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華字典》小史

《新華字典》小史

吉尼斯世界紀錄機構在今年4月12日宣布,《新華字典》獲得「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截至兩項紀錄統計時間(2015年7月28日),其全球發行量達5.67億本。由此可見,《新華字典》已然成為全世界人民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得力工具。那麼,這部備受各方讀者關注的《新華字典》,其身世又是如何呢?

《新華字典》小史

戰火中醞釀編寫新字典

1948年10月末,古都北平已經被解放軍團團圍住,總攻戰役一觸即發。就在這人心惶惶的時候,城內一戶魏姓人家的客廳里,幾個人卻在談論似乎與眼前的戰爭、時局無關的一件事。

屋子的主人魏建功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屋內散坐著他的幾位好友:周祖謨、吳曉鈴、張克強、金克木。他們都是當時中國一流的語言文字學家,而且都在北京大學任教。他們談論的內容似乎與城外決定民族命運的槍炮聲無關,幾位學者在探討如何編寫一部小漢語字典。魏建功正是這次聚會的發起人,這次關於字典編寫的討論也為日後《新華字典》的編寫做了準備。

魏建功,1901年生於江蘇海安,師從錢玄同,對文字學、訓詁學、古典文獻學都造詣頗深。他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國語運動」極為認同,並積極推廣。27歲時,他被任命為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七名常委之一。1945年,他又被委派到剛剛脫離日本人統治的台灣推行國語運動。1948年10月,他回到了北平,等待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在魏建功眼中,始於20世紀初的「國語運動」成果可喜,民國年間特別是抗戰勝利後,白話文在中國已非常普及,卻一直沒能出現一部廣泛適用的語文工具書。一些中小學教員和學生只能抱著《康熙字典》《辭源》這些大部頭辭書查找資料,非常不方便,也很不實用。在魏建功等人看來,當前迫切需要一部新穎、鮮活、簡單實用的辭書作為他們日常學習的「無聲老師」。

由此看來,當年魏家客廳的那次小型聚會,其意義與北平城外的炮火聲同樣重要。多年之後,當事人之一的金克木回憶道:「我們在魏家的大廳屋中草擬新字典的構想,老式的房屋內光線不強,我們在朦朧中高談闊論。……城外傳來的炮聲彷彿給我們打節拍,我們當時想不到所擬字典的前途,但有一個信念:中國的未來繫於兒童,危險在於文盲和無知,語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語言文字的工具。我們不會別的,只能咬文嚼字。談論字典等於談論中國的前途,炮聲使我們的信心增長。」

魏建功目的是要編纂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實用」的語文工具書,但由於時局動蕩,他的這個計劃還無法實施。

就在魏建功等人認真討論這部未來字典的體例和結構時,還有一個人也在籌劃此事。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葉聖陶。

葉聖陶是從一位老出版家的角度來關注語文工具書的。早在1947年8月主持上海開明書局的時候,他就對該書店出版的《夏氏字典》不甚滿意,「無多出色,且不便於初學」,因而無法贏得市場。作為一位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出版家,葉聖陶和魏建功等語言文字學者關注到了同樣的問題,即面對母語文字的急速普及,缺乏實用的語文工具書已經成為一個必須突破的「瓶頸」。正是為了突破這一「瓶頸」,二人最終走向了合作之路。

辭去系主任,一心編好字典

新中國成立後,魏建功擔任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葉聖陶也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

新中國成立後,新政權既要規範語言文字,又要掃除國內大量的文盲,所以亟需一本小型實用性的字典問世,正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葉聖陶在日記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況:「邇來學文化之風甚盛,農民經土改之後,要求識字,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推行,工廠與部隊紛紛傳習。識字之後,自需看書,看書乃要求字典。」鑒於這種情況,葉聖陶計劃組織人員編纂一本能夠適應新形勢和新需要的新字典,他的這個想法與魏建功不謀而合。

1950年3月,葉聖陶找到魏建功,告訴他出版總署即將把當時設在北師大的大辭典編纂處接收過來,主要是為了推動字典的編寫工作,問他能不能來主持工作。魏建功欣然答應,只是自己還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怕精力和時間不夠。後來,葉聖陶給主持北大工作的湯用彤修書一封,請他免去魏建功的行政職務,只保留教學任務。就這樣,在葉聖陶協調下,魏建功被借調到出版總署組建辭書機構。1950年8月1日,新華辭書社正式成立,魏建功出任社長,那本尚未問世的小字典也被命名為《新華字典》。

新華辭書社於1950年8月開始工作,這個機構存在的時間很短,原來隸屬於出版總署,後來又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辭書編輯室。當魏建功上任的時候,人員只有魏建功和蕭家霖,後來又有人員進出,最多時也不過十幾人。雖然出版社人馬匱乏,但魏建功早已胸有成竹。他拿出了幾年來與金克木等友人一起商訂擬定的《編輯字典計畫》。「計畫」概括了這部新型工具書應當具有的十大特色:就實際語言現象編定;以音統形;以義排詞;以語分字;以用決義;廣收活語言;由音求字;由義選詞;適合大眾;精選附錄。《新華字典》編纂體例的藍本,早在新中國誕生之前,就已經在魏建功的腦海中醞釀成熟了。

