昭君真容,一氣之下殺了毛延壽。這本是《西京雜記》中的一段無厘頭野史,昭君的本家王安石卻要認真翻案,說什麼「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不過小霍爾拜因漏畫安妮臉上的痘痕並未獲罪,亨利八世物色鐘意的王后離不開他。
在為亨利的第四次婚姻做媒之前一年,小霍爾拜因為另一位可人的女子畫了像,那就是人稱丹麥的克里斯蒂安(Christine of Danmark,1521-1590)的少女。她本是丹麥與挪威的公主,在哈布斯堡王朝駐尼德蘭總督宮廷長大。由於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很小就成了一些歐洲豪門覬覦的獵物,12歲被嫁給斯福爾扎家族最後一位佔據米蘭大公爵位的成員弗朗西斯科二世(Francesco II Sforza,1495-1535),兩年後成了寡婦。1538年小霍爾拜因為她畫像時才17歲,喪夫已有三年。下圖就是小霍爾拜因為她畫的肖像,畫中的克里斯蒂安顯得雍容華貴,一襲黑色喪服,一雙纖纖玉手簡直可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相比。
據說亨利八世對她頗為動心,然而這位自幼出入神聖羅馬帝國宮廷的小女子頗具智慧,她對貼心閨蜜說:「如果我有兩個腦袋的話,可以考慮把其中的一個交給英格蘭國王。」 克里斯蒂安後來嫁給洛林公爵的兒子,多年後成為洛林的實際統治者。
小霍爾拜因《丹麥的克里斯蒂安肖像》(1538),現藏英國國家美術館。
一對冤家的另外兩位「騎士國王」
除了亨利八世之外,當時在歐洲大陸還有兩個有名的「騎士國王」,那就是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即後來的查理五世)和法國的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I,1494-1547)。兩人都信奉天主教,又都雄心勃勃地要當歐陸領袖;除此他們還有一些共同之處,例如都熱愛藝術而好勇鬥狠,真是一對生死冤家。
Juan Pantoja de La Cruz(仿提香)《查理五世像》(16世紀),現藏西班牙El Escorial宮。
Jean Clouet《弗朗索瓦一世像》(c.1530),現藏盧浮宮。
如果說亨利八世長得像「豬頭小隊長」,那麼就可以把「毛驢太君」的綽號送給卡洛斯一世,他生就一幅長臉,尖下巴,下顎格外突出。不同畫家作於不同時期的肖像都證實了這一特點。(「豬頭小隊長」和「毛驢太君」都是抗戰小說《烈火金剛》中日本軍官的綽號)
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不同時期的畫像(圖片來源:維基)
弗朗索瓦一世也是一副長臉,不過他最突出的面貌特徵是有一個大鼻子,加上風流成性,法國人早就把「大鼻子情聖」的綽號送給了他(而不是那個抗稅入籍俄羅斯的影帝德帕迪約)。下面是不同畫家作於不同時期的弗朗索瓦一世肖像。
弗朗索瓦一世不同時期的畫像(圖片來源:維基)。
很難說卡洛斯一世是哪國人,從母系講他屬於西班牙,媽媽「瘋女胡安娜」(Joanna the Mad,1497-1555)是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1452-1516)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1451-1504)的二女兒[沒錯,卡洛斯的外公外婆就是那對統一西班牙、驅逐穆斯林、支持哥倫布遠航的君王夫婦];從父系講屬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父親菲力一世(Philip I,1478-1506)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59- 1519)的長子;而卡洛斯本人出生在今屬比利時的根特,在低地國家被撫養長大,母語是法語,身為西班牙國王卻不怎麼會講西班牙語。
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歷史上赫赫有名,它成功擴張的一個秘訣是「婚姻換土地」。話說卡洛斯的爺爺馬克西米利安當年娶了勃艮第公爵之女,最終使自己的兒子菲力成為令人垂涎的「勃艮第遺產」(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部分瑞士以及法國境內的弗朗什孔泰地區);而菲力與「瘋女胡安娜」的聯姻,使得哈布斯堡家族與西班牙帝國(其領地包括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地中海的若干大島、非洲北部的一些要塞,以及南美洲的新殖民地)實現了「強強聯合」。至於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之地,除了奧地利以外,還包括今日的捷克和匈牙利;而德意志諸邦以及包括今日波蘭、立陶宛在內的一些地區,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傳統屬地。下圖顯示了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鼎盛時擁有的歐洲版圖,圖中標示今日國家或地區大致位置的中文是本文作者加的。
