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過和他的問題

楊過和他的問題

楊過的問題,從他的名字可見端倪。所謂「過」者,既指涉其父楊康之過對他的影響;亦提示了他少年時期狂傲獨行,冒犯世俗禮法之「過」。他的問題,正如「神通廣大」的黃蓉所言,是由兩個難解的死結引起的:「一是他父親的死因,一是跟他師父的私情。」1(838頁)楊過既是《神鵰俠侶》的主角,又是問題人物,小說就得設法處理他所引發的矛盾,解開死結。小說的故事時間(storytime)長達二十多年,讓楊過由少年步入壯年,從邊緣人物變成一代宗師;看來,楊過的問題,需要他經歷磨練、逐步成長才能「糾正」過來。換句話說,楊過的問題,以及矛盾的化解,都可以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考察,進而申述小說里個人與群體、男性與女性的關係,最後理出小說的構思和意識形態。

談到個人的成長,不免令人想到成長小說。2成長小說的觀念源自德國,自有其歷史、文化的特性,本文無意強行比附,只想藉助此一觀念,作為分析楊過的問題的出發點。3所謂成長小說,背後有一個信念,就是小說里的人物,有自我完善的可能。這種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漸進、不斷累積、而且是完全的。理想的個人成長,包括德(moral)、智(intellectual)、體(physical)、情(emotional)、靈(spiritual)各方面。在經歷此一過程後,個人終於有所成就,亦成功融入社會。4對於楊過而言,道德(德)與武功(體)是他「改過」、成長的兩大關鍵。5以下的討論,就循這兩條線索展開。

要討論德,得從楊過的出身談起。第二回他出場的時候,小說就點明了他是孤兒一名;到了第四回,更進一步說他是遺腹子。6孤兒的處境,是一種欠缺。從敘述學的角度來看,欠缺會引發論述;7楊過的故事,必須從此展開。楊過所缺,或者楊過所需,是什麼呢?第二回亦為我們提供了暗示。此回最匪夷所思的事件,是神智昏亂的歐陽鋒一定要把初相識的楊過收為兒子。看來,楊過雖然父母雙亡,父親的缺席才是故事的重點;西毒強人所難,逼楊過認他為父,表明了填補父親空缺的迫切性。即使楊過沒有主動尋父,義父亦不請自來。換句話說,小說認為,楊過生命所缺,就是父親。8他需要一個怎麼樣的父親呢?

從楊過的角度來看,歐陽鋒武功非凡,又善待自己,當然勝任有餘。可是,從小說的邏輯來看,要為人父,並非只靠武功與愛心這麼簡單。且不說歐陽鋒的武術邪門,僅從他倒練九陰真經,使得經脈逆行、穴道位移、神智不清一事,已足以令他失去為人義父的資格。在小說的前十一回,歐陽鋒反覆提問:「我是誰?」一個連自我認知都有障礙的人,是否可以扮演父親的角色,成為少年楊過的模仿對象?小說顯然不樂觀,要不然,為什麼歐陽鋒不許楊過與他同行?其實,歐陽鋒一出場就倒立行走,未嘗不可視為其身不正、價值觀顛倒的暗喻。

歐陽鋒的義父角色,嚴格來說,只是一種過渡;他只出現幾次,扮演臨時的保護者,就亡命華山上了。小說想藉他帶出的,其實是楊過認識父親的主題。學者戴維思(RobertConDavis)的說法,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楊過的處境。戴氏論及西方文學裡敘述與缺席父親的關係時,以荷馬史詩《奧德修紀》(TheOdyssey)為例。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是詩中一段著名的對話。奧德修還在海上漂流的時候,女神雅典娜曾問他的兒子帖雷馬科:「你真是奧德修的兒子嗎?」帖雷馬科的回答一語雙關,頗為精警:「家母確實這麼說,我卻不曉得。認識父親的,準是個聰明的兒子。」9戴氏認為,父親一詞,在《奧德修紀》里可以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所指,是生理上的父親,帖雷馬科與奧德修相認的一幕是一例。第二個層面所指,是父親所象徵的文化規範。10認識這一層意義的「父親」,意味著接受群體認可的價值觀念;能做到這一點,才算「聰明的兒子」。

奧德修身為父、王,擁有權力地位,處事主動,可以說是象徵意義上的「父親」。但他犯過錯誤,在攻打特洛伊城時求勝心切,盜走護城神像,闖下破壞文明的大禍而遭天譴,要在海外流浪十年。11戴氏認為,奧德修的苦難,既是一種懲罰,亦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只有在飽經苦難、重新了解文明的意義之後,他才可以回家,恢復原來的地位。從象徵意義來說,破壞文化習俗的奧德修,只是一名「兒子」。「兒子」的處境意味著被動狀態(passivity),而「被動」一詞,在拉丁文里的詞根(passivus)是「能吃苦」(beingcapableofsuffering)的意思。處處被動的角色,只有重新認識、認同「父親」,方能進而成為「父親」。戴氏指出,文化的規範,如果借心理分析的術語來說,就是「父之名」(nameofthefather)。12

如果歐陽鋒不能扮演父親的角色,那麼,楊過需要怎樣的一個父親呢?

楊過的名字是郭靖起的,取「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義。(頁550)這番解釋在英雄大會上道來,冠冕堂皇,直指楊過欲娶小龍女的「過錯」。但楊過的命名,遠在他「犯錯」之前;實際所指,應為楊康的過失。亦就是說,楊過一出生,就已經烙上了恥辱的印記,自己卻懵然不知。郭靖的命名,大有父過子承的意味──楊過,表字改之,聽起來的潛台辭,好像是楊康的過失,要楊過來改正一樣。不僅如此,父親有錯,連兒子的人格也可疑起來。黃蓉不是說過,楊過的「本性不好」么?(頁445)後來她甚至坦言:「我心中先入為主,想到他作惡多端的父親,總以為有其父必有其子,從來就信不過他。」(頁1159-1160)

郭、黃兩人的想法,有血統論的意味,個中隱含的消息是:父親的榮辱,亦就是兒子的榮辱,難以迴避。13《奧德修紀》何嘗不然?奧德修遠行未歸,登徒子乘機登堂入室,騷擾其妻潘奈洛佩;帖雷馬科忍無可忍,乃出門尋父,後來更與父親聯手,屠殺這些追求者。帖雷馬科要捍衛的,是父親的名聲,亦是他自己的名聲。社會的倫理,或曰「父之名」,不容動搖。

然而,楊過從未見過生父,也不了解他的為人。在他的想像里,一直以為父親是個正面的角色,可堪追隨的楷模。知道父親被人殺死,他的反應是要為父報仇,以雪恥辱。(頁379)楊過復仇的意願,是推動小說敘記層(diegeticlevel)內事件發展的自發動機(auto-motive)之一。14在尚未探明生父的為人以及死因的前提下,楊過從傻姑口中得知生父大概喪生在黃蓉和郭靖的手裡,就三番四次的想伺機復仇,幾乎鑄成大錯。楊過不了解生父楊康,而想為他報仇,和他不了解義父歐陽鋒,依然稱他為父一樣,都犯了「認賊作父」的錯誤。楊康與歐陽鋒,都是《射鵰英雄傳》里作惡多端、武林不容的歹角。甚至連神智不清的歐陽鋒,在臨死之前,也有自知之明的時候。在《神鵰俠侶》第十一回,歐陽鋒在華山火拚洪七公時,突然靈光乍現,指著對方說:「他是歐陽鋒,歐陽鋒是壞人」(頁422)。歐陽鋒的妙語,似乎預示了身負「父仇」的楊過,在為父報仇的過程中,最終將無法逃避真相,必須面對生父的真面目,指出「他是楊康,楊康是壞人。」

