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宋人心裡,都埋著一方硯台|藏事
嘉慶五年(1800年),惠州白鶴峰下的蘇軾故居顯得格外熱鬧——不為別的,只因在此任惠州太守的書法家伊秉綬正帶著人,仔細翻修這座宋代大文豪的故居。在清理蘇軾故居的墨沼時,撈出了一方端硯,硯背當中刻著一個「軾」字,側邊則是「德有鄰」的印款,伊秉綬喜不自勝:款印俱在,又是在人家故居里撈到的,這肯定就是蘇軾的硯台了!他便將這方硯台好生收藏起來,鐫刻了「嘉慶五年修白鶴峰東坡故居得此硯於墨沼」的款,又召集了好友翁方綱題刻硯銘。如今這方硯還好好擺在博物館裡頭。
且不論伊秉綬得到的是不是東坡硯,但論及宋代藏硯之事,蘇軾是必須要好好說道說道的。
軾。
嘉慶五年,修白鶴峰東坡故居,得此硯於墨沼。
汀州伊秉綬記。
東坡先生德有鄰堂之研,先生書名在,為惠州守伊公得之,蓋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
辛酉四月翁方綱銘。
蘇軾德有鄰堂
宋人非常重視收藏硯台,畢竟「美人的鏡子、文人的硯台」。在宋代,筆硯就是一個文人「吃飯」的傢伙,據說北宋有個叫种放的人,和老母親在終南山隱居,結果被當時的陝西轉運使宋維翰當人才挖了出來,太宗一聽「有人才太好啊,請出來給我瞧瞧」,种放的老母親聽了這個消息,就開始懟自家兒子:「早告訴你不要聚眾講學,你不聽,既然是隱居了,還寫什麼文章出什麼頭呢!」氣得當時就把种放的硯台給丟火里去了,表示「我兒子再不吃『文人』這碗飯了」。
可見在宋人眼裡,硯台是多重要了。
像是蘇軾這樣的文人,身邊肯定不止一方硯台,他收藏過「鳳咮硯」、「蘇鈞遺硯」、「風字硯」、「笠屐端硯」等等名硯,還寫過很多關於硯台的詩句,像是「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璧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泣瑟聲」、「黃琮白璧天下惜,顧恐貪夫死懷璧,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還專門對硯台做過研究,寫過小論文:「硯之美,潤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然兩者相害,發墨必費筆,不費筆者必退墨,二者難兼。唯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看起來蘇軾藏硯應該是很有經驗了。
(傳)宋 蘇軾銘端石東井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曾經有一次,蘇軾和王安石在蔣山寺廟裡喝茶,王安石就指著桌案的大硯台跟蘇軾說:「可集古人詩聯句賦此硯。」意思就是要給蘇軾下「文人戰書」了,結果蘇軾倒是先將了王安石一軍,說「那我先來第一句——『巧匠斵山骨』。」王安石本也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的人,結果想了半天沒對上來,只好說「那啥,天氣這麼好,咱們應該去爬蔣山看風景,對詩的事以後再講也不遲對吧。」
真是尷尬了。
清 蕭晨 東坡博古圖扇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
其實王安石放在北宋文人里真算得上是特立獨行了,不僅僅是主持改革的第一人,幾乎受到所有文人官員的排擠,好容易和自己站同一陣線的章惇呂惠卿後期表現都讓人實在喜歡不起來;而且在藏硯之事上也顯得和「硯台」很不對盤。
王安石特別看不上這些所謂的「雅事」,堅持的是樸素而實用的生活路線。據說當時有個人給他送了方上好的硯台——應該屬於「雅賄」了——當著王安石的面誇這個硯台「呵之可得水」,硯台以「潤而發墨」為上(蘇軾說的),硯堂呵一口氣就能有水,那是萬里挑一的好硯了。結果王安石聽了,笑著問對方:
「縱得一擔水,能直幾何?」
你就是呵出一擔水來,能值幾個錢啊?真是把對方噎得啞口無言。
王安石就是這樣,特別「俗不可耐」,又特別「俗得可愛」。
宋 澄泥列錢硯
相比王安石的「俗」,同時期的米芾就顯得格外「脫俗」了。熟悉米芾這個人的都知道,這傢伙潔癖非常嚴重。米芾也是個非常喜歡收藏硯台的人,到處搜羅好硯台。
《清波雜誌》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是米芾有一次跟好朋友周仁熟吹噓說自己最近收了一個好硯台,有多好呢?據米芾形容,「非世間物,殆天地秘藏。」周仁熟一聽就說:「你又吹牛了吧?你雖然玩收藏,也算是見多識廣的資深藏家了,可惜收的東西真假參半,要不你把那個硯台拿出來給我品品?」米芾聽了當然不服,就起身去拿硯台,轉頭看見周仁熟正在洗手,米芾很滿意,心說「不愧是我好朋友,算是個愛清潔的人」,於是就把硯台取來給周仁熟看了。
