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科學記者這個職業正在消失?

為什麼科學記者這個職業正在消失?

十幾年前,大家可能還會選擇傳統的新聞,比如看電視新聞裡面的科學研究進展,讀報紙上關於科學和健康的新聞。不僅有科學技術為專業的報紙、雜誌(例如我家每期均訂閱的《科學畫報》),一般的媒體也有專門跑「科技口」的記者和負責科技板塊的編輯。記憶中不乏有令人回味的作品出現,我們從新聞里知道了「多利羊」,讀到了試管嬰兒的來龍去脈,也為「神舟」系列的發射而感到激動和驕傲。

你通常通過什麼渠道獲取科技新聞?圖片來源:123RF

然而,近些年來,科學記者這個職業正在迅速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存在感漸漸薄弱。上一次你從傳統媒體中讀到與科技相關的深度報道是什麼時候?還有沒有哪一個來自科技媒體的「新聞」(注意是新聞,而不是科普文章)讓你驚嘆連連?如果有的話——你還記得這個記者叫什麼名字嗎?

我們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科學記者」這個職業的消失,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科學記者的「科學性」遭到質疑

社交媒體上,但凡與科學、科技相關的報道出了偏差,總會有人質疑科學記者的「科學性」:缺乏科學素養的記者在涉及到科學事實的時候指鹿為馬、無法篩選可靠的信息或者判斷科學事實,或者一味追求點擊率或者聳人聽聞的程度,從而誇大、歪曲某些事實。記者、乃至於媒體的形象被科學界污名化,讓人們不再信任傳統媒體的科學報道。

這個問題,真的是記者「不科學」帶來的嗎?實際上,記者這個龐大的群體裡面也有細分,其中許多大媒體都有「科技口」的記者,他們通常都受過科學專業的訓練,有許多都是理工科出身,並不是人們眼中的「文傻」形象。而許多讓人大跌眼鏡的報道,實際上並不是跑科技口的記者寫出來的,例如《南方都市報》幾年前引起巨大爭議的「米飯實驗」[1]等等。

實際上,人們對科學記者缺乏信任,不僅僅是記者本身的原因,而是過去10年來整個媒體行業所面臨的問題。

在英國,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也在下降,即使是 BBC 這樣的「權威」媒體,人們的「信任度」也從03年的81%,降到了10年的60%;諸如《太陽報》《每日鏡報》之類的小報更是不值一提,只有10%的人選擇相信他們的報道[2]。網路時代信源大大豐富,人們不再選擇傳統媒體作為信息的唯一來源;而媒體在大眾眼中的形象也受到了影響——人們指責媒體「撒謊」、「誇張、聳人聽聞」、「充滿偏見」;即使是嚴肅的科學報道,也頻頻淪落為「標題黨」。

科學傳播的方式不斷在改變

然而,另一個威脅到科學記者這個行業的原因,是科學傳播的方式,在過去幾十年中發生的巨大變化。

下圖是一個表示科學相關內容的生產者組成,數據來源是一篇調查英國科學傳播的文獻[3]。紫線上方的空間,代表科學家產出的科學相關內容比率;紫線和橙線之間的空間,是媒體的產出;而最下方的空間,是各類公共關係、市場部門產出的內容,其中也包括了科研機構的公關部門(比如發言人、新聞官等等)。

可以看到,至少在英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傳播由科學家親自進行(比如皇家學會的演講、科學家的著作等),逐漸演變成為了媒體主導,讓科學的內容離大眾更近了。而在最近幾十年,有兩個趨勢值得關註:第一是科學家開始重新走回科學傳播領域,與大眾進行直接接觸,也有不少科學家通過社交媒體、博客等傳播相關內容;而另一頭,是公共關係和市場部門開始佔據了主動權,甚至從某種角度上把持了科學傳播的「關口」,整個傳播變得更加流程化、商業化。

在英國,科學傳播逐漸成為了一門生意,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產業鏈。從「媒體發布」(Press Release)的程序來看,研究機構和期刊的新聞官給各大媒體發通稿並定好發布時間(在被允許的發布時間之前被稱為 Embargo,不得提前「偷跑」),媒體記者們拿到通稿,提前寫好稿件等待發布;如果需要採訪科學家,也必須透過科研機構的公關部門聯繫。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的新聞寫出來都差不多,媒體只有挖空心思搞標題黨。

另一方面,一些商業性質的傳播機構、甚至商業公司(比如健康、醫藥等)也打著科學的旗號摻和進來。他們的公關搞得更好、議題設置得更有吸引力,除了在社交媒體上興風作浪以外,普通的媒體也很容易被牽著走。畢竟,媒體最關心的還是銷量和閱讀量,以及降低炒作成本的「短平快」,以便和大量其它形式的媒體競爭,想要爭分奪秒把內容發出來。顯然,對著通稿寫東西,比踏踏實實去採訪要省勁兒多了。科學記者也從故事的創作者,成為了知識的搬運工——而且有的時候,搬運的知識也並不那麼可靠。

學記者,

會講科學肚皮底下的故事的人

實際上,傳播學界和科學界早就注意到了這個趨勢。他們意識到,「通稿」下的科學,卻不盡然是全部的科學。2014 年,BBC 的資深科學記者 Susan Watts 在《自然》上發文,認為科學記者的職責,並不是當通稿的傳聲筒,而是「講科學肚皮底下的故事」(Science journalism s job is to tell the stories that explore the murky underbelly of science)[4]。這裡面潛在的東西,包括了利益鏈條、政策制定、倫理問題等等;以及各類「通稿」本身的可信度和研究質量——並不是通過了同行評議的每一篇 paper 都足夠成為人類希望(是的,很多公關部門的通稿就是這麼吹的)。