楊康雖然間接的死在黃蓉手裡,黃蓉卻非楊過的殺父仇人,郭靖與楊康之死更是毫無關聯。楊康之死,是一種天理報應──即外來動機(hetero-motive)使然,並非其他角色的行為所能決定的。在《射鵰英雄傳》第三十六回,楊康使九陰白骨爪偷襲黃蓉,手指全插在黃蓉身披的軟蝟甲的刺上。刺上原來染有南希仁的毒血,楊康因此中毒身亡。而南希仁等江南五怪,正是給楊康設計的毒計害死的。黃蓉說的「天網恢恢」,正是此意。(《射鵰》頁1399)既然郭靖夫婦與楊康之死無關,為什麼小說一再拖延真相,讓楊過不斷的尋找機會,殺害郭靖──而不是黃蓉?

郭靖的地位非常重要,因為他與楊康、歐陽鋒三人都是父親角色的候選人。郭靖亦在第二回出現,要當楊過的代父。他的資格比歐陽鋒強,因為郭楊兩家世交,楊康生前與郭靖又是結拜兄弟,關係非同一般。況且,郭靖的武功與歐陽鋒不相伯仲。所以小說安排郭靖在楊康死後,替楊過命名。後來兩人再次相遇,郭靖知道楊母身故,就把他帶回桃花島撫養。15在英雄大會上,郭靖更當眾表明自己的代父身分。楊過欲娶小龍女,郭靖勃然大怒,罵道:「我當你是我親生兒子一樣,決不許你做了錯事,卻不悔改。」後來楊過堅拒認錯,郭靖幾乎一掌把他擊斃。(頁551-552)

郭靖扮演代父,自然有情節編排上的考慮。小說一再押後楊康的死亡真相,無非經營懸念和戲劇衝突。讀者急著要知道的是:楊過會不會犯錯?──他究竟會不會誤殺郭靖?更重要的是,在對命案真相起疑之後,楊過究竟還能不能下手?同為孤兒,楊過的處境,顯然沒有傳統文學裡的趙氏孤兒那麼好辦。他不僅要念及郭靖的「撫養教誨之恩」,(頁1635)還要提心弔膽,恐怕自己誤殺忠良。(頁828、845-46)趙氏孤兒為父報仇,端的是義無反顧。他可以置養父二十年的撫育之恩於不顧,毫無心理負擔的把他逮捕、行刑。趙氏孤兒之所以能夠這麼乾脆俐落,恐怕在於屠岸賈是個罪大惡極的歹角,而孤兒的生父與祖父都是無辜的受害人吧!16

但是,從本文的角度來考慮,小說安排郭靖扮演代父,自有解說文化觀念的功能。楊過為人處世無規範可循,因為伺機刺殺郭靖,所以有機會仔細觀察郭靖的品行。郭靖是眾人公認的英雄,而所謂英雄,指的往往是道德英雄(moralhero)。道德英雄與綠林好漢不同之處,即在膽色、武藝、領導才華之外,還擁有忠誠、無私兩大品質。17在楊過成長的過程里,郭靖提供的正是「德」的啟示。郭靖為人正直,從不諱言楊康當殺;(頁872)即使楊康的死因未明,楊過也不得不懷疑生父的為人。小說這麼寫楊過的內心活動:

他和我爹爹義結金蘭,交情自不尋常,但終於下手害他,難道我爹爹真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么?」他自小想像父親仁俠慷慨,英俊勇武,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好男兒,突然要他承認父親是個壞人,實是萬萬不能。可是在他內心深處,早已隱約覺得父親遠遠不及郭伯伯,只是以前每當甫動此念,立即強自壓抑,此刻卻不由得他不想到此節了。(頁846)從引文可見,楊過愈了解郭靖,他就愈懷疑生父,難以下手。

顯然,郭靖才是真正的「父親」,因為他代表了書中眾人認可的價值觀。他一再強調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正是忠誠無私的「德」,也是維護大多數(漢)人利益的處世之道。18不僅如此,在私交的層面上,郭靖亦有大俠風範,肯捨己為人。比如說,在第二十一回,楊過有心在蒙古軍中害死郭靖,郭靖卻拚死來相救被蒙古高手糾纏不放的楊過,令他深為感動而「不念舊惡」。(頁875)楊過的心理變化,雖然欠缺說服力,但小說想道出的,不外乎郭靖的行為端正,無論在公在私,都叫楊過心服口服。所以,楊過成長的第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要認清社會認可的價值觀──亦就是解決「德」的問題。只有在此前題下,楊過雖然未知生父的死亡真相,也能暫時放下所謂「父仇」,避免了第一個「錯誤」。

楊過練成曠世武功以後,行俠仗義,抵禦外侮,郭靖的影響不小。楊過行俠仗義的事蹟,除了屢救郭靖妻女及武氏兄弟以外,大都在第三十三回的「風陵夜話」里,由旁人一一道來。至於抵禦外侮,在第三十六回有殲敵兩千,火燒敵糧,力保襄陽的壯舉;在第三十九回更立大功,在千軍萬馬之中克法王,救郭襄,斃大汗,一氣呵成。蒙古大軍一退,郭靖攜楊過之手進城。俠之大者,德之完成,在百姓為楊過呈上的一杯美酒里得到見證。

然而,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即使生父大奸大惡,楊過也不能遺棄他,只有寄望自己立品揚名,稍減其過。在兩次立功的空檔之間,楊過重遊葬父之地,終於有機會聽到生父的劣行及慘死的經過。生父心術不正,叛(宋)國害(漢)民,幾乎就是郭靖的反面;即使是生父,也難以認同他的價值觀念。楊過羞憤難言,不在話下。不過,柯鎮惡安慰他的話,有他的道理:「楊公子,你在襄陽立此大功,你父親便有千般不是,也都掩蓋過了。他在九泉之下,自也歡喜你為父補過。」(頁1549)正因楊過沒殺郭靖,又為國立功,他才有資格在這個時候替父親改立墓碑。將原來丘處機刻的「不肖弟子楊康之墓」,改為「先父楊府君康之墓」;「不肖」之處由自己承擔,在墓碑上刻下「不肖子楊過謹立」。此時的楊過,名震天下;楊康之過,終於由楊過改正過來。(頁1551)19

楊過在襄陽城頭接受百姓歡呼的時候,多少往事,都湧上心頭;最有感觸的,還是少年時代與「父親」的瓜葛。他心想:

二十餘年之前,郭伯伯也這般攜著我的手,送我上終南山重陽宮去投師學藝。可是我狂妄胡鬧,叛師叛教,闖下了多大禍事!倘若我終於誤入歧途,哪有今天和他攜手入城的一日?(頁1636)

