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札記?學而五則
聽伊講
【題記】9月10日,又是一個教師節,我做教師第一年就開始過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教師節,我們不知為何選的這一日,台灣的教師節是9月28日,那是孔子祭日。在過去,各行各業都會拜祖師爺,像木匠拜魯班,梨園行尊唐玄宗為祖,孔子則是萬世師表,後世再不濟,不拿孔子當聖人,也至少是天下為師者的祖宗。
這裡選的幾則札記是08年去甘谷為第一屆伏羲班講《論語》時做的,放在這裡是對孔子的紀念,也算是對10年前的行事的懷舊,那些學生明年要高考了。
緣起
兩年前,我的朋友吳君鴻清於甘肅天水甘谷縣土橋村小學辦伏羲班,意欲用傳統方式實踐基礎教育。《語文》課為主要實驗對象,自一年級起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及古詩詞等。並每日練字、習武。三年級起學《四書》。他認為學做人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年初去甘谷看他的伏羲班,煞是可愛,並向他推薦了陳小雲君著的《教女兒學》,且允諾若能放下俗務,定來甘谷教孩子們學《論語》。八月底果然成行,是始,與村娃們一起學《論語》。
《論語》是經典,是經典便常讀常新。漢儒、宋儒各有解,時賢也多有讀法,此乃常新之一證;我每讀亦每有異解,此乃不同境況下產生的不同認識,亦為常新之一證。村娃們如璞玉,如何教他們讀《論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初讀《論語》在七二年「批林批孔」之時,懵懂不解,且直呼孔老二;待入大學惡補各種文獻時,亦未細究;後斷斷續續看《論語》,也是理性解讀,或含己見,或無見也。村娃們一片空白,我們該教他們什麼?孔子有教無類,所教學生雖年齡或稍大些(十五歲以上),但樸素的東西躍然紙上,這些應該是我們的選擇。
2004年曾有讀經的討論。五四後自胡適起,很多人對讀經發表過言論,皆少平實之心,此爭論不休的緣由,實在是各人境遇不同立場不同所致。我們不參與討論,而僅詢非議讀經諸君:有什麼可以替代像《論語》這樣的經典?一個世紀文化上的缺失,非些許人力可以改變。可以有不同的存在,正是現代的進步,或正是價值多元的體現。
孩子們用的是大字拼音誦讀本《論語》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小雲兄所著《教女兒學》,細緻、樸素,做教學參考。這裡所記錄的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己之得。
學而第一
(一)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課鴻清設開課儀式,為了對「論語」課程的重視,也是對孔子的尊敬。由我給學生髮放教材,因為陌生,學生上前報名、取書過程中少有抬頭看我的。看我,用什麼眼光呢,這也許正是樸素的表現。接下來的課上,我首先告訴他們報名、與人言皆須直視,這是對對方的尊重,孔子也會如此要求的,要大方,何況還在我手中取得書本。
兩年的習字、習武,讓不少同學產生了興趣,這與孔子的學生所學御、射可比性較大。故能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學的興趣與學什麼有關,如今無關乎學生了。當問吳老師和我分別從北京和上海來教大家,你們可以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嗎?齊呼:能。答曰:不能。孔子最講究禮,禮是等級、是輩份,「朋」是同輩之稱,我到甘谷,吳老師可說,你們不可說。上輩可以對小輩放低,若你們去上海,我可以說;小輩對上輩不能抬高自己,故不能稱「朋」。現在的等級制不像過去那麼明顯了,但在日常言行中你若能注意輩份,至少不會讓人覺得「無禮」。不同輩份的人也可以成為朋友,這是變數。諸童矇矇,然知不可也。伏羲班與普通班所設課程差異較大,所以「人不知」易解。「學」與「朋」與「知」是相互聯繫的,「朋」是志同道合的人,或「同門為朋」;不「知」則非同學也。與村娃學《論語》「君子」較難解,好在以後會經常出現。君子與小人相對,原先是身份,孔子給了道德的標準後,君子與小人是可以互變的了。童言聲聲:我們要做君子。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童子皆無。偶有討好老師父母的,也未必故意。問好「武術」、「書法」者,答約十之六七;問好「音樂」者,答約十之八九;問好「論語」者,竟全部。再問有巧言令色者乎?諸童子憨笑。巧言令色是假,孩子們天真,童趣盎然,假亦成真。成人往往真亦成假。仁者的難度在於你進入了社會,且遇到過許多的虛情假意。
兩節中兩次出現了「鮮」字,孔子在判斷事物時從不武斷、絕對,這是需要仔細體味的。
(十)
【原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是第一段對話,摹仿子禽不同的口氣讓學生明白子禽可能的各種動機。只是不便問孔子而問子貢,因為他和子貢是朋友,這樣應該比較自然;或用探聽的口吻問,輕聲、有點心虛,越是不該知道的越想打聽,普通人之間多有這種情形。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就是宣揚他的政治主張,當然要熟悉各國的政治。何況他用溫、良、恭、儉、讓的態度去了解各國的政事,所以子貢的回答應該是坦蕩的,從容的。
問孔子如何得來,意欲讓諸童子牢記孔子溫、良、恭、儉、讓的態度,有聰慧的搶答說:是求來的。不知前面之「求」與後面之「求」的差異,前者是主動打聽的「求」,區別於別人告訴你的,後者是總體而言所得到的。孔子的態度已經不用區別「求之與」和「與之與」。
(十四)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位高的人決定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當然也有沉迷聲色的,所以與「好學」聯繫起來,就要求「苦其體膚」了。
「敏於事」應該是主動的,主動非迫,是內心生髮出的熱情,與羅素「熱情是幸福的要素」暗合。而能「慎於言」也與好學聯繫著。
「就正」已是習語,雖然多為謙詞。這裡是好學的表現。可見古今之變化,二千多年來,「謙」已越發成為表面的東西了。
(十六)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人多重視西方的價值觀念,所以無論從個人價值突顯,還是社會參與度的增加,都需要表現自己,唯恐「人之不己知」。而知人已落入隨意、輕漫之境。孔子強調的是內在修養,用心才能知人,如此則容人容世。
孔子的時代不如現今這般繁複,所以少了一句:患不己知也。
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專業: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法學 社會工作 行政管理 護理學 家政服務與管理
(最短學習年限2.5年;全部學費11360元或9120)
報名地址:上海市國順路2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