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竇桂梅、吳非等名師讀什麼?怎麼讀?(太受啟發了)

竇桂梅、吳非等名師讀什麼?怎麼讀?(太受啟發了)



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有人說,我想成為像竇桂梅一樣真正與語文融為一體的語文老師;我想成為像吳非一樣有尊嚴、有擔當的名師……




可是,您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向這些名師靠近的呢?您是在一味地模仿他們的講課方式?還是執著於背誦他們的授課教案?




僅僅靠這些是完全不夠的!老師們不如從名師最根本的成長路徑——閱讀出發,去尋求一些「秘籍」吧!



今天我們就為您請來了張貴勇老師,他是

中國教育報資深編輯,熱愛閱讀,推廣閱讀,著有《閱讀的旅程——

教師專業成長地圖》《讀書成就名師——12位傑出教師的故事》。



下面我們就通過張貴勇老師《讀書成就名師—12位傑出教師的故事》一書中的文字,來窺探竇桂梅、吳非(王棟生)等名師的閱讀和教育成長軌跡吧!看了他們的閱讀故事才知道,原來讀書真的可以影響我們教師的路走多遠!


語文教師竇桂梅


閱讀之門的開啟——小人書


正是童年對自然的閱讀、少年對小說的閱讀,奠定了我後來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我從小在偏僻的農村長大,最初與文字的相遇是從看小人書開始的。」提及最初的閱讀體驗,竇桂梅說,她小時候壓根兒就沒有什麼書,唯一能見到的就是小人書。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讀小人書。在信息閉塞的大山裡,那行雲流水的線條、人物豐富的表情,再配上簡潔生動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著她。




而今,小人書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書店或書城,也很難找到一兩本原汁原味的小人書。機緣巧合,2003年,竇桂梅有機會去台灣講學。在那裡,她發現了小人書的另一種表達――圖畫書,一種久違的感覺油然而生。那些畫面精美、富有想像力的圖畫書,有一種直抵內心的力量。於是,她帶了一大堆書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愛你》、《我爸爸》、《爺爺總會有辦法》等,並以之為教學內容,成為在國內講授圖畫書最有影響的老師之一。




源於對小人書的潛心閱讀,竇桂梅善於啟發學生關注圖畫書的細微處,發現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潛在之意,從而生成了一個個生動而難忘的教學現場。

一位教師聽過竇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課後,寫道:「時間悄無聲息地走過,一堂精彩的課也結束了,但竇老師的教學技藝卻一次又一次地蕩滌著我的心靈,啟發著我的思想。這樣的課堂絕不僅僅是活躍,也不僅僅是孩子們獲得表達能力的培養,而是直抵心靈的愛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竇桂梅,如今依然喜歡看小人書,還經常買來很多套小人書,和低年級學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書的世界裡,她放佛又回到那個多彩的童年。




文學情境的熏陶——窺見生命的柔軟與美麗




語文教師都該閱讀人文經典。

語文課一旦擁有了文學的味道,課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滿驚喜。




有詩云: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但對竇桂梅來說,識字,讓她認識了自己,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也註定了她一生與語文相伴。




考上中師,走出大山,對竇桂梅來說,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嶺,也是閱讀歷程中的起跳板。

當她第一次走進圖書館,面對卷帙浩繁的書籍時,突然有種幾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覺世界一下子變得無比開闊,於是開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閱讀。

讀中師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從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葉聖陶、老舍,從《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她都愛不釋手。她尤其喜歡《簡?愛》,喜歡反覆品味女主人公的內心對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滅的偶像。這也是她在後來的代課生涯中,始終追求語文教學的恆久動力。



如今,一有空閑,竇桂梅就到學校附近的萬聖書園淘書,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將之稱為「我的書房」。書園有很多人文社科類的經典書籍,而抱一摞書回家,手中的書和內心的感覺一樣,都是沉甸甸的。




「與其說我愛看小說,不如說是文學讓我窺見生命的柔軟與美麗。」竇桂梅說,那些人文經典讓她擁有了寬廣的文化視野和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在文學的熏陶和濡染中,經過時間的沉澱,她的內心變得豐富多情、細膩浪漫。而這也是她之所以成為一個對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達極具感染力的小學語文教師的源泉。





語文教師要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在竇桂梅看來,文學素養的獲得、精彩課堂的生成沒有他途,唯有廣泛的閱讀。

為了講好課文《秋天的懷念》,她幾乎把作家史鐵生的全部著作通讀一遍;為了講好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她找來對這一歷史事件有著不同評價的論著,深入鑽研;為了講好圖畫書,她更是收集了整整兩大書櫃的圖畫書,反覆對比、琢磨。講台上的她也因此總是充滿自信、底氣十足,總能展現文本背後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學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就像一位業內人士所評價的,「她所著意帶領孩子們走入的是一個美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美,美在豐富,豐富來自對不同人生的閱讀」。



