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一百年前,英國人斯坦因盜走敦煌經卷;一百年後,她在大英博物館守護40年中國緣

一百年前,英國人斯坦因盜走敦煌經卷;一百年後,她在大英博物館守護40年中國緣




歷史的車輪滾滾碾過。


有人對中國文化鑄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同時有人用幾十年負責來守護錯果,


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折服、不解的情緣,


也像是冥冥中另一種償還。


 


英國漢學家——吳芳思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第一次


來到中國甘肅敦煌,


自1914年起,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魔鬼,


以卑劣手段盜取了無數的敦煌文化寶藏,


更引來法、俄、日和更多盜賊


的輪番掠奪和摧殘。







 


2010年,紀錄片《敦煌》講述了


這段令國人心痛的歷史,


這也是敦煌和中國文化的傷心史,

是我們不忍展開、也不能遺忘的歷史。






 


在這些珍貴藏品中,


約有1.37萬件落在大英博物館,


大約是全世界所有敦煌經卷數量的三分之一。


大英博物館成了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我們至今尚未能將這些文獻收還。






回望一百年,


西方有一批熱愛中國文化的漢學家,


英國人李約瑟,美國人費正清,


荷蘭人高羅佩,英國人戴乃迭,


德裔美籍人傅漢思,英國人史景遷,


美國人魏斐德,瑞典人馬悅然 ……










他們為絢爛、悠遠的中國文化而折服、驚嘆,


有的傾心數十年,研究、傳播中國文化,


這或許算得上另一種形式的些許彌補。


雖然,自家典藏尚未收還,


但確實有人在為此盡責、


且認識到他們應該做的。





 


今天,從這組群像中,


抽出一位老太太的剪影。


她在大英博物館守護敦煌典藏40年,


著書立說,傳播中國文化,


心繫中國情緣,


以她的方式熱愛著中國文化。







英國知名漢學家、歷史學家


吳芳思(Frances Wood),


曾在大英圖書館中文部工作近40年,


負責管理中國典藏,


其中最珍貴的是那近1.4萬件敦煌經卷,


在這些珍貴文獻震驚世界的光芒之下,


這位年近70的老太太被人稱為大英博物館


「掌管中國歷史的人」。





 


吳芳思的家門前有片竹林,


門頭掛著紅紙做的游龍,


這在倫敦市中心的富人區顯得特立獨行。


門前的竹子是林語堂女兒住在倫敦時帶來的,


龍是吳芳思兒子的屬相,


吳芳思延續著她和中國40多年的緣分。





 


在英國學術界,吳芳思顯得有些「另類」,


她懷疑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實性,


質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


不喜歡孔子這位在禮儀方面太挑剔,


反對「有組織的宗教」。


她曾是圖書館任職最久、


位階最高的職員,


卻在退休後第一天,


就通過媒體炮轟圖書館


過於商業化、官僚化 ……




 

吳芳思著作《馬克·波羅到過中國嗎?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封面,這本書被譯成中文後,

在中國引起巨大反響。


 


吳芳思是個不折不扣的「挑戰者」。


「這個詞形容我似乎有點重了。


但我確實希望人們不要害怕


重新思考歷史和現實問題、


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







 


吳思芳自小就顯示了懷疑、反抗的精神。


幼兒園時,「安安靜靜地反抗老師」,


稍大一些,別的小姑娘學吹笛子,


她學少有人選的雙簧。


「當你的選擇和別人不同時,


你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這也許為她選擇少有人學的中文埋下伏筆。





 


吳芳思說自己做過最「有挑戰性」的事


或許就是學中文,


這個「決定一生的命運」的選擇,


也始終讓她感到慶幸。





 


自小掌握了法語和西班牙語的吳芳思,


中學時開始學「越難越好」的中文,


直到大學進入劍橋,繼續學習。


「學中文學得非常努力,整天都在學。」

 







