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月球如何誕生?科學家最新理論將顛覆傳統觀點

月球如何誕生?科學家最新理論將顛覆傳統觀點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索內斯蒂亞(Synestia)理論」,一顆假設天體由岩石蒸汽構成,它可能孕育月球。

1973年12月13日,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在月球「寧靜海」區域行走至一塊岩石。

教科書中提及月球是形成於火星質量大小的星球碰撞地球時形成的,但是最新證據對該觀點提出置疑,研究人員認為月球以新的方式誕生。

置疑「忒伊亞星球理論」

1973年12月13日,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在月球「寧靜海」區域行走至一塊岩石,當時,他向指揮官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彙報稱,這塊岩石擁有較小的滑動軌跡,一直延伸至山丘,這塊岩石從山坡滾落留下了痕迹。隨後他在這塊岩石上採集了一些樣本。

施密特從這塊岩石上鑿取部分樣本,之後他使用耙子刮掉岩石表面上的岩石粉末,鑿取一塊岩石樣本將其命名為「橄長石76536」,它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意義。

這塊岩石及其它月球岩石樣本,將揭曉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在過去的40年里,教科書和科學博物館無數次地講解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普遍觀點認為,月球形成於胚胎地球和類似火星的岩石星球之間的災難性碰撞。這顆岩石星球被命名為「忒伊亞(Theia)」,其命名源自誕生「月之女神塞勒涅」的希臘女神忒伊亞。科學家猜測,忒伊亞星球猛烈撞擊地球,撞擊碰撞非常快,導致兩顆星球同時融化,最終,忒伊亞星球的殘骸冷卻凝固,形成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月球。

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對「橄長石76536」和其它月球、火星岩石樣本進行測量,對「忒伊亞星球理論」提出了置疑。在過去5年時間裡,一系列研究暴露出一個問題:「忒伊亞星球理論」作為權威性理論,這種巨大碰撞假說無法與相關證據相匹配。如果忒伊亞星球碰撞地球,之後形成月球,那麼月球是由忒伊亞類型物質構成,但是月球並不像忒伊亞星球,也不像火星,就月球物質的原子結構而言,它幾乎和地球完全一樣。

面對這一差異性,月球研究員尋求新的理論來理解月球是如何誕生的,最明顯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是最簡單的,同時,最新理論也對理解早期太陽系提出了更多挑戰:第一種可能是或許忒伊亞星球形成月球,但是忒伊亞星球物質幾乎與地球物質相同;第二種可能是該碰撞過程徹底混合了任何事物,均質化全異團狀物質和液體,就像使用麵糊攤薄餅一樣,這可能發生在一個非常高能量的碰撞過程,或者產生多顆衛星的系列碰撞,之後多顆衛星結合在一起;第三種解釋將挑戰我們對行星的認識,有可能現今的地球和月球經歷了奇特的變形,瘋狂的軌道變化顯著改變了它們的旋轉,並影響了它們未來演變。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家薩拉?斯圖爾特和她的學生哈佛大學西蒙?洛克。

四種方式形成月球

大型碰撞理論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是指一顆叫做「忒伊亞」的火星大小岩石星球與年輕地球發生碰撞。此次碰撞形成盤狀殘骸,最終合併形成月球。近期研究發現了該理論的矛盾性:大型碰撞事件表明,月球應當是由類似忒伊亞星球物質構成,然而月球地質化學研究顯示,月球是由類似地球的物質構成。

「索內斯蒂亞(Synestia)理論」是指原始地球擁有充足能量,可以蒸發兩個天體,形成一個叫做「索內斯蒂亞」的新宇宙天體結構,旋轉的熾熱殘骸雲徹底混合了忒伊亞和地球的物質,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完全相同地質化學成分的地球-月球系統。

小衛星理論顯示,月球並非形成於一次大型撞擊事件,每次月球大小碰撞體形成殘骸盤,最終合併形成一顆小衛星。連續碰撞逐漸增加小衛星數量,所有小衛星最終結合形成月球。

雙碰撞過程可能是最簡單的月球形成理論,該理論顯示忒伊亞與年輕地球構成物質相同,這種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挑戰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形成的認知。

關於忒伊亞星球理論的壞消息

為了理解地球最重要的日子發生何種變化,將有助於分析太陽系的早期階段,45億年前,太陽被熾熱、環形殘骸雲包圍,恆星形成元素盤繞在新生太陽周圍,並逐漸冷卻,歷時萬古時代,在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團狀物質,形成微行星,之後逐漸形成體積較大的行星。這些岩石天體猛烈頻繁碰撞,並且彼此汽化,這是一個難以形容殘酷的「撞球地獄」,地球和月球逐漸形成結構。