語文教師多讀讀人文經典,這不僅是一種自我經驗的積累,更是教學的需要。

竇桂梅認為,語文教師如果養成了閱讀人文書籍的習慣,就一定能充滿自信地站在講台上。語文一旦有了文學的味道,彼時的課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滿驚喜。




另一種閱讀——寫




一位語文教師讀書、教書和寫書的專業發展記錄,實際上就是其專業素養提高的足跡。

寫作,會改變教師的課堂磁場乃至生命屬性。




在小學語文界,竇桂梅的愛寫和能寫是出了名的。




而這種習慣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小學時,竇桂梅就喜歡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後,她迷戀上成語典故和名人格言,於是本子上寫滿了「深智一物,眾隱皆變」、「使鵝卵石臻於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等精彩的句子,並一度寫在給同學的送別留言里。即使工作後,每次聽講座或參加培訓,她都把當時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每每翻閱這些筆記本,當時的情景乃至當天發生的小事,仍然歷歷在目。




多年下來,竇桂梅記下了20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100餘萬字的教後記。在她看來,寫讀書筆記既豐富了她的語言,增強了她的語感,也使她獲得一種終身受用的精神成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從中練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說,當我們把教的、讀的、感悟到的記下來時,就會發現,那些方塊字達成了語文專業素養的提升,化成了教學的結晶和印記。




除了教育隨筆,竇桂梅也精心記錄著自己在課堂上的行走過程

,從而不斷完善每一處教學細節。在教《珍珠鳥》一課時,她寫下這樣的教學困惑與反思:「人該不該放鳥?鳥會不會飛走?這是我教學的困惑,也是學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識和真理髮生衝突的時候,教育該如何做出選擇?我把『結』拋給了學生――假如我們是珍珠鳥,飛不飛走?這也許像討論『娜拉出走後會怎樣』一樣,令我們繼續產生更頭疼的思考。」




「記錄這些教後思考,會不斷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並進一步由具體問題延伸拓展開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範圍內來反思、重建。」竇桂梅說,這樣的書寫不僅僅是課堂記錄,還是從瑣碎與無奈中剝離出有價值的思想,從而超越了重複的枯燥,讓教學的日子變得有滋有味。其實,寫聽課筆記不是為了體現寫作水平多高,更不是為了發表,而是不斷積累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觀照所教的課堂是什麼樣的現實和內心。




正是出於對課堂和內心的觀照,竇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漸漸明白了何為真正的語文以及語文應該教什麼,也使自己成為啟迪兒童愛上母語的真正的小學語文教師。




但真正的小學語文教師並不是最終目標,如今的竇桂梅依然過著白天做校長,晚上做書生的生活,從閱讀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為,她堅信迪金森的那句詩: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




語文教師王棟生


「我至今難忘雖清苦卻有書讀的幸福感」


是外國文學名著給了王棟生最初的文學啟蒙。


18歲下鄉插隊,26歲返城,在圖書稀缺的8年里,王棟生不停地找書讀。1967年,在南京城東遇到一收購廢品的老漢,他發現老漢的筐里有兩本繁體豎排的《靜靜的頓河》,如獲至寶,花3毛錢買了下來。後來,他又花了1毛5分買了《普希金詩文集》。當時根本沒有文學作品可讀,農村的知青朋友知道他有好書,都過來借閱。也就是從那時起,

他養成了快速看書的習慣


1971年,王棟生弄到一本沒頭沒尾的書,是蘇聯作家柯切托夫寫的《葉爾紹夫兄弟》。龔桐、榮如德翻譯得特別好,他看了很多遍,感慨於故事情節的豐富與震撼,也一直想知道主人公的命運,可是這本書後面缺頁,結局不得而知。1980年上大學時,他終於找到了書的全本。結果令他很失望——原來只差半頁,主人公的命運就定格在幾百字里,卻令他琢磨多年。那一瞬間,他對人的命運有了一種別樣的認識,而類似的感受在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中也有過。


「許多外國文學名作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王棟生說,他很遺憾28歲才讀到雨果的《悲慘世界》,這類書如果更早看到,他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會有所不同。「雨果、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對人性予以深刻發掘,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促使人思考宏大的人生和世界問題。我總是想,20年之後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其實,哲學家說得對,一個人就是他吃下去的東西。