這裡說的「叛師叛教」,是楊過的第二個「錯誤」。當年,趙志敬尚未露出本來面目,楊過的反抗、叛教、轉投古墓派,均被視為欺師滅祖、罪大惡極的行為。楊過初涉江湖,不懂規矩,背叛師門──或者說冒犯「父之名」──自然成為他少年時期的母題。在桃花島上,他已有唐突祖師爺爺的前科。當時柯鎮惡要他交代歐陽鋒的下落,他寧死不依,還大罵柯鎮惡為「老瞎子」,結果吃了郭靖一記耳光,還要離開桃花島。這是楊過第一次被逐出師門。(頁97-99)

令楊過罪加一等的事,是後來與小龍女相戀,而且不知天高地厚,在公開場合表態。一個非君不嫁,一個非卿不娶的宣言,在他人眼中,無疑是挑戰社會、破壞人倫的勾當,故此有「逆倫」或「亂倫」之說。(頁546)20楊過魯莽倒也罷了,連身為人師的小龍女也不懂世俗禮法,後果相當嚴重。21小說寫得很清楚:

若是他師徒倆一句話也不說,在什麼世外桃源、或是窮鄉荒島之中結為夫婦,始終不為人知,確是與人無損。只是這般公然無忌的胡作非為,卻有乖世道人心,成了武林中的敗類。(頁551-552)

早在武林大會之前,李莫愁已嘲笑兩人「亂倫犯上」、「做了禽獸般的苟且之事」,(頁389)大會上趙志敬更乘機把他們罵為「禽獸」,(頁548)會後武氏兄弟在背後把他們叫做「師不師、徒不徒」的「狗男女」。(頁570)兩人的愛情之所以犯眾怒,從戴維思的理論來看,亦因為他們冒犯了「父之名」。儘管小龍女身為人師,在違反世俗禮法一事,與楊過並無分別,同樣淪為「兒子」,必須遭受懲罰。事實上,小龍女與楊過相親相愛,觸犯了本門的規條。在第二十八回的洞房花燭夜,楊過自認是全真派的忤逆弟子,亦不忘指出小龍女是古墓派的叛徒。古墓派原來不許招收男弟子,更不準掌門嫁人;兩大規條,小龍女都沒遵從,所以感嘆:「咱二人災劫重重,原是罪有應得」。(頁1132)22

為什麼楊過的第二個「過失」那麼嚴重,而他卻義無反顧、視死如歸?這個問題與習武有關。上文談德,已經涉及體的問題。楊過身為孤兒,經常「遭人白眼、受人欺辱」;(頁62)不懂功夫,終究是一種嚴重的欠缺。他在童年時憧憬的父親形象,是個慈祥的保護者。小說寫道:

他從兩三歲起就盼望有個愛憐他、保護他的父親。有時睡夢之中,突然有了個慈愛的英雄父親,但一覺醒來,這父親又不知去向,常常因此而大哭一場。(頁62)

父親的愛心固然不可少,自衛的本事更重要。楊過對武功的需求,從他與歐陽鋒的交往裡可以看出來。歐陽鋒的行為怪異,楊過起初並不願意認他作父。但後來歐陽鋒替他驅毒,憐愛有加,才覺得親切起來。但歸根到底,楊過甘當歐陽鋒的兒子,是因為歐陽鋒的武功高強。歐陽鋒小試身手,咕咕的叫三聲,就信手推倒半堵土牆,叫他瞧得目瞪口呆。更為難得的是,歐陽鋒願意把自己「生平最得意的武功」傳授給他。(頁63)飽受欺凌的楊過,豈能不感動?所以在歐陽鋒要離開的時候,楊過願意相隨。雖然歐陽鋒不能帶上他,楊過也請他早日回來。甚至在歐陽鋒走後,楊過知道郭靖等人忌憚歐陽鋒的功夫,亦暗自歡喜。

在楊過成長的過程里,凡是不肯指點武藝的師長,他都充滿疑心與敵意,郭靖、黃蓉和趙志敬屬此類。凡是真心傳授武功的師父,則感恩圖報,完全死心塌地,歐陽鋒和小龍女屬此類。在小說的最後一章,眾人附和郭靖的提議,到華山為洪七公掃墓。來到山上,眾人弔祭洪七公,只有楊過念舊情,在拜過洪七公後,和小龍女到歐陽鋒墳前跪拜。歐陽鋒所教僅為皮毛,楊過尚且感恩不盡;小龍女將古墓派武功,悉數傳給楊過,楊過內心的感激,可思過半。楊過生命所缺,小龍女毫無保留的供給,恩同再造。儘管後來兩人相愛,楊過願意生死相隨,不能說沒有報恩的成分。這種感激之情,亦是推動敘記層內事件發展的另一個自發動機──楊過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緣由在此。23

楊過對武功,求之若渴;但飢不擇食,亦會出問題。歐陽鋒的功夫,本來就邪門;再加上歐陽鋒未能發揮父親的功能,指點楊過為人處世之道,楊過兩次藉此自衛,未見其利,反見其害。第一件事發生在桃花島上,楊過被武修儒兄弟欺凌,危急之中使出蛤蟆功自保,結果誤傷武修文,亦暴露了他與歐陽鋒的關係,使他幾乎命喪柯鎮惡杖下。由於柯鎮惡與歐陽鋒是死敵,事發之後,郭靖不便留楊過在島上,只好將他送去全真教學藝,因而引發種種江湖恩怨。

楊過與全真教結怨,與蛤蟆功也有關係。楊過瞧不起武功不及郭靖的全真弟子,鄙夷之情形諸於色,招來師父趙志敬的毆打責罵。楊過不甘受辱,憤而咬斷師父食指。能有此勁道,實拜歐陽鋒傳授的內功秘訣所賜。楊過桀驁不馴,也因此種下禍根,趙志敬不但不傳授武功,而且還要他的好看。趙志敬特地安排他參加全真眾徒的比武大會,讓他出醜,還遭到師兄鹿清篤毒打。為了自保,楊過再次使出蛤蟆功,結果又把師兄打至奄奄一息。事至如此,楊過只好溜之大吉,鬧出了背叛師門、轉投小龍女門下的一場風波。

儘管如此,蛤蟆功的道德取向問題還小,古墓派武功的性別取向才是楊過的真正問題。小龍女願意收他為徒,他自然感激不盡,發奮修習;對於武功的性別取向,卻不甚了了。楊過的熱心,小說並不認同。古墓派的功夫由林朝英所創,三代傳人都是女子;玉女心經更是專門克制男性(全真派)的一門武功。24小說的描寫,也刻意凸顯古墓派功夫女性化的一面,由楊過來使,不免有點彆扭。事實上,楊過使玉女劍法的時候,小說已有偷鳳轉龍之嫌:

小龍女教導楊過的架式,都帶著三分嬝娜風姿。楊過融會貫通之後,自然而然的已除去了女子神態,轉為飄逸靈動。(頁517)