為了形成當前的月球結構大小、旋轉和遠離地球的速度,我們最佳計算模型表明,任何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天體,都應當具有火星體積大小。任何更大或者更小的天體將產生比我們看到更大的角動量,同時,一個更大的拋射運動將拋出更多的鐵元素進入地球軌道,形成月球的鐵含量比現今更多。

之前對「橄長石76536」和其它月球岩石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進一步支持該理論,他們發現月球岩石可能源自月球岩漿海洋,這種環境僅形成於一次大型天體碰撞。橄長石可以漂浮在岩漿海洋之上,就像是冰山漂浮在南極洲海面。基於這些物理約束,科學家推測月球可能形成於忒伊亞星球殘骸,但這過程存在一個問題。

追溯至早期太陽系,當岩石星球碰撞和蒸發,它們的成分混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不同區域。越接近太陽,其表面溫度越高,較輕元素很可能升溫和逃逸,最終殘留較重的同位素(具有額外中子的變種元素)。當逐漸遠離太陽,岩石星球可以保持較多的水分,並保持較輕的同位素。正因為如此,科學家能夠檢測天體的混合同位素,從而鑒定分析太陽系從何而來,這就像帶有一定口音的話語可透露出他的家鄉所在地。

這些差異非常顯著,可用於分類行星和隕石類型,火星的化學成分完全不同於地球,例如:通過測量3種不同氧同位素比率,火星表面上的隕石可以很容易鑒別。2001年,瑞士研究人員使用先進質譜分析法重新測量了「橄長石76536」和其它30多個月球樣本,他們發現這些樣本的氧同位素與地球沒有區別,此後,地球化學家研究了地球和月球上的鈦、鎢、鉻、銣、鉀和其它很難識別的金屬元素,結果顯示這兩顆星球幾乎完全相同。

這對於忒伊亞星球理論是個壞消息,如果火星與地球、忒伊亞存在顯著差異,那麼月球也和火星差異較大,如果它們是相同的,則意味著月球一定是由地球的熔化部分形成,阿波羅任務採集的岩石樣本與物理學所堅持原理存在直接衝突。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家薩拉·斯圖爾特(Sarah Stewart)說:「這一『規範模型』正處於危機之中,當前雖未被完全推翻,但是已遭到科學界的嚴重置疑。」

synestia理論認為,類似百吉餅的蒸汽岩石雲環繞著一顆岩石行星。

美國芝加哥大學地質物理學家尼古拉斯?達普哈斯手中拿著一塊頑輝石,這是一種源自小行星的岩石,同時也存在於地球,右圖是地球上的頑輝石。

月球源自蒸汽盤

斯圖爾特曾試圖協調該問題的物理限制,即需要一定體積、保持一定速度的撞擊天體,並具有最新地質化學證據。2012年,她和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馬蒂亞·庫克(Matija ?uk)提出月球形成的最新物理模型。他們認為,當忒伊亞星球碰撞地球時,早期地球處於「旋轉舞」狀態。這種碰撞將產生一個盤狀結構,盤旋在地球周圍,有點兒像土星環,但是它僅持續大約24小時。最終,這個盤狀結構會冷卻凝固成月球。

如果超級計算機不夠強大,則無法完全模擬這一過程,但是計算模型表明,一顆天體拋射撞擊快速旋轉星球,將剝離大量地球質量,同時忒伊亞星球和地球的質量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顆星球,具有地球相同的同位素比率。

然而,對於快速旋轉的地球解釋論而言,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然而,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減緩了地球自轉速度。在2012年的研究中,斯圖爾特和庫克認為,在某個特定軌道-共振相互作用下,地球可能將角動量轉移至太陽。之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傑克·威茲德姆(Jack Wisdom)提出了幾個不同方案,稱角動量可以從地球-月球系統中抽離出來。

但是沒有一個解釋令人完全滿意。斯圖爾特稱,2012年進行的計算模型仍無法解釋月球的軌道或者月球的化學成分。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西蒙·洛克(Simon Lock)和斯圖爾特的學生建立了一個升級模型,提出一個之前未識別的行星結構。

在這個理論中,地球和忒伊亞的每一部分都汽化形成一個膨脹雲,其外形有點兒像一個厚百吉餅。膨脹雲旋轉速度非常快,達到「共轉極限」臨界點,膨脹雲外側邊緣汽化成岩石環,其旋轉速度非常快,逐漸使膨脹雲形成一個新的結構,這是一個「肥胖的盤狀結構」盤旋在內部區域。至關重要的是,圓盤並不像土星環那樣與中心區域分離開來,也不像之前的巨大碰撞月球形成理論模型。

這種結構是難以描述的,它沒有表面結構,而是融化岩石雲,膨脹雲的每個區域形成融化岩石雨滴。洛克表示,月球在這種蒸汽環境中逐漸成長,最終蒸汽會降溫冷卻,形成地球-月球系統。