查理五世擁有的歐洲疆域和北非據點(圖片來源:維基)。
此時的歐洲大陸,唯一能夠與西班牙-哈布斯堡勢力抗衡的就是法國。因為地緣和歷史的關係,法國對勃艮第公國的遺產有特殊的興趣,不意竟落到精於算計的哈布斯堡家族囊中。不過法國人從另一處找到了補償,1514年,弗朗索瓦在卡洛斯與布列塔尼女繼承人克洛德(Claude of France,1499-1524)之間(二人於1501年訂婚)插了一腿,翌年弗朗索瓦在蘭斯大教堂加冕為王,克洛德同時加冕為法國王后,最終使得布列塔尼這個常懷異心的大公國併入法國版圖。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次成功的「閃婚」,西班牙(或者英格蘭)在法蘭西的西北方插上一腳,後來的歷史將會是什麼樣?這也是卡洛斯一世與弗朗索瓦一世兩位「騎士國王」終生為敵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競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大位。1519年,老皇帝馬克西米利安駕崩,得到德意志銀行世家富格爾家族資金支持的卡洛斯賄賂重要的選帝侯,最終戰勝包括弗朗索瓦一世在內的其他候選者(另外一個次要的競爭者就是英王亨利八世),1519年6月28日加冕繼承爺爺的帝位,從此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就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提香《查理五世戎裝騎馬像》(1548),現藏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
瓦盧瓦王朝的法國對義大利北方富饒的米蘭公國常懷覬覦之心,弗朗索瓦的前任、他的堂兄與岳父路易十二(Louis XII,1462-1515)就曾率軍攻下米蘭。1515年弗朗索瓦甫就王位便率軍跨越阿爾卑斯山,再次入侵義大利,進而佔領了整個米蘭公國。
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大收穫是達·芬奇本人以及大批文藝復興大師的傑作。有人說義大利的國寶是被弗朗索瓦一世擄走的,其實那是一樁兩廂情願的交易。當時還不存在統一的義大利國家,達·芬奇可以說是一位超前的國際主義者,一生遊盪在梵蒂岡與不同的公侯權貴之間,而熱愛藝術又富有朝氣的法國國王給他開出了最好的價錢。(據說弗朗索瓦一世也邀請了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但是教皇不允許他們離開。)達·芬奇的最後三年是在盧瓦河畔的安布瓦斯堡(Chateau d』Amboise)度過的,據說他死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懷裡。下圖出自法國新古典主義殿軍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描繪1519年5月2日達·芬奇臨終時的景象。
安格爾《達·芬奇之死》(1818),現藏巴黎小皇宮(Petit Palais)。
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來說,義大利北方是它的禁臠,卧榻之畔豈容他人撒野,於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法國瓦盧瓦王朝之間就有了連綿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在1525年1月24日的帕維亞戰役中,法軍大敗,弗朗索瓦一世也被俘虜,被押送到馬德里簽了條約才得以釋放。馬德里條約規定勃艮第歸查理五世所有,法國同時放棄對義大利領土的要求。
下圖是佛蘭德斯畫家帕提涅(Joachim Patinir,c.1480-1524)的《帕維亞戰役》。嚴格說來這是一幅風景畫,遠處是山巒、丘陵、森林與河流,中間是一座護城河環繞的城堡,近處的平原上雙方的人馬交錯在一起,從營帳和飄揚的旗幟上可以辨認出代表法國的三重百合花、代表西班牙的十字架,以及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雙頭鷹。畫面最前端有三名騎士,中間那位胯下的白馬前腿跪下,馬衣上還綉著百合花紋,顯然代表戰敗的法國和弗朗索瓦一世。
帕提涅《帕維亞戰役》(1530),現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但是弗朗索瓦一回國就撕毀了馬德里條約,1527年戰端又起,這一回法國國王拉上了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萊門特,後者受夠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氣。雙方打得難解難分之際,查理五世的大將洗劫了羅馬,甚至把教皇圍困在聖天使堡里,是為「羅馬之劫」。