武功里的性別取向,到了楊過耍起美女拳法,招架達爾巴的金杵時,就更為突出。僅靠美女拳法,未必能制服得了強悍的敵手;在黃蓉點撥之下,楊過使出九陰真經的移魂大法,迷惑對方,令對方隨著美女拳法起舞。這麼一來,兩個男人的比武,因為都使起女子拳法,變成了鬧劇。一老一少的效顰之作,使在場的各路人馬尷尬不已。有文為證:

楊過這麼一笑,達爾巴已受感染,跟著也是一笑。只是楊過眉清目秀,添上笑容,更添風致,那達爾巴顴骨高聳,面頰深陷,跟著楊過作態一笑,旁觀眾人無不毛骨悚然。……這時楊過將美女拳法施展出來,或步步生蓮,或依依如柳,達爾巴依樣模倣,只將眾人看得又是驚駭,又是好笑。(頁528-529)

小說彷彿藉此指出:楊過年少,尚未定「性」,扮起女兒態來,形同遊戲,猶可接受;要是他年紀再大些,還使美女拳法,效果會不會像達爾巴一樣,令人駭然失笑?甚至,如果他浸淫日久,會不會變成像東方不敗那種「不男不女的妖異模樣,令人越看越是心中發毛」?(《笑傲江湖》頁1286)性別曖昧所引起的尷尬,甚至恐懼,在此表露無遺。楊過在江湖上初次亮相,技驚四座,亦同時暴露了他的男性主體的潛在危機。25

楊過從小龍女習武,進而墜入情網,在小說里引起相當的不安。這道難題,怎生解決是好?

詹明信(FredricJameson)在一篇討論大眾文化的文章里指出:大眾文藝並非完全物化的商品,對於社會上的焦慮與不安,自有其處理方式。大眾文藝里備受忽略的,是烏托邦的成分。引起不安的社會問題,往往會在文藝作品中透過幻想圓滿解決。最後,原有的社會秩序得到恢復、肯定,製造出天下太平的幻象。26

楊過在小說里鬧出的「逆倫」之事,解決的方式也頗具烏托邦色彩。上文提及楊過行俠仗義、為國為民的事迹,這些都是他的德行。雖然行俠不一定需要武力,但在武俠小說里,沒有武功,或者功夫不好,事情都不太好辦,遑論伸張正義。27楊過後來修練得來的內力和武藝,正是小說化解矛盾的關鍵。

楊過的絕世武功,來自神鵰。在第二十三回,楊過初遇神鵰,見雕有難,出手相助,成為好友。後來楊過被郭芙斷臂,於迷亂中投奔大雕;神鵰報之以李,救他一命,更授以上乘武功。神鵰幫助楊過,是自發動機的運作;但神鵰的出現,亦可視為外來動機的介入。從敘述學的角度來看,神鵰的功能是「資助者」(donor),目的是為主角提供扭轉乾坤的「神物」(magicalagent)。28小說里的兩種「神物」,都同體有關:一是強身健體的蛇膽,二是劍魔獨孤求敗幾乎失傳的武功。拜師學藝曾是楊過煩惱的根源,但神鵰的出現,使小說避開了這個問題。劍魔人已不在,楊過要學他的功夫,只有靠神鵰的誘導,在搏擊中間接的修習。神鵰並非人類,從它練武,不算背叛師門。何況神鵰具靈性,有超自然的意味?29從武術的道德體系來看,劍魔的武術中立,無關正邪,學來無妨。我們甚至可以說,他的武術超乎功利,幾乎是「為武功而武功」的。30

楊過練就劍魔的本事,至少有三個作用;而這三個作用,都為他立身揚名鋪路,可以看出意識形態的運作。第一個作用是讓楊過以武行俠、抵禦外辱,既鞏固了眾人認可的價值觀,亦為他贏得道德威望以及伴隨而來的無形權力。第二個作用是建立楊過的男性主體,進而達到第三個相關的作用:逆轉他和小龍女的輩分/尊卑關係,從而抗衡、甚至消解「亂倫」、「逆倫」之說,使兩人的關係規範化。

如果劍魔的武功,在道德取向與歐陽鋒的蛤蟆功有分別的話,在性別取向上,則同小龍女的古墓派武功南轅北轍。劍魔的武功同古墓派武功的差異,在意識形態上最大的作用,是改變楊過武功的路向,確立他的男兒身分。沒有雕「兄」(頁929、1065)的啟蒙,31楊過恐怕無法擺脫女性(武功)的掌握,邁出成長為男人的第一步。小說雖然沒有道出劍魔的性別,但他的武功的男性形象呼之欲出。楊過隨神鵰練功,學到的儘是硬朗功夫,同古墓派功夫形成強烈對比。如果古墓派的武功「柔靈有餘,沉厚不足」、(頁215)「輕柔有餘,威猛不足」,(頁517)那麼劍魔的武學,則沉潛剛猛,可以補楊過之「陰虛」。大雕與楊過練功,沒要他抓麻雀,一開始就要他掄七八十斤的玄鐵重劍,還逼他在山洪里練勁力。這種強調氣力、重兵器的硬功夫,和古墓派講究靈巧迅速的功架,確有天淵之別。經過數月的苦練,到楊過出山的時候,已非同小可。

在題為「鬥智鬥力」的二十七回,楊過要斗的,是力。當時圍攻小龍女的都是男人,楊過不再以女性的功夫與他們周旋,更不施展輕功迴避。這一回的描寫,簡潔粗獷,楊過那種與陰柔靈巧完全對立的陽剛狠拙,幾乎就是他的男性主體宣言。值得留意的是,幾個使重兵器的對手,輸得最慘。尼摩星使用十來斤的鐵杖,被楊過一擊而高飛二十餘丈;連尼摩星賴以支撐的單拐,也因楊過以劍壓住他的肩膀,不斷陷入地里,無法拔起。金輪法王的五個金屬飛輪,通通被楊過劈去。更狼狽的是,後來金輪法王委頓在地,楊過揮劍就砍,法王的兩名徒弟分別以金杵和鋼扇抵擋,卻支撐不住。楊過的力氣簡直天下無敵,難怪身為師祖的丘處機,亦要承認楊過的厲害,說道:「楊過,你的武功練到了這等地步,我輩遠遠不及。」(頁1122)

楊過的功夫大進,除了確定他的男兒身外,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楊過要在江湖上得人敬重,他的功夫必須超越小龍女;即使兩人在名義上不能逆轉原來的師徒關係,至少楊過要在武學上有所成,方能符合男尊女卑的社會習俗。事實上,小龍女的師父身分,從一開始就沒人願意相信。大家都認為,小龍女漂亮(「容貌俏麗」、「嫵媚嬌怯」)、年輕(「年紀尚較楊過幼小」、「比楊過年紀更輕」),根本不可能是楊過的師父。這一點在第十三、十四回的英雄大會上特別明顯。(頁510、531)何況在二十六回之前,小龍女的功夫尚淺,臨陣經驗不足,儘管初生之犢不怕虎,也未能鎮懾群豪。若與大師過招,處境尤其兇險。第五回與丘處機只過一招,已知不敵。第十三回與金輪法王惡鬥,更是險象環生,後來還要楊過、郭靖分別出手相救,才幸免於難。