一個人的未來取決於他讀不讀書、讀什麼樣的書」。


讀書,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




知識分子應該思考一切,而不應盲從。

一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能否獨立思考

。有了思考能力,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教育要教會學生思考,通過閱讀培養批判意識。




隨著讀書越來越多,王棟生的閱讀興趣越來越廣,開始涉足其他領域,對史學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他很喜歡威廉·曼切斯特著的《光榮與夢想——1932-1972年美國社會實錄》,該書文筆好,表達也很智慧,對他更清楚地讀懂和分析社會現象產生了很大影響。威廉·L.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他曾花了很長時間閱讀陶菊隱著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1895-1928)》,那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當時歷史的書,讓他一下子打開了視野。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

看了一些史料,王棟生知道了許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也培養了他細心觀察、比對反思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而書讀多了,就能站在高點上,不被人愚弄,能發現事情的真相,因為「評價歷史人物的客觀標準,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做了什麼」。從這一點來看,王棟生覺得,許多歷史事件並不是看上去那樣簡單。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知道得越多越好,要能有一定的學術背景,力爭做一名學者型教師。」

王棟生看重教師的博學,更看重教師的獨立思考,因為知識分子應該思考一切,而不應盲從。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能否獨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

王棟生一直強調,教育要教會學生思考,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一種批判意識。




即使過了60歲,他還在思考一些在其他人看來很可笑的問題。例如,學生作業和測驗成績要家長簽字,入團入黨為什麼無須家長簽字?中學為什麼沒有勞動課?學科到底有沒有主副之分?




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說: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王棟生離開教學一線之後,仍然經常到學校給學生作講座,以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如何做學生、如何讀書。

他勸誡學生多讀名著,從名著中汲取力量。

他說:「魯迅的《葯》,我10歲就讀過,61歲重讀時還有新的發現。因為經典是一個歷史時期語文與人文的最高成就。年少時一旦讀過這些人文名著,這個人就壞不到哪裡去。」




王棟生也希望學生多讀詩,生命中有詩,精神世界會充滿陽光。

他很喜歡巴爾蒙特的那句詩:為了看看太陽,我來到世上,即使天光熄滅,我也仍將歌唱。我要歌頌太陽,直到人生的最後時光……每每讀出來,總會熱淚盈眶。




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可憐




「如果不讀書,我不知道早晨起來該幹什麼,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而且,我越來越發現,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可憐。越覺得自己可憐,就越要讀書」。


如今,每天早晨起床,王棟生依然和以前一樣看看時事新聞,讀讀喜歡的書。他參加編寫的初高中教材,今天仍然不斷地看。雖然目力嚴重受損,但依然有強烈的學習慾望。因為「如果不讀書,我不知道早晨起來該幹什麼,我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王棟生讀書,喜歡在書上做記號,自由地畫,很多書都做筆記

。筆記內容積累下來,便成了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反思的依據。他身邊的同事發現,王棟生每節課在25分鐘至30分鐘時,就會「打個岔」,像是無意地和學生說一下天氣或引導學生關注另一件事。這是他的教學習慣,也是閱讀受到的啟發,

因為他早年便從教育心理學書上看到,青少年的持續注意力一般保持在30分鐘左右,要想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有必要「打個岔」,再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回來。

這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常識,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王棟生現在很愛讀兒童圖畫書

。王棟生告訴記者,看圖畫書的時候,他常常一邊看一邊流淚。他感慨,那麼美好的東西為何過了50多歲才讀到。

圖畫書讓他重新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讓他能以幸福的眼神看待今天的世界,也讓他明白,很多原來非常在意的東西其實並不重要。

圖畫書讓他知道,兒童永遠是正確的,無論如何不能低估兒童的智慧。因為常懷一顆關愛之心,王棟生看不得傷害兒童的事情發生,他也在著作中呼籲,愛所有的孩子。


1982年1月,已經32歲的王棟生大學畢業。他去南師大附中報到那天,看到辦公樓前的兩排水杉,最大的一棵直徑只有20多厘米。如今,這兩排水杉高大偉岸,最大的一棵已經粗得須兩人合抱了。


時間總是不經意地在指間溜走,在王棟生看來,能讓光陰不虛度的,唯有讀書。















老師們,想知道更多名師的閱讀故事嗎?


想從更多名師的讀書特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種方法嗎?


我們為您請來了中國教育報刊社名記者


張貴勇做直播講座!


張貴勇老師將用名師的讀書故事


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


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報名參與張貴勇老師的暑期閱讀課程!




想聽更多名師的暑期課程,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





課程表在此!






