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講的這人有點俗,豆瓣隨便一搜,就有快30本傳記 | 北洋奇譚004
【北洋奇譚】是魔宙的歷史非虛構欄目
由老金講述近代中國的真實故事,或奇趣話題
從而達到娛樂和長見識的目的。
有人找我,說魔宙的故事得拍成劇啊,大IP啊。他說,他出高價,把《北洋夜行記》和《夜行實錄》買走拍了。
我跟他的團隊聊了幾分鐘,說不行,你拍不了。他問為啥。
我說你們審美太差,會把故事拍爛的——別說了,多少錢都不行。
朋友聽說了,拉我喝酒,說老金你又得罪一個,「這事兒辦得不對啊。」
我說哪不對了,拍故事就得拍好看。
朋友說,不是這個理兒不對,是你得罪人家不對——你太不會做人了。
這話題扯開聊了半天,我想起前陣子翻書,看過一個「會做人」的人:杜月笙。
這人在民國史上是個人物,正史野史都繞不開。我認為,這才是真IP,在歷史文化變遷中,形象流變,不斷成型,各種演義塑造,不失其魅力。
這種人,容易給說濫。
豆瓣上隨便一搜,能有快三十本傳記,前綴有民國梟雄、上海大亨、青幫教主等等。還有一大波把他當原型的小說、影視劇,追憶十里洋場上黑幫當道的風雲歲月。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名的有《上海灘》(1980)、《杜公館》(1985)、《大上海1937》(1986)、《上海皇帝》(1993)、《再見黃埔灘》(1993、1994)等。近些年,上過院線的片子也不少,《外灘佚事》(2010)、《大上海》(2012),還有去年底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形形色色的《杜月笙傳》。
老上海人遇上麻煩事兒,但凡夠資格講一句「找杜先生去」,就算摸對了門路。
從赤佬小癟三到稱霸上海灘,杜月笙稱得上一代傳奇。
能變成一代傳奇,離不開後世人對他的解讀,或者是吹捧。
碼字兒的、拍電影的,哪能輕易丟開 「杜先生」這個民國人物形象大IP。當然,前提是他有料,有型。
杜月笙的形象,在作家、導演下手塑造前,他活著的時候,自己已經做足了。
用今天的話說,杜月笙就是給自己做了形象設定的,里里外外,他都在全方位「做」自己。
首先,風格即人。外在方面,就是穿衣的風格。
找准身份定位後,再搞一套標配,久而久之,甭管出現在哪兒,給人的印象都高度統一。像喬布斯的黑色高領毛衣、扎克伯格的灰色Tee,是高效專註的技術宅tag。
從衣著入手,杜月笙給自己的定位是文化人。
左圖出自大牌雲集的《建國大業》,馮導出演杜月笙。右圖出自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葛大爺飾演的「陸先生」,原型也是杜月笙。
杜月笙的長女杜美如評價,馮小剛從外表到精氣神都像極她父親。除了一點,「我父親是從不戴墨鏡的」。
那杜月笙的標配是啥?長衫。不管誰拍誰演,每位「杜先生」都穿著一身長衫。
長衫隋朝就有,時人稱作「缺胯袍」,《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文帝征遼,詔武官服缺胯襖子,取軍用如服有所妨也」,為方便騎馬,在腰的一側開衩。
唐宋元明清,一直在流行,不斷被改良,明朝文武大臣的補服、清代滿旗男子的行袍都是「缺胯袍」的變種。
到了民國,兩側都開衩的長衫成了常禮服。
長衫圖解:衣身前為大襟,兩側可開衩至胯,盤扣繫上,被大襟遮住的一片是底襟,亦有開衩,與下擺齊,或可至膝。衣服上的盤扣在滿清時有六顆,稱六盤扣,到民國改了釘法,多了一顆,叫七盤扣。
按老規矩做出的長衫,脖子那兒的紐扣,得是豎直的,立領,手工縫製。
長衫有長有短,短的到膝蓋下面一點兒,長的一直蓋到腳面。貼邊也全得手工縫,叫人從外面看不到針線,費錢。
衣料和顏色隨季節變化,秋冬深色,夾棉加厚,夏天可用淺色的薄綢緞。
穿的時候,從腋下的紐扣開始系,不然拖地了容易臟。然後是斜襟上豎著的那顆,再是底下幾顆,脖子那兒最後系。