小龍女的功夫傳自林朝英。如果小龍女未能勝任,祖師奶奶的功夫又怎樣?儘管書中角色一再稱頌她聰明過人,自創的古墓派武功非凡,小說似乎無意讓古墓派的功夫獨步天下。她的玉女素心劍法,並非純粹的一派功夫,而是玉女劍法與全真劍法的合璧。在二十六回以前,小龍女與楊過遭遇強敵,往往要聯手合力,使出兩門劍法,方能自保。與金輪法王(第十四回)和絕情谷主(第二十回)的交手,莫不如此。雙劍合璧固然威力大增,但兩人已經不再是單憑古墓派的劍法退敵,還用上了老對頭的劍法。在第二十六回,小龍女以一敵眾,場面慘烈,靠的還不是一人使兩股劍法?小龍女懂得一心二用,還得多謝全真派的老頑童周伯通。沒有他傳授的絕技,小龍女恐怕也撐不下去。

楊過跟神鵰學的武功就不同了。劍魔名為獨孤求敗,自然走遍天下無敵手。這種氣概與林朝英足不出戶、潛心練武、只求破一派功夫的心眼,截然不同。小說隱含的價值判斷,不言而喻。難怪劍魔的武功,楊過只不過學了幾天,就已經發現遠勝古墓派的劍法:「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頁1073)

到他第一次出山,已經可以獨力退敵,把圍攻小龍女的武林高手打個落花流水。多年以前,在終南山上,小龍女從全真教的手裡救走楊過。當年的楊過不懂武術,卻已有「男子漢保護弱女子的氣概」;他想保護的,居然是「武功不知要比他高出多少」的小龍女。(頁202)這是小說里反覆出現的另一個楊過的母題。小說並沒有忘記讓楊過實現他的夢想──他在小龍女激戰九大高手的時候及時趕到,使小龍女分心,身受重傷,好讓他大顯身手。楊過的「氣概」,終於得以盡情表達。

這是楊過與小龍女關係的重要轉捩點。楊過終於可以採取主動,掌握兩人關係。惡戰過後,他意識到小龍女可能命不久矣,於是在眾人面前宣告:

什麼師徒名分,什麼名節清白,咱們通通當是放屁!通通滾他媽的蛋!死也罷,活也罷,咱倆誰也沒命苦,誰也不會孤苦伶仃。從今而後,你不是我師父,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頁1127)

這一番話妙在「是」字。從言語行動理論來看,楊過此語貌似「斷言式話語」(constativeutterance),卻有「履行式話語」(performativeutterance)的神髓。一段看似描述的話,卻有要求眾人承認兩人夫妻之實。不僅如此,楊過言出必行,立即在重陽宮裡拜堂成親。儘管婚禮並不得體,也未得眾人的認同,有效性存疑;32但對拜堂的新人來說,卻是米已成炊,名分已變。小龍女從此由師父變為妻子,也樂於如此──至少小說是這麼寫的。且看兩人逃出重陽宮的一段:

楊過低聲道:「你指揮蜜蜂相助,咱們闖將出去。」小龍女做了楊過妻子,聽到他說話中含有囑咐之意,心中甜甜的甚是舒服,心想:「好啊,他終於不再當我是師父,真的當我是妻子了。」當即應道:「是!」聲音極是溫柔順從……(頁1135)

在此之前,楊過未有能力掌握兩人關係,說話的方式並不一樣。在第七回,小龍女被歐陽鋒點穴,於黑暗中失身給尹志平,還以為是楊過。事後小龍女問楊過,是否以她為妻。楊過身為弟子,又不知就裡,豈敢胡言?只好結結巴巴的叫師父、喊姑姑,小龍女一氣之下,遠走他方。在第十四回的英雄大會上,郭靖自作主張,要把郭芙許給楊過,楊過只有婉卻。兩人的戀情是由小龍女來宣布的:「我自己要做過兒的妻子,他不會娶你女兒的。」(頁547)語氣斬釘截鐵,但畢竟未成事實,僅為意願而已。楊過為兩人的戀情抗辯,說的話也同樣用了「要」字──比「是」字軟弱多了:「我做了什麼事礙著你們了?我又害了誰了?姑姑教過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們斬我一千刀、一萬刀,我還是要她做妻子。」(頁551)

二十七回的楊過已非吳下阿蒙,但功夫未勝小龍女,亦未為國立功。他在德、體兩方面的成長仍未完成,二人的姻緣還要受阻。小說再次棒打鴛鴦,這一趟可是望穿秋水的十六年。這是兩人三次分離最漫長的一次。同情兩人遭遇的讀者不免要問:絕情谷上,小龍女是否真的無計可施,一定要出此下策,要楊過枯等十六年,才可以救他一命?小龍女自己身中劇毒,當真無可救藥?這漫長的十六年,莫非有其他作用?

楊過形單影隻,又一次回到雕兄身邊,心無旁鶩,潛修武學。這次漫長的離別,是他成長的第二階段。他不僅練成劍魔武功的最高境界,(頁1331-1336)還逆武學通理而行,自創黯然銷魂掌。(頁1423)到他第二次出山,功夫更上層樓,一燈大師、(頁1409)周伯通、(頁1426)黃藥師(頁1540)幾位老前輩都要佩服。不僅此也,楊過還行俠仗義,保衛襄陽。無論道德武功,他已臻至善。從戴維思的理論來看,楊過已經擺脫「兒子」的被動狀態,變成掌握主動權的「父親」。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小說方才讓兩人於絕情谷底相會。兩人的重逢,是人物的自發動機使然──若非小龍女為楊過自盡,她也不會吃到潭中白魚,治好劇毒。要不是楊過鶼鰈情深,他亦不會躍下深淵;如果沉潭不深,見不到冰窖,也見不著小龍女。兩人的重逢,依小說所言,亦是外來動機使然──若非「蒼天眷顧」,(頁1612)兩人何以重逢?楊過的感喟「好心者必有好報」,(頁1612)小龍女說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頁1161)正是此意。外來動機的介入,是否完全是天意的運作?內里是否另有乾坤?