為了打擊查理一世,弗朗索瓦一世還聯絡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諸邦,甚至不惜與基督教世界的宿敵土耳其蘇丹結盟,由此給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帶來很大麻煩。這一對冤家從年輕打到暮年,自己打不動了就交給兒子們去打,直到伊麗莎白一世治下的英格蘭悄然崛起,那是後話。
三國演義中的法國大使
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法蘭西爭霸歐洲的局勢下,偏於一隅而羽翼漸豐的英格蘭就成了一塊香餑餑,第三位騎士國王亨利八世自然是歐陸兩位梟雄爭相拉攏的對象。
歷史上,英格蘭與法蘭西的恩怨情仇延續了數百年,因此在多數時間與場合,亨利八世都站在西班牙一邊反對英國的宿敵法國,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婚姻一開始也還算圓滿。1513年,當亨利八世率軍在法國征戰時,凱瑟琳王后當了六個月的攝政。那時蘇格蘭在法國的支持下造反,凱瑟琳向出征的英格蘭軍隊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演說,最終在弗洛登戰役擊敗來自北方的入侵者。凱瑟琳也一心要為亨利生一個男嗣,不幸的是三名男嬰都流產或早夭,唯一活下來的女嬰就是當了五年(1553-1558)英格蘭女王的瑪麗一世。
這個瑪麗是歐版三國演義中的犧牲品,後來的行為乖張與冷酷無情都與她早年的坎坷經歷有關。在她兩歲的時候,亨利八世為了結交法國,安排她與法國王太子即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訂婚,但三年後婚約即被解除。1522年,六歲的小瑪麗又被許配給他的表哥查理五世,這樁婚約得到母后凱瑟琳的全力支持,因為這樣一來剛上大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成了她和亨利八世的女婿,英格蘭與西班牙的同盟乃至自己的婚姻也有了可靠的保證,然而數年後查理五世卻毀約另娶。再後來瑪麗又被當做籌碼應許給弗朗索瓦一世或其次子奧爾良公爵,同樣沒有結果。凱瑟琳被褫奪王后位後,瑪麗一度被人當做私生女。最終,為了天主教在英國的利益,貴為王后的她還是嫁給了母親家的人——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力,說起來是她的表侄。瑪麗的故事似乎說不完,這裡僅提示一些與歐版三國演義有關的線索,其他只好略去。
前面說了,多數時間與場合亨利八世都站在西班牙一邊,但在他迷戀上安妮·博琳並準備迎娶為後的前後,情況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先是1526年查理五世拒絕了他繼續對法作戰的要求,單獨同弗朗索瓦一世締結和約;然後撕毀與其長女瑪麗的婚約,轉而迎娶葡萄牙的伊莎貝拉公主;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干涉他與凱瑟琳王后離婚的事。
再說,受夠了查理五世鳥氣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早就心懷不滿,此時正與法國及義大利北方的一些地方勢力暗中勾結,結成反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一戰線。畢竟,教皇拒絕承認亨利八世與安妮?博琳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懼怕查理五世的報復。就亨利八世來說,同法國靠攏或許會鬆動教皇在離婚再娶案子中的立場。
下圖出自克羅埃西亞出生的插圖畫家克羅維奧(Giulio Clovio,1498-1578),濃縮地刻划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遭遇眾多挑戰的情況。圖中查理五世持劍高坐在雙鷹帝座上,身邊的人從左到右依次是土耳其蘇丹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1494-1566)、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克里維斯公爵約翰三世(Johann III of Cleves,1490-1538)、薩克森選帝侯約翰·腓特烈一世(Johann Frederick I,1503-1554),以及黑森領主菲利普一世(Philip I the Magnanimous,1504-1567)。查理五世的左面是「異教徒」和傳統的政敵,右面則是支持新教的德意志諸侯們,其中克里維斯公爵的二女兒安妮就是亨利八世名義上的第四任妻子,大女兒則嫁給了畫在他身邊的那個領頭造反的薩克森選帝侯。亨利八世雖然沒有被畫入反叛者之列,但與其中的多人都有密切來往。
克羅維奧《查理皇帝戰勝敵人登基》,畫稿現存英國國家圖書館。
看官問了,講了這麼多怎麼還沒涉及《大使們》這幅畫,它緣何得名?畫中人是誰?他們在哪裡?在幹什麼?
