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句話:洞徹處世之道,一生做個明白人
1、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遵循於自古以來就有的大道,來駕馭當今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實際。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早已存在的道理,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換個說法就是借古鑒今,古為今用。 老子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就是將學習到的前人的東西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長。 我有三件寶貝,持有它們並珍藏著它們:一是仁慈,二是儉樸,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懷仁慈,所以能勇於獻身;奉行儉約,所以能夠周濟民眾;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夠成為天下的首領。 老子講的三寶,與事物的表面現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就的時候能夠急流勇退,這才是天道。 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達成目的,功業已經到達巔峰時,就引身後退,懂得急流勇退,這是符合「天道」的。 《道德經》中還說過一句話叫「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思是一個人手中的武器已經很鋒利了,但越鋒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東西就會損壞,所以不能長久保持。同樣的,一個人功成名就了,卻不懂得退讓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麼就無法保持長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別人的人只能叫做聰明,能認識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表明了老子對小聰明是持有批判的態度的,認為只有擁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說,能了解別人,懂得怎樣去應對他,這只是小聰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這個概念中,「明」顯然是高於「智」的。「明智」一詞也由此而誕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來好像有所欠缺的樣子,但是卻能夠永不敗壞。最充盈的東西,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 老子認為,再圓滿的東西看起來也會有所欠缺。同樣,獲得了極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現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滿,這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還會有所進步。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其中盈是充盈、豐滿之意。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天是不分親疏的,但總是伴隨著有德的善良之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說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老子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說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順應天道的人,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猶如神助,順風順水。
知止可以不殆。 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經》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帶來災禍的根源,而「知止」則可以避免災禍。 老子認為,一個人若是太過在乎某一事物而緊緊抓住不放,那麼就必定會受到損害。
無為而無不為。 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不是叫人們什麼都不幹。「無為」不是主張「不為」。恰恰相反,它反對的只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妄為,要求不以個人主觀的慾望來破壞自然的發展,所以人們常把「自然」和「無為」連用,合稱「自然無為」。 只有無為才有自然,同時無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無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種人生境界。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有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來往往會遭受很多的困難。 「輕諾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論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了就要認真去做,千萬不能失信於人。 從兩面來解讀:一是一個人輕易承諾,那麼也許他是一種缺少誠心的承諾,這種承諾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個人輕易承諾,別人看到他不能實現承諾,那麼也會對他失去信任了。
不失其所者久。 不喪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長久。 「所」,意思是處所或地方,這裡引申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這裡所說的「所」指的應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會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會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夠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長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歸宿,不單單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還包括了心靈和精神的歸屬,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根基和所要堅守的信念。
※這位清貧的民間畫師畫的畫,乾隆帝專門御筆題詩十首!
※這才是配色大師!
※真情本無語,盡在不言中
※看看這位清末舉人畫的梅花!
※當凈其心,隨其心凈
TAG:書畫新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