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的省錢思維,正在毀掉你

你的省錢思維,正在毀掉你

年輕人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無節制地省錢是個大坑

作者:蔡壘磊,選自新書《認知突圍》,經授權發布

一、錢是該花出去還是省下來?

在很多人尤其是我們父母輩眼裡:

省錢和節約錢是劃等號的,花錢和浪費錢亦是劃等號的。

一個人老是在省錢,那就算是會過日子的,一個人老是在花錢,那就肯定是個敗家子。

當然,這種思想的形成是有特定背景的,這必然萌生於資源極度匱乏的時期。

由於普通人是很難跨時代思考的,因此他們的價值觀一般都僅僅來源於生存現狀和現有經歷,一旦形成就很難轉變。

那麼省錢是不是等於節約錢,花錢又是不是等於浪費錢呢?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看得出來,它們有明顯的不同。

節約,有節制、約束的概念,而「省」卻並不具備,很多人省錢省成了摳門,但還叫省錢,卻不能叫節約錢了;

浪費,它跟「花」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一些。

花不必要的錢叫浪費錢,花不必要的精力叫浪費精力,它的中心思想都是圍繞這三個字「不必要」。

但「不必要」這三個字實在是過於主觀,因此,浪費基本是個主觀詞,並沒有什麼界定標準。

省錢和花錢僅僅是兩種行為,它們基本不包含任何道德屬性,這分明是簡單的財務調配問題。

你之所以省錢,並非是想把錢帶進墳墓,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

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把它調配到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地方,或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更重要的地方。

先說那個「更重要的地方」。

很多男人不允許自家女人買化妝品,很多女人不允許自家男人花錢玩網遊,卻給孩子報個昂貴的學習班眼睛都不眨一下。

問題就來了,你的另一半會很詫異,你憑什麼覺得我這個就是浪費錢,給孩子這個就不是呢?

每個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好來判斷別人花錢的標準,因為你沒法體驗別人能獲得的樂趣,所以判斷「浪費」很主觀。

再說說「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更重要的地方」,這是安全感不足作祟。

在未來發生了A事比你一直想做但沒做的B事更重要,於是你認為自己在當年省下了B事的錢很明智。

但問題是,未來的A事與當年的B事的體驗是無法進行橫向比較的。

因為環境不同,而你也無法確定,如果當年把錢花在了B事上,會不會比現在更好。

就算你真的認定A事就是比B事重要,當你為了這個更重要的A事花錢時,你怎麼知道更遠的未來不會有更重要的事呢?

如果你是這種不安全感強烈的心態,就該永遠省才對,因為未來永遠不可知,省無止境。

可能到了人生的最後才會發現,你錯過的不止是B事,還有C事、D事……

延遲滿足不錯,但過度省錢肯定是沒有道理的,這個度在哪裡?

我們之後會講到。

省錢和花錢只是財務調配問題,但若是有人一定要追究它們的道德偏向的話,那麼還是花錢會更傾向道德一些。

我們說一個人有道德,它表現在哪裡?

一般來說,能發自內心地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人很有道德。

省錢這回事顯然是利己的,我省下了錢是因為我覺得省錢對我有好處,它沒有一點利人的屬性,這很容易理解;

而花錢這回事,花得值,那就利己利人,花得不值,那就是利人而不利己。

省錢是讓自個兒高興,跟別人毫無關係,花錢是讓別人高興,自個兒還不一定高興。

所以一定要區分的話,自然是花錢更偏向道德一些。

你看,這些我們平時想當然的事情,有時是經不起琢磨的。

二、省錢的初始動機

省錢的初始動機在於貧窮,而不是美德。

當手中的可支配資金寥寥無幾時,你自然就會變得節儉。

這是一件無需別人教你或給你動力的事情,因為你根本沒的選擇。

因此,省錢在最初一定是跟貧窮畫等號的。

但這個世上還是有一些人,已經擁有了顯赫的財富和地位,看上去卻依然節儉非常。

市面上沒有營養的書籍都會告訴你,那些頂級富豪在擁有了巨額財富以後,在生活上依然是如何節儉。

比如李嘉誠一件西服能穿幾十年,一張紙正面用了以後反面再用;

馬克·扎克伯格的座駕僅僅是一輛本田,最近也只新購了一輛大眾;

約翰·考德威爾每天騎車上班,自己剪頭髮之類的;

然後塞給你「成由檢、敗由奢」的道理。

姑且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有一個誰都應該知道的事實是:

他們現在的財富肯定是與他們的節儉沒有太大關係的。

哪怕他們天天省得如非洲難民一般,也無法在有限的生命里聚攏巨額的財富。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不知你有沒有見過那些摳摳搜搜的老婦人,她們一直在聚沙。

但隨著通貨膨脹,不僅沒成塔,連沙都給漏光了。

你見過李嘉誠幾十年穿同一件西裝,你可能不知道他花了8億台幣建別墅;

你見過扎克伯格開著舊本田,你可能不知道他花了1億美金買島給自己度假;

