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很弱的,看完本文不知道你會不會被打臉
那些說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很弱的,看完本文不知道你會不會被打臉
從邊疆問題看,安史之亂帶來的最嚴重後果是隴右、河西、西域被吐蕃攻佔,這個確實是嚴重的領土喪失,原州以西的整個隴右道不復存在,給唐朝帶來了七八十年嚴重的邊防問題,唐廷不得不在京西北八道屯積重兵,白居易「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正是明顯寫照。
唐廷雖然對吐蕃大體處於防禦狀態(因為收復隴右沒錢),但從戰爭結果來看,唐並不佔劣勢。反而吐蕃自763年短暫佔領長安後,再也沒能進犯京畿腹心地區一次,即使代德兩朝,唐朝處於國力的最低谷。吐蕃主力不僅在京西北邊境一帶吃相難看,對其他唐沿邊藩鎮也屢吃敗仗。德宗貞元十六年,劍南西川韋皋以一道之力聯合南詔,大敗吐蕃十萬大軍於維州,是為唐朝對吐蕃的空前勝利。從西線來說,唐朝是丟了不少地盤,但是宣宗大中五年(851),唐朝收歸隴右全境,此刻距離唐朝滅亡還有56年。
西南,南詔是晚唐時期唐朝最重要的敵人,特別是唐懿宗時期鬧得很厲害,先後牽制了唐朝數十萬大軍。但是南詔真正侵佔的地盤又有多少?無非是短暫佔領過嶺南道的安南都護府,今天的越南紅河三角洲,十足的蠻人地盤。但是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唐末名將高駢重整南詔防線,將其勢力逐出安南,南詔從此不敢北犯。至於入侵內地,最嚴重的兩次是文宗大和三年(829)、懿宗咸通十年(869)打到成都,也沒有佔領什麼唐朝領土。西南比起安史之亂前,丟地方了嗎?
北方,回鶻汗國取代突厥汗國成為唐北部的最大威脅。然而回鶻大體上和唐朝人維繫了不錯的關係,北方防線牢牢控制在唐朝的天德、振武、河東諸鎮手中,回鶻人壓根沒侵占到什麼地盤,更沒有連河套都丟了,天德軍可是在河套一帶屯田屯的好好的。武宗會昌二年(842),回鶻汗國自己完蛋了,余部跑到西北慢慢發展當小邦國去了。西北比起安史之亂前,丟地方了嗎?
東北,契丹和奚人始終是唐朝的勁敵,武則天年間還衝進內地殺人殺到黃河沿岸,否則安祿山的范陽、盧龍二鎮也不會坐擁那麼大軍力。但是很不幸,安史之亂後的契丹哥們兒們面對的是軍力最雄厚的幽州節度使,幽州作為河朔三鎮之一,雖然對中央保持半獨立狀態,但御邊也很積極(為了自己生存),自己人守自己的土地,表現的比唐盛時期的邊軍只強不差。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兩萬級。——《新唐書·劉濟傳》。
東北比起安史之亂前,國境也沒縮小啊。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土主要損失的就是隴右道。那麼隴右道這地方看起來很大,在唐朝究竟算是什麼分量?唐朝極盛時期留下的人口統計數量是玄宗天寶元年(742),當時全國總戶數8973634,口數50975543。而隴右道是多少呢?戶數121413,口數536361,分別只佔全國總數的1.35%和1.05%。考慮到天寶年間人口隱漏嚴重,目前學者普遍認為總數在8000萬以上,而最嚴重的地區是河北、山東,這個比重估計還會更小。也就是說,丟了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一地區,您就覺得這國家被削弱到死,快完了,您是開玩笑嗎?
再談談唐朝後期被罵的最多的三個地方: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
藩鎮和割據是兩碼事,唐朝藩鎮割據最密集的時候是安史之亂剛剛結束後的代、德二朝,德宗以後,長期保持割據的只有河朔三鎮:幽州、成德、魏博,其他不聽話的藩鎮像淄青、淮西都被朝廷大軍踏平了。哪怕是所謂的「割據」,三鎮節度使的合法性照樣完全來自於朝廷,朝廷有事他們照樣要派兵出征。
譬如咸通末年討伐龐勛之亂,按理說末世之相了,魏博仍然非常積極派遣大軍出征平叛。其他的唐朝藩鎮,只不過是唐人為適應新常態,而建立的新行政層級,從前期的州縣兩級變成了道州縣三級,這不是衰弱和退化,而是國家統治機制的自然調整。難道明朝設巡撫、總督,就是國家走向衰弱了?
宦官專權,這個確實是歷代最重。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是利用特殊時期上位,很快就被皇帝廢了,吐突承璀、仇士良算是已經成形的宦官體系下的衍生物,但他們也沒像魏公公一樣獨佔乾坤,把朝政攪的雞犬不寧,仇士良利用甘露之變殺大臣這個已經是曠世奇變,但畢竟是廟堂之爭,唐朝國力並未受到什麼影響,倒是六年以後的會昌朝迎來了唐後期的另一個高峰。田令孜、楊復恭倒真是末世畸變產物了。
總的來說唐朝宦官與明朝宦官類似,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群體,有著一套完善而獨立的系統,深深地介入到國家機器的運行之中,承擔著非常多的職能,他們是另一套官僚系統,而不都是大奸大惡。總的來說,中晚唐的宦官肯定是唐朝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是原因而不是表現,不可本末倒置。
朋黨之爭,唐朝的牛李黨爭名聞歷史,長達四十年,但總體來說是強度較弱,不過是一黨執政,另一黨退出中央去地方當節度使或者高級閑散官僚。兩黨結構也很鬆散,政見區別也不算大,更重要的是屬於朋黨的官員比例不大,始終只是一部分人在搞事,不至於各部州縣官僚都在結黨。
白居易和牛黨幾位黨魁感情親密,李商隱給李黨骨幹當幕府官,但他們都不參與黨爭。真要有點血腥味,像牛黨利用漳王做文章,或是武宗利用登基一事起殺機,都平安化解,沒有鬧出過什麼「六君子」之類的人命。兩黨相爭肯定不是什麼好事,但會昌一朝李黨全面主政,北破回鶻東平澤潞;大中一朝牛黨全面主政,也有大中之治。
強行把黨爭和國家弱不弱聯繫起來,沒有必然關係。
中晚唐的唐朝主要做了什麼?
