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展示真正的技術——倫孔孟忠恕之道

展示真正的技術——倫孔孟忠恕之道

論忠恕之道

當世之時,人慾靜而事不允。物質雖其豐厚,卻無以彌補精神匱缺:友情為金錢所蝕,良知為權力所侵,理想為慾望所腐,志向為現實所迷……凡此種種,令人惶惑不已——人生價值渺渺。何以正視物質與精神之反差?何以療治社會同人情之衝突?唯孔子「忠恕之道」也。其所提倡之精神、所追求之修養、所崇尚之操守、所遵循之道義,皆長於調治風尚、洗滌心靈,大有裨益。

「忠恕」者,孔子之思想精髓也。「忠」「恕」合一,便為「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曾參所悟之「一貫之道」,便為「忠」、「恕」。

何謂「忠恕」?子未直言「忠」,而獨言「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此為孔子「恕」之所解。即凡事皆先行自比,自己所不願者,非強與人願之。正如古語所云:「如心為恕,謂如其己心也」(《左傳?昭公六年》),其境通同。孔子之「恕道」,其實質在於統一內在精神與外在實踐。體認為實踐之依據及載體,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為此解。「不欲」同於「勿施」。於己而言,「恕」者,隨機應變也。以度人之心度己,乃至己人合一。子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中庸?十三章》)。於人而言,「恕」者,關心體察也。以律己之心律人,乃至人同於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寬厚」、「容人」,則為交往之本。

至於「忠」之深意,「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忠」者,從中從心,所謂「內盡於心也」(《禮記?中庸疏》)。孔子之「忠」之踐行,在於「以己度人」及「以人度己」,自省、反省合二為一。於己而言,「己立己達」。《論語》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所謂「能近取譬」,實則「以己度人」。須先行自省、內省。於人而言,「立人達人」。盡責於人,重於反省。以人為介,以受人之行而觀己之行。此外,「忠」亦有「忠誨」(《論語?憲問》),「忠告」(《論語?顏淵》,「與人忠」(《論語?子路》),「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之內涵。有誠懇為人之心,方能善解人意,善於助人。「立人」、「達人」,皆為道德成就之途徑。既為情感關愛也為物質扶助,更重於以己之德行感化於人,從而相互激勵、共同善進。「忠恕之道」之「忠」與「恕」,二者「一以貫之」。「忠」者,重於有所為,藉「己之所欲」而「立人」、「達人」,強調主動助人,樂於扶持;「恕」者,重於有所不為,「勿施」「己所不欲」,強調同情於人,勿損人利己。有所為、有所不為,合二為一。

當世之時,德益淺薄。立法無以代倫理,立律無以代良善。講道德與不觸法,二者殊途。因此,重建社會道德,仍需持「忠恕之道」。其一,「忠恕之道」可為道德示範。此示範異於法律,在於自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均倡以及觀己,推人及己。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立法可治標,卻難以治本,以德方能服人。「忠恕之道」者,宜為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其二,「忠恕之道」可為道德適應。四海之內,道德皆宜為人所志而遵循。於我國而言,民眾甚巨,共產主義道德目標及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可謂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需長期受教方能受而踐行。普及道德,需良方指引。「忠恕之道」,提倡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與人為善。民眾易於踐履篤行的。其三,「忠恕之道」可為道德啟迪。道德失衡者,皆遷怒於外界而難於自省。「忠恕之道」則可啟迪道德自覺,使人內省、自律,自知、自教。事敗者,當問盡心否?儘力否?逆境中,勿以怨天憂人,應慣於自省,去私心,存人利。「忠恕之道」則可提升道德,完善內在。因此,雖現世物慾充塞、道德淪喪,然秉持「忠恕之道」,則能固守本質,勿以同流。

2011年8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海外交易所知多少
交易所現存的三種情況:關停
吃石榴不吐石榴籽 實現石榴愛好者的終極夢想
千古花開在山陽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