不了解以上那些故事,是無法品味畫中傳達的歷史與文化信息的。
這是一幅雙人肖像,畫中的兩個人物是法國貴族讓·丹特維爾(Jean de Dinteville,1504-1555)和他的朋友喬治·塞爾夫(Georges de Selve,1508-1541):前者是法王派駐都鐸朝廷的大使,也是當時法國最有權勢的聖米歇爾騎士團的成員,這一點由其服飾可以看出來;後者也是法國人,當時擔任拉威爾(Lavaur)地方的主教,同時是一位出眾的學者和幹練的外交家,曾作為巡遊大使被弗朗索瓦一世派往威尼斯、奧地利、梵蒂岡、英國、德國和西班牙執行使命。他們兩人都是法國國王的大使,這就是畫名的由來。
對這幅畫進行研究並定名的經過也頗有趣味。到了19世紀末,人們已經不知道畫中的人物是誰了。1890年,大英博物館的科爾文(Sidney Colvin,1845-1927)首先指出左邊的人是丹特維爾。1900年,藝術史家瑪麗·赫維(Mary F. S. Hervey)出版了有關這幅畫的著名專著,並指認右邊的人物為塞爾夫。對畫面進行清洗後人們發現了更多的細節,如地球儀上丹特維爾的封地和劍鞘上的年齡等。歷史學家和檔案研究者也發現了更多的證據,來補充畫面背後的故事,例如提到這幅作品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一份完成於1589年的波里西城堡的資產清單中,該城堡曾經屬於丹特維爾。
1533年春天,塞爾夫訪問倫敦執行一項秘密使命,細節後人已無從知曉,有可能與教皇的健康有關(克萊門特七世於翌年去世),有可能與瑪麗公主的婚約有關,但是最大的可能就是亨利八世的離婚再娶案,其時亨利剛剛娶了安妮並遭教皇譴責。亨利八世的新歡博琳與法國王室有密切關係,而他與凱瑟琳王后離婚不成的癥結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那裡,儘管表面上是教皇不批准。
弗朗索瓦一世當然希望博琳能如願以償地戴上后冠,從而影響英國的外交政策,這就是兩位法國大使肩負的秘密使命。
丹特維爾1533年5月23日寫給他哥哥(也是一位主教)的信中稱,「來自拉威爾的大人最近的到訪,令我感到無比榮幸」;同年6月4日他在給哥哥的信中再次言及,「拉威爾大人來看我,但是現在又一次離開了。」
《大使們》是在丹特維爾位於倫敦的府第中創作的,時間是1533年春。
書與劍,以及科學
現在來看這幅圖畫本身。研究者們認為,它的背景表現了一定的地域性和國際性:地板上的花紋,同西敏寺內一個聖堂中的布局幾乎一樣;綠色的窗帘為大馬士革錦緞;紅、黑兩色為主的桌布,其圖案仿自阿納托尼亞壁毯。
兩個人物的身份、年齡以及性格特徵在畫面上都有所體現。丹特維爾居左,所佔空間比右邊的塞爾夫多一些,由此顯示了主、客關係。儘管同樣披著貴重的皮毛外套,前者顯得更加奢華而後者較為質樸。氣宇軒昂的丹特維爾右手握著一柄短劍,劍鞘上的拉丁文依稀可辨:「他的年齡是 29歲」(AET SV ? 29)。塞爾夫則顯得沉穩而含蓄,右臂下枕著一部書,書邊可見類似的文字(AETAT IS SV ? 25),標明他的年紀是25歲。
劍與書,象徵著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人文學者珍視的兩個相輔相成的信念——行動與思考,德國人的說法就是「動手思考」(Denken mit den H?nden)。
更多的時代特徵可以從畫面中央方台上的道具得到解讀。台分兩層:上層屬於天界;下層代表大地與人間。天界的左端是一個天球儀,向右順次擺放的儀器是柱晷(column dial)、通用二分儀晷(universal equinoctial dial)、四分儀(quadrant)、多面體日晷(polyhedral sundial)、黃道儀(torquetum)。2004年,專門研究英國文藝復興歷史的學者約翰·諾思(John North),出版了一本厚達400頁的專著《大使們的秘密》,對畫中的多種道具進行解讀。他指出圓筒狀的柱晷是指示日期的,針影對應的應該是4月11日,也就是那一年的耶穌受難日——畫面左上角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綠色幕布後面露出了半個銀質的耶穌受難像。多面體日晷則是指示時間的,朝上的主晷面上日影指向的時間是上午10點30分。參照前節所引丹特維爾寫給哥哥的兩封信,可以推斷日晷上顯示的正是小霍爾拜因創作此畫期間的某一特定時間,準確說來就是1533年4月11日上午10點半。
細部:台案上層的天球儀與多種天文計時儀器。
相應於方台上層的天球儀,下層左端有一個地球儀。值得注意的是,畫家將歐洲塗成與其他區域不同的土黃色,經過清洗、攝影並放大處理,可以辨認出若干小字標示的地名,法國領土內有巴黎、里昂、阿維尼翁、諾曼底、布列塔尼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波里西(Polisy)。藝術史家洛蘭茲(John Rowlands)指出後者正是丹特維爾在法國的封地,畫面上的倒置地球儀剛好使這個小地方正面朝向觀眾——如果接受此說,上層天球儀中面向觀眾的星座也許就對應丹特維爾的命宮。
