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歷史的細節與錯覺

原創┃歷史的細節與錯覺

臧否歷史人物是傳統史學重要的功能之一。隨便打開一冊史書,角角落落,善惡忠奸、好人壞人,觀者基本一目了然,油然生出「浩然之氣」,這種具有強烈教化宣諭意義上的「資治」與「殷鑒」,是中國史學的獨特魅力。

正因為此,在官私史學修撰體系中,掌握這些歷史人物「身後名」的知識階層,在評價一個政治人物時,因為時局、黨爭、學派、門派、清濁、人事遷轉等各方面原因,不免摻雜很多不客觀的因素。

士大夫階層

史學評價往往與歷史細節之間存在一定距離。華夷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別、義利之辨,是儒家三個重要的命題。與張揚著文化傳承、代表學脈的知識階層相比,那些接近君王,揣摩聖意,投其所好,不堅守原則,「以君王好為好,惡為惡」的大臣們,無疑是活生生的佞臣小人。對於習史者,忠奸之辨,是一個基本判斷。中國傳統歷史評價符合「英雄主義」特徵,一個人物或大忠賢達,或大奸惡佞,平庸者難入史冊典籍。不少敢於直言者往往以賢臣、清流自居,流傳於當世,彰明後來者。

秦檜及其跪像

某種意義上,中國古代「學官一體」、「官教一體」,擁有功名也就意味著從政的資格,具有了與高於普通民眾的特權。在士大夫群體眼中,無論是秦檜、魏忠賢,還是嚴嵩、和珅之流,大概都是小人。而且在無數壞人的行列中,他們無疑皆「大奸大惡」。但有一點不要忘記,秦、魏、和、嚴也都是忠於皇帝的,且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忠誠或不會少於士大夫階層。那些種種被後世譏諷的行為,更多只是作為臣下的一種角色或處事方式而已。在專制皇權的框架中,他們的媚上行為倒顯得不出格且合乎人性,也不另類。現在我們後世所熟知那些權臣的「奸黨」、「惡佞」形象,蠅營狗苟,縱然其自身存在「罪無可逭」的一面,也有不少來自於文人士大夫的主動構建與不斷疊加。千百年來,這種立足於家國、忠奸的道德判斷弦歌不絕,屢行其道。沒有門生故吏、桃李滿天、學問傳承的群體在歷史面前,是一個不幸和失落的群體。

魏忠賢像

作為權臣,相比之下,魏忠賢可能更慘一些,他代表宦官集團,借用《大明王朝1566》中的台詞,他不僅「無家可歸」,而且頭頂只有一片烏雲。但那些大臣除了頭頂那片天,還有一個道統、文脈可以堅持。面對皇帝,魏忠賢無法「不忠不賢」。秦檜算是士大夫集團,亦是進士及第,有個人私慾在,但主和策略的核心決策過程在於高宗。言官及後世士大夫群起攻之,將某一問題(以莫須有定罪的岳飛之死、明朝滅亡)怪罪於一人,約等於順手甩鍋。

宋高宗趙構

我們往往有一種錯覺:權臣只會誤事,實際並非如此。在傳統時代,皇權是社會結構中的內在向心力和驅動力。立足於人性本身,權力是一劑毒藥,皇權的影子投射在任何一個有晉陞意願的人面前,便自發成為行為選擇的全部動因。在一個專制盛行、權力決定分配、無其他有效制衡的權勢運作系統中,缺乏技術上合理科學的管控與監督。即使偶爾有不同的聲音與表達,甚至有少數言官以諫言「邀直名」的虛偽行為,固然有沽名釣譽之嫌,但在氣節上也可以說是難能可貴。而權臣其行決非全然「忠賢」,但順從皇帝,在皇權的影子下運作,打擊異黨,「小人」們也並不那麼齷齪和難以原諒。權臣往往是實幹家。張居正位居首輔,可謂嘔心瀝血、權傾朝野,不可不說公忠體國,然而其當世及後來評價也並不完美。張氏大刀闊斧,重用循吏,輕視清流,一度中興朝政。然權力體制之故夾雜士大夫清議,人情世故,不斷掣肘。積重難返,半途而廢。

