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為筆、拙巧結合
作為藝術的構成因素章法、字法、筆法和刀法不是那麼能機械的分開的,往往是相互滲化融匯,如筆中有刀,刀中有筆,拙中有巧、巧中有拙。為了闡述得具體而簡明,茲就其表現形態,以方圓、直曲、粗細、殘全、藏露、澀滑等六方面為內容作一略述。
(一)方與圓
在章法上和字法結體與用筆上,有方有圓。方者多則拙勝,元代因素多則巧出。如漢印漢篆多為方形,筆畫起止和轉角亦多方筆,顯得安靜、渾樸、飽滿、蒼拙,故歷來治印家多崇尚漢印。吳昌碩講「摹擬漢印者,宜先從平實一路入手,庶無流弊矣。」
秦篆筆致以圓弧為主,襯之以直線為骨架,加之筆畫細勁有力。《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故顯出巧意多。在印中以圓朱文一路為代表。圓朱文承秦篆遺風,明清以來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趙叔孺朱文多屬這一格。
在結體與筆法上均採用細勁圓轉一路的,如徐三庚等,更是巧出,似有舞女翩躚之感,惜中年以後巧得過份,便成了一種油滑的「習氣」了。
印章過方則板滯,過圓則易入油滑,一般多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斯為上乘。方圓結合而形成以拙為主的篆刻作品,漢印中以鑄印為多,以巧為主的以殳篆或鳥蟲篆為代表。
近代作家以拙為主的吳昌碩,以漢印方正一路為基礎的拙,同時吸取了浙派的刀法,取鄧石如以書入印的精神,融匯石鼓鐘鼎瓦甓等文字,以遲澀筆意熔於字態的方圓之中,使刀筆中具有巧意,形成渾樸蒼拙中有靈巧生動之筆(漢印中以方為主如「鄧齊」,方中有圓的如「朔方長印」,方圓結合如「織室令印」,近人以方為主者如吳昌碩的「高邕之」印,圓者為主的趙之謙的「朱氏子澤」)。
(二)直與曲
印章中直的線條,顯得穩健、剛強、雄朴、壯美;曲的線條有變化、柔和、有動感,顯得優美。甲骨文結體與用筆多為直線,細而挺勁,其轉彎處亦為折筆,有秀勁挺拔之美。漢印中朱白文亦多橫平豎直線條,故顯得剛毅、樸拙。
明潘夢泓《印章法》中說:「漢篆玉箸端莊」、「壯健如鐵槍鐵棒。」但若過直則少變化少情味,明楊士修說:「縱之流弊則直,直者,經而少情。」曲的線條變化較多,如大小篆結體與筆畫以曲線為多,如毛公鼎、散氏盤、石鼓文等、「隨體詰出」有圓轉之美,楊士修讚賞「轉則遠而有味。」
英國畫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書中讀到波狀線、蛇狀線能賦予美以最大的魔力:「蛇形線是一種彎曲的並朝著不同方向盤繞的線條,能使眼睛得到滿足,引導眼睛去追逐其無限多樣的變化。」篆刻中元明後多用曲線,尤其是朱文為甚,如吳讓之、趙之謙某些印章多如是。
明楊長倩《印母》中指出印章中「或中原徑直、拗直作曲;或總名曰造,皆俗所驚。」也正如趙之謙批評「浙宗自家次閑後,流為習尚,雖極醜惡,猶得眾好」一樣。
在直曲上太過份作功夫,以取媚於時俗,變成「弄巧反拙」了。(漢印中直線為主的如「陳閒」,以曲線為主的如「婕妤妾俏」印,線中有直曲的如清西泠八家的「丁敬身印」、「大恆」等印。
(三)粗與細
一般粗壯者多拙,細小者多出巧,這多表現在印中的筆法上。粗、壯、獷,能顯其力量的雄渾、樸實、拙強;細、小精,能顯其秀麗,使人感到可愛。前者如古代墓道的翁仲、石獸等,雕刻簡括、粗獷、有力;後者如墓中出土的玉雕蟬、魚、夔等,精細、光滑、小巧,逗人喜歡。
在篆刻中,如漢印中的粗白文鑄印,「陽成友印」、「臣安」等印,顯得剛勁、細挺、秀巧。但粗健壯有力,不應涉於肥,細要秀勁,不能失之於軟弱。
明甘暘《印章集說》云:「漢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則古雅可觀,不宜用玉箸篆,用之不莊重,亦不可作怪,下筆當健壯,轉折血脈貫通,肥勿失於臃腫,瘦勿失於枯槁。」
(四)藏與露
藏與露,在書法中表現在筆法上。在篆刻中則多表現在刀法上。藏者易拙,露者易巧。
藏者,「藏頭護尾」也,在書法的運筆上有起筆和收筆,多用逆鋒、使鋒不外露。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
在印章中多以篆書為主,篆書筆法都是根據「藏頭護尾」這一美學法則進行的,如商周金文多鑄造,其文圓渾,有藏頭護尾、力居其中的拙樸美。篆刻上的古璽與秦漢鑄印多屬這一範疇,明沈從先論印說,「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故顯得含蓄、蘊藉,有淳樸、藏拙之感。
露者,筆鋒、刀鋒之外露也。書法中之側鋒、出鋒;篆刻中之圭角與刀鋒顯露等屬之。篆書中的甲骨卜辭,用刀鍥刻,入刀出刀多作含蓄的尖形,轉角多折,有勁健、直率、剛折之美。《天發神讖碑》字,起筆處、轉角處多形成方形,呈現圭角;收尾多成實尖形,表現出峻利之美。
