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貨看多其實會變蠢,我們得改變了

乾貨看多其實會變蠢,我們得改變了

繼人們吐槽成功學後,走入了另外一種陷阱當中:乾貨論。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聽完一場很簡單很有趣的知識講座,通常結束後得到一陣興奮和簡單的知識點;或者是看過幾篇乾貨,就覺得自己是CEO本人了。

包括我自己,看完一千篇所謂「乾貨」後,即使再用力,印在眼球上的知識都沉澱不下來。至今我頻頻回首,發現只是花了很多時間,並沒有留下明顯的痕迹。

過去的大家爭著發表論文,但是高深論文群眾覺得太難讀,一般的論文又太無味。於是乾貨的出現,融合了兩者,可長可短,可視可閱,給人「話糙理不糙」的好感。有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基礎,在求「知」若渴的人群中,「乾貨論」大行其道。

剛入職場的小安月薪四千多,每個月總會花個幾百塊在聽「大咖分享會」,繳納「乾貨群」的會員費,但是一天到晚忙完工作以後,課程有時間看看就算不錯了,更多的是花了錢不甘心,囫圇吞棗地匆匆看一遍,然後自己安慰自己,好了,自己看過了,至少對得起花出去的錢。

她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後能在各大平台上,通過傳授乾貨而實現財務自由,順便把自己的愛好如健身、旅遊之類的,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甚至最後紅到像咪蒙、papi醬一樣,有一票粉絲對自己著迷。

不知不覺兩年了,小安有沒有實現呢?現實是,該上班上班,該加班加班。

作為職場菜鳥,小安的求知慾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嚴峻的地方在於——這種「知識焦慮症」普遍存在我們的社會各年齡層當中。這世界知識大爆炸,身邊沒有治安動蕩,但是自己的心裡安按不住了。前一天你的心情好極了,而第二天你的心情卻又糟糕透了,我們就是處於這樣的自我焦慮當中,在大城市裡浮浮沉沉。

這種知識焦慮症不是單獨存在,還伴隨著成長焦慮、財富焦慮、權利焦慮、異性吸引力焦慮交織在一起,因為書本上告訴我們「書中自有黃金屋」,有了知識就能致富。哎!真不錯,社會上還真就有血淋淋的真實例子,鼓舞人心!於是我們更加痴迷於知識追求。

總的來說,是接近精神學疾病的一種。有人輕,有人重。

乾貨的標題奪眼球,爆款不斷;

乾貨的熱度膨脹,從王者榮耀到科學養豬全覆蓋;

乾貨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有數據顯示」,2017年知識付費領域的經濟規模可達500億元。

它們通常是將某些取巧的竅門或者很長的一段經驗濃縮成幾句關鍵的話,然後配上插科打諢的故事,成功的案例,基本就能把一般吃瓜群眾帶進一口深井了。更甚者是看了不思考的群眾,讀完抬頭看看,一片井口大的天空懸在額頭,帶著這片天空就出門去了。

負責任地說,看的乾貨太多,你會變蠢。這背後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原因。

01 儘管看吧,反正你也記不住的。

通常喜愛收藏乾貨的人的心理都是:先收藏,以後看。

以後呢,找不大對應的時機,原設想的出差看、蹲馬桶上看、休假的時候看,不好意思,基本不存在的。

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和執行力。知識沒有深度體會挖掘的過程,你是記不住那麼多的。就好比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產品經理,如果只看乾貨,好像每個流程都懂一些,產品規劃和市場的內容道聽途說皮毛之後,面對需求說明書撰寫,測試上線前的準備都不知道關鍵點在哪裡。

沒有經驗,就沒有發言權。沒有體驗過戀愛,又怎麼懂房間回歸空蕩後,依然看到對方身影的痛。

而且,只要是人,就有貪慾。

有很多知識和你的生活相去十萬八千里,可你就是管不住這雙眼,把它視為第一百個「遠方」。

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呈幾何數增長,人類的思維能力遠沒達到對其接受自如的階段。

求知慾使人類渴望把更多非我的東西轉變成自我的東西,這符合人類進步的需要,但現代社會非我的知識無限浩大,人是很難客觀認識是自己的,總會被大社會的漩渦卷進去。

02 喪失了獨立思考,你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是的,看過多「乾貨」會讓我們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每一個「營銷大師」、「設計之爸爸」都會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普羅大眾去膜拜的時候就像參觀博物館,見到甲的方法,說甲好;見到乙的作品,稱乙妙。

中國的教育很少教人怎麼去質疑,更多的是教人去學習、服從,而且傳統文化里是很注重尊師重道這一點的。長大以後我們某種程度上都是「牆頭草」,在面對某些大咖的時候,骨子裡奴性就會起到作用。

再者,本身這些乾貨的語言就經過設計,或者是寫作者帶著很強大的語言風格,將你帶入他的思考方式和語言當中。羅浩宇標榜愛智求真,站在讀書人和知識分子的位置上帶領大家思考衝刺、實驗理想;新世相延續「河床」風格,將時間大地上發生的人和事都容納進來,讓他們傾訴故事和靈感;高曉松就真的比較輕鬆地跟大家嘮嗑,但是人們聽他的脫口秀時候,總忘不掉他音樂人的角色,加上他講的內容本身就是屬於消遣類的,於是越聽越輕鬆。