《大明王朝1566》劇照

不可迴避一個事實,傳統儒學之道尚清談,並非一門實用性學問。僅僅是熱衷於通曉六經大義、寫寫文章、批評時政、激揚文字的言官群體,居廟堂之高,憂國憂民,高昂而不可一世,充滿合法性地宣教那些看似符合傳統儒學入世、明道的理念,實則幾乎缺乏技術操作可行性的章句,對於解決大部分具體政務問題往往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宋明的黨爭,清流濁流之間,往往看似非此即彼,實際上無法涇渭分明。

在政治鬥爭過程中,選擇站隊依附於一種政治勢力,便意味著疏離另一種政治勢力,各色勢力變動不居,此消彼漲,原本強大者可能一朝失勢,韜光養晦者或輝煌再起,這種複雜難以言喻。東林黨團體、主戰派內部,也是有很大分化的。知識階層往往具備極強的道德規制,然而君子不黨與朋黨橫行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他們一定賢良嗎?甚至有人高呼:言官誤國,實乃亡國之臣也。不過,這種聲音是螢蟲之光,微弱可憐。

總體來說,事務性、繁複性工作是行政體制運作的主流。除了在朝代初興,百廢待興,為休養生息、減少折騰,遵從黃老以無為而治,避免大破大立,乃是成本最低、破壞性最小的一種發展方式。在正常社會運轉交接下,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硬道理。但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目及當下,理念(意識形態)先行,是政治運作的某種特色。我們要思考:歷史上所謂清流、言官、君子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可能就是史書上多一點記載、文人中口碑好、名揚後世,聲名遍沐墳籍罷了。真實的歷史進程就是如此沉重且非正反對錯。

和珅

道德是一種懸之於上的理念和信仰訴求。道德約束不能治國,同樣也不能保證人人君子,內聖外王。只要有代表道統的士大夫階層在,贏得永遠是他們。樹立正反典範也是傳統史學的特長,至於以魏忠賢、秦檜、和珅為代表的所謂「奸臣」,他們終將被刻在恥辱柱上——雖然很多事情並不應該由他們來承擔責任。當然,不能否定少數對於道統、氣節以及忠君愛國理念真正堅持與努力的道學家。但,千萬不要把漸行漸遠、逐步模糊的文人君子化,君子理想化,形成一種固定臉譜。不斷鉤沉的事實歷史會將這種幻想嘲諷解構得體無完膚。

嚴嵩像

關注人物命運、解釋歷史現象、經世致用是歷史學研究的三個重要職能。歷史學者的最大任務,不在於天星亂墜、滿目琳琅、妙筆生花,而是重建史實,客觀中立的對於過去做出敘事和評介。鉤沉簡單化、道德化、說教化政治人物批判背後的故事浮沉,撥開重重迷霧,重視細節,摒棄錯覺,才是真正的歷史書寫與歷史記憶。

歷史往往會苛責一個人,也會在一個人身上層累疊加著時代各個要素。一個人的命運,不僅要靠個人奮鬥,還是考慮到歷史的進程。興衰浮沉不是一個輕鬆的學問,求仁而不得仁乃是慣性常態。人性與歷史同樣複雜不居,生出無限悲戚。如何規避那些慘重的教訓,歷史訴說夾雜著傷痕與沉痛。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什麼狗屁九千歲!從頭到尾,他不過是一個忠順的奴僕而已
奇葩皇帝何其多:一分鐘看懂明朝十六位皇帝
原創┃「孤立主義」的結束,霸權主義的開始——從電影《虎!虎!虎!》《珍珠港》看美國歷史
「天國」:一場腐敗的烏托邦試驗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導演的創意:節目的細節
張 達:歷史的細節就是人物性格的細節
《歷史縫隙里的細節》歷史沒有假如
造型與細節,原來大觸都是這麼練的
細節決定成敗——屬於自己的細節
細節塑造更好的自己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甄嬛傳》里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白蛇傳》細思極恐的細節,白素貞的原型是白蛇,法海的原型竟是
不可忽略的身體小細節
細節問題的糾正技巧
石原里美的髮型、穿搭、細節有我們凡人可以借鑒的地方嗎
宋朝與清朝的歷史細節對比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這樣的水景,創意與細節6到飛
古代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細思極恐!原來激光電視還有這些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
昆池岩細思極恐的細節和結局,你真的知道嗎?
《歷史縫隙里的細節》低調做人,不栽跟頭
遛魚重要技法和看漂不可忽略細節
那些化妝時值得注意的小細節,畢竟細節決定成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