上世紀60年代末,


「衰落」、「英國病」、「冷戰」


等主題充斥大學校園,


大學生們忙著參加遊行示威時,


吳芳思整天在學習中文發音、辭彙、語法。


她喜歡研究中國考古,


愛中國的小陶器,並臨摹上面的花紋。


大學論文題目選了


《從商代以前的陶器


看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關係》。






 


當時的劍橋是英國漢學家的大本營之一,


給她上過課的漢學家們各有特色:


《劍橋中國秦漢史》主編、英國人魯惟一,


荷蘭人龍彼得,


從牛津趕來講《紅樓夢》的大衛·霍克斯……


這樣的環境使吳芳思沉浸在


濃濃的學術氛圍中。





 


吳芳思兩次到訪中國,


這兩段特殊時期的特殊經歷


讓她對真實的中國與中國人理解更深。







1971年,大學剛畢業的吳芳思,


參加了中國第一批英國「革命青年代表團」。


他們沒有去參觀名勝古迹或博物館,


而是去了剛修好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去了當時國人的驕傲拖拉機製造廠


去公社採訪赤腳醫生。


吳芳思還在村子裡和木匠交談,


研究他們的工具和技法。







吳思芳後來寫道:

「能在鄉村道路上漫步,


看一看長在碧綠稻田裡的青翠荷葉、


騎在水牛背上的牧童、呱呱叫的鴨子、


彷彿從中國畫里走出來的穿蓑衣的老農,


也不失為一樁樂事。」





 


1975至1976年,通過留學交換項目,


吳芳思到北京大學學習了一年。


在這裡的所見所聞,


讓28歲的她更確定了對中國的熱愛。







當時生活條件仍然艱苦,


但北京、中國,


有一層揮之不去的浪漫色彩。


她著迷於中國人這樣說顏色——


「緋紅」、「杏黃」、「醬紫」,


這樣稱呼「貓頭鷹」,


在她看來,這些漢語辭彙很美,


這些描述「好到難以置信」。


她記得當時長安街半夜還有羊群走過。





吳芳思著:《留學北京: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經歷》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除了必修課之外,


體育課上,練太極劍、推鉛球;


工廠里,跟製造火車頭的工人們在一起;


農田裡,向農民學習插秧、挖防空洞。


回英國後,吳思芳寫了


《在北京練習手榴彈》一書,


講述這段難忘的生活。


 



 


父親曾在牛津讀書,


後就職於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


母親是個中學法語老師,


受他們的影響,吳芳思從小熱愛讀書,


視讀書為「終極熱情」,


這也影響到她的擇業。


當大英圖書館邀請她,她欣然接受:


因為「大英圖書館裡有那麼多古書舊書。」





 


這次離開中國一年後,


越來越多中國專家去西方學習,


這使回到大英博物館工作的吳思芳


得以繼續和中國人接觸。







那時大英圖書館開始研究敦煌經卷。


這些100多年前斯坦因盜取的經卷,


是大英圖書館裡的珍寶。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感嘆: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經卷記述了前秦到南宋,


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極為珍貴。







在大英圖書館,吳芳思向都本基一行展示珍貴的館藏東方文獻





吳思芳說自己有幸能幾十年守護這些經卷,


她的主要工作是帶領團隊


完成7000份完整經卷、


7000份殘卷的整理、歸檔、電子化。


她邀請中國敦煌學專家來研究敦煌經卷,


負責他們的飲食起居。







圖書館藏品中有世上現存最早有紀年的


雕版印刷書籍、1100多歲的《金剛經》、


1634年印製的《十竹齋書畫譜》等珍品。


敦煌經卷中,最早的紙張誕生於約公元400年,


歐洲人造出第一張紙,是在那之後1000多年。





 


吳芳思向來對紙張著迷,


「打開它們需要極其小心。」


 「有時候,你輕輕抖動這些紙頁,


聽到那迷人的聲響,


就像是聽見歷史的聲音。」


她帶著折服和自豪做著這份工作。





 