周仁熟一看這塊米芾的藏硯,就說:「真是尤物了,就是不知道發墨如何?」說完就沖硯台上啐了口唾沫,想試試能不能磨出墨來。可把米芾給氣壞了,臉色大變:「你這人怎麼先恭而後倨啊?剛才求我拿硯台的時候還知道洗個手呢,現在就朝我的硯台上吐口水!這硯台被你污染了,我不要了,你拿去吧!」估計心裡覺得周仁熟很不要臉。
宋 米芾螽斯瓜瓞硯
米芾這個人可以為了「潔癖」放棄他的硯台,也可以為了硯台不顧「潔癖」。《南遊記舊》里,有個叫做黃寔的人說他曾經在一個大夏天裡看到米芾穿著犢鼻褌,在淮水邊上洗自己的寶貝硯台。啥叫「犢鼻褌」呢,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褲衩子。想想天性好潔的米芾,為了洗硯台,穿個大褲衩就跑到淮水邊上蹲著,這種「操作」可以說很不顧形象了。
明 陳洪綬 隱居十六觀之「澣硯」
說完了北宋,其實到了南宋,人們也很愛藏硯,但比起北宋之風流,則往往更多的是沉重憂愁之氣了。
譬如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謝枋得就是一位資深的藏硯大家。《清稗類鈔》里輯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謝枋得收藏了一方岳飛的硯台。這方岳忠武公遺硯,背面刻著「持堅守白,不磷不淄」八個字。對於這樣一位北宋的抗金名將,謝枋得非常敬重,他獲得這方硯台後,比較了自己收藏的岳飛墨跡,銘文與墨跡的書風一致,因此就在上面刻下了「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的銘文。
之後,這方硯台又被謝枋得轉贈給了另一位愛國詩人、名將文天祥,文天祥在硯台上同樣也刻下了一段銘文:「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這一方硯台,不僅連接起了南北宋抗擊外敵的一段歷史,也見證了愛國者們拳拳之心。
(傳)宋 文天祥 玉帶生硯
當然,謝枋得與硯台的故事遠不止這個,據說謝枋得在南宋滅亡後曾經在福建流亡,穿著麻衣草鞋賣卜於建陽市,隨身帶著一塊硯台用以占卜,而最後,謝枋得死志已決,就將這塊硯台埋在了橋亭之下。
斯人已去,而這塊硯台卻長留在了橋亭的厚土之中。
大約每一位宋代文人的內心裡,都埋著這樣一方硯磚吧。
莊嚴又沉重,磨出宛若長河的、釅釅的墨,他們從這亮而黑的墨色中,照見了自己。
宋 蕉葉白文瀾硯
※米芾刷字,迷倒眾人
※形骸放浪,痛快淋漓,米芾《《德忱帖》》欣賞(圖)
※碑帖大觀之 米芾《論草書帖》
※米芾罕見用筆比較含蓄的作品《清和帖》|軍誼詩書畫院
※米芾寫的「亂書」, 痛快淋漓
TAG:米芾 |
※每個人的心裡,都深埋著一條喜帖街
※臨沂有座「王墳」,每天夜裡都有炮聲,專家挖掘一看,埋著一國王
※龍脈上埋著的三個人,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被全國守護
※華夏龍脈上只埋著三個人,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有異獸守護!
※中國龍脈上只埋著三個人,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異獸守護
※神秘洞口下埋著寶藏,沒想到還住著上千人,有些人一輩子沒上來過
※幾百人的小鎮卻埋著一座奢華的墓,陪葬品應有盡有,雍正:我姐姐
※北京一村莊埋著一奇女子,乾隆想盜挖,被墓碑八個字嚇得魂不附體
※歷史龍脈上埋著的三個人: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開,一個神獸護體
※東北一座山上寸草不生,專家看後大喜,下面埋著一位大人物
※張獻忠見到一座大墓,裡面埋著一個貪官,他立即恭恭敬敬下馬行禮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埋著一深明大義的母親
※中國龍脈上埋著的三個人: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開,一個神獸護體
※山裡見到它,注意保護,地下埋著「小土豆」,挖一棵少一棵
※湖北一山村,地下水像噴泉一樣冒出來,考古隊:下面埋著一座王陵
※中國龍脈上埋著3個人,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有異獸守護
※留學生在日本發現一墳墓,裡面埋著清朝兵,墓碑上兩個字令人氣憤
※中國龍脈上埋著3個人,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異獸守護!
※一村民聽到後院有動靜,考古專家挖開一看,大喊:這下面埋著皇帝
※中國有一座烈士陵園,埋著四個日本鬼子,墓碑上刻著2個字,讓人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