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帝國盛衰的見證者——白金漢宮

英帝國盛衰的見證者——白金漢宮

作者┃莫醒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 陸》

東方出版社出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2016 年6 月11 日,英國倫敦舉行了盛大的皇家閱兵式,數萬民眾湧向白金漢宮,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慶祝90 歲生日。 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與丈夫觀看了閱兵式。他們身處的白金漢宮是世界上少數仍在使用的皇室住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貴的私家豪宅。它的估算價值已經超過10 億英鎊(約合93 億人民幣)。

不甚輝煌的前身

白金漢宮位於英國的威斯敏斯特市境內,是倫敦最負盛名的建築之一。誰也不會想到,這座宏偉宮殿的所在地,幾百年前不過是一片泥濘的沼澤。宮殿處在泰恩河2 的河道附近,到維多利亞時期河水才被引入下水道,可以想像當時這裡的道路是多麼潮濕泥濘,直到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時才改變了此地的用途。

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在白金漢宮陽台上觀看閱兵式

亨利八世,是一位熱衷打獵的國王,而泰恩河旁的爛沼澤正是狩獵的絕佳場所。1532 年,亨利八世在此地修建了自己的皇家圍場。為了建造鹿園,他不惜驅逐了原來的居住者,想方設法排幹了積水。這位君主不僅個性殘酷,還十分好色,有野心。1527 年,為了與凱瑟琳離婚另立王后,同時藉機擺脫羅馬教廷的干涉,他與羅馬天主教反目,在國內推行宗教改革。改革使英國教會逐漸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亨利八世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英國王權達到頂峰。不過改革並未挽救他的婚姻,他的六次婚姻都以悲劇告終。

若干年後,詹姆斯一世對這塊土地有了新的規劃。1566 年詹姆斯一世登基時,英國還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農國家,全國人口不足五百萬。他時常為缺錢花而煩惱。國王雖其貌不揚,卻痴迷於精美的服飾,尤其是絲綢。他意識到絲綢作為奢侈品可能有市場前景,便計劃建造一座絲綢紡織廠。1608 年,詹姆斯一世在如今成為白金漢宮花園的土地上種植了大量桑樹,同時引進了蠶。可惜他選錯了桑樹品種——黑桑樹,蠶不愛吃這種桑葉,國王的「創業計劃」因此失敗。詹姆斯為了增加收入,公然賣官鬻爵,強征新稅,解散議會。

光榮革命中迎來的新君主——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

在詹姆斯的種種「胡作非為」中,一個後來歷史意義重大,但在當時並未引起多少人注意的歷史事件發生了:1620 年的一天,一批英國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來到北美的弗吉利亞開始了新生活。詹姆斯去世後第五年(1630 年),英國已擁有包括弗吉利亞、馬薩諸塞、康涅狄克等北美殖民地,英國王室從中獲得了巨大財富。在詹姆斯去世後的半個世紀中,英國進行了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白金漢宮也迎來了自己「有限王權」「王在法下」的新君主。

王權興衰的舞台

白金漢宮真正出現,是在18 世紀初。1703 年至1705 年,白金漢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府邸,並以自己的頭銜命其為「白金漢屋」,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此後經過多次產權流轉,到了18 世紀60年代,年輕的國王喬治三世購買了這座別墅,作為新婚禮物贈送給夏洛特王后。他成為第一位住在白金漢宮(當時還稱作白金漢屋)的君主。隨著王子公主的不斷降臨,1762 年,白金漢屋的擴建工程正式啟動,設計師為威廉·錢伯斯。這次擴建工程前後用時75 年,主要是在中央庭院再添三側建築。

喬治三世是一位嚴肅且責任感很強的國王。他喜歡簡單而樸實的生活方式,每天的食物只是一些羊肉、蔬菜和牛奶,偶爾喝一點紅酒。一位18 世紀的作家這樣評他:「一條羊腿和他的妻子就是他生活的主要樂趣。」他不太喜歡之前的白金漢屋,覺得過於奢華,所以命人去掉了原先華麗的大門、海神噴泉和屋頂的雕塑,而讓人在屋內牆上掛滿皇家收藏的畫作。他深愛藝術,因為他覺得弘揚藝術是君王的責任之一。喬治三世還命義大利等地的官員購買了大量卡納萊托1 的作品。時至今日,白金漢宮成為世界上藏有最多卡納萊托畫作的地方。