所以,閱讀乾貨,容易讓我們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乾貨的形式和明星吸引粉絲本質是一樣的,通過吸睛的表演,統一的風格,還有個性的言語,很快就將人變成他們的粉絲,於是粉絲就是去了獨立人格,對於明星做的任何事覺得都是正確的。粉絲之所以會瘋狂,是面對偶像時喪失了獨立思考。這一點在搖滾明星的粉絲身上更為明顯。

即使你不痴迷於某個大師,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全球化的趨勢正使我們的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烏合之眾》藝術當中講了一個很簡單的現象:當一群人站在一起的時候,個性就會自覺消失,逐漸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成為烏合之眾。

信息全球化讓我們無所不知,網路上很容易就能聚集一大幫人,開始聊天、撒嬌……而且每一種事物好像都有人思考過、評論過了,我們看文章的時候好不容易冒出點思考,但隨後迫切地看了評論,原本的一點思考也被帶跑、淹沒了。

我就是我,連穿著都是一樣的煙火。這個發達的互聯、財富時代簡直是「逼良為娼」,浸淫在地球村當中,原本不愛說話的人都整天發朋友圈,原本不好功利的人都在微博上求關注,發鏈接。現在很難遇到安分守己的人了。

當我們報班學習的時候,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作為成年人喪失了自我獨立思考未免太可惜。

03 乾貨就不了你,人生感悟無法升華你。

看了那麼多乾貨,卻依然不能成功。人生感悟最無用,但是偏偏又忍不住。

看現在的朋友圈最讓人嘆氣的是三類:1、推銷,2、曬日程,3、珍藏乾貨 / 人生感悟。

那些金句名句有何卵用?或許真的能讓你有當頭一棒的感悟,然後呢,難道你就能飛翔了?就能叫大雨讓整座城市顛倒了?

網上隨便一搜,

銷售金句:顧客是最好的老師,同行是最好的榜樣,市場是最好的學堂。

投資金句: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而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產品金句:不要聽用戶的,用戶都是需要被教育的。

表白金句:表白應該是最終勝利時的號角,而不是發起進攻的衝鋒號。

或邏輯上完美到無死角,或道出人們心底的話,或營造一種先知經驗。這些能吃嗎?能穿嗎?能騎嗎?

金句是會上癮的。篇幅短,藥力足,易記憶。用來做廣告語行的通。

之前公司有個小年輕,熱衷於學習,線上報了不少學習課程,周末喜歡跑講座現場。首先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基本功不紮實,卻總是學來一大堆未來論、互聯網思維、資源平台重要性,七月份給了他一個迷你藝術展策劃案子,卻不知從何下手。寫出來的第一稿隨處可見「摘錄」的痕迹,明顯是課程聽多了,文風上也不統一。

毛主席說了,實踐出真知。如果是你做的東西,鍛鍊出來的能力,想擺脫都擺脫不了。如果你是親身體驗總結出來的知識,定會運用自如。

古代大俠都會有一把自己的劍,真所謂人劍合一,哪怕是小小的匕首,如果是自己親用的,都會運用自如。

同理,如果道理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不明白事情的設計原理,那運用的度就不好把握,也不知道它的威力會去到哪裡。通常的結果都是浪費掉。

除非你真的是飛來橫財,撿到就能用的上場的東西。

只愛看乾貨即是偷懶,

只愛看乾貨即是速食,

只愛看幹活行動力弱,

只愛看乾貨即是膚淺。

儘管你讀完這篇文章,知道這個道理,你還是不能阻止「乾貨」市場的爆發,因為吃瓜群眾總是大多數的。

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尋找乾貨的細節和全過程。

高度概括的結果一般是吸引人眼球的。

乾貨是萃取後的理論內容,它不是濃縮的精華體,也不是數學公式,也不是破譯成就的密碼,所有的知識還是要回歸實踐當中去。學習產生幹活的過程和細節,但事實過程和細節才是成敗的關鍵。當他人用一個成功的結果來說話,不管說什麼都好像是對的。

沒有實戰經驗,我們可以用模擬實戰經驗。沒有出兵打仗之前,將軍們會在沙盤上模擬打過好多次。將軍們知道,一出去就是真刀真槍,見血的人命,所以作戰模擬就是戰爭!別以為自己的時間不珍貴,而輕視了實踐時間的寶貴。我們若能將事情模擬的跟真的一樣,做一些小的樣板測試,那樣的收穫會是杠杠滴。

比如人家微信運營,你連公眾號都沒有,那就推薦自己,為一些不錯的號寫寫文案,看看反饋。至於收穫能有多大,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基本流程是:提取--實踐模擬--總結--(適合自己的)結論。

