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寫出有內容的文字來
很久之前看過一則古代小笑話:
一位秀才臨考前練習寫文章,憋了半天弄不出一個字來,眉頭緊皺,唉聲嘆氣。秀才的妻子很不理解,就問:
「相公,難道你們寫篇文章比我們女人生個孩子還難嗎?」
秀才回答:
「難多了!你們能生出孩子是因為肚子里有孩子,而我們寫文章卻是肚子里沒有文章啊……」
……
對於語文學科,據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文言文。這「三怕」的順序是什麼,不得而知。但對於部分(實際情況應該是大多數)學生來說,寧可去攻克幾道理科難題,也不願意去寫作文,除非萬不得已。
而相當一部分成年人,甚至包括不少語文老師,也非常犯愁動筆。有的語文老師能給學生頭頭是道地講出非常多的「技巧」來,比如怎樣開頭、怎樣結尾,如何刻畫細節,如何運用語言等等,但輪到自己動筆的時候,卻會發現遠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就像游泳,雖然已經知道呼吸、擺臂、蹬腿的動作要領,一下到水中,還是「不敢」,「不會」,「知」與「行」的距離就是這麼遙遠。
其實,即使是專業的作家,也會有「寫不出東西」的煩惱。咬著筆頭或者坐在電腦前,半天過去了,愣是無法開始,始終找不到感覺,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那怎樣才能寫出有內容的文字來呢?
聽過不少專家或者名師關於寫作的報告,洋洋洒洒蔚為大觀。演講的人自覺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聽講的人覺得收穫頗多,茅塞頓開。可一回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還是感覺「用不上勁」,總覺得缺點什麼。
缺什麼呢?
客觀上來說,做報告的為了吸引人,或者說「有的講」,往往是側重在「方法」上下功夫的,因為世人多追求「立竿見影」,不喜歡那些見效慢的東西。可是,寫作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體驗」和「練習」的過程,缺乏這兩條「根」,技巧和方法這些「枝葉」再多,也不見得有什麼實際作用。也就是說,只有根基打好了,枝繁葉茂才有可能。舍根(本)而逐末,方向就錯了,著力點不對。
還是以「生孩子」來打比方。男人即使身臨產房現場,見過自己妻子那生不如死的痛苦畫面,卻永遠也無法真正體會到真實的生產的感覺。所以,在眾多涉及生孩子片斷的文學作品中,還是女作家的描寫更為生動和逼真。
那問題又來了:生過孩子的女人何止億萬,為什麼就只有為數不多的作家才寫得精彩呢?
這就文字表達水平的問題了。有時候僅僅「肚子里有」還遠遠不夠,茶壺裡煮餃子的情況多了去了。
所以,要想寫出有內容的文字,必須遵循以下的三個「原則」。
其一:經常動筆。不要指望一開始就寫出什麼驚世之作或者千古絕唱,粗鄙地開始是最靠譜的。有事沒事寫一點,先別考慮長短,也別顧及文采,這「動筆」本身就是價值。就像小時候聽過的愛因斯坦的故事一樣,第一個小板凳做不好,再做一個,交給老師的儘管仍然不好,但已經有進步了。寫作就是這樣,第一篇文字再丑也沒關係,寫得多了,自然會慢慢好起來。關鍵是堅持。有了這個「經常動筆」的過程,才會真正明白寫作的甘苦,那些學來的技巧才會派上用場。否則就是無源之不,無本之木。
其二:廣泛閱讀。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而閱讀是「輸入」的過程。像蜜蜂一樣,要採得百花才能釀出好蜜來。「讀」與「寫」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為表裡,缺一不可。古往今來所有的作家都同時是大學問家,這道理不言自喻。「別人」寫的東西看得多了,一方面會自覺不自覺地借鑒,另一方面也慢慢地提升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寫作是一種高級的思維訓練,需要素材和語言積累,可供選擇的東西越多,能拿得出來的東西就越多,越準確。比如要寫「愁」,不知道怎麼表達,腦子裡的材料多的話,就可以借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廣泛閱讀,就是一個廚師解決食材的過程,再好的廚藝,沒有充足的食材也白搭,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其三:活得精彩。「作文」和「做人」是連著的。讀得再多,練得再多,還只是一方面,作品的質量有時候與人的經歷有直接的關係。今年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微信朋友圈上各種悼念文章鋪天蓋地。有一點不能不提,就是他的詩詞。毛主席的詩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別人學不來,為啥?因為他的經歷與胸懷別人無可替代。我在轉發《讀偉人詩詞,看一代天驕》這篇文章時,寫了幾句話:「氣魄冠古今,雄才傲寰宇。其德如地厚,斯壽與天齊。」毛主席的詩詞堪稱中國革命的「史詩」,伴隨著那段崢嶸的歲月,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毛主席的才華當然須高山仰止,但他精彩的人生也是成就其如椽巨筆的關鍵因素。同樣的道理,不論是蘇軾、辛棄疾,還是曹雪芹、納蘭性德,不同的人生,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也就誕生了不同的文字。人生豐富,活得精彩,是出現好作品的前提。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當然很難與這些大家相比,不過,像王陽明那樣,注重「在事上磨練」,不躲在家裡閉門造車,被動或者主動地迎接生活中的風雨,挑戰,在提升個人格局的同時,為「作文」提供真實而有價值的素材,也是必經之路,必備的功課。
說來說去,寫得還是大的原則,也就是所謂的「為文之道」。因為「術」的層面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與它們比起來,這三個原則其實是牛鼻子工程。
歸根到底,寫東西是個慢工細活,是耐心煲湯,不是旺火爆炒。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通過閱讀豐富精神世界,通過做事完善自身品格,通過堅持動筆訓練語感和思維,如果能做到這些,離寫出有內容的文字也就為期不遠了。
TAG:平說讀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