袖子長了,挽的時候最多翹一個角,以表明有錢有閑的身份。只有賣體力的底層人,干起活兒來才把袖子全捋上去。
穿著長衫的「上海三大亨」,從左至右,依次為三弟杜月笙,二哥張嘯林,大哥黃金榮。
穿長衫總歸比不上穿西服,步子邁不了太大,行動算不得便利,承接著古舊文化里那種守規矩、知禮節的勁兒。
因此,穿長衫是文化人的象徵。
民初新文化運動,新舊兩派陣營對罵得再厲害,身上的衣服都是同一式樣的。這跟年紀多大、文學理念為何、審美品味高低沒有關係,長衫就是一個顯眼的文化符號,在衣著上就跟勞動人民做了區分,簡單、明了。
落魄如孔乙己,窮到只能站在櫃檯邊喝酒,也捨不得脫掉那一身破長衫。脫了,就不是讀書人了。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咸亨酒店內「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此木刻版畫作品來自民國時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宋秉恆。
起先,杜月笙不懂得「人靠衣裝」那一套。剛發跡時,依舊是「白相人」打扮。
「白相」在上海話里,除了白看不花錢的意思,還指失業。無事可做,只能在家裡「白相」。所謂的「白相人」,也就是無業游民。
老上海眼中的「白相人」,講江湖義氣,任俠濟貧,是梁山好漢一般的存在。
1935年出版的《上海俗語圖說》里寫到:
「白相人」在上海,是一種特殊階級的市民,他們起初皆以白相為專業,任俠仗義,排難解紛,為他們的專職。
「出道」後的白相人,比富商巨紳更闊,重然諾,輕資財,廣交遊,濟貧困,休說朱家郭解比不了他們,就是孟嘗君比他們也有遜色,猗與歟盛哉!
圖出自《賀友直畫三百六十行——說說畫畫上海老行當》,書中圖解:上海人說的「白相人」,指的就是流氓。因為這檔人不做正經事體,只見他整日里東遊西盪白相相,名稱大概就是由此而來。
到了現在,「白相人」差不多等同於地痞流氓一路貨色,不是啥好詞。
以「白相人」身份「出道」後的杜月笙,只曉得把三件套換成頂配版:短打是紡綢紬緞的,一襟中分,單排紐扣,左胸前一條粗金錶鏈,系一隻塞入衣袋的西洋彈簧金掛表,手上還得再佩一隻火油鑽,重四克拉半,奪目寒光中閃現四個字:老子有錢!
直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參加一次高端宴會,杜月笙才領悟了一個道理:Money也有新舊之分,想把自己的New Money洗成Old,要改要學的太多。
電影《一步之遙》里,「軍閥二代」武七因為不懂得啥叫「鍋氣」,被義大利的貴族小姐嫌棄是一個「New Money」,就是光有錢,而沒有文化底蘊的暴發戶。
當天杜月笙雖穿著長衫馬褂,跟場內其他衣冠楚楚的賓客一比,心裡先失了底氣,有幾分露怯。正覺得渾身不自在,偏偏又被指名發言,一時間語塞詞窮,窘迫無比。
打量一下身邊那些有身家、有地位且有教養的上流人士,又發現只有自己戴著一隻碩大的火油鑽,分外扎眼,特別像一個暴發戶。立馬悄沒聲地把戒指摘下來,回家後鎖進保險箱里,再也不戴。
老上海人覺得切工、成色完美的大粒鑽石,能隱約透出像煤氣油火光的藍影,統稱「火油鑽」。圖片中的火油鑽出自電影《色戒》,重6克拉。
鎩羽而歸後,杜月笙從此格外注意儀錶,講究穿著得體,多是長衫加身,且脖頸處的第一顆紐扣從不解開,大夏天也不例外,以至於某次被邀請參加足球比賽開幕式,差點沒捂中暑。
在家裡,杜先生也從不袒胸露臂,對門徒也有要求,不許衣冠不整、赤身露體者出入杜公館。
穿得考究、有品位,只是新貴們向Old Money靠攏的第一步。光改造外形還不夠,必須內外兼修,得讀書、有學識,說話才能文雅又有分量。
問題是,杜月笙大字不識,讀不了書。但他有錢,於是請專人給自己讀報、說書。從天下大事、政治經濟到三國水滸、七俠五義,邊聽邊問。
此外,他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每天堅持練字——所謂字如其人,因為字是門面。