2015 年歐洲科學新聞業的年會報告上也指出,被「利益相關者」所操控的科學報道,對科學傳播的質量、規範度和可信度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傳統媒體行業日漸走低,現在還沒有一種解決方案,能夠保證「獨立性」的存在(儘管過去的媒體也無法保證絕對的獨立性,只能說這個問題會更加嚴重)。

科學共同體也並不因為科學本身的「正確性」而不容質疑。特別是當科學體制和商業、政治權力結合,話語的單一會帶來非常糟糕的問題(例如「中國的科學」和「科學」本身的強行捆綁,或者「星辰大海」的敘述背後的經濟邏輯等,在此也不方便細聊了)。

還有另一個問題:「科學故事」在當今時代被壓得越來越扁平,建立在一手資料、深入採訪基礎上的非虛構寫作越來越少。本來科學相關內容就會受到受眾輻射面窄、內容艱深的限制,而沒有了故事,再平實的語言語調也難以建立起人與科學之間的共鳴。當今的科學傳播,雖然看起來非常「親民」,又是段子又是表情包的,但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故事又有多少呢?隔三差五我們都會讀到火箭又發射了、癌症的新葯又有了進展、VR 技術又在造福人類,彷彿我們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高歌猛進、星辰大海,但是講述它們和社會、人類聯繫的故事卻越來越少了。

如今我們還能看到多少真正深入人心的「科學故事」?

科學記者消失,

科學傳播行業該如何彌補缺失?

現在還有誰能用冷靜的筆觸,將癌症治療和癌症患者的故事放在一起講述,把火箭的研發放在經濟政治背景中考量?科學記者這個職業的消失,或者說獨立的科學寫作者的稀缺,不得不說是一個損失。科學共同體與媒體、與公眾的對話、互動,並不是要維護哪一個的權威,而是在溝通和對話中達成理解。公眾固然需要「地球是圓的」這樣的事實,也需要更多關於科學和發現本身的故事,以及科學與社會之間更為綿密的聯繫。

那麼怎麼辦?我們得把記者請回來嗎?其實本文並不是為記者這個職業辯護——任何行業都有其興衰的規律和道路;科學記者的消失,也並不是科學傳播整個行業發展的錯。但是在這門事業快速發展的當下,「講故事的人」消失之後,誰該填補上來,確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當下的中國,記者二字本身就被種種複雜的因素交纏——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從業者們本身的問題;而科學傳播行業需要如何彌補這些缺失的東西,在人們對科學開始感興趣的當下,建立起科學真實的、值得信任、值得長久關注的形象。

註:本文部分內容來自倫敦公眾理解科學論壇(Lond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eminar)上 Jane Gregory 的發言。她曾任倫敦大學學院(UCL)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系副教授。

排版:一真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文獻:

1.南方都市報原標題:《一個小學生的米飯實驗》,內容是四年級的小學生看過《水知道答案》之後受啟發,對米飯進行「讚美」和「罵」的實驗,鏈接(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11/30/11011329_0.shtml ),此新聞實際上由負責教育口的記者采寫,並非「科學報道」。

2.來源:英國 YouGov 2010 年數據,刊載於 Prospect 雜誌。

3.Bauer, Martin W., et al. Global science journalism report: working conditions & practices, professional ethos and future expectations.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2013.

4.Watts, Susan, Society needs more than wonder to respect science, Nature 459, 1033, 25 June 2009.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科研最新進展

學術最新動態

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

GIF/29K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芳香交響曲
我才不會說「松鼠喊你來畫畫」之類的話呢
美圖欣賞:這件雕塑,你怎麼長結晶了?
告訴你「神」的真相!食品添加劑之神走下神壇!
UFO、ET…目擊外星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科學松鼠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沙特記者為什麼會失蹤?
記者跟蹤拍攝:「職業乞討人」一天的生活
6位女記者親述:我們究竟是如何打破職業天花板的?
沙特的記者為什麼會失蹤?
威少懟記者再出新花樣,利拉德:職業球員該有素養
NBA記者的轉會消息源是哪來的?別人為什麼要把商業機密告訴他們?
一個記者的學佛經歷
CNN記者提問特朗普是否考慮辭職?白宮發言人這樣說……
那個沒管住下半身的美國駐華記者,被停職
記者要失業?機器人開始識寫新聞!
人工智慧記者,會是新聞業新星嗎?
這個科學小記者的手抄報有點不一樣
「我還是個學生啊!你怎麼能拉黑我這樣的奇葩記者藝術家,扎心了!」
日本幾代天皇究竟有什麼病?為什麼不允許記者拍側身照?
"我還是個學生啊!你怎麼能拉黑我這樣的奇葩記者藝術家,扎心了!"
這件事為什麼絕不能原諒 浙大多位學者接受記者採訪
如果再上一次大學,你還會做學生記者嗎?
Arashi記者會實錄|關於停止活動這件事情,他們是這麼說的……
她只能作一名記者嗎?紫微斗數實例解讀
溺水患者如何搶救,三甲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給記者說的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