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沁色學問知多少?
作為古玉收藏愛好者都知道,古玉由於流傳年代長久,入土時間長,在環境中長期與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質相接觸,自然產生的水或礦物質侵蝕玉體,使玉器部分或整體的顏色發生變化。由於沁色是由外而內沁入玉內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會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
我們判斷一件古玉器的真偽,需要的是將材料、器形、紋飾、雕工和沁色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組合,這種組合必須是十分和諧的組合,不應該出現互相抵牾的現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確無誤的告訴你,這件玉器只應該是某個時代的產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現互相抵牾的現象,就是「信息紊亂」,「信息紊亂」的「古玉」一定是偽古玉。
「沁色」往往是鑒定古玉價格及其真假的重要特徵,宛如古玉的簽名認證一般,現代人完全無法用機動力量強大的電動手工具仿製,一切皆為自然形成。
由於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質不同,埋藏時間長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盡相同,從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顏色。清代的陳原心在《玉紀》中,對玉器的沁色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色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
單色沁可以有兩種定義:要與玉本質的顏色保持同樣顏色,也就是原、次生色為同一色。除玉本質的顏色以外的一種顏色叫單色沁,也是與玉本色相對而存在的顏色。
多色沁:含有兩色或兩種以上的顏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紅色為鉀錳沁、紅色為鐵鏽沁、黃色為鉻沁、綠色為銅沁、黑色為金(或水銀)沁、白色為水沁等,由各種礦物質浸潤後產生的顏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組合而成的。
沁色顏色與玉本色的區別:沁色——除玉本色以外的就是次生色;玉本色——即原生色,是指器物玉質本身的顏色;過渡色——是玉本色與沁色之間產生的顏色,也可稱為間色、中間色,還可用顏色的明亮度來說明。
沁色顏色的修飾詞:如雞血紅、癸花黃、蟹子青、鸚鵡綠、茄皮紫、黑漆古、魚肚白等均為修飾詞,此與沁色的實質性無關。
自宋代以降,仿古風氣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藝在玉作當中越來越多,近現代作偽者更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給人們在古玉沁色認別上增加了許多難處。但若認真加以審視,除了綜合加工工藝、刻痕特徵、形制紋飾因素外,在巧色與沁色之間,也還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別的。
前者有單色與多色兩種,是在玉石成礦時形成,性質非常穩定,無沁門;而後者是入土後的次生變化,有沁門,且在沁色與原玉色間多有明顯的過渡擴散暈現象。
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現的突出點上,原玉帶糖部分也與雕刻所要表現的主題有關;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後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為轉移,不僅在突出點上受沁,且入沁過渡現象。
沁色看似神秘,實際上卻是不難鑒識的,但是在具體鑒定時一定要心細如髮,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強光燈、放大鏡等,謹慎觀察,並結合古玉器的玉質、器形、紋飾、雕工等綜合鑒定。
劉大同先生說:「玉器受地氣,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納於內。」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內部,與玉渾然一體。而假沁則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沒有各種深淺不一的凹陷變化。
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參差錯落的鈣化的「包漿」,並可見未受沁處的玉質。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須般並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還會透出赭紅色,迎光觀察可見閃閃發光的晶點,俗稱「蒼蠅翅」。
在釘金沁古玉上,器表會出現坑坑凹凹,好像被釘子釘過一樣。在牛毛紋古玉上,可見「牛毛」是順著一個方向呈一絲一絲狀,而且有部分會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點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異常乾結。而蝕斑、蛀孔則是玉被浸蝕成斑斑點點和出現了孔洞。
點擊展開全文
※慈禧老佛爺百餘件私密物品,每件都奢華至極!
※2017拍賣年鑒 高古陶瓷
※磁州窯藝術,一場「人生失意者」的史詩!
※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傅抱石、林風眠筆下的美人,誰更勝一籌?
※2017拍賣年鑒 漆器
TAG:藝狐在線 |
※知識丨古玉沁色:淺談古玉鑒定的五種玉色
※五種容易被錯殺的特殊沁色——古玉沁色
※古玉沁色之水銀沁
※細品古玉沁色之妙!
※古玉沁色紛繁,如何才能「慧眼識玉」?
※古玉沁色之美:十三彩、二十六色!這篇就夠了
※360度微觀館藏古玉沁色、包漿!
※2018春拍 古玉沁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