小楷扇面,節錄王羲之《蘭亭序》,書於1937年,落款:丁丑暮秋,杜月笙。
除了自我學習,混圈子也是一條捷徑。這個「做人」道理,古今無不同。
「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黎元洪的秘書長曾為杜月笙寫過這麼一副對聯,誇他是「當代春申君」。
春申君,即楚國公子黃歇,「戰國四公子」之一。年輕時四處遊學拜師,見識廣博。公元前262年,被楚考烈王尊為楚相,封地淮河以北十二縣,即今日江浙一帶,包括上海。戰國時貴族豢養門客成風,春申君更是登峰造極,最多時有門客三千。
一票民國文藝界知名人士都是杜公館內的座上賓。國學泰斗章太炎、湘中奇才楊度、文化名流章士釗、藝界伶王梅蘭芳等一眾大腕兒,都得過杜月笙的接濟或照顧。玩起投桃報李,也都很溜。
民國十九年(1931年),杜氏祠堂落成,典禮空前絕後。
章太炎送上一份精心考據的《高橋杜氏祠堂記》,把杜家的血統追述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
楊度為操辦祠堂落成典禮,勞累過度,三個月後舊疾複發,溘然長逝,為杜氏一族留下楹聯:「大江以南,推為望族;明德之後,必有達人」。
1931年6月10日,杜氏家祠落成典禮,法租界華格臬路(今寧海路)杜家附近的幾條馬路被幾萬人的儀仗隊和客人擠得水泄不通。照片中的「武庫世家」匾額由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所送。
民國三十五年(1947年),杜月笙過六十大壽,章士釗代表百位政要名流,送上聯名賀詞:「吾敢曰,戰時初期,身居上海而上海重,戰事中期,身居香港而香港重,戰事末期,身居重慶而重慶重者,舍吾友月笙先生,將不知所為名之也」。
這回,梅蘭芳依舊到場表演,唱足8天壓軸。
1947年9月3日起開幕的「杜月笙先生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祝壽義演」,是僅次於1931年「杜祠落成」的京劇盛事。義演為廣東、廣西、四川、江蘇四省水災捐款,票價不菲,共演出10日。圖為梅蘭芳、李少春《四郎探母.坐宮》一折留影。
穿穿長衫,混混圈子,都是極好效仿的表象。文化人最難學的還是罩在那一襲長衫之下的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才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風骨所在。
從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到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愛國文人都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寄託於文字中,基調悲壯。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最考驗知識分子氣節的一關,是抗戰。
1937年淞滬會戰前後,杜月笙的表現可圈可點。
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正是從這段史實中敷衍而來。電影開頭「陸先生「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開銀行一幕,事有其本。
在《羅曼蒂克消亡史》里,日本人允諾給足「上海三大亨」股份,合作成立東亞共榮銀行,並稱這是民間行為,與時局無關,被陸先生硬生生懟了回去。
來做拉攏工作的是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夜修身。他提議由日本投資三千萬,雙方合作開設「中日建設銀行」,以對抗宋子文的「中國建設銀公司」。
杜月笙推脫,自己區區一介老百姓,直接與外國政府機關合資開公司,不合體制。
