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麗華《紅葉濃時再聚首——與譚先生30年的師生情》

張麗華《紅葉濃時再聚首——與譚先生30年的師生情》

圖文/張麗華

【作者簡介】張麗華,筆名麗華心語,天津市人,曾從事政府研究室工作,曾任《溪流文化月刊》網路刊物的副主編。散文隨筆作品曾發表在在《天津日報》《渤海早報》《名鎮世界》等報刊雜誌。也喜好歷史人文,有100多篇文章被推薦新浪博客首頁和新浪首頁。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歲月,就像是一段段充滿歡樂和曲折的路程,不經意間,光陰已滑向了暮春的邊緣。回望那些溜走的時光,曾經記憶的影子還印在心上,而時光卻把未來畫上新的里程,還在對未來的執著一路奔走。

當我從緊張的工作崗位退下來以後,每天靜坐在電腦前漫無目的地遊覽,一次偶然的點擊,讓我走進譚先生。其實,譚先生是我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畢業之後這30多年裡,我們彼此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忙碌著,很少見面。有時,在報紙上突然發現讀到有關譚老師的文章,我就會想起銘刻在心的往事,心頭總會漾起一種幸運和溫馨之感。就因為我曾經是譚先生的學生;就因為我對文史的喜好有人能把我與譚先生聯繫在一起,這幸運和溫馨都一直陪伴著我。

之後,我開通了新浪博客,每天讀博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有一天,我讀到天津文史學者穆森的文章《津沽學者譚汝為》時,真使我感慨萬千。為譚老師幾十年始終潛心治學、碩果累累,取得學術界和社會普遍讚譽而高興;作為譚老師的學生,我感到無比自豪。

興奮之餘,我開始在家翻找學生時代那曾經記憶的東西,終於在家裡翻出一張保存了30多年的譚老師的照片,還有譚老師當時對我的論文批註指導意見。譚老師非常認真指出我的論文兩點不足,依稀記得最後還是給我的論文寫下了一個蒼勁的「優」字。我清楚自己知識功底淺薄,寫論文能得到譚老師如此評分更覺格外珍惜。所以,當時我把這些資料珍藏起來,細細算來至今已保留33年。

當我把珍藏33年張照片發給譚老師看時,譚老師回復:「花月仍如舊,少年今白頭。」是啊,幾十年過去了,譚老師依然辛勤地耕耘著。譚先生老驥伏櫪,退而不休,執著於語言文字教學和研究。譚先生擔任全國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閱讀與鑒賞研究會會長的學術職務,但從不標榜自矜。譚汝為先生作為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從事漢語辭彙學、修辭學、民俗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他的主要著述:《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詞語修辭與文化》《人間詞話·人間詞校注》《詩歌修辭句法與鑒賞》《民俗文化語彙通論》《天津地名文化》《這是天津話》《天津地名故事》《天津方言文化研究》《天津方言詞典》《天津方言研究與調查》《天津方言與津沽文化》。我非常喜歡譚先生著的《天津地名文化》這本書,而且我有幸收藏了一本。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被調到政府研究室工作。想起30多年前情景,仍歷歷在目,如在眼前。記得同學們都喜歡譚老師教的古典文學課,欽佩他淵博的知識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譚老師每次上課,教室爆滿,遲到的同學就沒有座位了。譚老師那時不過三十多歲,講授古典文學課時,感情投入,語言幽默;大段詩文熟練背誦;旁徵博引,左右逢源;分析透徹,侃侃而談——給年輕的弟子們留下了鮮活的記憶。這種歷久彌新的記憶,陪伴我多年的工作與生活,至今仍回味那段刻苦求學的生活,品味老師那睿智的語言和嚴謹治學的風範。

作為學生,對譚老師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學認真,責任心強。對所有學生的作業和文稿,他逐字逐句進行修訂,有的放矢地做書寫批語。對譚老師的批語,我常常認真揣摩,從中領悟治學之道和寫作方法,確實受益匪淺,而且,對我後來從事政府研究室文字、調研工作幫助極大。時至今日,品讀老師批語,仍如聆聽教誨,而且這種教誨仍在繼續……擁有這幸運和溫馨陪伴已成為一種幸福。譚先生時刻都在關注他的弟子們,哪些文章今後盡量少寫,哪些文章應該怎樣去寫,都會適時提示給我。如:我寫的《曹雪芹在哪兒寫的紅樓夢?》論述了西沽黃葉村,儘管查閱了大量資料佐證,譚先生提示我「黃葉村,古詩里並不罕見」並將他書寫的蘇東坡題寫黃葉村詩發給我,師生間那份真淳和心志相通,讓我從心底感恩。

我一生遇到多位老師,但在多年工作和生活中給予精神幫助最大的,就是譚汝為老師。在職場和官場生涯中,譚老師講授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精神境界,一直激勵我正立直行。在心緒低落時,憧憬陶淵明「採菊東籬,悠然南山」的心境;譚老師講授闡析的充滿古韻詩情的名篇佳作,其中蘊涵的文化傳統和道德風範,對於提升弟子們的思想境界和指引人生道路大有裨益。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古典文學了,這是我接觸最早又是最多的,這種先入為主直接左右著我的閱讀喜好,以至後來在我退下來以後的這兩三年中,我先後寫了100多篇文史文章,被新浪等各大網路媒體推薦。

我在政府研究室工作近30年,譚老師嚴謹認真的作風和文風對我影響很大。尚可回報老師的,就是那些年撰寫的多篇調研報告,在《天津政務參考》市級內部刊物上發表。有三篇調研報告獲得天津市級二、三等獎。其中由我執筆撰寫的關於重新修復600年商業老街的調研報告,指出:這條老商街是天津商埠文化的典型體現,負載著珍貴的城市記憶。這篇調研報告刊發在《天津政務參考》上。不久,市長就做出重要批示,並給予資金支持,使之這條老街重現昔日的輝煌。

近十年來,譚老師懷著對故鄉天津誠摯的愛,致力於天津城市文化研究與普及,在天津方言、地名、民俗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譚先生的研究一直影響著我。2014年底,譚先生在「天津方言研究系列成果鑒定研討會」的主題發言中指出:「對博大精深的天津地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必須得接地氣,就是摒棄學府氣和學者派兒,要虛下心來,俯身向下,選擇源於生活、貼近實際、與老百姓產生共鳴的課題;在田野調查中擷取素材,在志書史料和文藝作品中搜覓語料,在民間學者中汲取真知,在儘可能吸收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升華。在為桑梓文化留下歷史記憶,並盡心竭力為其繁榮發展而略呈綿薄的同時,我們確實感受到心靈的充實和愜意。」這段話引發共鳴,印象頗深,謹志於此,與同道共勉!

近幾年,因書稿之事曾數次去譚先生府上請教,相對而坐中,沒有絲毫感到名師、學者的威嚴。只覺面對著一位可親可敬的先生!扶今追昔,能與譚老師保持30多年的師生情,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借教師節之際,感謝老師的哺育之恩,衷心祝福譚老師身體康健,青春永葆。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遊記: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小說:哦,美麗也是災源(一)
詩歌:躲閃的我
小說:復仇與情種(上)
小說:復仇與情種(下)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