8月6號 20:00-21:30


凌宗偉:《書海浩瀚——教師該讀什麼》


 


8月8號  20:00-21:30


張貴勇:《名師都是讀書高手——竇桂梅等名師的成長秘訣》


 


8月11號  20:00-21:30


徐飛:《讀書——教師的第一修鍊》


 


8月14號  20:00-21:30


夏昆:《跨界閱讀——幫你成為一個完整的語文老師》


 


8月17號  20:00-21:30


朱煜:《看孔子如何做老師?》


 


8月20號  20:00-21:30


王木春:《跟著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


 


8.23號  20:00-21:30


邱磊:《「偷師」杜威——開啟教育智慧的鑰匙》



 

 


好老師成長學院,



將公

益進行到底!


說到這,好師妹再次提醒你,這次學習營的7堂名師課程

只有9.9元!


而且活動的收益將作為好老師愛心基金,捐贈給一所留守兒童服務站以及一位在山區堅守的貧困教師!


 


本次暑期閱讀營收益對口捐贈:留守兒童服務站、山區貧困教師


 


9.9元能做什麼呢?


吃一碗鴨血粉絲湯


買兩瓶百歲山礦泉水


來一盒和路雪的冰淇淋


抽煙的你或許會買一包煙


……


 而你花出的9.9元,不僅能讓自己享受一場學習盛宴,還能幫助

鄉村留守兒童,以及山區堅守的貧困教師!




留守兒童服務站


中國西北部有美麗的鄉村,也有貧困的家庭。今年暑假,好老師小編「好師弟」跟隨特級教師袁衛星支教團隊來到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這所國家級貧困縣,工業底子薄,農業不發達,大量農民因為家庭開支困難而外出打工,許多孩子留在家裡境遇堪憂,有的還是孤兒且殘疾在身。


 


本次好老師暑期讀書營的部分收益將捐贈到陝西省安康市國家級貧困縣平利縣的留守兒童服務站,讓圖書陪伴留守兒童成長







攜帶學慣用品看望留守兒童





孩子們暑假在留守兒童服務站學習




陝西省平利縣留守兒童捐助聯繫人:



練冬生:平利縣八仙鎮留守兒童服務站負責人(電話:15114958233)


黃波:平利縣老縣鎮留守兒童服務站負責人(電話:18700558158)


餘霞:陝西省安康市達德書院(由許多教師和愛心人士組成的關注安康本地留守兒童的公益組織)(電話:18109159869)




山區貧困教師——張存貴


有這樣一位山村教師,37年前,他懷揣教育夢想,拖著因患小兒麻痹後遺症的傷腿走上了三尺講台。37年的教學生涯,從青春年少到兩鬢斑白,他一直堅守在隴縣邊遠山區,為山區孩子踩出了一條通往成功的人生坦途。然而,他的生活之路卻走得辛苦且不易,他右腿殘疾行動不便、家裡孩子被診斷為腦發育不良,治療費用難以負擔,還欠下了20多萬的債務。作為教師,他為改善辦學條件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













本文編輯 | 杜京虹


責任編輯 | 程愷倫 杜京虹


制      圖 | 邢蔚瀟


H 5 製作 | 劉鵬


文章內容節選自《讀書成就名師——12位傑出教師的故事》




好老師微信,用名師案例服務教師專業成長,快來訂閱吧!







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就給小編點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再苦再難,也一定要親自帶孩子 | 育兒
共享零錢、共享單車都來了……這些事情教不好,當心孩子佔小便宜吃大虧 | 特別關注
200個成語改錯題,測測你能得多少分! | 漲姿勢
這樣學古詩詞真有趣!一份古代語文試卷,你家孩子能得多少分? | 禮樂詩書
今日立秋,讀了這些詩句才算真的迎來秋天,快為孩子收藏!| 禮樂詩書

TAG:中國教育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朱永新、俞敏洪、于丹、李鎮西、竇桂梅都參加的高端論壇,大家都在關心什麼話題?| 推薦
竇桂梅:讀書是教師最好的「精神化妝」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語文為王」的時代已悄然來臨!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不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
竇桂梅:聽課,聽得出門道兒(深度文章)
清華附小竇桂梅:從小讓孩子養成這些習慣,將來想不優秀都難!
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慣子如殺子,何為慣?10大特徵,請對號入座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告訴你:家長常做的這5件事正在毀掉一個孩子
劉鐵芳:課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聽竇桂梅老師的一堂課
育教方式|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新學期不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附推薦書單,孩子一定用得上)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成就一支有定力有方向感的教師隊伍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16年班主任生涯,我想給家長4個建議!
名校長竇桂梅:價值引領,開啟家校共育新時代
竇桂梅:讓美好的書籍充實孩子心靈,而不是在電視和遊戲機前度過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