你知道考德威爾騎車上班,你可能不知道他有多艘遊艇和直升機。

他們所有的節儉行為都只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行為,而並非是刻意省錢

而這些習慣性的行為僅能證明他們可能曾經是窮人,他們曾經跟你一樣,除了省錢毫無選擇。

因此某些小習慣在他們的身上已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至現在都在留著。

但很多人卻將節儉這件他們當年不得不選擇的事情,當成了他們現在獲得成功的理由,實在是本末倒置。

GIF/1.1M

三、省錢省丟的東西

談到省錢的好處,「積少成多」是比較常用的。

因為這個詞非常「真理」,就脫胎於最簡單的數學運算。

不過我並未看見幾個一味積少的最後成了多,就算有那麼幾個,成多的原因多半也不是因為積少。

有個富人說,成為富人的秘訣非常簡單。

就是每天往口袋裡放入10個金幣,只拿出9個來花,長久下去,你就能成為富人。

這很明顯只是寓言故事,為了說明積少成多這個宇宙級真理用的。

但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卻遠比這樣簡單的道理要複雜得多。

積少成多是一種靜態思維,它既不考慮通貨膨脹,也不考慮金錢附著在人身上引起的價值變化。

它人為地創造了一個真空無菌的環境,但顯然不符合實際。

鎚子手機的創始人羅永浩說,一個人可勁兒省錢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羅永浩談到了年輕人花錢的問題。

說自己20幾歲時候就在新東方年薪60萬,但一分錢也沒存下。

他表示,年輕人不要存錢,敢把每一分錢都花乾淨的人,將來肯定能掙大錢。

這話我部分認同,認同的部分就是,這種做法對於進取型人格來說,是適用的。

如果你正是進取型人格,又有收入記錄本的話,翻開它。

你大概率會翻到這樣的現象,那就是10年來雖然物價漲了許多倍,但你的收入漲得更多。

如果你正處於事業上升期,那就更直觀了,算算你這10年就算不吃不喝能攢下多少錢?

可能連你現在一年的收入都抵不上了。

一方面,你的自身價值一直在提高;

另一方面,錢一直在縮水。

你會突然發現,以前覺得很多很多的錢,現在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

所以不僅是你的錢貶值了,你之前的勞動也貶值了,因為現在單位時間的勞動價值遠遠大於以前啊。

於是對於那些自身有「快速升級」能力的人來說,「攢」的行為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這個世界的機會組合是非常複雜的。

沒有人能算到什麼時候花的錢、花在哪裡的錢,突然有一天就成倍成倍開始回報給你了。

有些人花錢在打遊戲上,突然就靠遊戲掙錢了;有些人花錢在吃上,突然就靠吃掙錢了;

有些人花錢在買書上,突然就靠知識掙錢了;還有人花錢在請客吃飯上,突然也靠朋友掙錢了……

10年以後,有些人花著玩著順便把錢掙了。

可另一些人卻只是原地踏步,再一看自己攢了10年的錢,竟然啥也買不上了。

但是,萬一錢花完了卻並沒有產生預期的回報怎麼辦?

這當然是可能的,但反過來說,很多我們依靠的賺錢的技能,之前也僅僅認為是在花錢而已。

花錢就是花錢,用金錢購買體驗並沒有值不值一說,體驗本身就是潛在的財富。

沒有產生預期回報,只是你暫時還未找到合適的方式變現而已。

對於進取型人格來說,無節制地省錢,省掉的除了錢,還有讓自己變好的可能;除了錢,還有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多連結的機會。

如果說錯過的機會沒準還能靠時間去彌補,有些體驗,可就再也沒法回來了。

還記得你小時候最愛的玩具嗎?

父母為了省錢沒有買給你,於是你發誓,等自己有錢了一定要買好多好多送給自己當禮物。

但當你真的能買得起整整一卡車玩具的時候,你還有興趣嗎?

談戀愛時你們收入都不高,一直望著那層最高的餐廳,想著等有錢了一定要上去吃一次。

現在有錢了,孩子都不小了,你們終於坐進了那家餐廳,然而卻找不到什麼特殊感覺了……

很多東西的即時感受不可替代,甚至可能在你的整個生命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換個時間、換個地點或者換個人,都不會再有。

許多人會認為省錢是省不必要的開支,是以不浪費為宗旨。

但我們說過,所謂浪費,是個主觀詞,「不必要」也是如此。

除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以外,很多事是根本沒有必要和不必要的概念的。

驅車30公里去吃一碗牛肉麵必要嗎?

買一件更好看的衣服必要嗎?

跑到山頂去作首詩必要嗎?