漢印中之將軍印有為當時軍中行令之急需而草草鑿成,其鋒多露,不假修飾,則能得其勢。有猛利堅挺自然之美。如「輕車將軍章」。
(五)澀與疾
篆刻的筆法在刀法中,常表現出「澀」的味道來。澀即是「欲行不行,如生澀之狀」(陳克恕《篆刻針度》),謂之澀刀。
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對澀作了具體的分析:「惟筆方欲行,如以物拒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
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即有「留」與「阻」意在行筆中,所謂「戰掣(即戰行)有形」,即篆刻中用一刀一刀相切成戰行狀。表現出書法中的遲、澀味道,故顯得樸拙、厚重、內含充實。
皖派中董企泉、巴慰祖、胡長庚、王振聲諸家善以澀刀入石,印風為之一變。其後浙派丁敬身、蔣山堂、奚岡、黃小松四家,純用切刀,於澀中寓堅挺之意,能得秦漢印之精神。但到了陳曼生、趙次閑等人手中即成了刻板的公式,形成鋸牙燕尾,有形無神。
故趙之謙評論丁、黃、蔣是「忘拙忘巧」,「拙巧勻」,「九拙而蘊一巧」,而提出陳「巧七而拙三」,趙次閑「流為習尚,雖極醜惡,猶得眾好」的批評。
「疾」,是指行刀的速度和形態,表現出較為流利、細勁。相對澀而言,易巧。但不是一味迅速,而是取其有「疾勢」。用刀時多為沖刀,或雜以偏鋒,皖派常用之。給人感覺是猛利、力量流暢、大方活潑,如鄧石如、吳讓之等人的作品。
但鄧運刀使筆,必求中鋒,故能剛健雄朴。如過之,則易形成油滑、淺薄、輕巧,讓之使刀轉折處,接筆多用鋒穎以偏取勝,故略嫌秀媚有餘,峻澀不足,故趙說他「今讓之所刻,一豎一畫,必求展勢。是厭拙之入而願巧之出也。」
(六)殘與全
殘缺,使印面顯得斑駁,使線條若斷若連,整個形象若隱若現,因此使人感到有樸拙之感。此乃印章入土久遠,水蝕銹剝或人為損傷所致。後人刻印以求古樸蒼拙,多效此法。
沈野談到「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陳太學以石章擲地數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後已。」馬衡在談到吳昌碩「其刻印亦取偏師,正如其字,且於刻成之後,推鑿邊緣,以殘破為古拙。」
全,是一種完整的美,中國人有一種求全的審美要求,聽說書要有頭有尾,戲要看大團圓,觀山游景要面面觀。篆刻也有求完整,黃牧甫雖說:「趙益甫仿漢,無一印不完整,無一畫不光潔,如玉人治玉,絕無繼續處,而古氣穆然,何其神也。」(見《歐陽來雲印款》)
完整、完全、完善方得完美,故能得玲瓏小巧可愛。印中古小璽如「之」、「悊行」,多如是。故趙之謙在總結前人與自己經驗時說,「作小印,須一筆不苟,方得渾厚。」
因此,殘破應有一定的法則,即殘而不殘,殘中寓全;全而不全,全中寓殘。全中寓殘即全中在不關緊要之處略有殘破意,使全印血脈貫通,形如完全,如「竟山拓金石印」、「邕氏伯謙」。
殘中寓全,就要有規律,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徐邦達在談到印章潤色時說:「至於經土爛銅,須得朽壞之理,朱文爛畫,白文爛地,要審何處易爛則爛之,筆畫相聚處,物理易相侵損處,乃然。」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點擊展開全文
※越是有地位的人,越佩服齊白石!
※「再生·緣起」,藝術家高孝午開啟創作新階段
※吳冠中的理想是什麼?
※什麼是中國藝術最精髓的所在?
TAG:月雅書畫 |
※以竹為紙,以刀代筆:竹雕的新舊辨別與斷代技巧
※紫砂為紙 以刀代筆
※以刀為筆 以壺作畫 成就一個圓
※壽山石雕:以刀為筆 妙筆生花
※以刀代筆,以竹為紙 雕刻出非遺文化的磅礴畫卷——寶慶竹刻
※冷兵器時代,作戰兵器主要以刀和劍為主,那麼刀和劍誰更強?
※竹刻藝術:以刀代筆,刻出了不俗雅韻,寄託著文人情懷
※英國畫家以刀為筆
※他以刀為筆:鄭板橋後唯一詩書畫三絕者
※以刀尖親吻你平滑的肌膚,開出片片碎裂的繁花
※義和團真的可以刀槍不入嗎?袁世凱一槍過去此人尷尬!
※徽雕大師曹永盛:以刀為筆,讓作品「說話」
※英國畫家以刀為筆,畫出柔美的花卉
※古時兵器眾多,為何獨以刀劍為主?
※公認最容易打出暴擊的四位英雄,猴子排第四,第一名可以刀刀暴擊
※D&G辱華用筷子夾披薩,美女以刀叉吃火鍋回應,網友:反諷的妙
※動漫中以刀劍聞名的十大劍客,桐人和索隆誰更強?
※楊家將以刀聞名,為何後人個個都用槍呢?楊家槍究竟師承何處?
※以刀群舞著名的組合:INFINITE、EXO、防彈少年團等你最喜歡哪個?
※侍魂:那個以刀劍為生的年代,最後竟然一個英雄也沒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