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帝的垂青還是詛咒?她曾發現染色體的真相,卻一生飽受歧視
《聖經》的《創世紀》中,將女性定義為男性的一根肋骨,以此建構了一個亘古不變的男權社會。
然而在傳統社會中,一討論到後代性別的決定因素時,幾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那根「肋骨」。
只要嬰兒從女性身上產生,那麼嬰兒的性別就由女性決定。
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沒生出男孩子基本都是孕婦的鍋。
直到了20世紀初,一位女科學家發現了性別由男性性染色體決定的機制,才卸掉女性肩上的包袱。
我們在高中生物課就已經學到過性染色的知識。
攜帶Y型性染色體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後代即為男孩,攜帶X型性染色體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後代則為女孩。
雖然讓哪種類型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還與精子活性、女性陰道環境等有關。
但這個知識點,就已經足夠讓女性遠離被「有理有據」地指責。
不過,發現了X/Y性染色的那位女科學家——內蒂·史蒂文斯,卻不那麼幸運。
她雖終結了人類上千年對性別決定的種種臆測,卻仍然因為不曾擁有Y染色體而被歷史遺忘。
GIF/951K
在男性主導的學術舞台上,她是第一批投身於科研的女科學家。
她在35歲「高齡」時,才攢夠學費,進入大學。
科研生涯也只有短短11年,但卻取得許多男性都無法企及的輝煌成果。
她首次發現性染色的遺傳機制,破解了性別之謎,並為Y染色體命名。
然而,世人卻很長一段時間把這個成果,安在另一位男性生物學家頭上。
真正做出貢獻的史蒂文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鮮為人知。
1861年,內蒂·史蒂文斯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
她的父親雖是木匠,但業務也算做得紅火,能支付得起史蒂文斯與弟弟妹妹的學費。
在那個年代,女性能夠接受教育並不常見。
而有幸接受教育的史蒂文斯,也表現出了超強的學習能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史蒂文斯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長大,社會對女性發展的阻力重重。
教師、護士、秘書等工作,已經算是女性工作的極限。
大多數的女孩只圖長大後,嫁個好人家便算了了一生。
但是,史蒂文斯的理想卻與那個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她想當一名科學家。
不過,在那個年代,女性想當科學家哪有那麼容易。
於是她選擇了先投入工作,在賺到足夠的資金,才投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以此前進。
1880年,史蒂文斯成為了一名老師。
但只任教了三個學期,學費攢夠後,她便辭職就讀於韋斯特菲爾德師範大學。
她只用了兩年時間,便以班上最高分的成績,修完了四年制的課程。
在這之後,史蒂文斯在繼續留校任教,花了10多年的時間,再次為自己將來的教育籌集資金。
一生未婚的她,也計算好了她將來不工作只學習,需要的生活費、學費等一系列費用。
到35歲的「高齡」,史蒂文斯才算攢到足夠的資金,踏進了斯坦福大學的校門。
在這裡史蒂文斯不斷成長,於1899年獲得學士學位,1900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後,史蒂文斯也轉到布林茅爾學院,繼續攻讀博士。
那個年代,這一教育程度在女性中已是極度罕見了。
在布林茅爾學院,史蒂文斯也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時的她已經39歲。
性別已不是她的極限,年齡當然也阻擋不了她前進的步伐。
大器晚成的史蒂文斯,也開始在學術舞台上嶄露頭角。
早在1864年,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就用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遺傳定律。
但是這個定律卻被埋沒了近36年,到1900年才被科學界「重新發現」,成為遺傳學史和生命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頁。
當時染色體也被發現了有近20個年頭,尋找染色體與各種性狀之間關係的研究也是一個熱點。
1881年,德國細胞生物學家亨金,就曾在雄性紅蝽的生殖細胞中發現了「受冷落的染色體」,並稱之為「X染色體」。
他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條沒有與其配對的單條染色體,孤獨地移向一極。
GIF/1.8M
我們現在都知道,Y染色體的個頭要比X染色體小得多。
所以,「X染色體」並不是受冷落的,只是亨金沒有發現「Y染色體」的存在,也並沒有揭示性染色的秘密。
所以隨著20世紀初研究染色體的熱潮,史蒂文斯也想知道性別是否與染色體有關。
而她的研究,也讓那條真正被冷落的「Y染色體」,真正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她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雌性黃粉蟲(也就是平時說的麵包蟲)的細胞中有20條大型染色體。
而雄性黃粉蟲雖也有20條,但其中有一條卻比其他19條小得多。
所以她在報告中作了詳細的描述,寫道:「這看起來是染色體決定性別的現象。」
而在之前的研究中,史蒂文斯就已經預言過,染色體總是成對存在,所以「X染色體」並不會只有單條。
根據孟德爾的遺傳學規律,她推斷這兩種不同的染色體,可以由黃粉蟲的精子得到答案。
事實上,她也發現了雄性黃粉蟲存在兩種不同的精子,並在推測道:
「含有小型染色體的精子,產生的後代是雄性」,「擁有10條大小相似染色體的精子,產生的後代為雌性。」
後來,她更是進一步證實這一現象,並將研究擴大到除了黃粉蟲的其他物種上。
1905年,她也把那條被遺落多時的染色體,命名為「Y染色體」,真正揭示了性別之謎。
這裡「Y」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只是順著字母「X」向後排序。
其實一開始,摩爾根是對孟德爾學說和染色體理論都表示懷疑,稱孟德爾主義為「高級雜耍」,並提出了一些較尖銳的問題:
如果生物的性別是由遺傳物質控制的,那麼性別基因是顯性還是隱形?