換個角度來討論,或許可以窺見箇中玄機。十六年的分離導致楊過功夫大進,但小龍女的武功卻一點也沒有長進。33(頁1614)在第二次保衛襄陽的戰役中,她只扮演小小的配角,馳騁沙場的是楊過。值得留意的是楊過與金輪法王的一戰。楊過因為夫妻重逢,心情愉快,生平絕學無法使出,幾乎血濺當場。只有在生死關頭,念及夫妻永訣的哀慟時,他的黯然銷魂掌方才自發而出,五招之內,奪法王性命。此段描寫,惹人遐思。如果小龍女的武功追求「合」的最高境界,楊過的曠世武學及威力卻由「離」而生。前者溫馨纏綿,但不能克敵;(頁564-565)後者孤獨凄苦,卻可以獨步武林。楊過(男孩)成長的秘密,恐怕在此:楊過(男性)若不離開小龍女(母親/女性),難成大器。34

到華山論英雄時,小龍女和楊過的武學高下正式定案。此時的楊過,不再是任人魚肉的孤兒;他不僅與郭靖(父輩),甚至還同黃藥師、老頑童、一燈大師(祖輩)平起平坐,攀上江湖五絕的寶座,成為一代宗師。一旦楊過名列五絕,意味著大家承認他的武學成就超越小龍女,即使兩人的師徒名分不除,兩人的地位已經完全倒置。

黃藥師推薦小龍女為五絕之中的話,不能當真,因為他是故意和老頑童鬧著玩的。且聽黃藥師怎麼說:

楊夫人小龍女是古墓派唯一傳人。想當年林朝英女俠武功卓絕,玉女素心劍法出神入化,縱然是重陽真人,見了她也忌憚三分。當時林女俠若來參與華山絕頂論劍之會,別說五絕之名定當改上一改,便是重陽真人那「武功天下第一」的尊號,也未必便能到手。楊過的武藝出自他夫人傳授,弟子尚且名列五絕,師父更加不用說了。是以楊夫人可當中央之位。(頁1645)

話很動聽,但小龍女一婉拒,黃藥師立刻轉而提名黃蓉。鬧了半天,還是五個男人把五絕分了。不管怎樣,黃藥師對「楊夫人」還是非常客氣的。此一稱謂出自前輩之口,效果同絕情谷上程英、陸無雙等小輩叫「楊大嫂」自然大不相同。楊過既已立德,又擁有絕世武功,與小龍女的關係亦合乎文化規範,自然得到眾老的首肯。有趣的是,小說還意猶未足,讓小龍女越活越年輕,楊過越長越蒼老。(頁1609-1610)楊過的問題,無論大小,都「糾正」過來了。

兩人重新為群體所接納,楊過的奇遇作用最大。然而,小龍女也有功勞。比如說,在第二十五回,小龍女行俠仗義,打救了全真教的老前輩周伯通。此舉不但化解了全真派險些叛國的危機,亦拆穿了趙志敬的本來面目。一個品行不正的人,本來就沒有資格為人師父,楊過「欺師滅祖」的罪名,亦隨之煙消雲散。小龍女既然成了全真教的恩人,楊過轉投她門下的陳年舊事,識相的也就不會再提了。

本文討論了楊過的成長,主要側重他「改正」的一面。從性格的塑造、角色的自發動機著眼,楊過是個重私情的人;但是如果從情節的發展、外來動機的介入來看,小說容不得他這名主角只顧個人、輕忽群體。他的成長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他的不羈野性被文化駕御的過程;少年楊過的問題,也在這磨練過程中一一化解。收服楊過的文化,其實也就是父權的文化。從楊過的男性定位,與小龍女關係的微妙轉變,到篇末統領武林的人選來看,莫不如此。郭靖是《神鵰俠侶》中父權的代表,形象還很正面;楊過為父權文化鉗制,雖然委曲,依然接受。不過,楊過和小龍女的戀情,帶來的衝擊不小。小說為了處理這道難題,已經大費周章。據馬國明的研究,《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以後,父權文化分崩離析,人文景觀大不相同。不過,這是後話了。

注釋

1本文的討論根據的是香港明河社出版的《神鵰俠侶》(1996年第22版)、《射鵰英雄傳》(1997年第21版)及《笑傲江湖》(1997年第18版)。

2黃錦樹的文章〈否想金庸:文化代現的雅俗、時間與地理〉亦有提到從成長小說看金庸作品的角度。

3關於成長小說觀念在德國的起源以及運用的諸種問題,可以參考:FritzMartini,"Bildungsroman─TermandTheory;"JeffreyL.Sammons,"TheBildungsromanforNonspecialists:AnAttemptataClarification;"inReflectionandAction:EssaysontheBildungsroman,ed.JamesHardin(Columbia:UofSouthCarolinaP,1991),pp.1-25;pp.26-45。

4"Introduction,"TheVoyagein:FictionsofFemaleDevelopment,ed.ElizabethAbel,MarianneHirsch,andElizabethLangland(HanoverandLondon:UPofNewEngland,1983),pp.5-6。

5武俠小說中的體,即強身健體的武術。情雖是小說情節的主線,本文的論述重點卻不在兩人偏離文化規範的情,而是小說如何處理兩人重返社會、為群體所接納的過程。兩人的愛情與文化規範有衝突,可以說是「地下情」。正如馬國明所說:「《神鵰俠侶》引人入勝的情節都在地下發生的。終南山下的墓穴是其一,絕情谷是其二,而且絕情谷下另有洞天。楊過和小龍女相隔十六年重逢的地點又是懸崖下的洞穴。《神鵰俠侶》以寫情而聞名,但如果其中的愛情情節不是在地下發生,會否同樣吸引?」〈金庸與金融〉,《路邊政治經濟學》(香港:曙光圖書公司,1998),頁41-80。情為何物,坊間有不少討論,可以參看:陳沛然,《情之探索與神鵰俠侶》(台北:遠景,1985);吳靄儀,《金庸小說的情》(香港:明窗,1997)。

6關於孤兒的討論,可參看周英雄,〈男女與親子的心理關係──獨佔花魁的深層意義〉,《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1989),頁99-120。

7RobertConDavis,"CriticalIntroduction:TheDiscourseoftheFather,"inTheFictionalFather:LacanianReadingsoftheText,ed.RobertConDavis(Amherst:TheUofMassachusettsP,1981),pp.1-26。以下引用戴維思文章,即此文。

8楊過生母穆念慈在他十一歲時方染病身亡,但小說從未提及楊過感念母恩或家教的事。

9"MymothercertainlysaysIamOdysseus son;butformyselfIcannottell.It sawisechildthatknowsitsownfather."Homer,TheOdyssey,trans.E.V.Rieu(Baltimore:PenguinBooks,1946),p.30。書名及人名從楊憲益的譯法,見楊譯,《奧德修紀》(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5)。

10戴文側重父權的分析,曾經受到女性主義學者的批評。本文從他的論述出發,因為他的看法,頗能說明《神鵰俠侶》此種意識形態。對戴文的批評,見BethKowaleski-WallaceandPatriciaYaeger,"Introduction,"RefiguringtheFather,ed.PatriciaYaegerandBethKowaleski-Wallace(CarbondaleandEdwardsville:SouthernIllinoisUP,1989),pp.ix-xxiii。

11見戴氏文章第6頁所引用的希臘傳統說法。

12「父之名」,亦就是「父親的法規」,兒童必須就範的法規。關於「父之名」,可以參看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香港:三聯,1988),頁127-146。

13孟子所列的五倫──亦就是社會結構中的主要角色關係──以父子之倫為首。而在傳統的單(父)系親族組織中,個人之間的關係,不論長幼,有如網路,互相牽連;個人之榮辱毀譽,關係全族,父子關係,更無例外。見李亦園,〈社會結構價值系統與人格構成〉,《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1995),頁84-93。父子的密切關係,亦可參看杜維明的討論:TuWei-ming,"SelfhoodandOthernessinConfucianThought,"CultureandSelf:AsianandWesternPerspectives,ed.AnthonyJ.Marsella,GeorgeDevosandFrancisL.K.Hsu(NewYorkandLondon:Tavistock,1985),pp.231-251。