新華辭書社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編寫《新華字典》。按照原定計劃,《新華字典》將於一年內完稿,但葉聖陶看過初稿後認為「辭書社所編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義一例,均用心思。唯不免偏於專家觀點,以供一般人應用,或嫌其繁瑣而不明快」。於是魏建功等人又反覆徵求專家、讀者的意見,作了進一步修訂。編纂後期,語言學家呂叔湘看到字典的樣本,依然認為問題不少。葉聖陶把這意見轉告了主編魏建功。最後,還是魏建功通達一些,他說:《新華字典》是一部完全創新的字典,經過幾年的努力總算脫出了舊字典的窠臼,「不如(像)其他字典之抄來抄去」,「好歹算是一個好東西。」要想做到精純正確,只有等將來有機會再做進一步修訂了。

1953年12月,《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57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幾十年來歷經十餘次修訂,數百次重印,發行量累計超過5.67億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

十餘次修訂,價位與豬肉相當

《新華字典》是第一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自出版以來不斷修訂完善,幾乎每5—7年就修訂一次,這在辭書出版史上非常罕見。

《新華字典》最初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1953年和1954年兩個版本,1954年版沒有大的更改,只是將1953年魏建功的封面題字改為拼集魯迅先生字。

1957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957年版。1956年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57年版《新華字典》首次以簡化字作為主體字頭。辭書界一般將這個版本作為《新華字典》的第一版,其實稱之為「商務印書館第一版」更合適。

1959年版。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這一版本突出了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版。這個版本與以往相比改動不多,只是在一些細節方面略作修改。

1965年版(1966年印刷)。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統一漢字鉛字字形的聯合通知》。此前的《新華字典》字頭均是楷體,從這一版起採用了大號宋體字。另外,該版還刪去了大部分插圖。

1971年版。1971年修訂重排本恰逢文革,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字典開篇還專設《毛主席語錄》插頁,釋義和例句也帶有明顯的文革色彩。

1979年版。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這版《新華字典》還存在著一些政治套話和術語,與當時的形勢不太協調。

1987年版。由商務印書館負責重排之前的修訂工作,這一版本變動不大,只是刪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釋義和例句。

1990年版。在1987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

1992年版。根據《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對個別字頭作了調整,並增加了一些新詞語。

1998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時兩年對《新華字典》進行了全面修訂,該版本收錄單字1萬多個,詞語3500多個。

2004年版。這一版進一步體現了規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新增補100多個新詞和少量字頭,內容涉及科技、法律、經濟等諸多方面,如光纖、互聯網、木糖醇、克隆、基因等等,折射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011年版。這是目前最新版的《新華字典》,由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共同推出。2011年版有兩個特點,一是收錄了一些網路熱詞;二是售價有比較大的提高。關於《新華字典》的定價,這裡有個典故,周總理曾經提議降低字典成本,所以商務印書館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謂絞盡腦汁,要好紙又要便宜,讓農村的孩子能買得起。據說《新華字典》定價有一個「豬肉定律」,即一本字典的價格與同期500克豬肉的價格基本相當,如1957年版《新華字典》定價1元,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2.5元,2011年版雙色本24.9元,幾乎都與同期豬肉價格相當。

此外,《新華字典》還出版有少數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

漢語作為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象形文字,在拼音文字的合圍下,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蹟。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世界各地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漢字和漢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在這個大背景下,《新華字典》在推廣漢語學習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

目前,《新華字典》第12次修訂正在進行中。相信新版本的《新華字典》會繼續給全世界的漢語學習者帶來新的幫助。

責任編輯 尹德佼

郵箱 ydj@wsjh.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梅蘭芳和他的子女們
諸葛亮隨身攜帶羽扇,並非是用來涼快,而是有特殊意義的!
二戰期間,兩個理論一字之差,讓日本搜尋多年卻無緣大慶油田
北伐戰爭中的幾場鏖戰
袁世凱的「告密」與「稱帝」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新華書店小史
中國古文小史
寧夏版《茶館》:大內密探水彩畫家梅曉陽小史記
中華文化筆記4,中國地圖小史
中華文化筆記7,先秦宗教小史之一
中華文化筆記8,先秦宗教小史之二
中華文化筆記9,先秦宗教小史之三
中華文化筆記5,中國數學小史
中華文化筆記10,先秦宗教小史之四
古代中國史談之貴族小史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寫作中的點滴心得
2018倫敦書展重點書:美國阿歇特季度首推社科書《紅髮小史》
古珠發展小史
茶人茶話,華吟水:英茶小史
甜蜜小史——中國古代製糖趣談
中國摩尼教小史
中國電影小史
蘭花那些事兒——奇種《蘭蕙小史》與沈氏《蘭花》
弈中乾坤——圍棋發展小史
中國古代女子纏足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