考慮到膨脹雲不同尋常的特徵,洛克和斯圖爾特認為月球的原始體應當起一個新名字,他們嘗試了多次,最終命名為「索內斯蒂亞(Synestia)」,他們使用了希臘語前綴「syn-」,意思是同步,並且結合了女神赫斯蒂亞(Hestia)的名字,Synestia的意思是「共生連接結構」。

斯圖爾特說:「這些天體並非你想像的那樣。」今年5月,斯圖爾特和洛克撰寫一篇關於Synestia物理學特徵的文章,他們指出,Synestia月球起源論仍需進一步驗證。他們將這一觀點發表在行星科學會議上,表示他們的同事對此非常好奇,但卻很難認同該觀點,這可能是因為Synestia理論仍是一個觀點,它不同於太陽系的環狀行星,同時,作為原行星盤,雖然普遍存在於宇宙,但迄今人們未觀測到它。洛克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觀點,可以解釋月球的特徵。」

小衛星群

在太陽系的天然衛星中,地球的衛星可能最獨特,因為僅存在一顆。水星和金星缺少天然衛星,部分原因是它們距離太陽太近,引力作用使它們的衛星軌道非常不穩定。火星有體積較小的火衛一和火衛二,有些人認為這是被俘獲的小行星,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火星撞擊形成的。同時,氣態巨行星被一些衛星盤旋,一些衛星是岩石結構,一些衛星存在水,一些衛星是存在水的岩石結構。

與太陽系的其它衛星相比,地球衛星的體積和質量較大,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而其它外部行星的衛星總質量低於主行星質量的0.1%,更為重要的是,月球包含著地球-月球系統80%的角動量。也就是說,月球對地球-月球系統80%的運動密切相關,對於其它外部行星衛星而言,它們僅占該系統不足1%的角動量。

然而,月球並非始終具有這些質量,月球的表面結構證實它終身遭受碰撞轟擊,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行星科學家拉盧卡·魯夫(Raluca Rufu)稱,很可能月球的形成經歷了多重碰撞。

魯夫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地球的衛星並非「原始月球」,她進行模擬計算顯示,至少是十幾次碰撞事件,天體從不同角度、不同速度碰撞地球,形成一個盤狀結構,最終形成「小衛星群」,本質上講,這些小衛星體積小於現今的月球,小衛星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不同角度進行融合,最終形成現今看到的月球。

行星科學家對魯夫2016年發表在的研究報告非常感興趣,美國西南研究所月球科學家羅賓·卡努普(Robin Canup)稱,這項研究報告值得深入思考,然而當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進行驗證。

魯夫並不確定是否這些小衛星鎖定在它們的軌道位置,就像月球始終保持相同的方向朝向地球。如果是這樣的話,她並不確定這些小衛星是如何合併的,這將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專家認為另一種解釋可以揭曉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似性,這可能是非常簡單的答案。從synestia理論至小衛星理論,新的物理模型可能都沒有實際意義,很可能月球就僅是類似於地球而已,就像科學家假設的忒伊亞星球一樣。(葉傾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慧園路三號 的精彩文章:

我們向《戰狼2》致敬,但有些逆耳忠言還需要說
電影還在上映期,《三生三世》就開始內訌,第二部還拍不拍?
85後獨腿女孩杜誠誠——為盲人講電影的「光明使者」
暴力大導蓋·里奇要拍《阿拉丁》,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余秀華,她的情慾是細細解剖一條魚

TAG:文慧園路三號 |

您可能感興趣

宇宙並非由奇點爆炸而來,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理論,引科學界轟動!
科學家:月球形成的六種最佳理論
中醫傳統理論不是偽科學
為何人類找不到外星人?科學家最新理論,宇宙竟然在超級生命體內
月球是高智慧生命創造,前蘇聯科學家提出其中一些理論依據
中國科學家提供物理學終極理論新思路,什麼水平?
地球生命起源外星球?科學家提出起源新理論,認為它與木衛二有關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新理論:月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生命起源於外星球?科學家提出生命起源新理論,認為它與木衛二有關
外國科學家最新理論:人類竟是外星人的實驗品!活在電腦模擬世界中
科學家對月球起源提出一個全新的理論
王前:從認識論視角思考人文學科理論創新
科學家最新驚人發現打破類星體理論 顛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宇宙學標準理論有問題?新哈勃常數把科學家整困惑了
科學界上最奇怪的科學理論,最後一個你信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在京開幕
月球起源新理論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實現物理學終極理論新突破?人類離破解宇宙終極奧秘還有多遠?
科學理論視角中的太極拳
彭羅斯的「新物理學」與「新三個世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