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這種定義未來可能被徹底顛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日前呼籲學界檢討行星的定義,認為月球就像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一樣,擁有行星的特徵,應被重新定義為行星。
如果國際天文聯會接受他們的論據,不但冥王星可回歸行星之列,太陽系內100多個衛星也有望升格做行星。
NASA「新視野」號冥王星探索任務總指揮斯特恩和5名同僚指出,公眾對行星一詞往往先入為主,對其他非行星不感興趣。
為符合更嚴謹的科學定義和增進公眾認識,他們提出在地球物理學的框架內重新定義行星,即強調星體內在物理特質,而非外在的環繞特性。
報道稱,在新標準下,圍繞其他行星的星體也可視作為行星,地球和月球將成雙行星系。若星體有足夠引力,能令自身從混雜的石塊中成形,也應被視為行星。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
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最後是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符合這些要求的也只有1900年前發現的8個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從古典時代的神聖的遊星演化到科學時代的實在的實體,人們對行星的認識是隨著歷史在不停地進化的。行星的概念已經不僅延伸到太陽系,而且還到達了其他太陽系外系統。對行星定義的內在的模糊性已經導致了不少科學爭論。
從遠古時代起,五個肉眼可見的經典行星就已經被人們熟知,他們對神學、宗教宇宙學和古代天文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在古代,天文學家記錄了一些特定的光點是相對於其他星星如何移動跨越天空。
古希臘人把這些光點叫做「πλ?νητε? ?στ?ρε?」(即planetes asteres,遊星)或簡單的稱為「πλαν?τοι」(planētoi,漫遊者),今天的英文名稱行星(planet)就是由此演化出來的。在古代希臘、中國、巴比倫和實際上所有前現代文明中,是人們幾乎普遍的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並且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會有這種認識的原因是,人們每天都看到星星圍繞著地球旋轉,而且看起來好像是常識的認為,地球是堅實且穩定的,應該是靜止的而不是會移動的。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恆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
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
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並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後,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後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後,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行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行星就是當時互相吞併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美獵戶座飛船擬搭載兩人繞月飛行 宇航員旅行8天後返回地球
※月食、流星雨…精彩天象輪番上演,這個八月 南嶽絕不只有星空節哦
※獵戶座星云:一座三代同堂的星城
※外媒:ALMA望遠鏡陣列揭曉宇宙「極冷禁區」神秘面紗
※至今未解之迷:長頭骨人為何離奇消失
TAG:騰訊太空 |
※載人航天的未來:月球火星小行星
※從月球到木星:中國的行星探索路線圖
※NASA小行星WC9警告!小行星今晚將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飛行
※月運來了!行星順行,12星座9月運勢完整攻略
※招生【4月占星初級網路班】行星與人生的發展階段
※比月球更近 7月24日有三顆小行星經過地球
※15個新行星圍繞著冷矮星運行
※2019年行星防禦演習!NASA模擬了小行星撞擊地球
※超級行星距地球30萬億英里或有外星生命
※行星 衛星和行星環
※他們做了顆入駐NASA月球與行星研究所的「月球」 | 新匠人加速
※小行星扎堆!NASA透露:整個6月將有12顆小行星飛過地球
※3小行星「共舞」!下周將有3顆小行星飛向地球,直徑160米
※小行星撞擊打球大氣 NASA:其亮度為滿月的40倍
※比月球更近!NASA稱:昨天一顆小行星以時速4萬公里飛過地球
※NASA或首次觀測到年輕恆星吞噬行星
※77、78 級校友送母校星星,一小行星命名「天津大學星」
※比月球更近!本周四,時速2萬公里的小行星將「近距離」掠過地球
※星球大戰與著名的行星集
※小行星2010 WC9明天通過地球和月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