14「報」是傳統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基礎,參看:Lien-shengYang,"TheConceptofPaoasaBasisforSocialRelationsinChina,"ChineseThoughtandInstitutions,ed.JohnK.Fairbank(ChicagoandLondon:TheUofChicagoP,1957),pp.291-397。「報」的觀念在傳統小說敘事上的功能亦相當重要,見高辛勇的研究:KarlS.Y.Kao,"BaoandBaoying:NarrativeCausalityandExternalMotivationsinChineseFiction,"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11(1989):115-138。本文運用的「自發動機」及「外來動機」(hetero-motive)的概念,源出此文。前者指人物性格、動機對小說事件情節的影響,比如說報仇或報恩;後者指人物無法掌握的情節動力,比方說,天理報應。兩種不同的動機雖然都由作者掌握,但也有一定的區別。「自發動機」涉及人物慾望及抉擇,本身有一定的邏輯可循,不可完全脫離客觀現實;而「外來動機」則多出自作者構思及意識形態的考慮(compositionalandideologicalmotivations),主觀性比較強。

15在命名與偶遇之間,郭靖居然沒有過問穆念慈與楊過兩母子的生活,以致於後來穆念慈病死,楊過要流落嘉慶,偷雞摸狗的混日子。至於將楊過送到終南山以後,郭靖更是不聞不問。楊過鬧出背叛全真的大事,也要等到後來的英雄大會,見到楊過與全真道士勢成水火,才大吃一驚。以郭靖對楊康父子的深厚感情以及道德義務來看,並不合理。這些恐怕都是小說情節粗疏之處。

16趙氏孤兒的果斷決絕,使現代的讀者不安,必須為他的行為作一番解釋。見JosephS.M.Lau,"Duty,Reputation,andSelfhoodinTraditionalChineseNarratives,"inExpressionsofSelfinChineseLiterature,ed.RobertE.HegelandRichardC.Hessney(NewYork:ColumbiaUP,1985),pp.363-383。

17詳見PaulZweig,TheAdventurer:TheFateofAdventurerintheWesternWorld(Princeton:PrincetonUP,1974),pp.34-47。

18小說里這種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觀點,和楊中芳對中國人的「自我」的分析,相當接近。依照他的說法,中國傳統理念以至社會教化,都很側重個人與群體的密切關係。他說:「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是建築在每個人將『自己』由『個己』(按:即以自身實體為界限的狹窄『自身』的稱呼)不斷地轉化為包容整個社會的『自己』(按:泛指廣義的『自身』,既包括『個己』,亦包容特定的『別人』)。」他還進一步指出:「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理念中……『社會』固然也是『個人』的組合,但是內里各個『個人』卻不是完全獨立的。『社會』本身藉人倫關係把『個人』組合成一個緊密、有層次的結構。每一個『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關係網,使他與『社會』中部分其他人有不同緊密程度的關聯。個人的行為必須依在這個網路中,自己對他人所背負的責任和義務來行事。因為,在中國這種『社會』與『個人』關係的架構中,如果『社會』中每一個『個人』都能履行他的社會責任及義務,整個『社會』即可運作自如,向前發展。在這個構想之中,『社會』中的『個人』必須有一個劃一的信念,那就是:『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先決條件。整個『社會』的進步可以帶動內中『個人』向前進步。社會規範及法律是用以限制及懲罰那些不能堅持這個信念,以致不能履行他對社會的責任及義務的人。如何確保每一個『個人』都能堅持這個信念,在於道德教育及內化,在於對『個人』的『自己』進行超越及轉化。最終使『個人』與『社會』在前進的方向上,變為一致。」見〈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收在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1997),頁93-145。亦可參看注13杜維明的文章。金庸本人的看法是:「在武俠世界中,男子的責任和感情是『仁義為先』。仁是對大眾的疾苦怨屈充分關懷,義是竭盡全力做份所當為之事。引伸出去便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見金庸,〈小序:男主角的兩種類型〉,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香港:明窗,1997)。

19這顯然是「子為父隱」的變奏(《論語?子路》)。關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討論,可以參考錢穆,《晚學盲言》上冊(台北:東大,1996),頁316-321。注13提到的杜維明的文章,也有討論這個問題。

20.事實上,兩人的「逆倫」或「亂倫」的關係,除了表面上的師徒名分以外,還有另一種潛在的「母子」關係。(頁282)比較明顯的一幕,是兩人在絕情谷下相見的描寫。楊過進到小龍女獨居的茅屋內,見一木櫥,拉開櫥門,「只見櫥中放著幾件樹皮結成的兒童衣衫,正是從前在古墓時小龍女為自己所縫製的模樣。」雖然楊過初識小龍女時只有十三四歲,但兩人在絕情谷上分別時,早已結為夫妻,楊過恐怕也有十八歲了。小龍女深谷幽居十六年,思念的居然不是懂得男歡女愛的楊過,而是「兒童」期的楊過,頗不尋常。後來兩人相見,小龍女說的話,更像母親。楊過說:「龍兒,你容貌一點也沒變,我卻老了。」小龍女答道:「不是老了,是我的過兒長大了。」(頁1609)由於兩人並無血緣關係,這種潛在的「亂倫」關係,恐怕只是對男孩依賴母親/女性的一種焦慮。男孩能否擺脫母親/女性的影響、成長為男人,是人類學及心理分析研究經常觸及的問題。見下文關於體的討論。

21楊過並非不知世俗禮法的厲害,只是「不服氣」,小龍女則是「一無所知」。(頁551)所以小說寫兩人「一個不理,一個不懂」。(頁502)小龍女不懂世事,同深居簡出固然有關,但我們亦不能忽略她亦是孤兒的事實。(141頁)小龍女身邊只有避世的女性(師祖、師父與丫鬟),沒有入世的角色。小龍女所缺,恐怕和楊過一樣,也是父親的角色。

22小龍女的說法並不全對,因為她不是完全不守門規。第七回寫道:「古墓派師祖……傷心之餘,立下門規,凡是得她衣缽真傳之人,必須發誓一世居於古墓,終身不下終南山,但若有一個男子心甘情願的為她而死,這誓言就算破了。不過此事絕不能事先讓那男子得知。」既然楊過願意為小龍女而死,誓言就算破了。(頁254)小龍女唯一的「錯誤」就是收了楊過為徒。

23且舉兩個例子。第五回里有這麼一段:「楊過大為欽服,說道:『姑姑,明兒你把這本事教給我好不好?』小龍女道:『這本事算得什麼?你好好的學,我有好多厲害本事教你呢。』楊過聽得小龍女肯真心教他,登時將初時的怨氣盡數拋到了九霄雲外,感激之下,不禁流下淚來,哽咽道:『姑姑,你待我這麼好,我先前還恨你呢。』小龍女道:『我趕你出去,你自然恨我,那也沒什麼希奇。』楊過道:『倒不為這個,我只道你也跟我從前的師父一樣,盡教我些不管用的功夫。』」(頁195)後來又有一段:「小龍女道:『你跟全真教的師父打架,不肯討一句饒,怎麼現下這般不長進?』楊過笑道:『誰待我不好,他就是打我,我也不肯輸一句口。誰待我好呢,我為他死了也是心甘情願,何況討一句饒?』」(頁198)高辛勇在文內也有提到(頁120、124),傳統小說的男女之愛,往往產生於感恩圖報之意。

