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澤東:戰爭造就贏得戰爭的統帥

毛澤東:戰爭造就贏得戰爭的統帥

編者按: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輿林軍特邀《大國軍魂》作者潘慶華撰寫萬字長文紀念。轉發此文併入選留言者,將獲得作者親筆簽名贈書(活動詳情見公告)。

在研究撰寫《大國軍魂》這本書中,有一個認識在我頭腦中愈加清晰,那就是:歷史選擇改變歷史的偉人,戰爭造就贏得戰爭的統帥。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長加列耶夫大將在其專著《勝利將帥及其軍事遺產》中提出:「在整個世界史中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從本民族中推出真正偉大的統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捍衛自己的獨立和未來的權利。」

毛澤東領導打下了江山,開創了偉大的時代,留下了光輝的軍事思想。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最偉大的建樹,大量地集中地體現在軍事領域。人民解放軍的歷史輝煌,始終與毛澤東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

一部中國革命史,也是共產黨、毛澤東與國民黨、蔣介石的鬥爭史。而鬥爭的最高形式,是兩支軍隊的較量。其結果不言而喻,一為槍杆子里出政權,一為槍杆子里失政權。

金沖及提出,研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的歷史,必須同時研究國民黨,並注意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今天研究國共的成敗,應首先研究兩軍的勝敗;而研究兩軍的勝敗,無疑應比較研究兩軍統帥的指揮,否則就會如梁啟超說的「好像從牆隙中觀牆外的爭鬥,不知他們為什麼有勝有負。」

戰爭本質上是力量的競賽。當年兩軍力量對比,天上地下,實力懸殊。以弱勝強,在軍事上何其艱難。那麼,毛澤東領導的人民軍隊,是靠什麼打贏蔣介石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軍隊的?這常常引起人們的特別興趣。

讓我們一起來複盤研究、對比考察:

1

戰爭雙方是互動的,對手始終從反面出難題。20世紀30年代的「圍剿」與反「圍剿」,是中國革命最驚心動魄的對撞。戰場是最公正的考場,戰爭以勝負、以生死為檢驗,幫助人們鑒別真偽,遴選領袖。

首先,讓我們對五次「圍剿」與反「圍剿」作對比考察。

國民黨這邊:

1930年11月,第一次「圍剿」,蔣介石調集11個師10萬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以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長驅直入,分進合擊。

1931年4月,第二次「圍剿」,蔣介石糾集18個師20萬兵力,以何應欽為總司令,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分進合擊、互相策應。

1931年7月,第三次「圍剿」,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表示「幸而完此夙願,決當解甲歸田」,集中23個師30萬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

1932年6月,第四次「圍剿」,蔣介石自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聘請德國馮·塞克特將軍和軍事顧問團,先以30萬兵力圍攻鄂豫皖蘇區,10萬兵力圍攻湘鄂西蘇區,得手之後再集兵50萬進攻中央蘇區。蔣聲稱戰略上以動制靜,戰術上以靜制動;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經濟封鎖、堡壘推進,準備在長期戰爭中耗盡蘇區資源,剿盡紅軍。

1933年5月,第五次「圍剿」,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嫡系部隊傾巢而出,其中50萬兵力進攻中央蘇區。蔣自任總司令,確立持久戰與堡壘主義相結合戰略,以守為攻,廣築碉堡,嚴密封鎖,四面合圍,先後建起5870多座碉堡和4200多公里的公路,企圖逐步壓縮並摧毀蘇區。「軍行所至,立建碉堡,逐步推進,穩紮穩打,三里五里一進,十里八里一推。」

紅軍這邊:

第一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在小布召開誓師大會,會場懸掛的一副對聯預示著戰局結果。對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這是紅軍第一次設計戰爭。毛澤東堅持誘敵深入,國民黨軍長驅直入,紅軍隱蔽待機、突然出擊。「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殲敵15000人、繳槍12000支。魯滌平則發了一封十分悲戚的電報:「龍岡一役,十八師片甲不歸。」

第二次反「圍剿」。大敵當前,毛澤東、朱德仍「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紅軍白雲山下一擊即中,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又1個旅大部,隨後,四戰四捷,殲敵3萬人、繳槍2萬支。