聖馬可廣場 卡納萊托/ 繪

國王的家不可能脫離政治,白金漢屋則是喬治三世時期政治派別角逐的主要舞台。喬治三世強烈的責任心使他特別重視王權的復興。在首席財政大臣布特伯爵的出謀劃策下,他大封貴族,籠絡上院;通過金錢收買下院議員,積極向復辟人士示好。英國雖已建立君主立憲制,但是「忠君愛國」的口號依舊盛行,也為王權復興創造了條件。始終沒有屈服於王權的是中小資產階級(多數為輝格黨),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白金漢宮內有中國風格的裝飾物

喬治三世居住在白金漢宮期間,一系列世界性的大事件爆發,包括1769 年,瓦特改良蒸汽機;1773 年12 月,北美殖民地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 年,在萊剋星頓打響北美獨立戰爭。但更重要的是在喬治三世眼皮底下發生的事件,1780 年4 月,輝格黨公開提議削弱王權,聲稱「議會的職責就是採取措施限制王權」。於是,輝格黨與托利黨聯合起來,喬治三世的權力大廈開始崩塌。1782 年3 月23 日,喬治三世被迫同意組建新政府,政權落入輝格黨之手,最終王權旁落。

白金漢宮內的法國皇家時鐘

1820 年,喬治三世去世了。他的兒子喬治四世沒有繼承其節儉的習性,是個「貪吃鬼」,胖到令人咋舌。脫離了喬治三世嚴格的家教制約,這位新國王興奮異常,決心將白金漢屋改建成一座奢華無比的宮殿。他從政府那裡申請了15 萬英鎊,借口要修復兒時的家。他請來設計師約翰·納什,要求保留宮殿的主樓,在花園一側擴建,使建築擴大一倍。建築整體呈半圓弓形,兩邊對稱,顯得極其雅緻,顯然是受到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白金漢宮南北兩翼被拆除,圍繞中央庭院樹立起一座規模更大的凱旋門——大理石拱門,用以紀念英國在特拉法加海戰和滑鐵盧戰役中的勝利。由於喬治四世對中國風格的物品十分熱愛,當時的白金漢宮還收納了不少中國古董,建造了東方風格的「中央廳」。在喬治四世的收藏單中,一個鑲有水果的櫥櫃十分出名。它原是法國歌劇家瑪麗·約瑟芬·拉格雷的珍藏。國王還委託雕塑家卡諾瓦雕刻了戰神馬爾斯和維納斯的雕像,目的是彰顯「愛好和平」的英國最終戰勝了「窮兵黷武」的拿破崙。白金漢宮不斷擴建,預算也急劇上升。當喬治四世於1830 年駕崩時,花費已超過六十萬英鎊。議會勉為其難地拿出資金,才令工程得以結束。不得不說,喬治四世是一位幸運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家事務都由內閣大臣解決,國家又處於工業革命的大發展時期,為他奢華又安逸的生活創造了條件。

白金漢宮內的雕塑《戰神與維納斯》

1830 年喬治四世去世,他的弟弟威廉四世並未住進白金漢宮。在這位樸素而豪放的君主支持下,英國政府於1832 年推行了議會改革,力圖擴大工業資產階級的席位,藉此打破大貴族當政的局面。這也是英國政黨政治的轉折點。在改革中,托利黨因恪守保守主義,以後被稱為「保守黨」;輝格黨銳意改革,被稱為「自由黨」。至此,英國成為兩黨制國家。

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

1837 年,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繼位三周後,搬進了白金漢宮。當時宮殿還未裝修,條件不太好,大多數房間還沒鋪好地毯,房間中的傢具也非常少。但初入其中的女王仍然很激動,因為白金漢宮象徵著她作為女王的權威與尊嚴。至此,白金漢宮正式被當成英國王室的府邸,成為國王召見首相和大臣、舉行國家慶典、接待和宴請外賓及其他重要活動的地點。兩年後,維多利亞和她的德國表弟阿爾伯特親王結婚了。他們發現,宮殿仍有很多缺陷,比如廚房設在地下室,卻沒有通風窗;下水道不暢通,經常反涌淹沒廚房,使整個宮殿瀰漫著陣陣惡臭。為此,親王制定了內部整修計劃,翻新了排水及供暖設備。