七七事變後,日軍直接動武,國難當頭,舉國抗擊。
杜月笙對抗日非常熱心,迅速牽頭組織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號召捐款捐物。
8月13日淞滬會戰一起,又立馬成立「上海市抗敵後援會」。
兩天後的夜裡,一位舊相識來到杜公館,他的提議讓杜月笙從抗戰的幕後走到台前,直接參与到對日作戰的軍事行動中。
來者何人?軍統戴笠。
戴笠,軍統要人,長期從事特工、間諜與暗殺工作。與杜月笙是把兄弟,過從甚密。杜美如回憶,戴笠1946年意外身亡時,杜月笙一下子就不正常了,拉開窗子就要跳樓,不停說完了、完了。
戴笠此番登門,是央請老朋友出面,組織一支萬人規模的「別動隊」,在滬西、浦東、蘇州河一帶協助正規軍作戰。
他聲稱,蔣委員長已知悉並承諾:「別動隊」的番號、軍械、彈藥、糧餉,均由中央頒發。
有了政治首腦的鼎力支持,戴、杜二人士氣大漲,迅速招募了五個支隊。
除四、五兩隊屬戴笠舊部,以軍統人員為骨幹,其餘三支都沖著杜月笙的號召而來。第一支由青洪幫會分子組成,二、三兩支由恆社門人發動上海工人成立。
每個支隊約兩千人,短期集訓後就被派上戰場,勇敢有餘而軍事素養不足,傷亡異常慘烈。會戰結束,只剩下一千七百多人,在蘇州河南岸與日軍展開巷戰的第四支隊,更是犧牲殆盡。
忠義救國軍在戰場上的照片。1937年底,「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部分退到安徽祁門縣歷口,被整編為教導第一團,部分殘部撤退到遂安,被整編為教導第二團。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總指揮部也改為別動隊教導總團部,戴笠親任總團長。1938年5月,戴笠呈請蔣介石,改隊名為「忠義救國軍」。
戰事一起,齊名的「上海三大亨」,對日本人的態度大相徑庭。
黃金榮稱病不出,躲在公館裡明哲保身,張嘯林乾脆變節投敵,當了漢奸,在即將出任偽浙江省省長時被司機暗殺。
最有民族氣節的倒屬杜月笙這位小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頻頻在各種愛國活動中亮相,讓「杜先生」的社會名望一躍至頂峰。
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攸關。日本人的入侵,對杜月笙的打擊也是毀滅性的。不得已,他在1937年底離開了大本營,避居香港。好比龍困淺灘,大有鬱郁不得志之感。
抗戰期間,杜月笙避居香港時拍攝的照片。
在回憶「陸先生」及其所屬的這段歷史時,《羅曼蒂克消亡史》顯然帶有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把「陸先生」塑造成了一個頗讓人同情的隕落之星。
此時的杜月笙,已經五十多歲,是一位穿長衫的社會大佬。這一知識分子造型,成了日後文藝作品中杜先生形象的範本。
穿上長衫之前的杜月笙什麼樣子?十六鋪碼頭削梨高手,上海灘大毒梟。
十六鋪碼頭自明代起就是上海的水門,繁華異常、魚龍混雜。圖為華工在法捕房巡捕監督下裝卸鴉片。
1902年,一個浦東鄉下小少年,一腳踏進了大上海。揣著一封介紹信,在繁華的十六鋪碼頭上走走停停,終於找到了那家叫鴻元盛的水果店。
日子久了,水果店的小學徒練成了一門削梨絕技:
左手把梨、右手持刀,正眼都不帶看的,片刻就能把薄薄的皮繞著圈削下來,一點不斷,還能拼回一隻中空的梨,更由此得了兩個諢號:「水果月生」、「萊陽梨」。
「水果月生」日後成了「杜先生」,對出身倒也不避諱,還把這門絕技當成了茶餘飯後,為親友、高官助興的節目。有人開玩笑要吃梨,他便接著,樂呵呵露上一手,傳為江湖美談。
水果刀被杜月笙玩到了極致,更成了他隨身攜帶的秘密武器。
杜月笙的水果刀手槍並非傳說,2004年上海公安博物館曾對外展出。
這把從瑞士定造的微型手槍,看著跟水果刀一模一樣,口徑6.35mm,可填裝一發子彈,2米內有絕對的殺傷力。