毛澤東填詞暢抒勝利情懷:「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

第三次反「圍剿」。國民黨軍重兵合圍,深入蘇區腹地。毛澤東以走求生,險中求勝,指揮紅軍主力悄然跳出包圍圈,避強擊弱,速戰速決,邊走邊打。國民黨軍跟著紅軍後面打轉,「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連吃敗仗、鎩羽而歸。

蔣的「圍剿」無法剿滅紅軍,反而把紅軍鍛造成鋼鐵部隊。以「十六字訣」為基礎,紅軍誘敵深入,慎重初戰,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在實戰中迭克頑敵。

第四次反「圍剿」。由於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蘇區,冒險主義軍事戰略在紅軍中直接推行,對敵鬥爭經驗豐富的毛澤東被迫離開紅軍領導崗位。但紅一方面軍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儘可能排除干擾,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由被動轉主動,取得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戰雲密布。毛澤東被解除軍事指揮權,完全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的博古、李德,開始「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他們強令紅軍「全線進攻」「先發制人」「禦敵於國門之外」,與強敵正面對決;後又命令紅軍構築碉堡,以陣地防禦和「短促突擊」抗擊敵人進攻。

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錯誤的戰爭指導,使紅軍失去靈活機動的作戰風格,陷入死打硬拼的連番苦戰,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淪陷。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紅軍主力共8.6萬餘人,被迫開始戰略轉移,踏上漫漫長征路。中央紅軍千難萬險,終於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但經湘江戰役後只剩下3萬多人,幾乎瀕於絕境。

同樣還是那個對手,同樣還是這支隊伍,為何五次反「圍剿」前後紅軍判若兩人?!

變數主要在領導層。紅軍將士對博古、李德的指揮極度不滿,要求糾正錯誤、改變領導的呼聲愈加強烈。「三軍呼喚毛主席」,反映的就是這個時候的情況。

遵義會議上,張聞天尖銳批評博古在戰略戰術上的錯誤,毛澤東則指出教條主義者的軍事指揮「是魯莽家和門外漢的理論和實踐,是絲毫也沒有馬克思主義氣味的東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

英雄不是被人捧起來的,自己立得住才能傳於世。經不起最嚴酷的淬鍊、最嚴格的篩選,就無法挑起最重的擔子。遵義會議清算了博古、李德錯誤的軍事路線,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恢復以往作戰風格,戰術靈活機動,行蹤飄忽不定,縱橫穿行於川黔滇群山之中,四渡赤水,威逼貴陽,兵臨昆明,巧渡金沙江,打破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

2

勝利絕不是人力與物力的算術和。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是國共間鼎定乾坤的戰略決戰,雙方投入重兵集團,雙方統帥全力以赴運籌指揮。「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哪方統帥認識了戰爭的必然,就有權贏得駕馭戰爭的自由。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雙方力量依然懸殊。

國民黨控制著全國76%的國土和71%的人口,以及全部的近代工業。國民黨軍總兵力約430萬人,大部分是美械和日械裝備,擁有空軍和海軍力量。

國民黨軍隊擁有大量新式裝備

蔣介石躊躇滿志。他說:「一切可能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斷言:可以在8到10個月內消滅共軍。

共產黨的解放區只佔全國24%,人口不到29%,幾乎沒有近代工業。人民軍隊總兵力約127萬人,武器裝備簡陋,沒有空軍和海軍。

但毛澤東成竹在胸。他在延安楊家嶺窯洞前一棵蘋果樹下,對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歷史最後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因為「反動派代表反動,而我們代表進步」。

小米加步槍是當時我軍的現實寫照

全國戰場烽煙四起。蔣介石和毛澤東在各自算賬。

蔣介石盤算的是佔了多少地盤。國民黨軍倚仗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攻城略地。蔣介石興奮異常,他說「無都市即無政治基礎,無交通就無政治動脈」。8個月後,國民黨軍攻佔105座城市,但由於佔領區擴大,戰線延長,兵力吃緊,陷入了困境,其速戰速決戰略破產。

毛澤東關注的則是殲滅了敵人多少個旅。他提出新的戰爭指導:「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人民解放軍避敵鋒芒,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戰中各個殲滅敵人,先後發動蘇中、魯南、萊蕪、定陶、巨金魚、張家口、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殲敵71萬餘人,自身發展到168萬人。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戰爭勝利的天平,逐漸向人民解放軍傾斜。