作者更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地球儀背面是什麼樣的,可惜在畫面上看不見。當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經30餘年,據說亨利八世對世界地理非常感興趣,而包括美洲大陸在內的世界地圖已於1507年在法國出版了。
細部:台案下層的地球儀和樂器。
細部:地球儀上的法國地名。
畫面中間地球儀的前方,是一本半攤開的數學書,經辨認是1527年在巴伐利亞出版的一種商業算術,作者阿皮亞努斯(Petrus Apianus,1495-1552)是德國人文主義學者,精通數學、天文學和製圖學。書中夾著一把矩尺,另有一副半隱在陰影中的圓規。緊挨著矩尺和圓規的是一把詩琴,仔細看可以發現它的一根弦斷了,研究者認為暗示新教與舊教衝突或者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之間的裂痕。
詩琴的前方是一本讚美詩的曲譜,左面書頁上是馬丁·路德的讚美詩「主啊,請為我們的靈魂注入生機」,右面則是《舊約》中的摩西十誡。位於方台下層最右方的是一套長笛,它們既代表不同的音域也是和諧的象徵,由此透露出畫家希望宗教和解的良好願望和對兩位大使的期許。
總之,方案上的器物反映了兩位大使及畫家本人淵博的知識背景,起源於古希臘而延綿至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四藝」——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在畫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畫面中一些涉及科學的器物,在畫家的其他作品中也可見到。例如,小霍爾拜因曾為其同胞克拉茲(Nicholas Kratzer,1487-1550)繪製肖像,後者也是莫爾的好友,後來成為亨利八世的宮廷數學家。下面左圖中的克拉茲正在製作多面體日晷,其形制與《大使們》中的一模一樣。桌上的白紙上寫著「一個巴伐利亞人、來自慕尼黑的尼古拉斯·克拉茲的肖像,時年41歲」,人物身後的架子上則可見柱晷和二分儀,它們也都出現在《大使們》中。小霍爾拜因對天文儀器和製圖學的了解,以及對投影和透視知識的精妙運用,很可能得益於這位朋友。下方右圖是小霍爾拜因的《帶樂譜和詩琴的紳士肖像》,畫中人物身份不詳,推測是一位德國來的音樂家。
詩琴即魯特琴(Lute),是一種彈撥樂器,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大約在9-10世紀間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從文藝復興早期到巴洛克時代廣為流行。廣義上講,古希臘的潘杜拉(Pandura)、東方的琵琶、現代的吉他等彈撥樂器都是它的親戚,不過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詩琴有著獨特的造型,其共鳴箱的主體呈梨形,正面為一開孔的平面,其餘部分則如瓜瓣一樣,琴頸上刻有琴格,有一根單弦和五根一組的復弦,弦鈕箱向後彎成直角。這一造型優美的樂器經常出現在當時的美術作品中,一開始大概是用它來象徵高雅與和諧,到後來則成了畫師們炫耀自己嫻熟運用透視法的道具,《大使們》中的詩琴就達到了這一目的。下面是德國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的一幅版畫,出自他的透視學專著,顯示藉助機械裝置來獲得詩琴精確投影的方法。
丟勒《測量論》(1530)中的版畫插圖。
最後來看一下畫面底部的那個怪東西。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裡,常常看到經人指點的孩子們蹲到畫框左下方,向上仰視那團灰褐色的物體,由此可以看出那是一個人的頭蓋骨。這是畫家利用投影原理製作出來的一個怪物,下圖右方則是通過投影變換得到的真實圖像。有人推測,這幅畫原來掛在丹特維爾宅第面向樓梯的牆上,拾級而上的人一抬頭就可以清楚地看見骷髏頭。這固然是畫家在賣弄技巧,但是沒有主顧的特別要求恐怕他也不會這樣做。研究者指出,這一圖像反映了丹特維爾身上的某種神秘主義傾向,他的格言就是「別忘了你將死亡」(Remember thou shalt die)。其實畫面中他的帽檐上,還別著一個骷髏型的金屬飾物,只有距離很近才能看清。
