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8):齊四緣故,說能歸依(3)
歸依三寶(8):
齊四緣故,說能歸依(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3、齊何緣故,說能歸依?
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三、自誓願故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爾時,世尊以爪甲抄少土,語刀師氏聚落主言:「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為多?」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無量無數。」
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諸有量業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淫對以喜心,妄語對以舍心,不得為比。」
說是語時,刀師氏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凈,聚落主見法、得法、覺法、知法、深入於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不隨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白佛:「我已度。世尊!已越。世尊!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世尊!譬如士夫欲求燈明,取其馬尾,以為燈炷,欲吹令然,終不得明,徒自疲勞,燈竟不然。我亦如是,欲求明智,於諸愚痴尼揵子所,愚痴習近,愚痴和合,愚痴奉事,徒自勞苦,不得明智,是故我今重歸依佛、歸法、歸僧。從今以去,於彼尼揵愚痴不善不辯者所,少信、少敬、少愛、少念,於今遠離。是故,我今第三歸佛、歸法、歸僧,乃至盡壽,為優婆塞,自凈其心。」
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二二)第三分種德經第三:「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今我歸依佛、法、聖眾,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二三)佛說長阿含第三分究羅檀頭經第四:「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分布顯示諸清凈行。爾時,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諦,分別顯示,說集聖諦、集滅聖諦、出要聖諦。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猶如凈潔白迭,易為受染,檀頭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初:「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歸命」,和歸依的意思一樣。自歸依佛、法、僧,即是將自己的身心(命),歸向於三寶,以三寶為自己的歸宿處。身心融合於三寶中,依著三寶的啟導去修行前進。歸依三寶,不但是歸依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所說的法,在釋迦佛法中修行的僧伽,是歸敬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三寶;一切三寶,都是我們所歸敬的對象。這不僅大乘是這樣,聲聞乘所歸敬的三寶也如此。歸敬釋迦佛,不過以釋迦佛為現前的歸敬對象而已。實則所歸敬的,是歸敬佛之所以為佛的,無漏的有為無為功德。歸依法與歸依僧,也是這樣。所以切實的說,佛弟子所歸敬的,不但是形象的,而是佛法僧的真實功德。歸依的對象,應該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本論說歸命「盡十方」,即是歸命於盡十方三世的三寶。三世的三寶,為大小乘所共信,所以略而不說。一分小乘學派,不許有十方佛,所以特為點明。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三自歸,就是通常說的三歸依,但是這個地方加個「自」字,「自歸依佛」這個自字是什麼意思?簡單的說,就是自己發願歸依的;或者是由善知識的教導,或者自己閱讀佛法的經論,從自己心裏面主動地發出來這樣的願:我願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不是說自己沒有願,隨順別人的意思,那不算數。發心歸依三寶,必定是自覺自愿,由內在的因力發出正願,為證菩提。自誓依佛為師,依法為師,依僧為師,以這樣自誓發願而歸依三寶。
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三.:「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二:「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此中大師,所謂如來。紹師,即是第一弟子,如彼尊者舍利子等。言襲師者:謂軌範師,若親教師,若同法者,能開悟者,令憶念者。大師,即是立聖教者。紹師,即是傳聖教者。襲師,即是隨聖教者。開許、制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時時教授、教誡轉故,當知即是能說、傳說、及隨說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答:1.若唯順佛語不受余教,名世尊弟子。異生或順佛語,或順邪言故,不名世尊弟子。2.有說:諸有正聞非邪聞所伏,乃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3.有說:若成就四種證凈,名世尊弟子。異生無四證凈故,不名世尊弟子。4.有說:若唯稱佛以為大師,名世尊弟子。異生或稱外道邪魔以為師故,不名世尊弟子。5.有說:若唯歸敬三寶以為福田,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或以邪神諸外道等以為福田,不名世尊弟子。6.有說:若信唯佛是一切智,唯佛所說法能渡生死,唯苾芻僧是梵行者,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與此相違,是故不名世尊弟子。7.有說:於佛聖教其心堅牢,如天帝幢,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於佛教中,心不堅牢,猶如迭絮隨風上下轉動無恆,故不名為世尊弟子。」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在本師前雙膝著地低頭合掌,教作是語:『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如是三說。師云:『奧箄迦(譯為好)。』答云:『娑度(譯為善。並已注如前)。』次授五學處,教云:『汝隨我語。「『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鄔波斯迦,歸依三寶受五學處。』師云:『好。』答云:『善。』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僧。」
「我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我某甲,歸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我某甲,歸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眾。」
此三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眾」,不能表示是佛教有排他性,而是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思想——外道,或者有部分的合道理,但畢竟是不究竟的。
點擊展開全文
※得知悉達多王子夜半出城之後,王宮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佛陀大傳
※空」與「空性」的略析
※歸依三寶(7):齊四緣故,說能歸依(2)
※路上的小和尚隨筆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虛雲老和尚:此是仙人歸依三寶,求入伽藍為護法的一例
※虛雲老和尚:歸依三寶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歸依三寶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為什麼一定要歸依三寶?你還真得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