為改變敵我攻防態勢,中共中央決定,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插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腹。8月下旬,陳賡、謝富治大軍挺進豫西,轉戰豫陝鄂邊區;9月,陳毅、粟裕大軍越過隴海路南下,在豫皖蘇邊實施戰略展開。三路大軍「品」字布勢,吸引國民黨軍90個旅,把國統區攪得地覆天翻,迫使其由戰略進攻轉為全面防禦。

美國軍事記者貝爾登驚嘆:「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想——它的膽識、氣魄,特別是它的創造性的想像力,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在這一事件上堪稱大師。」

1948年八九月間,國共雙方的最高統帥部分別召開會議,醞釀最後的戰略決戰。

南京,蔣介石主持召開「軍事檢討會議」。在對兩年多戰爭「徹底反省,徹底檢討」後,確定在黃河以北取守勢、黃河以南取攻勢戰略,決定擴編軍隊至500萬,設立執掌戰區軍政大權的「剿匪總司令部」,實施分區防禦,編組機動兵團,「集中力量,以動打動,守點必援,爭面固點」。

西柏坡,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建軍500萬,在5年時間內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要求解放軍準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敢於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於同敵人的強大兵團作戰,敢於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

兩個戰略構想,導演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

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全殲守敵,奏響決戰序曲。美聯社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什麼阻擋了。」

第一戰,東北戰場。毛澤東作戰構想是:先取錦州,「關門打狗」,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

東北野戰軍將國民黨軍55萬多人,分隔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3地。1948年9月12日打響遼瀋戰役,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總攻錦州,激戰31小時,全殲10萬守軍。

戰局急轉直下。國民黨軍長春守軍放下武器投降,「西進兵團」10萬多美械裝備的精銳之師在遼西平原全軍覆沒。東北野戰軍乘勝東進,解放瀋陽和營口,解放東北全境。遼瀋戰役殲敵47萬餘人。

第二戰,中原大地。毛澤東決定:發起淮海戰役,將國民黨軍最大的作戰集團殲滅於淮河以北,決戰中原。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在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指揮下,華東、中原野戰軍聯袂出擊,集中兵力60多萬,向擁兵80多萬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

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黃百韜兵團在碾庄地區、黃維兵團在雙堆集地區、杜聿明集團、在陳官莊地區,先後均被全殲。淮海戰役共殲敵55.5萬人。

第三戰,華北平原。毛澤東的決心是:抑留傅作義集團在華北就地殲滅,首先分割包圍,然後各個殲滅。

平津戰役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聯手進行,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總前委指揮,投入百萬兵力戰鬥。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擁兵50多萬人,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張家口長達500公里的戰線上,擺出了一字長蛇陣。

解放軍將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殲滅傅作義嫡系部隊第35軍。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29小時攻克天津。北平25萬守軍陷入絕境,傅作義將軍決定接受和平改編。

在影響戰略決戰勝敗的諸多因素中,軍事統帥指揮藝術無疑占很大權重。毛澤東說過,「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於主觀指揮的錯誤。」

陳毅作總結說,「戰爭的勝利,首先是戰略上的勝利。雖然我們打勝仗靠同志們不怕犧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機槍,但主要是靠統帥部、陝北總部、毛主席的戰略指導。我們比戰術是比不上人家的,如操場動作、內務管理、戰鬥動作等。我們愈往下愈差,但愈往上愈強……戰略指導更不知比他高明多少倍。」 應該說,這道出了戰爭勝負的奧秘。

3

雖然我們認可「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成王敗寇」一定程度上也能為我們提供理解歷史的角度。兩軍對壘,研究勝敗,離不開對雙方軍事統帥的出身經歷、文化背景、性格心理、眼光能力等綜合考察。

法國薩克斯元帥講過,戰爭是一種充滿陰影的科學。也正是由於戰爭存在「蓋然性」,雙方軍事統帥的較量也就有了超越力量對比之外的廣闊空間。在兵力火力部署之前,在戰役戰鬥發起之前,兩種軍事哲學、戰爭智慧的較量,雙方軍事統帥判斷力、決斷力、意志力、戰略思維和指揮藝術的對抗,已然展開。

蔣介石是軍人出身,先後在保定軍官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過。他對「有軍則有權,戰爭解決一切」認識尤深,一生都緊握槍杆子,視軍隊如生命。