位於特拉法加廣場北端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絕對是個好去處,地上、地下交通四通八達,進門穿過中廳,左轉前行,不遠就是《大使們》所在的C大廳。旅次倫敦,只要時間允許,我總要去看看這幅傑作,在它面前佇足凝思。這是一幅充滿張力的作品:科學與藝術、宗教與世俗、新教與舊教、和諧與分裂、天堂與人間、生與死,都通過特別的視覺形象和具有象徵意義的物件表現出來了。
註:
亨利八世《和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曲譜手稿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stime_with_Good_Company 。
參考資料:
Buck, Stephanie. 1999. Hans Holbein. Cologne: K?nemann.
Hervey, Mary. 1900. Holbein"s Ambassadors: The Picture and the Men.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North, John. 2004. The Ambassadors" Secret: Holbein and the World of the Renaissance. London: Phoenix.
Rowlands, John. 1985. Holbein: The Paintings of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Boston: David R. Godine.
Zwingenberger, Jeanette. 1999. The Shadow of Death in the Work of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London: Parkstone Press.
Bolland,Charlotte.2015. Les Tudors.Paris: Musée du Luxembourg.
夢隱. 2011. 油畫《大使們》的歷史與文化解讀. 科學文化評論.第8卷第6期.
夢隱. 2015. 伊拉斯謨、小霍爾拜因和插圖本《愚人頌》. 科學文化評論.第12卷第1期.
自本篇開始,「左圖右史」改由《知識分子》公眾號推送,作者向刊發了前四篇文章的《賽先生》及其可敬的編輯們致謝。
製版編輯:核桃林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韓春雨團隊聲明版本二「綿里藏針」,對學術批評「深表敬意!」
※我們能用納米技術對抗癌症么?
※眼見不為實——引力透鏡效應 | 天問專欄
TAG:知識分子 |
※劉曉明大使在英國亞洲之家的主旨演講:《展現大國擔當,共享中國機遇》
※日本天皇當著各國大使的面將演講稿捲成圓筒,大臣們怒道:真丟人
※藝術品里的歷史:小荷爾拜因和他的《大使們》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表示:二十國集團應在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外國國籍的明星,雙重國籍的華人,大使館:請放棄用中國護照!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旗幟晚報》發表署名文章《中英「一帶一路」合作大有可為》
※繼續反擊美國!中國駐英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大使齊發聲
※美國大使館:吳亦凡,中國最著名的人士之一
※南海一國終於暴露野心,拉上4大國劍指南沙群島,我國大使發話了
※黑莉後繼有人,聯合國將迎來新的美國大使!
※世界五大黑幫組織,圖四最神秘的古老家族,圖五外國大使也敢劫掠
※德國前駐華大使:中國「一帶一路」將改變世界
※《最後一球》俄大使館盛大首映 世界盃獻給中國觀眾最好的禮物
※中國駐西班牙大使看望武磊:刻苦訓練,為國爭光
※劉曉明大使在英國議會發表主旨演講《讀懂新階段,把握新機遇,發揮新角色》
※突發:英國駐美國大使辭職!
※大使館警告:已加入外國國籍的「明星」,禁止使用中國護照!
※傳播中國舞蹈的「大使」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署名文章《中國經濟發展依然強勁,將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
※清朝老照片:圖4是英國大使館,圖10是英國大使坐馬車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