人生中很多美好的體驗在某些人眼裡是不必要的,但在另一些人眼裡卻是必不可少的。

正確的省錢方式,可以在不犧牲體驗和其他重要代價(比如更高代價的時間成本)的前提下進行省錢。

比如去電影院看電影,60塊錢一張票,突然發現團購有優惠,一分鐘能搞定,而觀影體驗又一模一樣,當然可以選擇省錢。

所以要想學會正確的省錢姿勢,先得知道什麼東西是我們的成本。

省了錢以後增加了哪些顯性和隱性的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如何。

四、財務有重力加速度

看了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會有一種錯覺。

那就是我一直在說省錢的不對,以為我建議年輕人有多少花多少。

其實並不是。

我不贊成無節制地省錢,不贊成犧牲所有能犧牲的體驗,來滿足內心永無止境的安全感。

然而不在一個極端,並不代表就在另一個極端。

總體來說,除非你是非常進取又聰明的強能力者,否則適度積累永遠是有必要的。

李笑來提過一個概念,叫財務重力加速度

我們都學過中學物理,知道第一、第二宇宙速度的含義。

由於地球重力的作用,在沒有到達第一宇宙速度之前,你都會被地球「拉」回來。

直至到達第二宇宙速度,你才能飛離地球。

因此,如果你要快速積累財富,就必須克服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

比如房子、車子、貸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貨膨脹等,這些都是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越大,你的財富積累速度就越慢,你可以形象地將其想像為「扯後腿」。

可千萬別以為這只是道簡單的算術題,當你一年攢下10萬,而我攢下20萬的時候;

你跟我之間可不僅僅是10萬的差距,而是10萬的金錢差距加機會成本的差距。

如果此時剛好有個非常好的項目需要20萬才能投資,我就可能藉此搭上財富的快車道。

而你要麼等待下一次機會,要麼只能去借錢投資,從而導致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里又多了一項利息,這樣一來,差距可就不止10萬了。

因此,雖然我反對無節制省錢,但我絕不贊同亂花錢,隨意增加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

這裡的「亂花錢」,指的是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或沒有得到有效體驗的花費。

例如在感官刺激上進行大量的簡單重複消費;

例如非理性的衝動消費,例如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費等等。

這些都是對積累財富有負面作用的消費觀,應當盡量予以規避。

五、開源永遠大於節流

提到掙錢和省錢的關係,就離不開一個詞:開源節流

但這是正確的廢話

什麼意思呢?

不就是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嘛,要使口袋裡的錢變多,要麼多往裡擱點,要麼少拿出去點,所以說是正確的廢話。

開源和節流雖然經常一同出現,但它們是有地位差別的,開源的重要性一般來說都大於節流。

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節流有上限,它受制於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沒有。

從小到大,父母就一直教育我要節流。

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國內是沒有什麼好的開源手段的。

要做到有效開源,要麼你在政府里人脈通天,要麼你就只能承擔極大的風險。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他們將節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一點也不奇怪。

但他們一直以來如此辛苦地節流,家裡卻也不富裕。

當然他們可能會怪罪於自己的開源能力不足,於是若還不拚命節流,不就更差了嘛。

但其實道理是這樣的,他們本就從來沒把開源放到過更高的位置,那開源能力會強才怪呢。

開源大於節流,我可以用一個極限例子展示給你們看。

大多數人,都是開源和節流狀態並存的。

而談論一個中間態的各元素比重的重要性,從極端狀態來考慮是最快的方法。

假設有個人年入百萬但日日花完,另一個人只掙最低工資但能省下80%,問:10年後誰能攢下更多的財富?

這道題如果交由計算機來做,那就肯定是節流的人贏。

因為開源的這位10年後哪怕年收入漲到千萬,攢下的財富依然是0。

但節流的這位不管收入有多麼微薄,10年以後總能攢下幾萬塊。

但我們是人,我們知道,如果他們兩個意識到自己在進行一場比賽的話,那最後一定是開源的這位能攢下更多財富。

因為很簡單,開源的這位只要稍微有一段時間不怎麼花錢,哪怕是一個月?

就能抵得上節流這位10年來含辛茹苦攢下的所有金錢,我相信這對於開源的這位來說,應該不難。

但節流這位就不同了,節流可以說節就節,開源豈能說開就開?

人的地位、價值、眼界、認知都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又豈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

開源的人節流易,而節流的人開源難,這就已經很明顯體現出兩者的重要性和地位了。

有時候,開源節流並不衝突,但有時候,兩者之間是會產生分歧的。

比如有人願意花錢投資自己,給自己增值;

而另一些人卻認為沒有必要浪費,這個時候就有分歧了,錢是花出去還是省下來?

仔細分析一下,投資自己,在本質上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開源

如果你將自己理解成一塊收成普通的地,你會將今年的收成儲存起來;

還是用來改良自己,以便讓自己在來年成為一塊產量更優秀的地呢?

相信10年之後,同樣的一塊地在不同的選擇之下,不管在價值上,還是收成總量上,都會天差地別。

請記得,當開源和節流衝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站在開源這一邊都不會有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你這麼優秀,千萬別輸在不會穿衣服上
讓你萬劫不復的不是婚姻,而是…
這樣的女人,運氣不會差到哪裡去
沒人願意通過你邋遢的外表,去挖掘你有趣的靈魂
能花錢的,就不要賣臉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