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人交往,會提問的人更受歡迎

與人交往,會提問的人更受歡迎

本期主播 雪冬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更多音頻可在喜馬拉雅搜索:張德芬空間

最近公共知識分子許知遠的一個採訪節目被許多人拿出來評論,在採訪的過程中他雖然是很認真地在跟嘉賓探討問題,你也知道他並沒有惡意,但當他問題提出的一瞬間,作為觀眾的你就立馬在心裡把他拉黑了。

你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這樣呢?

你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明明很關心他,但感覺話題總是繼續不下去,對方除了嗯啊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或者你發現孩子他爸似乎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並沒有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時間多,但孩子就會莫名其妙的喜歡和他爸聊天。

當你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可能是因為你根本不會提問。

有些人,是怎樣把天聊死的?

我受朋友之邀去她的新家暖房,我按了門鈴,躲在花後想以她最愛的香水百合給她驚喜,門開後我卻聽到一個男聲說了句:「這誰啊?這麼一大束花得花多少錢啊?!」不出我所料,是她的先生。我有點小尷尬地嘻哈了幾句後進門。

我朋友在餐廳和客廳忙前忙後,幾位她邀請來的女朋友就由她的先生代為招待。能看出來,她先生是個挺熱心的人,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在一來二去的對話里總是不太讓人舒服。

比如,他會對著在廚房忙碌的太太說:「你怎麼不能把那隻雞早點燉上呢?」

他會問我身邊已經37歲的女朋友:「你究竟為什麼不結婚啊?」

在他四歲的兒子跑來求助給他找玩具時,他會邊走邊嘲弄孩子:「你怎麼連這麼點小事也幹不了?!」

雖然他說每句話時態度都很誠懇,臉上也都配著微笑,但我們這幫閨蜜們面面相覷,恨不得早點吃完走人。 似乎更能理解我女朋友,為什麼她這些年由一個樂觀開朗的小姑娘活得越來越像一個怨婦。

我朋友先生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鮮見。他們跟人說話也並無惡意,但他們傳遞出來的信息讓接收者感覺卻是非常的負面,即使他的本意是出於好心,卻總是容易傷到別人。

就像他關心我未婚的女朋友的那句話,因為他緊接著那句話後其實是很熱心的想為她介紹他的男性未婚朋友的。

由於提問採取了否定形式,就在表達自己的好意前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對方心理的阻抗已經起來了,那後面再說什麼也聽不進去了。

有些人,和他們說話就會讓你感到快樂

我曾經聽一位負責汶川災區災後重建的心理專家分享過這樣一則故事。

當時在做災後心理援助時有一位災區的老人家,快70歲了失去了18位親人,她特別痛苦,不願意跟任何人講話。有一位來自香港的社工接到任務去陪護這位老人,他到她身邊後拿了一張凳子坐下開始聊。

結果這個半天不說話的老人,越說越激動,越說越興奮,狀態越來越好,這位香港社工聊到很晚才回營地。大家都很驚訝,就跑去問老人家,這個香港朋友跟你說什麼了?你怎麼說那麼多話?

老人家說:「這個香港社工什麼也沒說,就是老問我一句話:「你是怎麼做到的?你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當時你是怎麼考慮的?

結果老人家說了很多關於她在512里救了多少人,她談到了她跟小孫女的關係如何好,跟老伴的關係怎麼樣,談到了自己多年來的工作。

這個香港社工就是以這樣一種好奇的、謙卑的、充滿興趣地引導當事人分享她的生命故事,這就引發了老婆婆積極、正向的想像。她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要把自己照顧好,並自己思考應該怎麼去照顧自己,怎樣過好後面的生活,怎樣積極自在、充滿信心走好未來的路。

簡單的幾句問話,讓當事人因此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被提問所支配

同樣都是提問,但給人帶來的感覺區別如此之大。

日本作家粟津恭一郎在他的《學會提問》中將第一故事中的提問方式叫做劣質提問,第二故事中的提問方式叫做優質提問.