不得不說,這偽裝術實在太高明:一手接過雪梨,一邊樂呵呵地掏出水果刀,「砰」,冷不丁放上一槍子——誰能想到呢。
莫欺少年窮,「水果月生」也有鹹魚翻身當大佬的一天。當然,靠賣水果是不行的,必須得賣點別的,來錢的,比如煙土。
上海首席公館酒店(上海市徐匯區新樂路82號),原為三鑫公司倉庫舊址。九十年前,在這棟別緻小樓內進進出出的,是大包大包的煙土。
「黃在法租界開設賭檯,販賣鴉片,都叫杜合作,或由杜出面,杜自己也經營賭檯、鴉片,逐漸發了財」。80年代,杜公館裡的總帳房這麼回憶。
由黃金榮、杜月笙合作開辦的鴉片公司,在1919年左右成立,名為三鑫,老上海人管它叫「大公司」。
有多大?其後台是法租界當局,從法總領事、公董局和巡捕房全被收買。入主上海的各派軍閥,以及各路流氓幫會分子,也都是大公司生意中的一環。
靠著主營兩項業務:
一,為煙土交易做保險,從碼頭卸貨到煙土售出,由法捕房負責押運,中間若有丟失大公司包賠,保險費為土價的十分之一;
二,承包法租界內鴉片生意,並代公董局徵收「煙槍捐「,為大小煙館保險煙槍。
大公司像怪物一般,迅速吸納了幾十家大型土行、數萬家煙館,全面覆蓋上海灘,發展了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每一環都能拿到多寡不一的分紅。
鴉片交易有多賺錢?1925年,北京政府總收入3.45億元,而大公司一年就能入賬五千萬,相當於政府收入的七分之一。
三鑫公司的鴉片販售網路:鴉片來自波斯、四川、雲南、熱河等地,運至上海後,在法租界內由法捕房押運,公共租界、華界內由杜月笙掌握的「小八股黨「,或入主上海的軍閥保護運送。除直接開設煙館,三鑫還將大宗煙土售賣給各大土行,再由其分銷給滬上大小煙館。
巨額的鴉片利潤成為各派軍閥的鬥爭焦點。馬寅初曾言:「軍閥又以上海之(鴉片)收入甚巨,互相爭奪,便造成江浙戰爭,此所謂齊盧戰爭,第二次孫傳芳與楊宇霆之江浙戰爭,實為鴉片戰爭也。「(《禁煙公報》第1期)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費國,吸毒者有8000萬之多。
這一局面的形成,大公司實際上是 「超級幫凶「。而其總經理,正是杜月笙。
圖為法租界惟祥里,三鑫公司辦公地所在,現在是金陵東路196弄。
要把自己的毒販底子洗白,打造正派人物的形象IP,需一味絕佳妙方——花錢,大手大腳地花錢。沒有什麼比真金白銀更能籠絡人心。
30年代,杜月笙混入上海工商金融界,把煙賭兩檔黑色生意收了攤,每年負債竟高達好幾百萬。
這幾百萬換來的是上流社交圈的入場券。上海聞人杜先生,頭銜也多達六七十個。
在政界,他當過法租界公董局華人董事、國民黨「國大」代表和上海市參議員。
在金融界,他是上海中匯銀行、東匯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等數家大銀行的董事長。
在工商界,他是幾十家實業公司的董事長、理事長,涉及出版業、運輸業、紡織業、造紙業等等。
社會事務多少也要插一手,兼任中國紅十字總會副會長、上海市地方協會會長等職位。
這時,再無人非議「水果月生」出身低微、來路不正,New Money終於緊挨到了政治權力中心,政界、工商界、金融界,以及文藝界,有話語權的大人物都在為「杜先生」背書。
1934年,杜月笙與政界要人合影,沙發上從左至右,依次為:杜月笙、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外交家蔣廷黻、上海市長吳鐵城、上海市保安處長楊虎。
勾結軍閥、幫會分子,庇護自己的黑色生意,這是干販毒買賣必走的套路。但像杜月笙那般,左手進錢,還沒捂熱,右手就給撒出去,此等魄力和視野,並非哪個毒梟都能有。
相比八面玲瓏的杜先生,當時的另一位「鴉片大王」——葉清和就沒有此等悟性。
葉清和,廈門蓮坂人,早先往來閩滬間販毒。1925年起,靠販售海洛因,短短几年,身家巨萬。