再說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兩性比例都為1:1,無論性別基因是顯性還是隱形都無法得出這樣的比例。
然而,在看到了史蒂文斯研究出的成果後(摩爾根是史蒂文斯所在實驗室的教授),摩爾根也開始跟果蠅打起了交道。
其實這果蠅在被摩爾根當做研究對象之前,史蒂文斯就在實驗室中大量培養,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模範生物。
只可惜,1912年史蒂文斯就因乳腺癌去世,距離她發現性染色只有7年時間。
即使參加科研的時間很短暫,但她在11年內就發表了近40篇學術論文,十分高產。
在史蒂文斯死後3年,摩爾根也完成果蠅實驗,用染色體學說完全解釋了孟德爾遺傳學。
摩爾根也因此,在193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在史蒂文斯死後,摩爾根也在《Science》雜誌為她寫了一份長篇訃告。
而在較早的推薦信中,他就曾寫道:「在過去的研究生涯中,我沒有發現一個像史蒂文斯小姐一樣,能夠獨立研究的學生。」
儘管如此,在學術界史蒂文斯的發現卻一直被忽略。
當時和史蒂文斯在同一個實驗室的同事兼前導師威爾遜(E.B.Wilson),也在研究這一課題。
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生物學家,也在同一時期與史蒂文斯發現了相似的成果。
雖然當時的威爾遜還認為,環境因素會影響到腹中胎兒的性別,但仍然不妨礙世人把他當做性染色體的發現者。
歷史學家Stephen Brush就曾經描述道:
「威爾遜確實和史蒂文斯幾乎在同時觀察到了同樣的現象,但很可能是看到史蒂文斯的結果,才得出染色體決定性別的結論...但又因威爾遜在其他領域貢獻更大,他得到的榮譽也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威爾遜只比史蒂文斯早10天,把論文投稿到《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
但文章發表時,威爾遜的文章卻足足比史蒂文斯早了兩個多月。
這其中是意外,還是其他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而相信性別純粹取決於染色體的史蒂文斯,確實也比還相信環境會影響性別的威爾遜,更經得起時間的推敲
至少,史蒂文斯應該和威爾遜,共同享有這一發現成果。
但史蒂文斯,也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Y染色體,徹底被遺忘。
不過,在歷史上成就被埋沒的女科學家又何止史蒂文斯一個。
吳健雄驗證了楊振寧、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理論」,諾獎卻將她除名;
富蘭克林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發現DNA雙螺旋結果,但諾獎不屬於她;
而發現了脈衝星的貝爾,成果直接歸到導師名下又一女科學家與諾獎無緣;
就連大名鼎鼎,曾兩度獲諾獎的居里夫人,在研究生涯中也曾因性別遭受太多不公。
這種現象被稱為「瑪蒂爾達效應」,指的是女性科學家的成就得不到正名,也未被歷史賦予合理的地位。
※貧窮才是影響人類發展的原罪
※人類為什麼會笑?笑一笑真的十年少?
※外星人或呼吸硫化物生存,類似人類呼吸氧氣
※太恐怖!黑洞為何會扼殺行星的形成?
※探索更多未知世界,十維空間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TAG:小知識庫 |
※恐怖的「法老詛咒」,讓一代又一代的探險者送命,真相竟然是這樣
※這是一把被詛咒的妖刀,早已丟失不知所蹤,現竟被匠人還原!
※這首被詛咒的唐詩,你一定背得滾瓜爛熟,但絕不敢把它刻在碑上!
※「孩子,我是為了你才不離婚」——這是一個惡毒的詛咒
※武則天那麼厲害,但她很害怕一條詛咒,為此還下了一奇怪的命令
※孩子突然滿嘴髒話,家長別尷尬,這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結愛:慧顏身上的詛咒,不是賀蘭靜霆的眼睛,不是吻,而是一朵花
※古代斷髮竟然是一種詛咒,如懿就是因此而遭殃的
※都演太監,一個成老戲骨,一個走紅後養雞,他卻稱同性戀是詛咒
※人生的另一面,是詛咒亦或是祝福
※二龍不相見:這個皇帝一生遭受詛咒,不能見太子,見面必死
※那些被群嘲詛咒謾罵的明星,看到她們依然活的好,扎了誰心?
※這是一條來自火星的詛咒
※來自神靈的詛咒?這個色盲島有很多人看不到色彩,卻說喜歡綠色!
※高官為什麼要詛咒自己?這件事發生後,卻得到人們的稱讚!
※孫儷得獎後一番話讓人心酸落淚,這些對全能女性的詛咒你了解嗎?
※婚姻家庭親子關係出現問題,你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一直在詛咒自己
※清朝的滅亡原來是受到詛咒,它本應該更長久一些,是他埋下了禍根
※蕭妃臨死前對武則天下了一道詛咒,從此她一見到這種動物就色變
※據說,這些恐怖片真的受過詛咒……你還敢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