我們也能想像得到,堅持優質提問和劣質提問的人的人生會有多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優質提問具有強大的力量,能改變自己和周圍人的人生軌跡,使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我們要面對一個現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被提問所支配。

心理學上頗有有名的選擇注意力實驗「看不見的大猩猩」。在剛開始觀看影片時,測試者就會被問到:「穿白衣的人總共傳了多少次球?」在這樣的提問下,使觀看者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白衣人」身上,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旁邊還有一隻黑猩猩。

顯然,這不是視力的問題,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大腦如果過於關注某一點,其它的信息就很難進入,人的意識是可以被提問所控制的,一旦提問改變,具體可見的事物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提問具有強制思考的力量。

當我們被唐突的提問,在聽到問題的一瞬間,會開始思考,但這樣的提問會使大腦的思維運行出錯,從而引發不悅情緒,於是我們就給對方貼上了「沒有禮貌」「缺乏教養」 的標籤。

在這樣的基礎上,一個目標積極的提問自然會帶來一段積極的關係,對方樂意回答,而且也有可能在回答你的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有新的發現;

相反,一個目標消極的提問會破壞關係,讓對方不願意回答甚至直接把你拉黑。

不同的提問方式,決定了不同的人生

那怎樣才能讓自己一直問出優質提問,並且贏得別人的喜愛,從而給彼此的關係賦予正能量呢?優質提問的幾個特徵是:

讓被提問者內心有新的發現;

優質提問的目標是導向積極的未來,而並非消級的過去;

以開放式而非封閉式提問。

要滿足以上特徵,可以通過以下步驟獲得:

1、 用疑問詞開頭,具體點就是英文中的5W1H。

Why:原因When:時間 Where:地點 Who:人員 What:對象 How:方法

就像那位香港義工問的:「你是怎麼辦到的?」「你當時為什麼這樣考慮?」

2、 運用提問,幫助對方尋找他內化的理想和價值觀,也就是把對方導向未來。

所謂「理想」,指的是一個人希望達到的狀態,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由衷想去嘗試的事。「價值」指的是一個人在判斷事物時所重視的價值觀。

3、 將第1和第2個步驟結合起來運用。這樣就可以讓對方思考如何將腳下的路和未來的目標結合起來,怎樣走這段路才更好。

如果將這樣的句式,用在平時跟孩子的溝通上,就是創造「能在孩子心裡實現內化的提問」,效果往往會立竿見影。

比如: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正在做作業,她已經做了兩個小時還沒能完成。

媽媽過來問:「你怎麼還沒做完?」或者說:「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會?」

那這樣「怎麼」開頭的提問形式,孩子接受到就是斥責。

如果孩子被反覆這樣提問,時間久了,可能她內在的聲音就是:「我怎麼連這個也不會,真是個廢物!」自然,自我價值感會越來越低。

而如果爸爸過來問一些可以刺激孩子求知慾的問題,比如:

「你現在遇到什麼困難了?」「要想解答這道目,你覺得應該先從哪裡入手呢?」

「把這道算術是題畫成圖會怎麼樣呢?」

甚至以後在輕鬆的環境下,還可以接著問:「你想讓爸爸媽媽在做作業這件事情上,給予你什麼幫助呢?」

「你覺得要想成為一個你理想中的自己,要具備什麼基本的技能呢?」

在這樣不斷的提問下,這些問題會像種子一樣深埋在孩子心裡,逐漸內化,在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想:「我要怎麼努力才能做到呢?」而不是「我怎麼連這個也做不到」。

人只要擁有對未來的希望,就能戰勝絕大多數困難。

眼下正被煩惱或難題困擾的人,只要對自己的未來抱有期待,就能想出解決辦法去解決問題。

為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製造出可以對未來產生憧憬的提問。你的提問,有可能使困擾於某個問題的人恍然大悟,從此走向光明的未來,你也因此被親人或朋友銘記在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提問來問自己,我們的未來還有什麼不可能?

問一下自己;「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作者:周麗瑗

張德芬空間簽約作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親密關係輔導專家。微信公眾號:麗瑗。新書《親密關係,在愛中找回自己》熱賣中。

主播 雪冬,電台主播,二級心理諮詢師 ,冥想引導師 ,身心靈成長探索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有的話,永遠不要跟孩子說
你知道正確打開親密關係的方法嗎? | 免費直播
自卑,其實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重塑自我,成為自己的生命教練 | 正念教練技術
有一種深愛,從轉身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