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作亂損失=蜀國一場大敗仗
諸葛亮臨終留下命令,讓楊儀把伐魏大軍帶回國內,還安排了軍隊撤退的次序,讓魏延斷後。假如魏延不接受命令,那麼整個大軍就先行撤退。
等到諸葛亮去世,魏延果然不願意撤兵,想留在魏國境內繼續作戰。
楊儀於是帶領大軍按照諸葛亮的部署撤軍,魏延大怒,帶著部隊先走,沿途還燒毀了閣道。
進入蜀國境內,魏延先佔領了褒谷口,再派兵攻擊後到的楊儀軍,結果軍隊認為魏延不佔理,自行離散,魏延逃亡被殺。隨後被誅滅三族。
魏延是義陽人,跟隨劉備來到益州,就是說大家族不在此地,被滅三族,差不多就是魏延有血緣關係的全部人口了。
《三國志·魏延傳》在結尾處用了一段很不尋常的文字,說:
「推測魏延的本意,不北降魏國,而率軍南歸,只是想殺死楊儀等人。平時他們一直矛盾很大,魏延認為從聲望上講,應當由自己來代替諸葛亮,沒想到卻要聽從楊儀的安排,所以他氣忿難忍,鋌而走險。魏延的想法不過如此,並不是想背叛蜀國。」
既然不是投降敵國,又不是背叛國家,那為什麼蜀漢國會對魏延有這麼重的處罰呢?
實際上,魏延的作亂,是蜀漢國的一場重大災難,它對於蜀漢國來說,是繼關羽失荊州、劉備敗於夷陵的又一次重大打擊。讓我們來看看魏延作亂對蜀漢國的危害究竟在哪裡?
軍隊的損失不亞於打了一場大敗仗
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在魏作戰的大軍撤退共分為三個部分,楊儀率領中軍先行,其次是姜維,最後是魏延。
在這三部分軍隊中,應該是楊儀率領的這部分人數最多,其次為魏延。
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斷後的部隊是防止敵軍來追,必須要頂得住敵人追擊的先頭部隊,少了起不了阻擋敵人的目的;
二是魏延是諸葛亮手下軍銜最高,最能作戰的將領,他一直都是諸葛亮手下率領軍隊最多的大將。
有人可能要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不是獨當一面的將領,但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魏延恰恰是主戰場的將軍,只有他才是主攻部隊的主將。
趙雲作為疑兵,只要吸引一部分魏軍,然後回軍守住褒穀道即可;
馬謖守衛街亭,是要保護大軍側翼安全,只要不讓敵軍登上隴山即可。
諸葛亮沒有給趙雲精兵,沒有給馬謖大軍,就是讓他們守。如果兩人尤其是馬謖能夠據險而守,堅決不出戰,就能給諸葛亮爭得時間。
由於兩人的兵力的確少(弱),但只要諸葛亮也就是魏延率領的這部分軍隊能夠完全佔領隴上四郡——南安、安定、天水、隴西,他就會倒出手來支援馬謖和趙雲。
可見,魏延一直是諸葛亮手裡一把最鋒利的刀。而魏延自己也認為,諸葛亮之後,魏國的軍事就應該由他掌控。
由於諸葛亮是執政,而他又是以復興漢室為號召,所以蜀漢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都在這個方向,剩下的就是首都的宿衛營和各郡縣的少量衛戍兵。
由於魏延經常為「督前部」,又擔負著諸葛亮時期的主要進攻任務,所以,經常在他手下歸他臨時指揮的將領也不會少。
當魏延先行南歸,沿途燒毀了閣道,又在南谷口派兵攻擊楊儀,他的作亂已經形成事實。楊儀派遣王平(曾稱何平)迎戰魏延的先鋒部隊,拿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一說,魏延的部隊不再為魏延作戰,於是「軍皆散」。
我們現在要問,這些逃散了的軍官士兵,他們都到哪兒去了呢?
不管怎麼說,既然把魏延定性為叛亂,那這些「燒毀閣道」,攻擊大軍的軍官士兵,能不被追究責任嗎?即便是最後沒有和魏延一道逃走,但逃散的士兵就不是逃兵嗎?尤其是魏延所部的軍官們,他們還能繼續為將領兵嗎?
組建一支軍隊,招來幾千幾萬兵不是一件最難的事情,但要把這些人訓練成能打仗的兵,尤其是培養一位會練兵能打仗的將軍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魏延的作亂給蜀漢國造成的損失,不亞於打了一場敗仗!
當前方的消息傳來,後方的丞相府長史蔣琬率領京城的宿衛營向北準備平叛,得到了魏延死訊,蔣琬接著就回來了,這說明,蜀漢國的執政者不認為是楊儀造反。
既然造反者是魏延,而楊儀又是平定叛亂的功臣,那為什麼楊儀沒有得到重用重獎,反而被閑置了呢?
