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美學淺談之二:禪意
【盆景大家談】
盆景美學淺談之二:禪意
撰文|南通蒲系 Жесткий человек
薦圖|歐陽玉澄
禪是個玄妙的字眼,意義高深,自古以來談及這個問題的典籍,數不勝數,而且層出不窮,提法紛紜,今天斗膽提筆涉及禪,來談一談禪與盆景美學的關係,該命題之大,嘆鄙人學識之淺,真一時理不出個頭緒,腦海里雜亂而渾沌,真有點高山仰止,自不量力之感。
提到禪,首先要弄懂禪的涵義。查閱資料,得到禪的定義:即靜慮,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禪意:指清空安寧的心。至此,還是沒能弄懂禪的核心意義,內心一片茫然,更和盆景扯不上半點關係。
季羨林研究禪,首先提到兩個問題:第一什麼叫悟,第二,「悟」到什麼?第一個問題,悟,覺也,此悟和靜慮一脈相承。錢鍾書講:學道學詩非悟不進。陸桴亭認為「人生皆有悟」,學藝何嘗不是如此。第二個問題,悟到「無我」和「空」,這和清空安寧也是殊途同歸。
通過季羨林老先生的兩個問題,終於明白了點禪的兩個精髓要義。即妙悟和空無。但禪怎麼向藝術的滲透,如何影響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問題的答案還得解開。
中國的禪宗,是在印度禪學的基礎上,融合了庄、玄的精神實質嬗變而成的,胡適稱之為「中國佛教內部的革命。從文化-思想的內視角度看,禪宗思想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世界觀、人性論及思維方式,與生活保持著一種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後盛行,大盛於六祖慧能,禪與藝術領域的的結合,不得不提歷史上的文人士大夫。初、中唐時期,許多知名詩人受到禪宗影響,開始援禪入詩,創造出具有禪味的詩。中唐至宋,王維、蘇軾、米芾等已經成為文人畫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文人畫與禪趣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追求平淡天真、疏曠清遠、本來受庄、玄思想熏陶的中國人的審美中就有追求意象之外的美,崇尚不拘形跡的藝術創作,孕育出不少幽情遠思,自然雋永之作,禪對審美意識的影響更是促進原有意趣向幽遠、空靈的方向發展,形成了詩、字字妙語,畫、筆筆入禪的創作風格。
追求舒適自在的精神,注重內心的修鍊,秉持超然曠達,精神寧靜恬淡,正是禪影響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價值觀、人生情趣,人生態度及審美心理上,進而滲透入詩、畫、盆景等藝術領域,引起了審美意識的質變。而代表文人士大夫作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價值的影響力必然是深遠的,傳承至今,早已經深入中國人骨髓。
錢鍾書以禪喻詩,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這是詩與禪的共同之處。 「妙悟」意思是詩人看景物時,產生一種情思,沒有這種情思,寫不出詩。詩有了妙悟之後,還要結合景物來透露情思,還要神韻。了悟之後,禪可不著言說,詩必托諸文字,於是產生了禪詩。而盆景作為藝術的一門分支,作者頓悟後也必然寄情於樹、石、基、苔等元素,寓情於景以達到意境、情境、悟性共鳴,創造者基於妙悟思想,觀景者聲求氣應,體會到韻外之至,味外之旨。每當看到精妙絕倫的盆景作品時,氣韻生動的傳達,創造者和觀賞者都能體會到濃濃的禪意。
至此,禪學和盆景已經水乳交融,再也不能分開,這種契合既繼承了傳統審美觀,又是全新的拓展和發展。
什麼樣的盆景才是有禪味的?作為禪外人來談禪,絕不敢草率下個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標準肯定離不開精妙的製作,能讓人產生幽遠、空靈的情思。文人樹、素仁格盆景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為南通蒲系 Жесткий человек原創,若有轉載,請聯繫原創作者授權)
真柏盆景
台灣真柏盆景
吳來順刺柏盆景作品
安徽省盆景藝術協會會員作品
精彩回放:
※2017年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盆景展第一次準備會在蘇州召開
※紅色枸杞醉枝頭 格桑花漫溢芬芳
※盆景是另一個您:淺談現今超大盆景
※也談盆景欣賞之我見:相對之下有絕對
TAG:中國盆景 |
※盆景美學談——形與神
※茶事美學,飲一杯草木之心,無邊清意
※世茂深坑洲際酒店,「礦·意美學」的意境文化
※盆景意境、境界及內涵的美學分析
※意空悟淡——從書法談禪宗對蘇軾文藝美學的影響
※海意壁畫與留白美學
※意境美學新形態景觀:當中國園林藝術遇上「枯山水」
※奢華美學,圍塑著山水美景的時尚宅
※朱光潛:不刻意為之的生活美學
※時光淺淺而行,歲月暗香縈繞,追求盆景中之文藝美學的女子
※禪意建築美學
※論謝頂的美學意義
※《紅樓夢》之美學上之精神
※從山林到朝堂:論魏晉六朝道教的環境選擇及其美學意義
※明式圈椅的美學特徵:結構之美、造型之美、韻之美
※韓金遠的畫深得六法的美學意韻
※八大山人花鳥畫的美學意蘊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
※古典美學下的油畫審美意象,世界人體名畫裡面如桃花的美女賞析
※珠寶美學置景雅集·發現珠寶與環境的結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