上海《盧灣區志》記載:「葉清和從法國馬賽偷運海洛因藏於馬浪路(今馬當路)芝蘭坊蘇嘉善家,每罐成本1100元,翻裝後獲利1倍。民國20年(1931年)底,又在今錦江飯店附近辦海洛因工廠獲巨利,遂在亞爾培路(陝西南路)及區境外麥陽路(今華亭路)、江灣等處置有大量地產,在中匯銀行、隆順洋行等擁有巨額投資」。
同一時段,他開始在老家修建別墅。
圖為清和別墅內景,現在這裡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軍事基地。
這棟民國時期東南亞最大的私家別墅,佔地80畝,一直修到1936年,用了整整十年才完工。
只知道求財,這讓葉清和的目光非常短淺。他也有打入政界的機會,輕易就給放棄了。
1936年6月3日,同樣販毒的杜月笙,以全國禁煙委員的身份,在上海發表禁煙紀念日講話:
「吾人今日於痛定思痛之餘,對此國定『禁煙節』應發為最大之覺悟,以剷除此摧毀國基之毒物,庶不負林公則徐所詔吾人之教訓也……」
當天一起發表禁煙演說的還有:上海市長吳鐵城、國民黨中央委員潘公展、上海警備司令楊虎、上海總商會會長虞洽卿、上海市公安局長蔡勁軍等大人物。
1839年虎門硝煙照片。1928年,在日內瓦國際禁煙會議上,中國代表王景岐提議,將林則徐虎門禁煙的6月3日設立為國際禁煙紀念日,獲得通過。次年,南京政府頒布命令,設立六三禁煙紀念日。
1924年,經杜月笙推薦,葉清和進入江蘇禁煙局,當了一名緝私員,只幹了一年就撈了一萬多。
他本可以此為起點,繼續積累政治資本,為日後洗白自己鋪路。卻偏偏一心想發財,完全不懂得包裝自己。為了能放開手腳做毒品生意,寧可辭職下海。
葉清和究竟是怎樣的人,不太清楚。但叫我說,這人壞得有股子真性情,當壞人就當壞人,政治不正確就是不正確。
為了更便利地販毒,他先後加入葡萄牙和日本國籍。
1936年,為躲避軍統搜捕,葉清和潛逃至香港,迅速搭上香港日本領事館,繼續幹上老本行,還出面替日本軍方收購軍需物資。
葉清和這個大毒販身上,又多了一重通敵叛國的漢奸罪,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十惡不赦之徒。
1950年,杜月笙在香港時與家人的合影。
其實,杜月笙在抗戰避居香港期間,也在販毒。他開了一家公司,叫「通濟「。重操舊業,把四川的煙土運到香港出口。
與漢奸葉清和不同的是,杜先生形象正面,始終站在「愛國」的一邊——私下的勾當,不重要。
做什麼是一回事,怎麼做是另一回事。長衫禮帽的上海大聞人,是杜先生留名青史的完美形象。
至於他到底是個什麼人,得看長衫袖子里藏著的手槍。
《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最後,「陸先生」下令,殺了自己養大的孩子,為了報復自己的日本妹夫。
那男孩的血流了一地,浸入沙子里,殷紅殷紅,教人猛然想起「陸先生「曾和漂亮大嫂說過的話:
「你還真不把我們當流氓啊。」
狹小的汽車后座里,兩人並排坐著。昏暗中,陸先生白色長衫的衣領扣得緊緊的,他轉過頭去,沖身邊那出軌的女人咬牙切齒,一字一頓吐出一句:你還真不把我們當流氓啊。
民國學者李宗吾寫過一本《厚黑學》,說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臉皮厚如城牆,心還得黑得跟煤炭一樣才行。
而且,一定不能赤裸裸地表現出自己的厚黑,需假借仁義道德來裝點門面。
這一點,杜月笙真是得其精髓。
積極抗日,高喊愛國口號,可以說,是非常政治正確的。只是愛國不耽誤撈錢,背地裡,他又干著販毒的勾當。
毒品殺人,和機槍殺人,沒有差別。若說差別,毒品更甚。
李宗吾,原名世全。早年加入同盟會,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歷任富順中學校長、省議員、省長署教育廳副廳長及督學等職。為人正直,聰穎機智,治學嚴謹。幾十年間目睹人間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憤世寫出《厚黑學》一書,被譽為「影響中國文化的20大奇才怪傑」之一。