維多利亞女王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 埃德溫·亨利·蘭西爾/繪

前人給這位女王留下的不僅是一個亟待修整的王宮,更有豐盛的「帝國遺產」。截至1806 年,英國已擁有澳洲、印度、加拿大等43塊殖民地,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產地和開闊的市場。而確立海上霸權後,英國通過「自由貿易」1 建立帝國已不再是夢想。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英國通過各種渠道,甚至戰爭,強迫戰敗國簽訂單方面的自由貿易協議。1840 年,當維多利亞女王還沉浸在新婚的喜悅中時,英國軍艦的炮火已落在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了。中國的慘敗使英國不僅得到了大量戰爭賠款,還強行割佔香港,並強迫中國開放五處通商口岸。

19 世紀40 年代,英國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白金漢宮將國家引領向「日不落帝國」的同時,內部也正發生巨大的變化。40 年代晚期,女王夫婦決定改造白金漢宮正面——大理石質的凱旋門被拆除並移到皇家公園的一角,在宮殿東部的外立面出現了當代英國最為著名的寬闊陽台——王室成員的亮相舞台。進入50年代,宮殿內部修建了超大舞廳——它是英國當時最大的房間。女王夫婦非常喜歡跳舞,經常邀請歐洲頂級演奏家來白金漢宮表演,並舉辦大型舞會。老約翰·施特勞斯的一曲《向維多利亞女王致意》便是當時的產物。此外,阿爾伯特親王還為王宮制定出一系列規章制度,禁止宮廷淫亂和私通等惡俗事件,使得喬治時代遺留的不良風氣得到扭轉,白金漢宮漸漸被人們視作高雅品位的代表,英國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英國的繁盛是以不斷擴大殖民地、對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為前提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年)使英國將市場開闢至中國內地,一點點蠶食著這個古老帝國。不過,白金漢宮裡的歡樂也戛然而止。1861 年,維多利亞女王失去了丈夫。傷心的她從王宮搬到溫莎城堡,藉此逃避回憶。白金漢宮是王權的象徵,國王搬離這裡無疑是一種瀆職的行為。有些英國人開始思考,這個國家是否還需要王室,甚至有人在白金漢宮外貼上告示,標明此處地產將要出售。讓女王走出喪夫陰影,證明君主存在合理的,是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累利——正是他操縱議會促成維多利亞成為「印度女皇」。女王和內閣之間漸漸形成了某種默契:國王勤於政事,頻繁出現在公共場所,塑造出一種神聖君主的形象,將國家與個人榮譽相糅合;對於內閣來說,他們推行擴張政策需要舉國支持,女王則是他們凝聚人心的旗幟。1897 年,維多利亞登基60 周年慶典在倫敦舉辦——這或許是維多利亞時代最為輝煌的時刻。人們用歡呼來表達對女王的敬仰,她已成為民眾的精神支柱。然而,大英帝國的危機也正悄然而至。

落日的餘暉

20 世紀初,當英國還在南非與布爾人糾纏時,德國與美國已慢慢趕超上來,大英帝國獨佔鰲頭的局面已很難維持。新興國家,特別是德國,不斷擴充海軍,發展軍備,試圖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一場惡戰不可避免。英國國內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工黨應運而生,給帝國治理帶來新的挑戰。這便是愛德華七世繼位時(1901 年)的內外形勢。

面對外部威脅,愛德華開始穿梭於法、俄之間,通過高超的外交手段,為鞏固霸權積蓄力量。1903 年,愛德華訪問法國開始了英法交好的第一步。在他的努力下,英法於1904 年簽訂了重要協約,在殖民地問題上形成了妥協。依靠法國從中協調,愛德華將俄國拉入協約國行列,於1907 年達成協約,解決了兩國在遠東等地的殖民地矛盾。反德陣線逐步建立起來。此外,愛德華還決定重新搬進白金漢宮,重樹權威,打破人們對王室作用的質疑。他把許久無人居住的白金漢宮稱為「墳墓」。為了使得這座「墳墓」恢復往日光輝,他命工匠將許多房間的主色調改為白色和金色,使宮殿顯得更加亮堂,符合王室居住的風格。他甚至還借鑒了當時倫敦一些豪華酒店的裝修風格,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宮殿展示出奢美、華麗和現代化的一面。對宮殿外圍,國王也列出了自己的計劃:拓寬進殿的道路,並在道路另一端增設拱門,為自己的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建造一座宏偉的紀念堂。