24這也是馬國明的觀察。

25「不男不女」的性別曖昧可以說是一種禁忌,因為性別未曾定位的人,是尚未社會化的人。更何況,男人學了玉女拳法,有機會淪為「第二性」?可以參考游靜關於電影《東方不敗》中性別政治的討論,〈歡迎大家收看〉,《今天》28(1995):153-160。梁秉鈞也有談到這個問題,見也斯,《香港文化》(香港:青文書屋,1995),頁43-45。馬國明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庸的世界裡,只可能有男性或女性,不可能有雙性,連不男不女也不可能。」

26FredricJameson,"ReificationandUtopiainMassCulture,"SocialText1(1979):130-148。

27參看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人民文學,1992),頁23-41。

28V.Propp,MorphologyoftheFolktale,trans.LaurenceScott(Austin:UofTexasP,1988),p.39。中譯出自高辛勇,略有改動,見《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1987),頁32-33。

29金庸在小說的〈後記〉里寫道:「神鵰這種怪鳥,現實世界是沒有的。」(頁1672)

30劍魔亦是武痴,雖有報仇行俠的行逕,但顯然並非其形象描寫的重點。有自白為證:「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唯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平生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頁930)

31雕「公公」、雕「爺爺」是後來的叫法,見1336頁。

32小說中的言語行動與現實中的言語行動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見GerardGenette,FictionandDiction,trans.CatherinePorter(IthacaandLondon:CornellUP,1993),p.33。關於「斷言式話語」、「履行式話語」以及後者是否得體的討論,見SandyPetrey,SpeechActsandLiteraryTheory(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1990),pp.3-21;J.L.Austin,"Performative-Constative,"ThePhilosophyofLanguage,ed.J.R.Searle(Oxford:OxfordUP,1971),pp.13-22。「斷言式話語」及「履行式話語」是周英雄的譯法,見〈從語用談小說的意義〉,《小說?歷史?心理?人物》,頁7-8。

33馬國明的說法倒也直截了當,他認為:「從學武功的角度而言,金庸顯然是性別歧視。他的小說極之細緻地描述男性人物如何練成絕世武功,對女性人物學武的過程則鮮有提及。即使提及也是因為練的是邪門的武功,如《倚天屠龍記》的珠兒(殷離)和《天龍八部》的阿紫。金庸的主觀意圖當然無法知道,亦不用深究。學武情節上重男輕女的客觀結果是讀者完全投入男性人物的角色里。」後來又加上一段:「吳靄儀說金庸不理解女性。其實不是不理解,而是害怕,尤其害怕女性學了武功。」金庸小說是否「害怕」女性學武,尚可商榷。《神鵰俠侶》主要講述楊過成長的故事(儘管題目包括小龍女在內),而成長故事的作法,依據的往往是男性的模式,並不一定適合女性。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注4的文章。男性的成長模式,自然受到社會結構的左右。武俠小說里的傳統社會,與中國傳統社會有相似之處。據李亦園的看法,後者是「父系(patrilineal)、隨父居(patrilocal)與父權(patriarchal)」的社會。見注13李文。吳靄儀對金庸作品的評價,比較接近成長小說的討論。她認為:「金庸小說的女子雖然多姿多釆,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主要作用只是點綴及引入愛情成分,愛情與美貌就是金庸女子的唯一事業,在大男人的世界裡,男子愛女子的因素,也不過是她長得美麗及對他溫柔,但男子的角色則完全不同,他要有事業、有道德生命、追尋人生目標,他要面對如何在現實世界裡安身立命,在這個過程中,他做出一些行動,對社會造成若干後果,而這些後果,又使他的發展受到某些影響。在真實世界,是個人與社會之間互相影響,在小說世界,就是人物帶動情節。」見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1。

34如果從兩人潛在的「母子」關係來考慮,楊過離開小龍女,象徵著男孩離開母親。人類學及心理分析研究都有提到,原始部落的男性啟蒙儀式,實際作用是從母親──女性手中奪走男孩,讓他們遠離女性,並且通過一系列象徵脫胎換骨的成長儀式,過渡為男人。此種象徵儀式相當繁複,周期也多,過程漫長,可以從八至十二歲左右開始,綿延十多年。參看:FritzJohnPorterPoole,"TheRitualForgingofIdentity:AspectsofPersonandSelfinBimin-KuskusminMaleInitiation,"RitualsofManhood:MaleInitiationinPapuaNewGuinea,ed.GilbertH.HerdtwithanIntroductionbyRogerM.Keesing(Berkeley,LosAngelesandLondon:UofCaliforniaP,1982),pp.99-154;TheodoreLidzandRuthWilmannsLidz,OedipusintheStoneAge:APsychoanalyticStudyofMasculinizationinPapuaNewGuinea(Madison,Connecticut: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Inc.,1989)。既然楊龍二人沒有血緣關係,楊過成長(成了大俠)以後,兩人就可以重聚。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從《三劍樓隨筆》看金庸、梁羽生、百劍堂主在五十年代中期的旨趣
元天曆刻本《唐書》
宋刻二家注本《史記》
宋撫州公使庫刻遞修本《春秋經傳集解》
滿藏蒙漢合璧《七佛塔碑》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射鵰和神鵰相同的情節,楊康和楊過都做過的事
既演過楊過的媽也演過楊過的女兒,期待她演楊過的妻子
黃蓉和楊過的那些秘密終於被說出!楊過小時候還做過這件事!
楊過和郭芙的那些秘密終於被人說出!其實楊過最愛的是郭芙
楊過最被忽略的師父:沒有教過楊過一招半式,卻是楊過最感激的
楊過和郭靖相比,楊過究竟輸在哪裡?金庸終於說出了答案!
楊過和郭靖比,楊過究竟輸在哪裡?金庸終於說出了實話!
黃老邪和楊過的那些秘密終被說出!原來他的死,跟楊過有關!
郭芙砍斷楊過的胳膊,楊過為何不找她報仇?楊過:我應該感謝她
郭芙砍斷了楊過的胳膊,楊過還對她屢屢相救,原因耐人尋味
楊過和小龍女結婚,郭靖罵楊過畜生,他做過3件醜事,卻無人指責
楊逍的彈指神通竟然是這個人教的,她還暗戀過楊過
唯一與楊過有過肌膚之親的女人,得到楊過真傳,結局令人心酸
神鵰那麼愛楊過,並非楊過幫過它,而是因為一個人
郭襄找了楊過一輩子,為何楊過要躲著她?楊過自己終於說出了答案
楊過和老頑童打了一架,最後誰贏了?楊過的一番心理活動道出真相
郭襄為什麼那麼喜歡楊過?在和郭芙的談話中,她無意間說出了原因
黃蓉反對楊過小龍女的婚姻,其實他跟郭靖的輩分也有問題
《神鵰俠侶》中和楊過最配的不是小龍女,而是摘下面具的她,楊過的表情說明了一切!
楊過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