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歷史:戚宦之爭事件背景及起因 戚宦之爭的歷史影響

東漢歷史:戚宦之爭事件背景及起因 戚宦之爭的歷史影響

戚宦之爭

東漢歷史:戚宦之爭事件背景及起因 戚宦之爭的歷史影響

參見:戚宦之爭、第一次宦官時代、跋扈將軍

88年,漢章帝駕崩,年僅十歲的漢和帝繼位,由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漢和帝的不滿,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掃滅竇氏戚族,後漢和帝重用鄭眾、蔡倫等賢宦,故《後漢書》稱「中官用權,自眾始焉「。漢和帝親政後,每日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任內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招納賢士,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對外方面,擊潰北匈奴使其西遷,並在西域復置西域都護府,任命班超降服西域諸國。永興元年(105年),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在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漢和帝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105年)冬12月,年僅二十七歲的漢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漢殤帝在位8個月後離世,又迎立漢章帝之孫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由太后鄧綏臨朝聽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使東漢度過「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但對宦官勢力有所縱容。

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漢安帝親政,族滅鄧氏戚族。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寵信奸臣,肆意妄為,朝政日益腐敗。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於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前少帝,但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了。

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逝,太子劉炳即位,年僅2歲,由梁太后執政。永嘉元年,漢沖帝駕崩,年僅三歲。

正月二十五日,梁冀擁立漢章帝玄孫劉纘即位,是為漢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因此質帝不久就被殺害,年僅八歲。漢章帝曾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漢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漢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龐大,其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漢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漢桓帝與宦官謀劃,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後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

東漢歷史:戚宦之爭事件背景及起因 戚宦之爭的歷史影響

戚宦之爭的背景有主要的三點

第一,自漢高祖劉邦死後,一直到東漢末年,大多數的漢室皇帝只顧貪圖享樂。加之好幾位漢室皇帝年幼時就繼位稱帝,一方面對朝政之事並不熟悉。另一方面,過於安穩舒適的生活讓他們不再關心國家大事。從而讓皇親國戚以及宦官之臣有機會得到甚至掌握實權。

第二,隨著皇帝的年齡逐漸長大,有些有作為的皇帝看到大權旁落,國家傾頹,有心想要重振朝綱。不得不藉助皇親國戚的力量去對付宦官勢力,亦或者是利用宦官權勢來打擊皇親國戚的羽翼。然而不管怎樣,皇帝必須妥協一方,甚至被迫答應一些條件。這些做法最後的結果是,要麼增強了宦官勢力,要麼擴張了皇親國戚的羽翼。這又為戚宦之爭增加了物質條件。

第三,由於國內朝綱的動搖,地方政府對百姓的壓迫加深,又加之年歲不好,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各地紛紛掀起起義狂潮,例如東漢末年最大規模的黃巾起義。宦官勢力與皇親國戚勢力之間的平衡逐漸被打破,兩股勢力由原來的暗鬥到後來的明爭,到最後直接演變成血雨腥風的屠殺與戰爭。戚宦之爭說到底還是皇位的爭奪,權利的爭奪。戚宦之爭只有在皇帝無力統治這兩股勢力,皇帝的權威無法壓制他們之後才會產生。

戚宦之爭的起因

第一點,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君主專制的至高無上性。皇親國戚與宦官大臣幾乎每天都在君主左右,這兩種人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皇權。特別是在漢朝,大漢帝國沿襲了秦朝高度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型態,而高祖劉邦又大量的把親戚提拔重用,這就給後來的戚宦關係惡化埋下導火線。他們每天看著皇帝專權,可以一人決天下生死,可以憑一己之私而奪天下為己用。這種強烈的誘惑,是一個正常人難於承受的。所以說這種皇權的專橫性是戚宦之爭的根源。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戚宦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也就是戚宦之間相互制衡的磁場力量被打破。漢初,雖然皇室國戚較多,但是宦官大臣同樣不少,還能勉強平衡,後來隨著宦官勢力的增加,兩者之間的鬥爭就不可避免了。再加之漢朝末年,戰亂較多,國家混亂皇權漸衰,能夠壓制戚宦力量的皇帝也壓制不住了。最後這兩股勢力必然要碰撞在一起。這些就是戚宦之爭的原因。

東漢歷史:戚宦之爭事件背景及起因 戚宦之爭的歷史影響

戚宦之爭的歷史影響  在東漢後期的戚宦紛爭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專擅朝政,宦官也力圖擁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縱。 雙方交替專權、亂政,最終葬送了東漢王朝。

外戚、宦官專政時期,東漢政治日益腐朽。外戚、宦官以及他們的黨羽,都公行賄賂,搜刮財貨,兼并土地。外戚梁冀被誅,抄沒的家財竟達三十餘萬萬,抵上東漢全年租稅之半。宦官集團利用手中的權勢,也公然受賄。宦官們聚積了無可估量的財富,便盡情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是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在專制制度下的尖銳表現。專制制度的完備,使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之手,皇帝成為一切權力的化身,覬覦權力的人,都力圖挾持皇帝。豪族政治勢力的發展以外戚專權的形式出現,從而架空了皇權。而皇帝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不得不求助於宦官,因而宦官能夠專權。無論外戚或宦官專權,都力圖控制皇帝,或擁立幼主,以便自己繼續操縱。他們又都趁權力在手時排除異己,大肆搜括,竭澤而漁。從封建士大夫看來,宦官是身份卑賤的暴發戶,所以,在外戚、宦官的爭鬥中,外戚較多地得到士大夫的支持。

在東漢後期的戚宦紛爭中,外戚固然利用皇帝幼弱,得以專擅朝政,宦官也力圖擁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縱。 總之,雙方都極力圖挾持皇帝,排除異己,由於外戚、宦官的交替專權、亂政,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

1.導致政治腐敗 :外戚、宦官的相互傾軋,使當時的政局動蕩,朝綱不振,政治一片黑暗。 無論是外戚或宦官擅權專政,大都排除異己,任人惟親,賣官鬻爵,廣收賄賂。

2.引起黨錮之禍 :戚宦亂政引起大臣和士人不滿,他多支持外戚而攻擊宦官,宦官便利用權力大加迫害,於是釀成桓、靈之世的兩次黨錮之禍。

3.造成民變四起 :由於政治日趨黑暗,東漢王室、貪官污吏及地方豪紳對人民的敲榨勒索愈益加劇。 百姓無法生活,便到處流浪和暴動,最後終於出現大規模的民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休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趙飛燕為什麼沒有成為「四大美女」之一
东汉历史:戚宦之争事件背景及起因 戚宦之争的历史影响
超強軍力成就大國:秦國四將王翦 蒙恬 王賁 白起綜合評述
假如公子扶蘇沒死而繼任皇位,大秦又會是怎麼樣的局面?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 他是如何處置六國的皇帝們的?

TAG:文休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