敦煌經卷中,除佛經外,


還有稅單、合約等文件,


展示了敦煌這個絲綢之路南北路分界點、


這個將東方貿易推向輝煌的重要城市。





 


吳思芳寫了《絲綢之路:亞洲中心的兩千年》,


描繪了絲綢之路的興衰,


追溯了這條神秘而危險的傳奇道路。


在西方人眼中,


中國這條東方巨龍一直是神秘的存在,


絲綢之路正是解密的紐帶。


紐帶的另一頭就是中國,


是茶葉與絲綢的故鄉,


是源遠流長的文化起源的地方。





吳芳思的著作《絲綢之路2000年》封面 




吳思芳勤於著書立說,傳播中國文化,


直到晚年退休後,仍筆耕不輟,


 「甚至比上班時還忙」。


說起著書的初心,吳思芳講起一件往事。


有次在上海,


她看到計程車司機讀《福爾摩斯》,


「看了又看,書都翻爛了」。


「中國人對英國文學的了解


比英國人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多得多。」


她覺得有責任把中國文學介紹給英國人。







她的《中國那些偉大的書》即將出版,


向西方讀者介紹她眼中的中國好書:


《詩經》、《浮生六記》、


《小二黑結婚》、《幹校六記》……





 


「理解與共情讓你成為半個中國人。」


這一生,吳芳思都帶著種情愫,


繼續著與中國文化的不解之緣。


當被問到她是否已經是半個中國人?


她說:「可能不到半個吧,


我還應該學更多的中文。」




 


吳芳思主動談及經卷的歸還問題,


表示如果能保證這些經卷


能得到悉心保護並向所有人開放,


她自己不會捨不得歸還。


「我為擁有過保管它們的特權感到自豪。」






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非凡 的精彩文章:

耗時2年,他們打造出全球第一款7天免洗防臭襪,連潛艇和野戰部隊都在用!
全球最美泳池都在這裡!在泳池邂逅你,是夏天游泳的全部意義
今晚,我又被600萬小可愛給睡了!
800天的堅持,只為眼疾女兒會心一笑,這個爸爸手一抖,就拼過了全球99%的爹

TAG:藝非凡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年前,此民族幫中國打敗外國人,千年後,此族後人守護中國邊疆
670萬人見證他們婚禮,英國小伙和中國姑娘守護百年老宅,還拿下紅點大獎
此人在大漠鎮守40年,守護了跨越千年的寶庫,名字卻鮮為人知
暴君在位13年,卻守護我國2千年,讓中國免於像印度一樣被殖民
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陵數千年,探尋真實守墓人,「蒙氏」家族守護至今,一輪20年
中國有一個小山村,守護一座墓地六百年,專家趕到後轟動一時
主人去世後,米克斯每天跑回沒人的老家守護10多年
2018年受財神爺守護,橫財連發,一年比一年有錢的3大生肖!
朱元璋一聲令下,20萬大軍守護貴州六百年,如今成為「活化石」
希臘主神宙斯守護了1200年的中國女人,唐明皇為了她一生未再立後
主人去世後狗狗守護在墓地11年,前不久由於年齡太大離開了人世!
一家四代守護國寶百年,建國後,淚流滿面交給國家!
這一次 守護天使告別了17年歲月
北京鬧市區有座鮮為人知的古墓,一家 17 代人守護了近 400 年…
這個民族守護了中國600年,直到現在才被國家認定為「穿青人」
歷史上的這支軍隊,在國家瀕臨之際依舊守護53年
中國五大老樹,有棵樹軒轅帝種的已經5000多年,專門配警衛守護
用一生守護祖國!27歲登上孤島,一守就是32年,如今他做到了承諾
朱元璋收養的小乞丐,死後皇帝抬棺,後人守護明朝江山2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