蔣介石代替孫中山,「創造了國民黨的全盛的軍事時代。」在遇到毛澤東之前,蔣先後打敗李宗仁、馮玉祥、唐生智、閻錫山、十九路軍、陳濟棠等,也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當然他主要靠政治分化和金錢收買,作戰指揮上並沒有表現出有多高明。應該說,蔣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代梟雄。美國學者布賴恩·克羅澤認真分析蔣的思想、意志、手段、實力,認為蔣幾乎具備成為歷史偉人的一切要素,只欠缺最後一點運氣。金一南也講,「如果沒有毛澤東這個對手,蔣介石有可能取得成功,完成其統治中國的夢想。」

就像在NBA賽場,喬丹橫空出世之時,無數英雄的悲劇命運就已註定。即便如巴克利、尤因、米勒、馬龍等一個個巨星,也只能在苦苦抗爭後接受敗局,歷史只記錄下他們黯然謝幕的背影。

蔣介石最大的悲劇,就是與毛澤東同時代。

毛澤東本來不是軍人,1927年以前他做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甚至在湖南新軍中當過半年兵,從沒做過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工作。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毛澤東說,「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當一個小學教員,也沒學過軍事,怎麼知道打仗呢?就是由於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把工會、農會都打掉了,把五萬共產黨員殺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們才拿起槍來,上山打游擊。」朱毛會師大會上,身兼師長的毛澤東挎上了一支匣子槍,並說:「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會師結束後,他就把槍交給了警衛員,從此再沒有挎過槍。

那麼,不挎槍的毛澤東是怎樣成長為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呢?

1963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哥倫比亞代表團時說,我們起初都不會打仗,是在戰爭中學習起來的。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毛澤東的辦法。

他總是「放膽高翔雲端」從戰略全局上看問題,總是力求熟識敵我各方情況、把敵人判斷得清清楚楚,總是緊盯變化著的實況隨時調整作戰計劃,總是注重總結來自戰爭實踐中的經驗,總是把戰爭中遇到的重要問題提到較高的原則上去思索解決,這就是毛澤東的勝戰之道。

劉伯承說過:「毛主席是有什麼本錢打什麼仗!」

陳毅這樣概括過毛澤東的軍事指揮:「其特點是以實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戰爭的實際,去發現和掌握中國革命軍事的總規律。」

林彪講,「毛主席最突出的優點是實際……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唯物主義,就是尊重事實,就是從實際出發,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按條件辦事,按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辦事,就是不是單憑願望,而且要估計事情的結果,不僅僅根據需要,而且根據可能。」剔除搞個人崇拜的過頭話,也不乏合理性的認識。

實事求是,確實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在戰爭中所以能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

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實事求是,很重要的體現在他十分重視聽取前線將領的正確意見上。比如,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原本是個只有戰役規模的「小淮海」設計,粟裕先後三次建言特別是發出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的「齊辰電」後,第二天毛澤東即起草複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領袖真正的英明在哪裡?在於他的「慧眼識正確」,能及時聽取並悅納正確意見,哪怕因此調整已定下的決心和部署。歷史的反饋無疑是豐厚的,作戰指揮因實事求是而出神入化,最終贏得戰爭勝利、成為歷史主角。

中原野戰軍參謀長李達總結,「軍委、毛主席善於採納前線指揮員的建議,及時修改計劃,適應已經變化的情況,並再次重申給予總前委劉陳鄧臨機處置之權。這是淮海戰役所以能順利發展並取得全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打開塵封的軍事檔案,我們從統帥部與前線密集往來的一份份電文中看到,雖然軍情似火,但只要條件允許,毛澤東總是要同前方將領反覆磋商然後決斷;在決策已定而情況緊急時,又明示前方將領一切「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這在蔣介石的作戰指揮中是沒有的。

美國人貝文·亞歷山大在著作《統帥決勝之道》中寫道,「對高明將帥如何決勝的理解,是從認識到平庸的將帥何以不勝開始的。」

讓我們先來看一份幹部考核材料,對一位領導的評價是「既不長於將兵,亦不長於將將」,「喜歡坐在統帥部里,直接以電話指揮前方作戰」,「判斷既不正確,主張又不堅定」,指揮「全憑一時心血來潮,揣測行事」等。看後我們不禁擔心,這樣的領導,你讓他去做生意抓經濟非賠光血本不可,搞實業抓生產非凋敝破產不可,做行政抓管理非搞得天怒人怨不可,讓他領兵打仗、指揮作戰,怎麼有勝利的可能?