平叛後,楊儀的職務是中軍師,費禕的職務是後軍師,很明顯楊儀的職務排位要比費禕靠前。
但是,楊儀只是一個虛職,沒有任何事情給他管,而費禕不久就接替蔣琬擔任了尚書令。很顯然,魏延叛亂給蜀漢國造成了巨大損失,而造成這種損失,楊儀有著很大的責任,至少對蜀漢國執政者來說,他們就是這樣認為的。
政治上是一種撕裂
蜀漢國在三國當中力量最弱,為什麼他還能獨立成國?不能不說它得益於優勢的地理環境,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正因為如此,蜀地的統治者羈縻當地士族卻不敢重用,劉焉、劉璋一直到劉備都是如此。
劉備離開徐州到了荊州,本來就沒有士族支持的他不得不重用荊州人士,到他死後諸葛亮執政,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
看看蜀漢國在諸葛亮時期以及身後一段時間,哪一個高位不是讓荊州人把持著?比如說王平,這樣的人為什麼得不到重用?就是他不是來自荊州集團,所以他不管功勞多大,軍事眼光多麼老辣,這官職卻只能是一步一步來。
還有姜維,為什麼出道那麼晚?原因也在於此。要知道,這個人可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對象,老家是天水冀縣人,處在蜀漢國向北的爭戰區,這要是換作荊州人士,比如說像那個馬謖,怕是早就在諸葛亮之後成為實際掌軍之人了,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當世頂尖人才。
魏延的叛亂,楊儀的鬥氣失策,讓蜀漢國軍事人才方面來了一次重新洗牌。就像馬謖街亭失敗一樣,一個馬謖,導致蜀軍損失了張休、李盛、黃襲三位將軍,魏延、楊儀在軍中地位、資歷都比馬謖強不知多少倍,跟著他倒霉的軍官又會是多少?
在這次叛亂之後,掌握最高權力的還是荊州人士,如蔣琬、費禕等人,但真正帶兵打仗的將領,除了一個關羽時期的廖化,再也不見了荊州人的蹤影。這種軍政方面的明顯區別,正是魏延叛亂造成蜀漢國政治上的撕裂。
軍事部署上要做出重新調整
魏延在劉備時期就是漢中太守,劉備當皇帝後被封為鎮北將軍,諸葛亮駐守漢中準備北伐時,魏延被任命為丞相司馬,有點兒北伐大軍總參謀長的意味。
魏延還是涼州刺史,曾進入過羌中,大戰過陽谿,最後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可以說,蜀漢國北部到處都有魏延的影子。
魏延被誅,蜀漢國北部的軍事部署必須重新作出調整,而這種不得已的調整本身,就是一種損耗。
只不過這時候魏吳兩國的關注重點都在荊、淮,是曹睿和孫權的好大喜功,總想一戰而得天下掩蓋了蜀漢國的窘境,從而讓這種叛亂惡果沒有立即顯現。
蔣琬、費禕繼位執政大臣,兩人都有過駐守漢中的經歷,但都沒有大規模北伐的舉動,除了兩人自認為不如「前人」諸葛亮,也與蜀國的軍事力量不如以前有很大關係。
在本微信平台「三國故事」之前的文章多次寫過魏延,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不認為魏延的行為屬於「反叛」,但有一點也不容置疑,魏延確實是已經「作亂」,而亂軍也是大罪。
一個團體內部可以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但這種意見分期決不能付諸於行動,更不能用軍事手段來解決,所以,魏延真正的罪正在於此。
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後,馬岱將魏延的頭顱送給他,楊儀腳踏著魏延的首級說:「你這個平庸的奴才,如今還能作惡不能?」
在這兒,楊儀不是痛惜於國家軍隊的損失,而是舒暢於個人心中一口悶氣的發泄,可見這個人也不比魏延強多少。諸葛亮生前沒有考慮讓他接班,平叛後蜀漢國沒有給他重賞,恐怕楊儀還真沒有什麼可說的。
完
歡迎加入三國故事大咖群
參與本期話題探討
點擊展開全文
※送醉酒性感女回家,結果實在擋不住萬種風情和千般嫵媚
※走投無路混口飯吃,這個恐怖的地方我也去了……
※高手在地攤:街頭混混仗勢欺人,沒想到碰到練家子……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呢?
TAG:三國迷醉 |
※蜀國滅亡後,他一人打敗吳國三員大將,蜀國若早用此人,不會滅亡
※三國夷陵大戰,蜀國元氣大傷,陸遜戰勝劉備除火攻外,關鍵靠什麼
※三國之蜀國必敗一
※劉備在夷陵大敗,蜀國元氣大傷,卻做了一件頗受諸葛亮敬重智事!
※滅掉蜀國之後,這兩大功臣又是死於非命
※三國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給蜀國帶來了多大的損失?坐等滅國!
※三國蜀國陣營最被埋沒的大將其實是他!不是魏延
※諸葛亮的幾次謀略不及給蜀國造成重大損失
※他歷經三朝,消滅蜀國,打殘魏國,攻克楚國,因一戰神主動退出歷史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其實原因很簡單
※蜀國滅亡後,他一人打敗吳國三名猛將,蜀國若早用此人也許不會亡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什麼秦國消滅蜀國卻沒事呢?
※大將魏延被殺,與諸葛亮的死有關,「謀反」一事只因犯了蜀國大忌
※諸葛亮算不上三國第一謀士,他至少有三大失誤,導致蜀國必然滅亡
※諸葛亮的這三大失誤,為日後蜀國覆滅承擔很大責任!
※夷陵之戰蜀國損失慘重,為何曹魏與東吳不乘機滅蜀,而是相互開戰
※諸葛亮的一大敗筆!導致此後的蜀國滅亡!
※諸葛亮犯了四大錯誤,少犯一件,蜀國可一統三國
※劉備臨死做一重大人事安排,關乎蜀國命運,但孔明另有謀劃
※一位蜀國大將,為報恩假意投降等待復國時機,不幸失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