經濟上,德宗建中元年(780),施行兩稅法,作為中國賦稅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變稅人為稅地。由於安史之亂和代、德藩鎮戰爭引起的人口大規模南移,南方得到長足的發展。南方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從盛唐開元年間的45.2%,變為北宋初年太平興國年間的63.6%。自開元至宋初,南方新增100縣,盛唐時南方存在的大量「隙地」得到開發,所謂「揚一益二」,不僅成都、揚州、江陵等南方本來的大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南方的大量中小型城市也相繼崛起。
江南取代華北,成為支撐唐朝財政的主要經濟區。不必說最發達的江南東道北部,哪怕江西也是:江西七郡,列邑數十,土沃人庶,今之奧區,財富孔殷,國用所系。——白居易《除裴堪江西觀察使制》
政治上,取代唐前期的三省體制建立了新的中書門下-翰林學士-樞密使新三頭體制,擴大完善了使職差遣制,形成適應局勢變化的新機制。地方上雖不免藩鎮跋扈,仍在憲宗年間強有力地推進了州級財政權、軍權改革,成為五代宋初徹底廢除藩鎮的濫觴。科舉制度在進一步完善,並終於成為最重要的取士途徑。
唐朝自德宗初年四鎮之亂後,到黃巢、王仙芝之亂前,近百年(八世紀八十年代到九世紀七十年代)沒有發生過全國性的戰亂,人口在基本和平的環境下保持相當速度的恢復。整個唐後期戶部所能掌握的最高戶籍數字是唐文宗開成四年(839)的4996752戶,而人口稠密且處於割據狀態的河北地區不上戶口,浮浪戶情況又始終存在,這一數字距離此時唐朝人口的真實數字必然還有相當程度的距離。
何況839年後,唐朝仍然維持了30年左右的和平,唐朝後期最終人口峰值應該是在咸通、乾符之交,即公元870年左右。這個數字,至少會接近唐朝紙面上的人口峰值,天寶元年的50975543人。
這一時期是如何被史家描述的?司馬光是這麼解釋黃巢起兵之初唐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的:加以承平日久,人不習戰。——《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元年
承平日久啊,這就是史家對這個你所以為很弱的時代的概括。
唐朝一共289年,安史之亂後存在的時間是152年,超過一半。在兩次被攻陷首都(756、763)後,尚能存在百年,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相對和平環境內,對內調整各種行政機制,影響後世數百年。對外維持國境線,並能屢敗強敵。這樣的表現,你說它很弱,那不知道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可稱強大?
有哪個朝代能在遭遇安史之亂這樣的驚天變局後還能自我修復到如此程度?"
※隱藏在詩人身份背後的大唐第一吃貨——杜甫
※唐朝藩鎮割據的形成與涇原兵變
※功臣一家46人為國捐軀,受猜忌決定造反,其母提刀就追:我為國家除此賊!
※盛唐時期最強戰力,守護西域邊疆50餘載,最後一站,儘是白髮老人。
※安史之亂後,失陷在河西走廊的漢人,都去了哪裡?
TAG:安史之亂 |
※假如這個奸臣不死的話,唐朝也不會有安史之亂
※唯一沒有藩王之亂的王朝,不是不想造反,「臣妾」是真的做不到!
※安史之亂最大功臣,不是郭子儀,竟是一個不起眼的宦官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還能堅挺百年?離不開他們,功不可沒!
※原來我們錯怪了唐玄宗,安史之亂只不過是一場完美的意外
※導致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看完你就知道了
※為什麼唐朝會發生安史之亂,其中的原因真的是這樣的嘛?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舉措貽害無窮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還能存活這麼久,真沒想到安史之亂影響那麼大
※安史之亂難道真的跟楊貴妃沒有關係,她只是一個背鍋俠嗎?
※被人們忽視的說法,安史之亂並非導致唐朝衰亡,而是另有原因
※唐朝有避免安史之亂的機會嗎?不僅有,而且是三個
※要不是李隆基太蠢,安史之亂哪裡會打8年,李光弼直接能搞定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還能存活了多久,真沒想到安史之亂影響那麼大
※唐朝安史之亂借兵的回紇族,你絕對想不到,他們竟然這麼強!
※如果沒有發生安史之亂的話,唐朝還會延續它的輝煌嗎?
※巫蠱之亂的背後真相,劉據為什麼不能像李世民那樣成功
※李豫不僅是安史之亂的終結者,也是一位痴情的皇帝
※唐朝和宋朝比領土不能只看前期,也要看安史之亂後還剩下多少
※三藩之亂,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看看其為人,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