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1.3億年前超級碰撞事件 導致火星雙面結構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認為,火星形成1.3億年前時曾遭受一次巨大的小行星碰撞,這相當於當前小行星帶最大天體碰撞在火星表面。
該預測模型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日本東京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設計的,他們提出這樣的碰撞事件能解釋驚人的火星化學成分和火星衛星形成過程。遠古火星巨大碰撞證據來自於火星表面,在火星地殼中也可能發現此類證據。
自上世紀60年代「水手號」太空任務發現火星具有雙面特徵,兩個半球之間的差異遠大於太陽系內其它天體,火星表面三分之二覆蓋著遠古隕坑,低北部極地區域較平滑,可能是後期火山噴發導致的結果。
此前科學家提出了多種解釋分析火星的雙面結構特徵,其中包括:一次假設的大型碰撞事件發生在火星北半球,在火星北半球低地區域發現太陽系最大的碰撞隕坑;另一種觀點稱火星南半球遭受天體碰撞,導致整個半球被融化。
目前,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火星觀測數據,2011年科學家在撒哈拉沙漠發現44.3億年前「黑色絢麗隕石」,便於科學家進一步洞悉火星歷史。此外,科學家還發現許多形成時間較晚的火星隕石,它們的親鐵元素濃度遠高於之前的預期,在火星地殼分離期間,黃金、鉑等一組高密度金屬朝火星內核方向沉積。
在地球上我們也發現地幔層親鐵元素濃度升高,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地球內核形成之後隕石撞擊的結果。東京理工學院雷蒙·布拉瑟(Ramon Brasser)稱,2016年研究顯示一顆月球大小的碰撞事件能解釋地球額外出現的親鐵元素,而不是一系列碰撞事件。
布拉瑟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史蒂夫·莫茲西斯(Steve Mojzsis)希望發現哪種類型的事件可以解釋火星地殼分裂和內部化學成分。對此他們建立了一個火星模型,周圍環繞著大量微行星,直徑大小從1-2000公里,其分布狀況類似於現今的小行星帶。
這個「行星胚胎」清除時期經常讓科學家們忽視,是月球形成和太陽系內側行星地殼形成之間的一個黑暗時代,該時期出現大量隕星碰撞事件,使太陽系行星獲得額外的質量。布拉瑟和莫茲西斯運行了微行星碰撞事件,發現這與火星隕石中的化學成分具有密切聯繫。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指出火星地質結構的形成需要一次遠古大型撞擊事件,這顆巨大碰撞星體的直徑達到1200公里。莫茲西斯稱,此次碰撞被描述為相當於現今小行星帶最大天體碰撞在火星表面。
此外,他們還發現這項最新研究能夠揭曉火星衛星的起源之謎,對月球衛星表面隕坑分析顯示,最古老的隕坑形成於43億年前,這與火星遭受一次巨大碰撞事件噴射物質環,最終形成火星衛星的觀點相符。(來源:新浪科技)
※科學家:火星在38億年前是個大冰球!
※35億年前的火星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海嘯高達500米
※美科學家:火星改造計劃已全面確定 2024年載人航天器登陸火星!
※火星或是10億年前的地球 科學家已找到答案
※人類在各個星球能活多長時間?科學家:火星船票300萬活2分鐘
※科學家提出火星城市,需花費10萬億美元,是人類第2個家嗎?
※NASA 成立60 周年,人類到火星只要 14 天
※地球距離火星有多遠?科學家:近日點5460萬公里
※剛剛,240萬人類的名字飛向火星
※30億年前火星含水量超地球
※地球1年火星2年,人類移居火星壽命能達到240歲?
※美國就火星探測器NASA將於2020年發射價值25億美元的探測器
※200年後火星會成為第二地球?科學家制定火星改造計劃
※科學發現:20萬年前火星上有很多水
※火星土壤發現有機物質,NASA科學家:人類最早2040年可登陸
※十二星座2018年3月18日運勢:火星狀態提升
※嫦娥五號2019年底發射月球 2020年首次火星探測
※任正非「猛誇」特朗普;800萬人報名將名字送上火星;上海計劃年底前投放2000個AI垃圾桶等
※2018年4月8日凌晨火星土星將攜手上演雙星伴月天象 千萬別錯過哦
※火星探測器疑發現火星「河谷」:深度200米,或出現40億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