這樣的話能夠汲取乾貨當中的「水分」營養。如果只看到別人一個赤裸裸的成功故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更好的是見到其中失敗、折磨、退步的故事,別人如何把控流程,用什麼工具輔助進度。可惜大多數人的都會將這些略過,方便自己吹噓的時候顯得更加牛氣哄哄。

第二、不學乾貨是可以的,我們更需要系統地學習知識。

乾貨的知識密度很高,但可讀性很差。它看起來像什麼?對,就像是優秀的課堂筆記。上學每次考試時候,總想借班上尖子生的「乾貨」來看一下。

回想這些筆記的來源,大多數是漫長的上課,大量的課外閱讀,不斷地咀嚼反芻。原來乾貨的面貌是:大部分是無聊,才造就了高濃度的知識。

系統性影響知識的延伸和效力。一個浩瀚無章的圖書館,還不如一個精細有序的小書店來的更有益,吸納再多的知識,沒有系統化、融會貫通,那麼只能是死水一潭,而且還是只能看到水面的那一種。需要很大的石頭砸進去才能激起一些漣漪。好的學習態度和知識系統股應該是舉一反三,源頭活水一樣的,即便是涓涓細流,但是也能給人帶來新鮮和積累。

網路上不乏「笑著就把管理知識學了」、「看著美景,七天成詩人」瞎騙鬼的培訓,請不要捉著急,不要怕自己學習很慢,很無聊,沒有多少知識淵博的人會覺得學習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過程通常是煩躁、撓頭、打瞌睡的,但是學成出山後感覺真的是巨爽。真正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的,是大量繁雜浩瀚的無聊知識對抗理解和運用。

世上沒有一招用到老的學習方法,說白了,三個字,多讀書。正如赫爾曼?黑塞曾給予同時代人堅持閱讀的忠告,「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

第三,專註自己的領域。

這又是一句萬能的廢話啊!

那又怎樣,孔雀展現羽毛,極盡炫耀,只是為了吸引異性。這就是它們的特色和使命,在動物界佔得顯赫的一席之位。

個人的角度來說哦,儘管知道乾貨多看無益,你還是忍不住會看,而且還是大量地看。畢竟存在即合理,它們還是有很深的人性生長土壤的:

01、標題都地的確很吸睛,簡直能讓人們看到面前放著一堆錢幣,控制不住。

02、「就一點點」、「就一次」的僥倖心理,為自己的放縱布置了陷阱。

03、可能你真的沒有什麼高深的追求。

講真,厲害的人物都是神形統一的,講得神奇一點,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一種修鍊。細想這又不神奇,試問問自己,哪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不是讓自己感覺到經歷了一場人生修鍊。

專註,可能是提升人生質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我們終其一生,活成一部某個領域短篇小說已經不易,何必夢想成為一部百科全書。 看看那些「大人物」干這又干那,實際上也是一專多長的。沒有這一專,何來「多長",只會被詬病叫不務正業。

你能歌善舞,但班上齣節目所有人選的是長得最漂亮的女生;你業績突出,目標遠大,但是上司提拔的是KPI最好的一個;你才華與樣貌兼備,就輸給冠軍0.1分,但是一百萬獎金落到的是他手。不說了……怎麼聞到一股成功學的味道……

人們的注意力有限,日常關注的、關鍵時候能信任的,總是那些最優秀的人物。

還談一點,就是人除去睡眠、娛樂、發獃、洗澡刷牙等等時間,所剩餘生真的不多,而且你還不能保證自己能活的多久。

用我喜歡的作家一句話共勉:沒有專註力的人生,就彷彿大睜著雙眼卻什麼都看不見。——村上春樹

讓我們手牽手,形神統一,專註深挖下去。

話快說完了,我們展望一下,未來面對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科技和文化讓人更加孤獨,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個屏幕,一台機器。城市更加擁擠,人們更加孤獨。一邊擁堵,一邊孤獨。

我們將會在這樣的焦慮當中掙紮好多好多年,人類的歷史總是類似的,看看美國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進入汽車時代,我們是近十幾年才慢慢邁入。雖說我們直接跳過了資本社會,進入社會主義,但是還是會經歷著資本主義國家的那些事。美、日的社會問題,有一部分也會在我們身上發生。

假如有一天自己真的成了某個領域的大牛,面對的是什麼呢?

依然是浮躁的社會,依然是想著如何將高深知識淺顯化給廣大群眾。畢竟還是群眾多,想要贏得市場,就得這麼干。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有節制,健康一些。

萬一堅持不下來,做不到理想中的完美怎麼辦?

這也不能全怪我們。社會原因,家庭原因,還有從小老師教育我們要有出息,我們也沒想過當一個頹廢、沒出息的人,「一事無成」和「出人頭地」之間的落差總是深夜和早晨起床折磨自己,讓我們不能很安心很持久地堅持做一件事情。

中二也挺好玩的。虛無也不一定不起眼。渾渾噩噩說不定也有精彩。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點Dudian 的精彩文章:

武志紅和羅胖把「心理學」做成了一筆大生意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格局和眼界,我做了這四點
和熱愛讀書的人在一起,究竟有多棒?
分享:暑期考研複習計劃

TAG:讀點Dudian |