憑著會包裝會做人,杜月笙成功地把自己的形象IP,從小赤佬、白相人一流,提升到了顯要聞達的級別,黑白通吃,稱霸十里洋場。
他這一套,成了萬人追捧的標杆,進入了處世哲學的高級殿堂。
社會關係、心理學、哲學之類的話題,在中國本土化之後,往往變成教人鬥智斗勇圓滑處世的教材。
整出一門「厚黑學」後,李宗吾屢屢被罵。還有人唱對台戲,專門寫了本《薄白學》,痛斥他狼心狗肺、貽害蒼生。
其實挺冤枉。李宗吾的本意並非褒揚那些不擇手段成英雄的「豪傑」。
恰恰相反,「厚黑學」意在嘲諷,換個角度來看歷史上的王侯將相大人物,揭破假面,虛偽畢現。
「厚黑學」並非教人「成功」。不明要義的後世人,硬要劃等號,甚至包裝出「厚黑活學活用大全集」和「必修領導哲學」之類衍生學。
在「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之間,大罵世道渾濁的李宗吾,顯然推崇後者。
琢磨怎麼做人,不是錯。其前提是:走正道、做好事。
世間誘惑太多,這個人生選擇,挺難。
參考文獻
《杜月笙與上海抗日救亡運動》,邵雍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販毒巨擘——舊上海三鑫公司研究》,蘇智良、姚霏
《杜月笙傳》,台灣傳記出版社,章君谷
《舊上海的幫會》,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
《舊上海的煙賭娼》,百家出版社,上海市文史館編
《厚黑學》,李宗吾,經濟日報出版社
掃碼讚賞
▼
世界從未如此神秘
?????
●
?????We Promise
We Are Original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殺人取卵:他殺了6個同性戀,偏偏自己還是個gay
※我呸!有人跟阿姨談戀愛賺了200W,他說我也有天賦,5000塊包教包會 | 夜行實錄0057
※交過青樓朋友,幫太監找過寶貝,殺了個東北軍閥,還給革命黨偷過槍,他是我太爺 | 《北洋夜行記》人物考
※交過青樓朋友,幫太監找過寶貝,殺了個東北軍閥,還給革命黨偷過槍,他是我太爺
※我有個朋友被人從樓上推下來,摔斷了脊柱,現在我把他介紹給大家
TAG:魔宙 |
※1912到1927年,北洋政府元首都有誰?做了什麼,驚動中央
※房產最多的北洋軍閥,天津有3000多套,每天花10小時收房租
※今晚講一個奇人,不建議未成年人閱讀 | 北洋奇譚014
※為了找到失足少女的屍體,我連吃了13家滷味店 | 北洋夜行記059
※北伐戰爭時,為何僅10萬國軍就幹掉80萬北洋軍?關鍵在這兩點
※南二環有人中邪:他在大街上見人就捅,還說自己活明白了 | 北洋夜行記062
※盲賊:我15歲被師傅弄瞎,說這樣能保平安 | 北洋夜行記048
※最貪財的北洋軍閥,1949年就死了,收稅卻收到了1972年
※中國最早偶像練習生:他能模仿20種聲音,就為了叫人一聲爸 | 北洋浮世繪004
※北伐戰爭中,10萬革命軍用兩年時間打敗100萬北洋軍?這兩點是關鍵
※北洋政府一年給溥儀400萬兩銀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來看看
※老外在山西:為了不被人吃掉,這裡的小孩上街都拿著刀 | 北洋奇譚017
※8月份北洋造光緒元寶成交價4680000元一枚
※你看見的,只是我側面|北洋書單003
※有倆老頭死在六環外的別墅,兩天後在山上發現了他們的蠟像 | 北洋夜行記055
※1912-1923流光剪影:上色之後的民國老照片,北洋時代的人情百態
※失足婦女歷時半個月找到性侵犯,看見他正在殺人 | 北洋夜行記065
※我家貓每晚都出去偷東西,半個月後沙發縫裡藏了顆死人的金牙 | 北洋夜行記060
※中國養生狂人:有伙人從姑娘肚裡掏孩子,就為了喝點兒酒 | 北洋夜行記041
※1886年,北洋海軍為什麼去日本長崎,長崎事件又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