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每日記一味中藥:川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每日記一味中藥:川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在葯幫微信關注的人很多,今天起每天記一味中藥系列有恢復更新了,結合中藥專業知識一及中藥知識二的知識點,再加上網路上各種中藥藥名的傳說形式給大家分享!大家可以在寫留言處回復你的口訣,記憶方法、經典試題、使用經驗等等!歡迎對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給予建議!

更多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關注執業藥師考試幫微信,查看執業藥師考試幫微信歷史消息獲取往期精彩!

川烏

ACONITI RADIX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乾燥母根。

相關名

烏頭、天雄、附子、側子、漏籃子、川烏頭、川烏、制川烏、千秋

產地

主產於四川省江油、平武、青川、安縣、布拖等地以及陝西省,湖北、湖南、 雲南、河南等省亦有種植,為栽培品。

炮製方法

處方用名有生川烏、制川烏。

生川烏:取原藥材,揀凈雜質,洗凈灰屑,晒乾。

制川烏:取川烏,大小分檔,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或蒸6-8小時,至取個大及實心者切開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乾燥。

炮製作用

川烏味辛、苦,性熱;有大毒。歸心、肝、脾、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能。

生川烏,有大毒,多外用於風冷牙痛,疥癬,癰腫。

制川烏毒性降低,可供內服。用於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腫痛。

川烏的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其中雙酣型烏頭鹼毒性最強,苯甲醯單酯型烏頭鹼毒性較小,烏頭原鹼類毒性很弱或幾乎無毒性。酯鹼型烏頭鹼毒性比雙酯型烏頭鹼小,但還有相當的毒性。其中雙酯型二萜類生物鹼,包括烏頭鹼、中烏頭鹼、次烏頭鹼是川烏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炮製後由於雙酯型的烏頭鹼類成分的分解破壞而使其毒性降低,但其鎮痛、抗炎作用仍然很明顯,但若炮製太過,水解完全,則藥效降低。

圖片

採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子根、鬚根及泥沙,晒乾。

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則的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後的痕迹。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包片 制川烏:為不規則圓形或長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層環紋。體輕,質脆,斷面有光澤。氣微,微有麻舌感。

性味歸經

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苦燥,力強毒大,既入心、肝經,又入脾、腎經。善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凡風寒濕或寒濕所致諸痛皆可投用,重症者尤宜。並能麻醉止痛,用於局麻 。

功效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寒濕頭痛。

(2)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3)局部麻醉(外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宜炮製後用(三生飲除外)。入湯劑應先煎30~60分鐘,以減低毒性。

使用注意

本品性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過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萎、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畏犀角,均不宜同用。酒浸毒性強,故不宜浸酒飲用。

故事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說的是關公攻打樊城時,右臂中了毒箭。華佗檢視後,發現系烏頭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療。於是徵得關公同意施行手術。當時未做麻醉,關公飲了幾杯酒,華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見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而關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華佗颳去骨上之毒,敷上瘡葯,進行縫合。術後關公即覺右臂伸舒自如。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那麼,烏頭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實,有毒的烏頭也是一味中藥,因其主根呈圓錐狀,似烏鴉之頭,故名烏頭。本品有猛毒,古代作為箭毒,塗在箭頭上射人獵獸,中箭即倒。烏頭分川烏和草烏,前者為栽培而得,後者為野生,故後者之毒甚於前者。

其實,毒箭獵獸、傷人,致獵物倒地,戰將落馬,並非骨肉之痛,而是因為毒物襲擊了心臟和神經系統。現代研究證明,烏頭中含有烏頭鹼,過量的烏頭鹼可使感覺和運動神經麻痹、迷走神經興奮,能直接作用於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測,關公中箭落馬,右臂之傷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暫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穩坐戰騎之故。

烏頭雖然有毒,然而只要炮製得法和用量適宜,能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因此常為醫家所遣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變傻了?也許是因為服用了這二類中藥!
中國保健協會專家代表團至古葦清潤茶葯姑山中藥基地考察
這樣中藥超愛牙,用它護牙我給100分
中醫確有專長,每日學一味中藥——人蔘

TAG:中藥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天學一味中藥:肉桂—治沉寒痼冷,散寒止痛,通經脈,溫煦氣血
這味中藥:祛風、解表、散寒、透疹、止血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白芥子——利氣豁痰,溫中散寒
【每日一穴】伏兔穴: 散寒化濕,疏通經絡
五積散:祛風散寒、化痰祛濕、調和氣血
類風濕,寒濕襲四肢!兩味葯小方子,如何驅散寒濕?
「中藥小故事」溫中、散寒、止痛——蓽茇
《神農本草經》:「白蒿」祛風除濕、理氣散寒,建議收藏
老一輩留下來的秘方!粗鹽「熱敷」行氣活血、祛風散寒、祛瘀止痛!
今日雨水,乍暖還寒,正需艾灸溫經散寒!
中瀆穴: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每日一膳|春雨連綿寒濕重,你需要這款散寒祛濕葯膳
溫中散寒用芥末
夏季肩周炎加重?祛風散寒全靠它,每天5分鐘,通經絡、祛肩痛!
夏天喝上這杯茶,養陽補虛、祛濕散寒,體內病氣掃光光!
紫蘇散寒止嘔吐
萬病不離寒氣,中醫治本之道是:扶陽、散寒、祛瘀
每天泡泡腳,祛濕散寒,百病消!
中醫實戰講稿:萬病不離寒氣,中醫治本之道是:扶陽、散寒、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