這位領導者就是蔣介石,作鑒定的是時任南京政府副總統的李宗仁。李在海外口述的回憶錄中,分析得一針見血:「蔣先生之所以要這樣做,實在是因為他未作過中、下級軍官,無戰場上的實際經驗,只是坐在高級指揮部里,全憑一時心血來潮,揣測行事,指揮系統就亂了。」

兵權貴一,軍令統一,本身沒錯。但靠槍杆子發家的蔣介石,堅持軍權獨攬,軍事上一切聽命於蔣、一切決斷於蔣,「國防部實際上全由蔣先生負責,諸事殊乏分責之人」(王世傑語),這就埋下敗戰的隱患了。

國民黨軍方敗退台灣後的作戰檢討中,對統帥部有過這樣的反思:比如,「過分干預下級,使下級無從發揮其自身指揮能力」;比如,「各地區戰略構想及指揮,由統帥部決定,不易切合戰場狀況變化」,結果要麼易失戰機,要麼陷於危機難以及時挽救;比如,統帥部作戰構想及指導,「系基於上層人員之判斷而產生者,與戰場實際情況,難免有所隔閡。在研議過程中,亦不徵詢下級意見,又不重視戰場指揮官之意見具申。故所決定之各案,往往與作戰部隊之實況及能力不相吻合,致戰略難以取得戰術之充分支持。」從中,可以看出蔣介石軍事指揮上的嚴重問題。

大將陳賡曾對部屬說,「開戰前是我指揮你們,開戰後是前線指揮員指揮我了。」應該說,統帥充分授權,發揮前線將領的創造性和主動精神,這是制勝戰爭的要訣。可惜,蔣介石偏要逆道而行,結果不言自明。

國民黨軍隊將領都知道蔣愛電話指揮前線作戰的毛病,他們也知道奉行蔣的命令往往要吃敗仗,但是如不聽他的命令,出了亂子就更不得了。所以他們索性不出主意,讓蔣直接指揮前線作戰,吃了敗仗反而沒有責任。這樣的「將帥和」,不該指揮的瞎指揮,應該擔當的不擔當,當然不能打勝仗了。

主觀武斷、剛愎自用,不知己不知彼、嚴重脫離實際;作戰指導缺乏章法、被動應付,臨事張皇失措、束手無策;決心動搖、反覆多變,顧此失彼,有始無終……這些兵家之大忌,在嚴酷的戰爭考驗面前,蔣介石都一一暴露了出來。

正因為與佔盡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交手戰而勝之,正因為有蔣介石的襯托,毛澤東作為勝利統帥更加光華奪目。

克勞塞維茨曾感嘆,「在上千個優秀人物中間,有的可能以智力著稱,有的可能以洞察力見長,有的可能以大膽或意志堅強而出眾,但是也許沒有一個能兼備這些品質而成為高出一般水平的統帥。」事實上,毛澤東就是這樣一位既掌握戰爭藝術的精華,又兼備諸多優秀品質的偉大統帥。

李際均中將在系統研究世界軍事史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軍事統帥大都沒有系統的軍事理論著述,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又大都沒當過統帥。世界戰爭史上,很少有像毛澤東那樣集軍事統帥與理論家於一身的。他既能從親自領導的戰爭經驗中總結出軍事理論,又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理論付諸實踐和反覆驗證,這是以往許多著名軍事家所不具備的。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菲利普·戴維遜在其著作《毛澤東的戰略》中寫道:「毛何止是一位游擊戰士!他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在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輝煌的游擊作戰中,把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弄得苦惱不堪。10年後,他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40年代後期,他在一系列得心應手的運動戰中征服了中國。最後,他的部隊在朝鮮陣地戰中頂住了美國。哪個領袖能像他這樣在這麼多的不同類型的衝突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英國軍事專家巴特曼評價道:「毛澤東是掌握打開這個時代軍事奧秘之鎖的全部鑰匙的一個時代人物。」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後人想像中的一句空洞讚頌,而是對一次次嚴酷鬥爭、一場場偉大勝利的經驗總結,是革命戰爭年代億萬軍民的實踐感受和共識。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劍客 的精彩文章:

第二代軍人保障卡發放:5大信號席捲而來!
向守志老將軍,一路走好!
《戰狼2》這故事爛到吐血,竟然還有人追捧?
今天阿三還沒撤,我們要不要放「王炸」?

TAG:三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