然而,計劃還未及完成,愛德華七世卻被病痛擊倒。僅僅在位九年之後,就在他視為王室復興的核心——白金漢宮去世了。他的長子喬治五世接過改造的任務,用白色波特蘭石修整了宮殿正面,建成了海軍拱門,並揭幕了維多利亞女王的紀念碑。英國人建造這座紀念碑,不僅是為了紀念女王,更是為了紀念一個時代,一個有「日不落」之稱的大英帝國。煥然一新的白金漢宮彰顯了英國的大國風範,不過卻並不長久——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日不落」帝國的命運。

白金漢宮廣場的紀念碑

喬治五世是一位頗有責任感的君主,他期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守護住王室和宮殿。1914 年8 月,他在白金漢宮召見了內閣,隨後代表英國對德宣戰。喬治五世並不親自奔赴前線,他只是名義上的英國陸軍和海軍領袖。但他打破了傳統,不再只是坐在馬車上巡遊,而是走進傷患眾多的醫院,面對面地安撫民眾。1917 年,喬治五世提議實行「榮譽制度」,使得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普通民眾能在白金漢宮接受勳章。王室的變革加深了民眾與君主、民眾與國家間的精神羈絆,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柱。1918 年11 月11 日,當德國最終投降時,人們紛紛湧向白金漢宮,高呼國王的名字,共同慶祝勝利。

在一戰中,德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君主政體相繼覆滅,而英國的王室卻生存下來,獲得了民眾的信任。不過戰爭的打擊也是明顯的。戰後英國雖保存了海上霸權和殖民地範圍,但已淪為債務國。愛爾蘭和埃及更是趁著戰亂,舉起民族解放的大旗,迫使英國最終將統治權歸還給他們。「日不落」帝國的盛世光輝已漸漸褪去。

在戰爭漩渦後回到原點

1936 年初,喬治五世駕崩,其長子愛德華登基。愛德華八世並非一位合格的君主。他厭惡自己受到宮廷的拘束,討厭居住在白金漢宮內,甚至毫無顧忌地將國家機密透露給情人辛普森夫人——一個離過婚、瘋狂追捧「納粹主義」的美國女人。1936 年3 月7 日,當英國民眾還在對國王的私生活感到憤怒時,德國軍隊已開進了萊茵非軍事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同年11 月,愛德華八世召集首相,準備將辛普森夫人立為王后,遭到對方的果斷拒絕,理由很簡單:愛德華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教會決不允許他與離婚者相結合。一個月後,愛德

從右起分別為喬治六世、伊麗莎白公主、伊麗莎白王后、瑪格麗特公主

華八世通過國家廣播發布了一段致辭,「數小時前,我已經卸下了我作為國王和君主的最後的責任……我發現如果沒有我心愛女人的支持和幫助,我就沒辦法承受責任帶來的沉重負擔……」王位與愛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如何安撫震驚的公眾,告訴他們君主政體存在的必要性,這個擔子留給了國王的弟弟艾伯特,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艾伯特患有口吃,並非天生的領導者。喬治五世曾評價這個兒子,是「一個愚笨的人」,法國總理戴高樂說他是個榆木腦袋。幸運的是,他有哥哥沒有的東西——家庭給予的支持。1939 年,當法西斯主義把歐洲大陸拖入二戰時,英國人開始擔心這位「柔弱」的國王不能鼓舞人心。直至伊麗莎白王后挺身而出,成為人們保衛國土的精神支柱。1940 年,德國開始空襲倫敦,白金漢宮成為首要目標。儘管如此,在王后的堅持下,國王夫婦始終未離開王宮。不僅如此,王后還帶著國王前往被德軍炸毀的倫敦東區,鼓勵民眾團結抗敵。一時間,白金漢宮成為英國人反擊入侵者的「中流砥柱」,希特勒也感受到英國王后的驚人號召力,稱之為「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喬治六世的長女,年僅16 歲的伊麗莎白公主也主動參加戰爭救助和勤務工作,為鼓舞士氣而出力。

經過艱苦的戰鬥,1945 年5 月8 日,英國迎來了對德國法西斯的勝利。喬治國王夫婦站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與民眾一起慶祝。歡慶之後,國王夫婦還要面對戰後歐洲各國經濟狀況惡劣,政府債台累累,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的現實。

依仗1947 年的「馬歇爾計劃」,英國、法國、奧地利等16 國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在經濟上的初步聯合。這些國家通過援助實現了經濟復興,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它們通過犧牲國家商業利益,滿足美國的出口需求。從1947 年起,英國殖民地陸續獨立,曾擁有五十多個殖民地的帝國徹底瓦解。

進入50 年代,白金漢宮迎來了一位年僅25 歲的年輕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據說她即位時並不想搬進白金漢宮居住,但首相認為王宮是英國王權的象徵,放棄居住會動亂朝綱,通過不斷對她做思想工作,才讓其松下口來。然而時代在改變,英國王室的某些傳統、國王的責任也隨之改變。當初英國廣播公司提出要直播女王的加冕禮時,王宮的官員們按照常例駁回請求,引起了民眾的憤怒。人們想要更貼近、更了解他們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震驚之餘,駁回了顧問官的建議,決定勇敢面對新挑戰。這一決定著實讓王宮的官員為難。二戰後的英國一片狼藉,連皇家馬車都處於短缺狀態。王宮只得從國內的貴族家中挑一些僕人,將賣出的馬車借回,使得典禮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國君主的加冕禮。 為擺脫戰後美國的控制,1958 年,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 國組成了歐洲共同體,成為歐洲走向一體化的先聲。英國想要恢復強國身份,必須認清現實,回歸原點,重新融入歐洲。不過「倚靠美國」與「回歸歐洲」的政策本身相悖,幾經周折,英國在1972 年才被歐共體接納。

加冕時的伊麗莎白二世

沒落的強國如何撫慰民心?白金漢宮裡的伊麗莎白女王起了巨大作用。當代的英國王權雖為虛設,但卻是國民團結的重要紐帶。所有英國人都會接受效忠於國王的教育,王權成為他們民族情感的寄託。此外,沒有實權的女王在政治上有著超然的獨立性,當黨派間起了紛爭,可以由她出面調解,從而保證政局穩定。

或許,正是如此,白金漢宮的陽台至今仍吸引著萬眾目光。

白金漢宮正面全景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散盡家財保護國寶,晚年卻老死破屋
吾到彼處,方能無憂——「無憂宮」里的德國歷史
吳京《戰狼2》票房直奔30億!但它告訴孩子的,只有這兩個字!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
帝國遲暮的見證者 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
漢獻帝 一個從小就是傀儡的漢朝皇帝 是東漢王朝的守靈則更是三國形成的見證者
中國那些高齡古樹,中國歷史的見證者!
歷史文明最忠實的見證者:咸豐通寶鎮庫銅幣
見證者|老瓦:乒乓戰神的中國印記
歷史的見證者:柏林
故宮:明清兩朝歷史的「見證者」,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見證北宋興衰的呼家將,三代浴血疆場,第四代卻成亡國見證者
馬德拉酒:殖民擴張的產物,也是美國獨立的見證者
中朝友誼歷史的見證者之一:大同江
石盆與菖蒲 歷史時光的見證者
它是唐帝國興衰的見證者,如今卻靜靜地躺在俄羅斯的一個角落|大象文摘
江門三十三墟老街,歷史興衰的見證者
一代國人眼中的紅樓夢襲人,半世廣東記憶的見證者袁玫
藏紙:千年文明的見證者
秦始皇的玉璽流落小山村,袁崇煥是最後一個見證者
石榴姐、如花、細龜、肥仔聰——港片黃金時代見證者
唐橫刀,偉大時代的見證者
見證者 | 一再掀動英國社會驚濤駭浪的"帝國疾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